浅谈感冒后咳嗽的中医治疗

2019-01-07 10:38刘艳伟
中国医药指南 2019年16期
关键词:伤肺宣肺风邪

刘艳伟

(兴城市中医医院,辽宁 兴城 125100)

感冒后咳嗽是指感冒急性期症状均已消失,唯咳嗽仍迁延不愈,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西医认为本病是由呼吸道病毒感染后导致气道反应性增高所致,X线胸片检查无异常。感冒后咳嗽常为自限性,多能自行缓解,持续时间3~8周,《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将本病归类为亚急性咳嗽,但有部分患者咳嗽症状顽固,可发展为慢性咳嗽。西医多以镇咳药、抗组胺药加减充血剂等治疗本病,但效果不甚理想。中医中药对咳嗽的治疗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经验,临床上可见有些顽固性的感冒后咳嗽经中药治疗后缓解的例子。中医中药治疗咳嗽在2015年被写进《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2015)》,这也充分体现了中医中药治疗咳嗽的特点和优势。现将常见的感冒后咳嗽的中医治疗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浅谈如下。

1 病因与病机特点

感冒后咳嗽,顾名思义,为感冒症状均已消失,但仍有明显咳嗽,它与感冒有延续性和相关性。当代医家通过对感冒后咳嗽进行观察、分析,指出本病的致病因素多与风邪有关。国医大师晁恩祥[1]提出感冒后咳嗽当“从风论治”。姚婧等[2]认为感冒后咳嗽的表现符合风邪致病特点。徐心瑶等[3]认为感冒后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为风邪。马昌平等[4]认为感冒后咳嗽的病因以风邪为首。可见,风邪在感冒后咳嗽的发病机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然“正气存内,邪不可干”,患者自身也一定存在肺气不足等内在因素。笔者认为本病的发生主因是感受风邪,但因机体正气不足,无力抗邪,致使风邪留恋不去;或因正邪相争时,正气过度耗伤,致使卫表不固,复感外邪。“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邪侵袭人体,必先犯肺,肺失宣降而致咳嗽。正虚驱邪无力,邪气内伏更伤肺气,肺虚更易感邪,如此循环反复,使咳嗽缠绵难愈。简言之,感冒后咳嗽多系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

2 临床特点

感冒后咳嗽多为刺激性干咳,或咳少量白色黏液痰,咳嗽往往突然发作,可伴有咽痒,鼻痒,喷嚏,时轻时重,常因异味、冷空气、说笑等诱发。本病的主要病因为风邪,《内经》云:“风邪之为病,善行而数变”“风盛则痒”“风盛则挛急”,患者咳嗽突发、咳嗽痉挛、鼻痒、咽痒、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均符合风邪致病的特点。“风为百病之长”,风邪为患,常兼他邪合而伤人,《临证指南医案》云:“盖六气之中,惟风能全兼五气,如兼寒则曰风寒,兼暑则曰暑风,兼湿则曰风湿,兼燥则曰风燥,兼火则曰风火。盖因风能鼓荡此五气而伤人……病之因乎风而起者自多也”。六淫之邪中常以风邪为先导,兼夹寒、热、暑、湿、燥不同邪气,合而伤肺,如冬季常夹寒邪,秋季常夹燥邪,夏季常夹暑邪,长夏多夹湿邪。患者居住地域、工作和生活环境不同,也会兼夹不同邪气,如西北多夹寒邪和燥邪,渔民或长期居处潮湿者多夹湿邪。不同类型的体质,对外邪有不同的易感性,六淫之邪侵入人体后,可随体质情况发生从化,如阳虚体质者,感邪后易寒化;阴虚体质者,感邪后易热化;痰湿体质者,感邪后易夹痰湿;气郁体质者,感邪后易郁而化火。故风邪虽为本病的主要病因,然四时之气不同,地域环境差异,患者体质有别,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均有一定影响,临证应注意仔细辨识。

3 治疗原则

风邪是感冒后咳嗽的主要致病因素,风邪犯肺,肺气失宣则咳嗽;因风邪有“风盛则挛急”“风盛则痒”之特性,故可出现咽痒、咳嗽剧烈。“有是证用是药”,本病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都以“风”为特点,就决定了“从风论治”的思路[5],治疗时应以疏散风邪、宣肺止咳为主,风寒者疏散风寒,风热者祛风散热,风燥者疏风润燥,风痰者祛风化痰,风邪伏肺者疏风宣肺。

4 证治分类

4.1 风寒束肺证:风邪夹寒侵袭人体,内舍于肺,肺气失宣而咳嗽。此型多咳嗽声重,咽痒,气急,咳少量白痰,遇寒加重。治以疏风散寒,宣肺止咳,以三拗汤合止嗽散加减。常用麻黄、紫苏、荆芥等宣肺散寒;桔梗引诸药入肺,宣肺祛痰;百部、紫苑、陈皮、白前、杏仁、甘草化痰止咳。

4.2 风热犯肺:风邪夹热入侵机体,或因邪气郁久化热,可表现出肺热征象。此型多咳嗽频剧,咳声粗浊,咽痒或痛,咳痰不畅,可伴有汗出、口渴。治以疏风散热、宣肺止咳,方用桑菊饮加减。“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方以用桑叶、菊花、薄荷质轻之品疏散上焦风热;桔梗、杏仁宣通肺气,化痰止咳;连翘、芦根清解热邪。

4.3 风燥伤肺:肺为娇脏,喜润恶燥,风与燥邪合而为患,侵袭肺卫,耗伤津液,可致咳嗽迁延不愈。此型常午后或黄昏咳嗽加重,或夜间咳嗽,咳声轻微短促,病势缓而病程长。治以疏散外邪,润肺止咳,方用桑杏汤散加减,桑叶、豆豉宣肺透邪;杏仁宣肺止咳;贝母、沙参、梨皮生津润燥;栀子清泄肺热。

4.4 风邪伏肺:晁恩祥教授认为风邪袭肺,日久内伏,可引起气道挛急不畅,故而气道敏感性增高,临床表现为突发咳嗽或咳嗽阵作,咽痒,无痰或少痰,咯痰不爽,常常因异味、冷空气、说笑等诱发,身无明显寒热。治以疏风宣肺,化痰止咳,常用麻黄、苏叶疏风宣肺;百部、杏仁、枇杷叶、紫苑、款冬花、桔梗等宣肺止咳,牛蒡子、紫苏子、五味子缓解气道挛急;地龙、蝉蜕既有“虫类搜风”之功,又可舒缓气道之挛急。

4.5 风痰阻肺:多见于痰湿体质者,平素烟酒无度,嗜食辛辣厚味,或素体脾虚湿盛,湿聚成痰,风邪外袭,夹痰为患,可表现为咳嗽,咯少量白色黏痰,咽痒不适,咳嗽常反复发作,迁延不愈。治以疏风宣肺,健脾化痰,方用止嗽散合二陈汤加减,用荆芥、白前、生姜等宣散表邪,百部、紫苑、甘草化痰止咳,陈皮、半夏燥湿化痰,茯苓健脾利湿。

5 临床体会

感冒后咳嗽常见上述五个证型,但因发病时令、地域环境及人体体质、性别、年龄等不同,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预后产生一定的影响,故治疗时应遵循三因制宜原则,从而制定合适的治法与方药。

5.1 因时制宜:四时气候不同,故发病各有特点,如冬季常风夹寒邪合而为患,故以风寒袭肺证较多,常用麻黄、桂枝、荆芥等解表散寒之品;春夏之际,气候温热,常风夹热邪合而为病,故以风热犯肺证居多,常用薄荷、桑叶、菊花、柴胡等疏散风热之品;长夏气候炎热潮湿,多暑湿为患,可酌加香薷、藿香、荷叶、陈皮、半夏以清暑化湿;秋季气候干燥,湿度较低,多风燥伤肺证,常用川贝、沙参、桑叶等滋阴润燥之品。

5.2 因地制宜:我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区由于气候条件、地势高低及生活习惯各有差异,因此人的生理、病理特点也不尽相同,临床治疗用药应当根据各地差异而灵活变化。如西北地处严寒,多风寒为患,常用麻黄、桂枝等辛温解表;东南沿海地区温热潮湿,多暑湿为患,常用香薷、藿香、陈皮等解暑化湿。

5.3 因人制宜:不同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及生活习惯各有不同,临床治疗时应加以考虑。不同年龄,生理状态及气血盈亏差别明显,如老年人生机衰退,气血亏虚,应慎用攻伐之品,用药剂量亦应酌减,以免损伤正气;幼儿生机旺盛,但形气未充,脏腑稚嫩,患病常常易寒易热,易虚易实,病情多变,故临证用药忌用峻攻,药量宜轻。男女性别有异,生理特点不同,妇女用药应考虑经、带、胎、产,倘若感冒后咳嗽患者正值妊娠期,应慎用桂枝、蝉蜕、细辛等药物解表,以防有损胎儿,可选荆芥、防风、紫苏等药性缓和之品。患者体质有阴阳之别,强弱之分。偏阳质者,慎用温热伤阴之品;偏阴质者,慎用寒凉伤阳之剂。气虚体质者,可酌加太子参、黄芪、白术等益气扶正,祛邪外出;阴虚体质者,可酌加玉竹、沙参、麦冬滋阴润燥;阳虚体质者,宜加桂枝、细辛助阳解表;痰湿体质者,可酌加半夏、茯苓、山药祛湿化痰;湿热体质者,可予薏苡仁、白蔻仁、杏仁清利湿热;气郁体质者,可酌加柴胡、陈皮、枳壳疏肝理气,还应防其郁而化火,若有化火倾向可加青黛、蛤壳清肝泻热;血瘀体质者可酌加桃仁、当归,既可活血化瘀,又可止咳、提高机体免疫力;特禀质者,可酌加钩藤、僵蚕、乌梅改善机体敏感状态。

感冒后咳嗽虽然咳嗽时间较长,但不可过早使用镇咳敛肺之品,以免闭门留寇;风邪为本病的主要致病因素,然风为阳邪,日久可耗伤肺之气阴,故咳嗽停止后,可酌予益气养阴之品,如太子参、麦冬、沙参、茯苓、白术、白扁豆等调补肺脾,培土生金,以善其后。患者还需注意饮食起居,不可过早食用腥膻、辛辣、油腻之品,以防止痰热内生;需防寒保暖,避免劳累,适量运动,增强体质。

综上,感冒后咳嗽为临床常见疾病,病情往往迁延难愈,给患者带来很大困扰。中医认为本病多为风邪犯肺,肺气失宣所致。临床常见风寒束肺、风热犯肺、风燥伤肺、风邪伏肺、风痰阻肺等证型。临证治疗以疏散风邪、宣肺止咳为基础,遵循三因治宜原则,体现个体化的辨证论治,制定合适的治法与方药,并注意饮食起居调护,常常能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猜你喜欢
伤肺宣肺风邪
宣肺止咳合剂对LPS 诱导的急性肺损伤模型大鼠AQP1 蛋白表达及炎症反应的调节作用
治风邪 按摩风府穴
吃梨润肺能止咳吗
兔年生人终之气运气养生
从湿毒挟风论治炎症风暴引发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病程演进
形寒饮冷则伤肺
提壶揭盖法治疗闭经的探讨
祛风宣肺止咳方治疗风痰闭阻型感染后咳嗽30例临床观察
港大破解H5N1禽流感伤肺之谜
宣肺止咳汤治疗外感咳嗽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