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经》中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探究

2019-01-07 15:18周英惠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陆羽饮用茶叶

周英惠

(新疆大学人文学院,新疆大学文学文献基地,乌鲁木齐 830046)

《茶经》[1]于公元780年问世,堪称为世界上第一部茶书,它的作者是唐代著名的茶僧——陆羽,字鸿渐,号桑苧翁。他一生无欲无求,坦荡无私,过着闲云野鹤般的生活。因醉心茶学,遍访天下名山大川,细品各地茶叶,在游历后用心总结,撰写了有关茶叶和茶事的专著《茶经》三卷,七千余言。该著作不仅介绍了茶的起源,茶叶采制的时间和方法,煮茶的用具和流程,茶的饮用和茶的相关历史记载,茶的产区及茶道思想等。同时,作者在论述中也反映出了强烈的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

1 《茶经》中崇敬自然的健康思想

《茶经》中融合了儒释道的思想,其中将道家的哲学观——自然天道观进行了淋漓尽致地阐释,即“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陆羽在《茶经》的书写中表现出了天人合一,崇敬自然的健康思想。世间万物都有各自的运行规律,遵从自然法法则,顺乎自然知道,敬仰自然之态才是核心所在。

《茶经》卷上,“茶之源”中写到:“野者上,园者次。”其说明,野生的茶品质最好,人工种种植的茶就比较差一些,更加崇尚茶的自然本质。

《茶经》卷下,“茶之煮”关于煮茶用的水的论述时强调:“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煮茶多用的水应是远离喧嚣,清澈甘冽的山水为最佳,人居较少的江河之水为次之,人们日常饮用的井中之水为最下品。可见,作者更倾向于纯天然,未被丝毫污染过的自然之水,凸显了其自然天趣。同时,“茶之煮”这一篇章中在谈及煮茶的方法时特别强调,“凡炙茶,慎勿于风烬间炙,熛焰如钻,使炎凉不均。持以逼火,屡其翻正。”为了使得茶受热均匀,烤茶时千万不可在有风的余火上烤,风速的不均匀会使火苗不停的闪动。最好的办法应是将茶饼贴近火烤,且要不停地翻动。此外,对于烤茶用的燃料,也颇为讲究。炭是最佳的燃料。其次是槐树,桑树,桐树,枥树等。然而,倘若炭因烤过烤肉,沾染了油腻或腥味。或者柏树,桂树等含有油脂,腐朽不堪等情况时,皆不宜作为燃料。可见,煮茶是为了激发茶原有的自然香气与气味,煮茶的材料选取不当会使其失去原有的自然天香。

《茶经》卷下,“茶之饮”关于茶的饮用方面写到:“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作者意在说明,有人习惯于将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等配料与茶放在一起煮沸,去其沫饮用。这不仅会使茶汤变淡,而且也让茶失去了它原始自然的纯真味道,所以,作者提倡的是崇尚自然,保留茶原本的特质。

2 《茶经》中运用自然的健康思想

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以天为尊的习惯,但并不是惟“天”是从[2]。在必要的境况下也会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观察自然,挖掘自然,进而有效地运用自然。正如宋朝理学大家张载所言:“儒者则因明致诚,因诚致明,故天人合一,致学而可以成圣,得天而未始遗人。”[3]这是他第一次提出“天人合一”的思想。其也是儒家中心思想,“仁”的集中体现。在《茶经》中关于秉承自然的健康思想,从而达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的例子比比皆是。

《茶经》卷上,“茶之造”中,在论述茶的采摘时特别强调了采茶的特殊时段,“有云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即,采茶要观察天气,雨天不宜采摘,晴天有云亦不宜采摘,最佳的采茶时段应是天气晴朗之时。

《茶经》卷中,“茶之器”关于煮茶的用具的方面,作者对于24中器皿及其材质和功用进行了详尽的阐释,所用的材质充分表明了合理运用自然的健康思想。此处列举一二加以说明。“筥”由竹子编成,犹如藤编的箱子。“火筴”又称为箸,即火筷子,一般以铁和熟铜制成,以便夹火。“纸囊”是存放茶叶必不可少的工具。将烤好的茶放入其中,香气持久,不会消散。出自剡溪的藤纸白且厚,是缝制纸囊的最佳材料。“则”乃是取物用的勺子,一种标准的量器。通常而言,一升水,配一勺茶叶,浓度刚好。若喜淡茶,用“则”少量取茶;若喜浓茶,用“则”多去一些茶即可。对于“则”的制作,也充分体现出来对于自然有效运用的智慧。海贝,蛎蛤等的贝壳或者以铁、铜、竹等制成。“漉水囊”的选材凸显了对自然资源特性的分析及区别利用。外框一般以生铜所造,不能用熟铜,因为熟铜易产生铜绿。铁也不适合做外框,因为它容易产生铁锈,被水浸湿后会产生污垢和腥涩的气味。

《茶经》卷下,“茶之煮”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作者对于水沸腾的情况不仅描写得生动且层次分明,一语中的地指出,三沸之后的水已不适合饮用。若要喝到味美且健康的茶,应关注沸水的程度,且用“则”取出适量的茶叶。因文中提到,“茶性俭,不宜广,则其味黯淡。”茶性俭,所在在煮茶时,水不宜放的过多,否则会冲淡茶味,无法品尝茶的自燃纯香。

《茶经》卷下,“茶之饮”关于茶的饮用方面写到:“饮有粗茶、散茶、末茶、饼茶者。乃斫、乃熬、乃炀、乃舂贮于瓶缶之中。以汤沃焉,谓之庵茶。”可见,茶虽为自然之产物,但是可以根据其形状与特征分为不同的种类。煮饮时也可根据茶的类别进行砍碎、煎熬、烤干及舂捣等不同的工序,从而使得天然的茶叶更好地释放其茶香。

3 《茶经》倡导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的意义

3.1 有助于塑造淡泊宁静的人格,实现精神的超越与升华

唐代李责力统筹的《新修本草》宋部所记载:“茗,苦茶也,味甘苦,微寒,无毒”[4]。茶受天地之精华,乘甘露滋润,生长于自然。其超凡脱俗的品性自古以来被赋予了特殊的文化色彩。在《茶经·茶之源》中提到:“茶之为用,味至寒,为饮。最宜精行俭德之人。”意在说明,茶性至寒,最适合于品行端正,精行俭德之人饮用。品茶之人不贪求世间的名利,不被繁华世界所搅扰,以淡泊明志的生活为人生要义。即,知茶性,宜健康。此外,在《茶经》的“茶之造”中写到:“自采至于封七经目,自胡靴至于霜荷八等。”可见,茶叶从采摘到封装,要经过七道不同的工序,从如同靴子皱缩状的茶叶到犹如和夜状的茶叶,要分八个等级。茶叶的采摘到制作完成,再到泡茶,最后到饮用是一个系统且漫长的过程。饮茶之人在了解了这些之后,会对茶事及茶道有一个全新认识,心灵回归大自然,与大自然相融合,进而实现精神上的满足,超越与升华。正所谓,杯中乾坤,壶中天地也。在《论语》的述而篇第七中提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5]意思是奢侈豪华就会显得人骄傲,省俭朴素则会显得寒碜。然而,与其骄傲,宁可寒碜。可见,儒家经典中的思想在陆羽的著作中有着深刻的体现,这种思想随着茶道的传承与传播,能够让更多的人体会其精髓并将这种淡泊宁静的生活态度践行到现实生活中。

3.2 有益于营造和谐有度,健康持久的养生之道

和谐有度即适中,合理之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中庸》第一章中提到,“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6]喜怒哀乐等各种情感尚未表现出来时,称之为“中”。表现出来后,倘若符合节度,称作“和”。中乃天下的根本所在,和乃普天下应遵循的规律。达到中和的境界之时,天地便各在其位,万物亦能繁盛。陆羽在《茶经》的“茶之造”中,关于采茶的时节时说到:“有云不采,晴有云不采,晴采之。”及“茶之煮”中写道:“其沸,如鱼目,微有声,为一沸;缘边如涌泉连珠,为二沸;腾波鼓浪,为三沸。已上水老,不可食也。初沸水合量调之以盐味,谓弃其啜余。”同时,“茶之煮”关于煮茶用的水的论述时强调:“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以上都表明,从茶的采摘,煮茶的方法,火的大小力度及水的选择方面都应遵循适度原则,这样不仅能够品尝茶的自然醇香,还有益于身心健康,同样也是健康持久的养生之道的体现。陆羽将茶性与饮茶紧密结合,让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对茶性的掌握,合理的运用茶性能够达到修身养性,静心自悟,陶冶情操的良好效果。

3.3 有利于树立尊重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推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以可持续发展为基本宗旨,良性循环的文化伦理形态。《茶经》中倡导健康和谐的自然思想能够让人们清楚地认识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重要性及紧迫性。这也符合党的十九大报告所指出的,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建设美丽中国,必须牢固梳理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的形成[7]。正如《周易》所言:“裁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以左右民。”[8]自然界的万事万物按其自身规律形成与发展,我们应认识到自然界的客观存在,尊重并敬畏大自然,利用大自然时以其自然属性为基础,既要改造自然,也要顺应自然,学会与自然和谐共处。《茶经》卷上,“茶之源”中写到:“野者上,园者次。”“茶之造”中关于茶叶的采制,陆羽写到:“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以及《茶经》卷中,“茶之器”关于煮茶的24中器皿及其材质和功用的阐释。同时,《茶经》卷下,“茶之饮”关于茶的饮用方面写到:“或用葱、姜、枣、桔皮、茱萸、薄荷之等、煮之百沸,或扬令滑,或煮去沫,斯沟渠间弃水耳,而习俗不已。”无不说明,陆羽将人与自然浑然为一体的“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茶经》始终。人生如同一杯茶,了解茶性,懂得采茶之时,知晓造茶之术,明白饮茶之道,方能以茶静心,以茶养志。人们崇敬自然,运用自然的同时能够顺应自然的规律,达到天人和谐,从而将生态文明的理念植根于人们心中。

总之,自然环境是环绕人类生活所需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同样也是社会环境的基础。茶之所以能够融入人们的生活,受到广大品茶者的喜爱,是因其来自于大自然,吸收了大自然的精华。《茶经》里所体现的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将人与自然作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来论述。人们对茶对其进行采摘,加工及品茶的同时,并没有忘记茶的自然属性,采茶需根据时节,煮茶需顺应其特性,加工茶用的工具亦需根据其自然特征。此外,《茶经》中所蕴涵的自然和谐的健康思想对现代社会也有着不容忽视的重大意义。当今人们面临者巨大的压力,了解茶事对于当今的人们来说可以更好地完善并提高自己,进入一种健康的生活状态。同时。能够帮助人们树立一个尊重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这对于弘扬中华文化,营造和谐美满的当代社会是一个巨大的贡献。

猜你喜欢
陆羽饮用茶叶
《茶叶通讯》简介
陆羽品茶
物探方法在下花园饮用水源地勘察项目中的应用
藏族对茶叶情有独钟
不捧场的好朋友
香喷喷的茶叶
胖大海的不良反应
每日喝咖啡降低10年死亡风险
第一次放孔明灯
便携式茶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