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故事翻译略谈

2019-01-07 15:18
福建茶叶 2019年6期
关键词:音律教化歌谣

曾 芸

(宜宾学院,四川宜宾 644000)

少数民族神话故事的诞生起源于自然条件的恶劣,人类生存条件受限,人类祈望在一些无法解释的现象中得到慰藉,故产生出一种崇拜之感。神话故事中的强调劳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更是从荀子就可窥见,荀子强调的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这一方面,从而使得他的美学见出实践论的萌芽,这也是荀子思想中最为杰出的地方[1]。神话故事强调教化的作用和社会的和谐,故其翻译应遵循神话本身的特点。

1 准确达意

神话故事中,故事往往带有少数民族特色,部分表达隐晦含义较多。翻译过程中,传达出信息功能之外,还应传达出象征信息。例如,“美”字从象形字的表达和结构看,“羊”字是男性生殖器的象征,是当时生产、生殖力的崇拜。又如中国画和西方的画有所不同,中国画崇尚“三远”,西方画崇尚“透视法”。中国画中的意境、意蕴、线条等的画法,来源于中国民族千年的历史总结和生存智慧,书法也是类似。在神话故事的意象翻译中,内容结合意象,才能尽可能完整表达出作者的意图。例如,神话故事中的“秋虫”,多为“蟋蟀”的含义,而实际上结合语境和神话故事的描述,也可考虑译成“Autumn Insect”,涵盖更多的万物和意境;又如志怪中,“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原文中提到的“野马、尘埃”并非具指,铺垫强调的是生物的以息相吹。故翻译时,可为“The brume in the wilds or dust in the air is what is breathed out by living things”[2]。万物涵涌其中,强调出万物其中的感觉。

2 意象丰满

丰满的意象构建,丰富信息接收构成的意象,有利于建构出立体意象,将抽象事物或主题进行具体化表现,有利于读者对意象的思考和想象丰富。例如,园林景观中多有“分景、隔景、镜景、借景”,将园林中有限的意象与园林外的“象外之象”相结合,有限与无限相接,创造出接近无限的丰富的审美意象。例如,“春”的意象中,比较容易区分的是“生机”、“一望无际”,但春的意象中原语表达出来的是可能是表达空间,主体对意象的理解,加上了主体的思维,对客体可能的绝对理式可能存在一定的偏差,加上中文的隐晦,需译者对偏离进行修正,例如,“四周都是春”,这个“春”包含生机;而“四周”并非是字面的“surrounding”的意思,而是“everything”的含义。译者在翻译时,可译为“Everything is with the vigor of spring”。此外,意象丰满的构成还有主体实质上对客体的交流过程,主体在客体关照过程中,带入了自身的理念、习俗、审美风尚,作用于客体产生感知的过程,实际上是体验和客体存在于主体思维的过程。译者在再创造过程中,为便于读者理解,译入词应多为简单、直接,译入语断句较多。例如,“青山闯进窗户”,可参考译为,“you will be stuck by the mountain,when opens the window”。此译文中,避免直接采用“mountain breaks the window”,沿用原语的break,实际上会带来歧义:青山上的树枝、花草的确可能会撑坏窗户。译文简单,采用常见词汇,突出欣赏主体,把控细节,采用when这一介词,而非after,突出主体的瞬间喜悦之情。又如,神话故事中常见的情节,“虽然这样贫困,但穷人家里有副硬骨头始终不屈服”,可译为,“Destitute as the poor family,they can bear privation with fortitude.”译文中把硬骨头处理成privation,译入词选择简单,易于理解。

3 教化作用

音乐的教化作用由来已久,孔子即提倡音乐的教化作用,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乐和同”,此处的和同和《周易》中的和不同,并非指不用质的渗入或相反质的组合,而是指音乐把“礼”的异造成的不同阶级的分别,用乐的形式来弥补,促成社会各阶层的和谐。墨子提倡“非乐”,“乐”的花费实际上是夺百姓衣食之财,百姓必先满足食,所以墨子实际上提出的是经济基础与其他活动之间的关系问题。汉朝开始,音乐的地位逐渐波动上升。少数民族的歌谣,带有民族背景和部分少数民族特色,此外,歌谣的韵律、节奏等不易把握,如宗白华所言,“中国人早就把律、度、量、衡结合,从时间性音律来规定空间性的度量,又从音律来测量气候,把音律和时间中的历结合起来”。太史公在《史记》里说,“阴阳之施化,万物之终始,即类旅于律吕,又经历于日辰,而变化之情可见矣。”把握音律不易,且歌谣词也难以译好。首先,歌谣填词时,往往有声调的叠起,为“abcbabcb,defegefe”等形式较为常见,以满足外在节奏:音步、格律、韵式等外在形式的要求;内在节奏需体现歌谣的情理变化与统一。且从外在节奏看,主导步格为抑扬格。内在节奏而言,逻辑紧扣,转折连词或语意转折使得情节一波三折。一般情况下,气势、意蕴等多在前半部分完成,后半部分起重复或强化的作用。第二:歌谣中为创造出意向美,采用“赋、比、兴”等手法较为常见,例如,常有把酒比作“drinking divine”,以形容酒的美味,伴随着律动飘香四溢的意象被烘托出来。或者,“月夜轻抚心弦”,则是主体与客体的相融,客体作用于主体,情景交融。第三:歌谣中常用象征意义,常见的象征物件有,“月饼”象征团圆,“秋天”象征肃萧。翻译时,歌谣的译文应保留原文的形体,还需注意应保留原文里谦恭的语气,并秉承原文的歌谣节数,保持其形式的独特、结构的跳跃、表述的凝练和语言的音乐性。

例如,“Jul ib lil dangl dab,Jit ib lil dangl waix;Jax jus jax qend,Lil jus lil ghongb;Nangl ub wil ed pangb hvib,Hmat lil wil ed laid ghot.

说完下一段,上到上一格;说到佳仍是佳开始,叙完理仍是理来到;穿衣我要件新的,说理我要句旧的[3]。(译者:李炳)

由下往上读,译者的译文每句讲究了形式和声调,意象条理清晰,为读者创造出余音绕梁的效果。歌谣中诉诸的音韵,伴奏的乐器,展现出空间上的环绕效果。

少数民族故事的翻译中需做到准确达意、意象丰满,并起到一定教化作用,尽可能还原出丰富完整的意象,准备传递原语信息和象征意义,保持和传递原语的风格和韵律,了解少数民族的审美情趣和审美风格,保持和发扬积极向上的精神风貌。

猜你喜欢
音律教化歌谣
乘教化之风,行自主之路
儒家“礼乐教化”与新时代设计人才培养
幸福歌谣
春天的歌谣
《春天的歌谣》
听美之音律,奏人生华章
中日两国谚语音律的比较
一把了解中国传统音乐的钥匙
论中国古代戏曲史的重建
文艺育人 教化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