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推进军队院校装备课程建设的思考

2019-01-07 01:37程华韩统唐上钦杜海文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5期
关键词: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微课

程华 韩统 唐上钦 杜海文

摘  要 立足军队院校装备课程特点及岗位需求,剖析装备课程建设现状,就如何加快推进军队院校装备课程建设提出相关建议,以期能为军队院校推进装备教学改革,有效提升装备教学质量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军队院校;装备课程;弹射座椅;教学改革;微课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5-0093-03

1 引言

作为现阶段部队人才输出的重要基地,军队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决定着未来部队的战斗力。军队院校必须按照习主席“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目标要求,围绕实战搞教学、着眼打赢育人才,使培养的学员符合部队需求和作战的需要。装备课程作为军队院校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直接面向岗位和贴近实战的课程,因此,切实加强装备类课程建设,推进装备教学改革,有效提升装备教学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立足军队院校装备课程的特点及岗位任职需求,剖析装备课程建设现状,就如何加快推进军队院校装备课程建设谈几点思考,以期能为提升军队院校装备教学能力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参考。

2 装备课程的特点

在军队院校教育中,装备课程是一类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既属于高等教育范畴,又有军事职业教育的特性,既强调理论,又重视实践,与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有着明显的区别。概括起来,装备课程具有以下几个显著特点。

课程设置岗位指向性强  装备课程面向实装,瞄准具体任职岗位需求,最大限度地贴近实战需求,贴近部队实际,因此,教学目标的岗位指向性很明确。这就需要任课教员在装备教学中除了要讲授装备理论知识,还要针对部队的岗位特点,讲授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及维护保障知识[1]。以笔者所承担的弹射座椅课程为例,不仅要讲授装备的机械结构、电气交联关系和整体工作原理,还要针对弹射座椅本身的使用和维护特点进行重点讲解,从而使学员从总体上掌握该型装备的维护保障。

课程内容更新变化快  装备课程的最大特点是始终要立足于部队装备开展理论和实践教学。当前空军新老装备并存、国产装备与引进装备并存,产品型号多、装备更新换代快,虽然同类型的装备在组成和构造上有一定的继承性,但是随着新技术的广泛应用和装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即使同一类型装备,型号不同,对应的教学内容差异性也很大。因此,教与学的需求呈现出很强的新颖性和多变性,对教学的准备和实施提出更高的要求。

教学关联学科领域多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航空装备构造越来越复杂、信息化程度日益提高,每一型装备都是多学科、多领域技术集成的产物。以某型弹射座椅为例,它是一个由座椅本体、弹射动力与操纵系统、稳定系统、约束系统以及人椅分离系统等组成的一个庞大系统,每一个分系统又由若干部件或装置构成,这就使得弹射座椅装备的教学必然涉及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涵盖了电路、机械、计算机、检测等多方面的知识,教学内容复杂。

教学过程理实一体化  装备课程通常属于课程体系中的岗位任职模块。军校装备教学的核心是在装备理论知识学习的基础上,通过教员对装备操作方法、维护保障、作战使用等方面的讲授,使学员理解并掌握教学内容,具备武器装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保障技能,保证其具有履行指定岗位职责的能力,因此,装备课程教学必然具有理论—工程—实践一体的属性。只有在教学中充分体现实践与理论并重这一特性,才能培养适应岗位需要的装备使用、操作和维护保障能力。

3 装备课程建设现状

军队院校要紧贴实战进行教学,这是其根本任务的直接体现。军队院校装备类课程建设是实战化教育训练的切入点和关键点,但是在现实条件下存在一些问题或不足,主要体现在教学资源不足、教学条件落后、教学模式方法陈旧、教学人员能力素质不足等多个方面。

教学资源不足,课程建设滞后  一方面,院校装备教学用的教材、讲义、案例落后于部队。装备课程的教学素材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装备的相关技术资料,一般来说,院校教学用的教材往往是相关设备刚定型时就需要编写完成,后续随着装备的不断升级更新,部分内容再进行调整更新,但是这种调整更新又是断断续续的,很难一次改到位,这就造成院校教学课程建设滞后。另一方面,部队、院校、工业部门信息沟通还不够深入,针对技术问题、作战问题、保障问题开展交流的多,对接岗位任职需求、共享信息资料的少,导致院校装备类教学资源不足,培训效果难以满足各培训层次的需求。

条件建设落后,实装数量欠缺  当前,装备类课程建设很大的不足就是教学条件建设跟不上,装备教学实践的基础非常薄弱,因为新的实装不可能优先配发院校进行教学使用,院校教学装备以老旧设备为主,更新换代不够及时;加之模拟训练器材数量不足,与实装教学互补不充分,装备质量、可靠性、完好率不高,与部队的实际需求、与实战化要求还相差较远,无法满足学员实践教学的需要,因此,新装备人才培养质量难以得到有效保证[2]。此外,实装数量不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也影响着装备教学质量的提高。以弹射座椅课程为例,某型国产弹射座椅只有一套,在教学班人数20人以上的时候就难以应对,教员、学员只能对着一套设备进行讲解、操作,课堂组织和实习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教学手段匮乏,教学方法陈旧  一方面,受教育理念、硬件基础设施、教学水平等的制约,装备课程教学方法和手段比较单一,授课教员讲解多、供学员自学的资源少,授课教员示范多、供练习的实装少。教学模式还没有完全脱离陈旧的套路,还没有完全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育教学理念,使作为认知主体的学员难以发挥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此外,教员学习和吸纳现代高等教育最新理论和技术不够,在利用线上教学、虚拟仿真等信息化手段开展课程建设方面,以及合理運用翻转课堂、项目探究、任务牵引、专题研究等多样化教学方式上探索不够,没有凝练出符合课程自身特色的教学模式方法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

教员经历单一,教学经验不足  长期以来的和平环境使军队院校“战味”不浓,在相对安逸的环境中办学育人,“为战而教、为战而学、为战而训”的思想在教员和学员中都变得相对比较淡薄。很多教员没有充分认识到装备类课程的教学与实战接轨的重要性,而且缺乏部队装备使用维护经验,在教学内容的掌控、环节的把握、方法的运用上力不从心。此外,军队院校教员进出渠道缺乏有效机制,交流锻炼和自身培训力度不够。老一点儿的教员大多数有部队任职经历,对部队工作程序、岗位特点、装备使用等比较熟悉。但是从近期院校新教员来源来看,以博士毕业留校为主,本身缺乏部队这一课,而且后续的交流锻炼和自身培训也没有明确规定,对装备课程的建设和教学极为不利。

4 关于加强装备课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分析,要真正做到紧贴备战打仗和作战训练进行装备教学,切实推进现代信息化条件下先进教学模式改革,實现从“以教师为中心”向“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的转变,必须要加强全方位的装备教学资源建设和人才建设,任务迫切而艰巨。

注重资源融合,完善教材、题库和案例库建设  教材是装备人才培训的基础和依据。随着教学工作逐年逐期开展,要不断总结梳理教材结构和体系,突出本领域知识范畴的系统整合,定期更新优化教材内容,补充、整合、丰富文字教材,完善装备图册。此外,应该进一步加大新装备跟产、跟训、跟飞力度,定期选派人员参加各种新机培训、业务培训,与工业部门建立畅通的联系渠道,以及时获得第一手资料。在优化课程教学内容方面,应该准确把握对人才培养目标的关键支撑,系统梳理和确立装备类课程的核心知识内容体系,积极适应新体制下部队作战训练和装备维护使用的新特点,及时将部队新要求、科研新成果、装备新技术引入教学,使之进入课堂,强化教学指向性、针对性、有效性。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题库与案例库的建设,不断收集、积累案例素材,凝练可以用于教学过程的事例,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案例故障,整体上促进对装备的掌握和理解程度。

丰富教学资源,加快装备类课程信息化建设  着力推进装备类课程的信息化建设,依托无线教学网和军综网,丰富和拓展数字教学资源,系统搭建教学视频、辅助学习、交流互动等教学模块,对重点内容和环节大力开展微课视频、图片动画、题库案例等资源建设,形成对装备类课程教学创新实践的有效支撑。以弹射座椅课程为例,由于实装通常无法进行分解组合操作,学员难以观察到局部细节,因此应针对重难点知识点制作动画视频,可方便学员直观理解机构内部工作过程和原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某型弹射座椅“挡臂器”这个知识点,其组成结构、相互作用关系及工作过程都极为复杂,在以往教学中教员和学员都觉得比较吃力。在今年引入“挡臂器”原理动画演示视频后,教学效果显著增强。还有一些部队也不常进行存在一定危险性的工作,比如弹射座椅火工品的更换、座椅的吊装等工作,则可以通过录制微课视频的方式对操作过程加以复现,方便学员掌握和理解。

坚持软硬并举,构建有效的教学装备保障体系  教学装备是装备教学必不可少的硬件条件。由于种种原因,院校教学训练装备滞后于部队主战装备的现象较为普遍,且这一状况还将长期存在,已成为制约装备人才培训的瓶颈。应按照小型装备训练实装化、大型装备训练模拟化的软硬件并举思路,加强装备教学保障建设。一方面努力拓展教学装备及器材的补充和维护渠道,积极申领急需的教学装备,在数量上达到合适的配比,着力推动实装教学向部队作战训练靠拢;另一方面大力加强虚拟仿真和模拟训练条件建设,聚焦实装实操教学的现实矛盾和突出问题,加大自建开发力度,建立虚实结合的实践体系。此外,还要创新实习实践方式,持续拓宽和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积极引入部队、科研院所等有利资源,强化对装备类课程实践教学的有效支撑[3]。

鼓励自主探索,重塑装备类课程教学方法和模式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教学模式和方法多种多样,只有结合实际需求,准确把握学员和课程特点,灵活运用有效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装备教学既有传统教学的共性,又有其特殊性。根据培训对象、层次和类型的不同,可充分利用信息化建设成果,综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强教学效果,加快装备课程的教学模式改革。应该积极学习和吸纳现代高等教育最新理论和技术,推进课堂教学、线上教学、混合式教学、虚拟仿真、实践教学等教学模式,合理运用案例式教学法、研讨式教学法、学导式教学法、项目探究式教学法、任务牵引式教学法等多样化教学方式,做到理论讲透、原理讲清、操作讲全[4]。在课程考核方面,加强多元化考核模式探索实践,合理选择多样化考核方式,细化标准要求、形式流程、权重比例等内容,建立贯穿全程、覆盖全面、科学有效的课程考核评价机制,扎实监控教学改革效果。

优化教学团队,提高装备类课程师资队伍水平  教员是教学的关键。要保证课程能够传承发展,必须切实加强授课教员综合能力的培养,努力造就一支业务精湛、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员队伍。一方面要提高个人的专业能力。教员应不断提升自身专业能力,把相关装备摸清吃透,不留死角,在课堂环节和细节上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多梳理总结自己的教学心得,多关注教学法方面的研究,主动思考,创新思维。尤其是年轻教员,应多跟课听课、总结归纳、虚心请教,尽可能多参加一些培训、调研活动,拓宽视野、积累素材,真正做到教学相长[5]。此外,还要系统梳理和优化课程教学团队,合理调配教学力量,统筹教员的新进、培养和使用,经常性开展以老带新、集体备课、试教练讲等活动,注重团队传帮带,确保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装备类课程建设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应该面向部队、面向实战、紧贴装备,认真分析、梳理装备类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和不足,采取多种方式,通过多种渠道,循序渐进、不断探索装备教学的新模式、新手段,积极践行装备类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做好院校与部队的衔接,确保人才培养在目标定位上的高起点、在素质能力上的高标准,使培养的人才更加符合实战化的需求。

参考文献

[1]李彦彬,王宁,张成涛.军校装备教学中互动教学的应用策略[J].科教导刊,2016(8):144-145.

[2]晏凯,杨士英,龚明,等.雷达装备课程CBE教学改革与启示[J].空军预警学院学报,2015(4):302-304.

[3]穆中国,白雪莲,梅建庭.军事院校任职专业实战化教学和训练的几点思考[J].继续教育,2016(11):64-66.

[4]曲炜.军队院校课程建设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5]袁胜智,刘铁,桑德一,等.军队院校任职教育装备教学新模式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7(9):102-103.

猜你喜欢
军队院校教学改革微课
微课在幼儿教育中的应用
微课在高中生物教学中的应用
微课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微课时代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浅论军队院校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教育
军队院校军体训练风险管理研究
用强军目标指引军队院校校风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