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计划行为理论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研究
——来自安徽省宁国市的实证

2019-01-08 07:06□张
关键词:宅基地意愿变量

□张 勇

[内容提要]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探索和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对于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农户是否愿意退出宅基地,通过对安徽省宁国市农户的调查,基于计划行为理论,应用Logit模型,分析了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多于不愿意退出的农户;和近郊区农户相比,远郊区农户更愿意退出宅基地;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主要集中在受教育程度、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住房结构、退宅可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合理、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和社保就业问题不能解决。为引导有条件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提出要强化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功能、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及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规划制度等对策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加快发展,大量农业人口向城镇转移,广大农村地区宅基地闲置、废弃现象愈演愈烈,“空心村”、“空置房”越来越多,农村建设用地低效利用呈现加剧态势[1-2]。据统计,我国将有2~3亿农民从农村向城镇转移,而全国有将近10%的宅基地处于闲置状态,有的地区宅基地闲置率高达30%[3]。近年来,随着农业人口转移市民化进程的加快,探索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是提高农村建设用地利用效率、盘活农村存量土地资源的有效路径,上述相关问题已引起中央的高度关注。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了《关于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改革完善农村宅基地制度,完善宅基地权益保障和取得方式,探索进城落户农民在本集体经济组织内部自愿有偿退出或转让宅基地”。2015年1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提出要“探索宅基地有偿使用制度和自愿有偿退出机制”。2016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推动1亿非户籍人口在城市落户方案》,提出要“探索形成农户对宅基地使用权的自愿有偿退出机制,支持和引导进城落户农民依法自愿有偿转让宅基地使用权权益”。可见,探索农村宅基地退出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对于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国内学者研究认为探索和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是解决当前我国农村宅基地利用管理中存在诸多问题的有效路径[4-6]。但在此过程中,必须要充分尊重农村宅基地使用权主体农户的意愿[7-8],而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心理活动,往往会受到自身特征、家庭特征、外部环境和相关制度政策等诸多因素的影响[9-11]。文献检索表明,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围绕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大量的实证研究,主要从宅基地确权[12]、农户微观行为决策[13]、户籍制度改革[14]、农户分化[15]、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性[16]、农民宅基地产权认知[17]、农地流转[18]、代际差异视角[19-20]等方面分析了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但现有研究中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研究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影响因素的较少。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是预测其未来发生具体行为的最佳变量,农户的意愿与行为发生之间具有很强的关联性,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越强烈,就越有可能发生退出宅基地的实际行为。

鉴于此,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提出研究假设,分析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相关因素,并采用二元Logit模型,利用对安徽省宁国市428个农户问卷调查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从而为探索和建立宅基地退出机制、引导有条件的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提供参考。

二、分析框架

(一)理论基础:计划行为理论

计划行为理论是社会心理学研究领域解释个人行为决策过程的重要理论,是由美国心理学家Ajzen于1985年在理性行为理论基础之上提出的,被认为是社会心理学领域中最著名的个体态度与行为关系的理论[21-23]。根据计划行为理论,个体行为的发生受其主体意愿的直接影响,个体行为意愿越强烈,个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也就越大。个体行为意愿主要由个体的行为态度、主观规范和知觉行为控制三个因素共同决定,其中,行为态度是指个体对执行某项具体行为的认知及所持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主观规范是指在预测某项行为发生时,那些对行为决策具有影响力的个人或团体对于个体是否发生某项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作用;知觉行为控制是指个体根据以往经验或预期障碍所感知的对某一具体行为的控制程度,一般来说,个体拥有的资源、经验及机会越多,所预期存在的障碍就越少,则对行为的控制认知能力也就越强。综上所述,计划行为理论中关于个体行为意愿的基本观点是个体行为态度越积极、外界主观规范作用越大、个体知觉行为控制越强,则个体发生某项具体行为的意愿越显著。

(二)影响因素分析

从现阶段国家出台的有关政策来看,农村宅基地退出必须建立在农户自愿的基础之上。因此,从本质上来讲,农户是否具有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及是否发生退出宅基地的行为,都是基于农户的一种主观决策。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农户的行为态度因素、外界的主观规范因素和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因素是影响农户个体是否具有退出宅基地意愿乃至是否选择退出行为的主要因素。另外,本文参考近年来国内学术界有关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影响因素的研究成果,除受以上三种因素影响外,本文认为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还受到其自身特征、家庭特征等因素的影响[24-26]。

1.农户的行为态度因素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行为态度是个体对某项具体行为所持有的积极的或消极的态度。在农村宅基地退出中,农户退出宅基地的行为态度反映了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的认知倾向,而认知倾向会直接影响到农户的意愿和行为选择。一般而言,认知倾向越积极,表明农户的行为态度越积极,则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就越强;反之,认知倾向越消极,表明农户的行为态度越消极,则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就越弱。

2.外界的主观规范因素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外界的主观规范是个体在做出某种行为决策时感觉到的来自外界的各种压力对个体执行某项具体行为的制约和遵从。一般而言,农户在做出退出宅基地这项行为选择的过程中,如果认为来自外界的种种压力,如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对自己是否选择退出宅基地会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作用,则农户就有可能会遵从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的行为选择,或受到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他人的态度的制约。如果农户对他人的意见越遵从,则其越愿意退出宅基地。一般来说,农户在做出退出宅基地的行为决策时,往往会受到与自己有重要关系的其他主体的影响,如已退农户的意见、亲戚朋友的意见及村干部的意见等。

3.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因素

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是指对个体执行行为能力的控制程度。一般认为,知觉行为控制是通过个体的感知去判断执行某项特定行为的难易程度的信念,直接影响行为发生的可能性。根据计划行为理论,知觉行为控制与个体的行为意向呈正相关关系。当个体认为在执行某项具体的行为中自己所拥有的资源、信息及机会等越多,所预期的存在的阻碍越少,则该项具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大,反之,该项具体行为发生的可能性较小。针对农村宅基地退出而言,农户在做出退出宅基地行为决策之前,如果农户越是认为现在的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合理、预期退宅后的家庭生活成本会提高、社保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农户退出宅基地的行为意向就越弱,反之则越强[27]。

4.农户自身及家庭特征因素

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同时也处于一个比较复杂的社会经济系统中,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往往会受到其年龄、受教育程度、职业类型、掌握的外界信息以及对信息的评价分析等因素的影响。与此同时,农户的家庭特征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本文研究的农户的家庭特征指的是作为独立经济实体的农户家庭所拥有的人口、资源禀赋,主要包括家庭人口数、家庭承包的耕地数量、家庭现有住房质量。

三、模型、数据和变量描述

(一)模型

本研究中被解释变量为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分为愿意和不愿意两种,是离散型变量,无法直接采用一般线性模型进行估计参考现有研究成果[28-31],本文采用二元Logit模型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模型的表达式为:

P(Y=1|X=xi)=eXP(βX)/1+eXP(βX)(1)

上式中,Y为被解释变量,当Y=1时表示农户愿意退出,当Y=0时表示农户不愿意退出;X为影响退出的因素;β为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P表示农户愿意退出的概率,Xi表示影响农户退出意愿的第i个因素。

(二)模型来源

本文研究数据来源于课题组对安徽省宁国市港口镇和仙霞镇农户的问卷调查数据。其中,港口镇距离宁国市市区较近,属于城市近郊农村地区;仙霞镇距离宁国市市区较远,属于偏远农村地区。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农户自身基本情况、农户家庭情况、宅基地利用与住房情况、农户对宅基地退出相关政策了解情况、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情况等。本次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480份,回收问卷440份,剔除无效问卷后,获得有效问卷428份,调查问卷有效率达97.27%。其中港口镇有效问卷数215份,占总比96.41%;仙霞镇被调查农户数为217户,有效问卷数为213份,占总比98.16%。具体样本农户特征见表1。

(三)变量描述

本文将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归纳为农户自身特征因素、家庭特征因素、农户的行为态度因素、外界的主观规范因素和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因素,并设定被解释变量和解释变量,具体见表2。另外,考虑到调查对象所处地区的差异性,本文设置了地区控制变量,将近郊农村地区赋值为0,将偏远农村地区赋值为1。但地区控制变量对被解释变量的作用方向不确定,有待实证分析进行验证。在上述解释变量中,农户的行为态度变量、外界的主观规范变量和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变量均参考李克特量表分级思路进行度量,按照“不同意=1分、有点不同意=2分、一般=3分、有点同意=4分、很同意=5分”进行赋值,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具体分值。

表1 样本农户及家庭基本特征

四、结果与分析

(一)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情况分析

通过对样本农户宅基地退出的意愿情况进行统计,见表3。从表3可以看出在被调查的428个农户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要多于不愿意退出的农户,其中愿意退出的样本农户共有233个,占样本总数的54.44%;不愿意退出的农户共有195个,占样本总数的44.56%。从样本农户所在区域来看,不同地区样本农户退出的意愿结果差异比较明显,从表3可以看出,属于城市近郊农村地区的港口镇的样本农户中愿意退出的共有83个,占样本总数的19.39%;属于偏远农村地区的仙霞镇的样本农户中愿意退出的共有150个,占样本总数的35.05%;而港口镇不愿意退出的样本农户共有132个,占样本总数的30.84%;仙霞镇不愿意退出的样本农户共有63个,占样本总数的14.72%。

(二)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

本文采用SPSS19.0统计软件,选择Logit回归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模型运行结果见表4。从表4中的模型估计结果来看,Cox&Snell R2和Nagelkerke R2值为分别为0.465和0.622。总体来看,模型估计结果较好,大部分解释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符合预期方向,且有不少变量在统计上是十分显著的。另外,由模型估计结果可以看出,地区控制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产生显著的正向影响作用。

1.行为态度特征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分析

在农户的行为态度变量中,只有变量X9退宅可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通过显著性检验,且在1%水平下对被解释变量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说明农户对退宅可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的态度越积极,则其退出的意愿越强。根据调研,大部分被调查农户都表示如果退出农村宅基地后的居住生活条件可以得到显著改善,都愿意积极响应国家有关政策主动退出。

表2解释变量定义及赋值

表3样本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情况

2.外界主观规范特征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分析

外界的主观规范变量均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外界的主观规范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不产生显著的影响作用。该结果表明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针对关系自己和家庭切身利益的特定行为决策,大多数农户都是十分谨慎和理性的,一般均会充分考虑自身和家庭条件,而不会受到来自外界相关主体的决策影响。

表4 模型估计结果

注:*、**、***分别表示统计检验达到10%、5%、1%显著水平。

3.农户的知觉行为控制特征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分析

变量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合理在1%水平下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表明农户越是认为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合理,则其越不愿意退出。根据调查,基本上所有被访农户都对退出宅基地能够获得多少补偿、怎么补偿、补偿能否落实等核心问题十分关注,如果农户认为现行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合理,会使其不愿意退出。就宁国市而言,虽然当地政府出台了宅基地退出补偿政策,但在实践中宅基地退出工作很难推进,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农民认为政府制定的宅基地退出补偿标准不合理。

变量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在1%水平下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表明农户预期退出宅基地后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则促使其退出意愿下降,从而不愿意退出。笔者认为,农户作为理性经济人,其是否愿意退出实际上是成本收益比较和实现家庭利益最大化的决策过程,当农户有权选择参与政策制定,就必然会综合考虑新政策实施后的成本与收益,进而会影响自己的行为决策,如果退出宅基地后,家庭生活成本提高,而现有收入水平不能提高,则农户往往不愿意退出。

变量社保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在10%水平下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表明农户预期退宅后社保就业问题得不到解决,则其不愿意退出。根据调查,大部分被访农户对退出后的社保、就业问题非常关注,均认为政府应解决其社保和就业问题,而在调查中发现按照宁国市现有的宅基地退出政策并没有明确农户退出宅基地后的社保、就业如何解决。

4.农户自身特征和家庭特征变量对农户对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分析

(1)在农户自身特征变量中,变量农户受教育程度在1%水平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显著正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说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农户,其退出的意愿较强。该结论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论也基本一致。根据调查,农户的受教育程度越高,接受新事物和外界信息的能力就越强,往往就越不愿意留在农村,更倾向于“离土离乡进城”。变量年龄在1%水平下对农户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作用,与预期一致,说明农户年龄越大,思想越保守,“恋土”情结越强烈,就越不愿意“离土离乡”和离开自己所熟悉的农村环境,从心理上难以摆脱现有居住生活环境的束缚。

(2)在农户家庭特征变量中,变量家庭人口数在5%水平下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说明家庭人口数越多,越不愿意退出。该结果表明,宅基地的原始功能在于为农户在农村从事农业生产和生活提高基本的居住保障,保证“住有所居”。一般来说,农户家庭人口数越多,尤其是老人和子女数较多的,则宅基地的住房保障功能就越突出,家庭成员对宅基地保障功能的诉求就越强烈,其退出意愿就较弱。变量住房结构在1%水平下对农户退出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一致,说明住房结构越好,则其退出意愿越弱。农村住房结构的好坏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民建房所的成本,住房结构越好,往往建房成本越高。笔者在实地调查中发现,很多被访农户表示如果政府不对其宅基地上的住房给予合理的成本补偿,则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尤其是对那些花费了较高建房成本的农户而言,如果得不到合理的住房补偿,其肯定不愿意退出。

另外,家庭收入水平在1%水平下对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有显著负向影响,与预期相反,表明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其退出的意愿越弱。根据调查,家庭收入水平越高的农户在本村住房条件、经济条件都较好,这些农户大多数认为目前农村基础设施比较健全,公共服务设施也日益完善,农村居住环境质量也越来越好,往往就不愿意退出宅基地到一个陌生的地方生活。

5.地区控制变量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分析

从模型估计结果来看,和城市近郊区农户相比,城市远郊区农户更愿意退出宅基地使用权,该结果与调查数据统计结果一致。分析其原因,主要在于:一方面是城市近郊区的农户宅基地一般处于城镇规划区内,有可能涉及到土地征收补偿,而农户普遍认为位于城镇规划区内的宅基地被征收所获得补偿要高于农户退出宅基地所获得的货币补偿,因此,与宅基地退出相比,农户更愿意选择等待被征收。另外,我国农村宅基地一直实行限制流转的管理政策,但是在经济发达地区或城乡结合部等城镇近郊区,由于受到经济利益的驱使,农村宅基地和房屋的隐形流转市场较为活跃,在经济利益机制的诱导下,农户会根据市场需求来优化配置资源实现家庭效用的最大化,因此,上述地区农户私下流转宅基地的较为多见。而对于城市远郊区的农户来说,受地方经济发展的影响,城市远郊区的农户宅基地一般不在城镇规划区内,宅基地被征收和发生流转的预期都比较弱,农村公共服务设施和基础设施建设比较落后,很多农户的住房条件较差有待改善,再加上政府给予自愿退出宅基地农户一定的补偿激励,导致该地区农户的宅基地退出意愿往往更强。

五、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本文基于计划行为理论视角,利用安徽省宁国市的农户调查数据,运用采用二元Logit模型,研究了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要多于不愿意退出的农户,其中愿意退出宅基地的农户占54.44%;从农户所在区域来看,不同地区样本农户退出宅基地的意愿结果差异比较明显,偏远农村地区的农户更愿意退出宅基地;在影响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的因素中,受教育程度、退宅可以改善居住生活条件对农户退出宅基地使意愿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年龄、家庭收入水平、家庭人口数、住房结构、宅基地退出补偿不合理、家庭生活成本提高及社保就业问题不能解决对农户退出宅基地意愿有显著的负向影响。

(二)建议

根据本研究的分析结论并结合调查中发现的问题,为引导有条件的农户退出宅基地,提出以下建议:

1)强化宅基地的资产价值功能,尤其是对于在城镇已有住房并定居就业的农户,通过给予货币补偿以实现宅基地的资产价值,从而为其进城落户定居提供资本支持,促使其自愿主动退出宅基地。

2)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补偿激励机制,结合农户职业类型分化,探索符合农民合理需求的宅基地退出激励方式,建立有效的退出补偿激励机制,将退出宅基地的农民的现实需要与长远生计结合起来。

3)加强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就地、就近从事非农产业活动的职业技能水平,拓宽农民就业渠道,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水平,消除退出宅基地后家庭生活来源的顾虑,增强有条件进城落户定居农民退出宅基地使用权的意愿,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进程,引导进城农民自愿退出宅基地。

4)建立农村宅基地退出规划制度,加强农村宅基地退出的规划引领作用,结合县域村镇体系规划和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和实施宅基地退出规划,在时间和空间层面上切实增强宅基地退出规划的可操作性,优先引导和鼓励城市远郊农户自愿退出宅基地。

猜你喜欢
宅基地意愿变量
健全机制增强农产品合格证开证意愿
县级宅基地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研究
农村宅基地动态变化监测技术研究
抓住不变量解题
审批宅基地要一户一宅
也谈分离变量
汪涛:购房意愿走弱是否会拖累房地产销售大跌
农村宅基地改革“春雷乍响”
分离变量法:常见的通性通法
An Analysis on Deep—structure Language Problems in Chine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