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安:世界茶源地喜种感恩茶
——安吉20名党员捐赠2000亩白茶扶贫普安

2019-01-09 06:35左国辉
贵茶 2018年5期
关键词:普安茶苗白沙

文-左国辉

10月22日,承载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西部贫困地区的亲切关怀、承载着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20名党员对西部贫困群众深情厚意的“白叶一号”扶贫苗全国首种仪式,在贵州省黔西南州普安县地瓜镇屯上村海拔1600多米的乌龙山举行。

“好山好水大水塘,各级领导来帮忙,白茶铺就致富路,儿子儿孙永不忘。”

“白茶基地秋风凉,白叶一号暖心肠;荒山栽满摇钱树,万代不忘共产党。”

看见昔日的荒山已经开垦成层层茶地,马上就要种上白茶苗,年近70岁的老党员、精准扶贫户罗少伍情不自禁的唱起了山歌,正在地中忙碌的贫困户孔令金听见便和了一首,栽种现场洋溢着浓浓的感恩情。

大水塘是乌龙山上的一个小地名,大水塘对面,遥遥相望的就是曾经发现了世界唯一发现的距今至少200万年的四球古茶籽化石的云头大山,普安的“世界茶源地”之誉就是因此得名。

在乌龙山首种现场,顺着山势逶迤延绵的1500亩由荒山开出来的茶地上,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而白沙乡卡塘村,相同的景象同时上演:拉线、打窝、植苗、培土、压实、剪枝,在黄杜村技术人员的指导下,热情高涨的群众种植茶苗一丝不苟,栽苗的栽苗,运苗的运苗,浇水的浇水;“党员先锋队”“青年突击岗”“巾帼建功队”“贫困群众攻坚队”,在地头铆足了干劲,他们要在今年12月底前将2000亩白叶一号栽种完,要把“白叶一号”种成“扶贫茶”“友谊茶”“感恩茶”“致富茶”。

致富不忘党的恩黄杜村20名党员捐赠扶贫苗

今年4月,浙江省安吉县溪龙乡黄杜村党总支在开展“不忘初心 感恩奋进”的活动中,看见西部还有不少地方仍然没有脱贫,村里20名党员自发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在汇报村里种茶致富的同时,表达了愿意拿出1500万株最好的白茶苗“白叶一号”,捐赠给西部适合种茶的贫困地区,助推脱贫攻坚,为党分忧,为民解困,先富帮后富。

其实,黄杜村以前也是贫困村,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种植白茶大力发展茶产业,是白茶从让黄杜村从贫困村变成富裕村。2003年4月9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到黄杜村调研,看见黄杜村种茶致富发生的变化,把黄杜村白茶致富的故事归纳为“一片叶子富了一方百姓”。而今年,正好是习近平总书记到黄杜村调研15周年。

今年5月,收到20名党员的来信,习近平总书记对黄杜村农民党员来信提出向贫困地区捐赠白茶苗一事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吃水不忘挖井人,致富不忘党的恩”,这句话讲得很好。增强饮水思源、不忘党恩的意识,弘扬为党分忧、先富帮后富的精神,对于打赢脱贫攻坚战很有意义。

习近平作出重要指示后,国务院扶贫办会同有关方面立即落实,经过实地走访踏勘,最后确定湖南省古丈县、四川省青川县和贵州省普安县、沿河县等3省4县的34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作为受捐对象,共实施新植茶园5000亩。

为了给包含总书记殷切希望的“白叶一号”找到最佳种植区,浙江省安吉县、浙江茶叶集团、浙江省供销社、黄杜村党员代表及种茶专家,3次赶赴普安实地调研,认为200万年以来就有茶树生息繁衍的普安被誉为“世界茶源地”,是最理想的地方之一,“白茶苗种到普安就是回家”。

最终由黄杜村20名党员投票,决定把5000亩中的2000亩在普安种植,使得“中国古茶树之乡”“中国茶文化之乡”普安,成为获得此次捐赠“白叶一号”扶贫苗最多的县份。

7月8日,贵州省委副书记、省长谌贻琴就白茶苗捐赠事宜作出批示,内容为“感谢习近平总书记对贵州的关怀牵挂!我们一定要怀着感恩之心,把捐赠的白茶苗精心栽种好、养护好,把白茶产业发展好,以脱贫的实际成效汇报总书记的关心厚爱,回报浙江群众的一片深情。” 7月9日,普安县召开十二届县委常委会扩大会议,将浙江省黄杜村向普安县捐赠茶苗项目规范统称为普安“白叶一号工程”。

7月10日,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代表村里20名党员,和浙江茶叶集团、普安县政府、普安县白沙乡地瓜镇10个村委会,签订了安吉“白叶一号”茶苗捐赠四方联合实施协议,明确了四方的义务。

“我们不仅提供2000亩种植规模的优质‘白叶一号’茶苗600万株,还将整合中国茶叶研究所第二党支部和安吉县农业局的茶叶专家力量,全程提供技术指导。”黄杜村党总支书记盛阿伟说,只要普安县种植区域土地流转一到位,黄杜村将第一时间派技术人员现场,从土地平整开始进行各环节的技术指导。

据了解,“白叶一号”工程实施的2000亩共覆盖贫困户862户2577人,在地瓜镇屯上村实施1500亩,覆盖地瓜镇贫困户691户2020人,其中地瓜镇屯上村覆盖93户145人,地瓜镇鲁沟村覆盖184户656人,地瓜镇木卡村覆盖228户756人,地瓜镇岗坡村覆盖72户124人,地瓜镇地瓜社区覆盖114户339人;在白沙乡卡塘村实施500亩,覆盖白沙乡171户557人,其中白沙乡卡塘村覆盖20户54人,白沙乡红寨村覆盖85户321人,白沙乡铁厂村覆盖31户92人,白沙乡大小寨村覆盖27户72人,白沙乡白沙社区覆盖8户18人。

感恩茶落户世界茶源地普安县落实落细“六个一”

“白叶一号”工程落户普安,一期实施2000亩,覆盖该县地瓜镇、白沙乡2个乡镇的10个村(社区),受益贫困户862户2577人,这极大的振奋了当地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同步小康的士气。

普安县委、县政府立即按照中央、贵州省、黔西南州的安排部署以及黄杜村种茶专家提出的要求,紧锣密鼓抓落实。“这是普安发展提升茶产业千载难逢的机会!”普安县委书记农文海强调,全力按照“六个一”落细落实。

一把手主抓:普安将“白叶一号工程”作为一把手工程,由一把手亲自带头主抓,县、乡、村三级分别成立工程推进领导小组及指挥部,三级党委书记分别担任领导小组组长、指挥部指挥长,亲力亲为推进白叶一号工程,搞好顶层设计、安排部署、干部培训、督促检查、追责问责,按照“五步工作法”组建6个工作专班,快速推进。

白叶一号运到普安,验苗现场

一县一业主推:以建好2000亩白叶一号茶园为契机,将茶产业作为一县一业主推,用3年时间,将全县茶园规模扩大到30万亩以上;推动白叶一号与“普安红”深度融合,精准抓好技术服务,着力完善生产体系和经营体系,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营销网络化,奋力打造“茶中茅台”,引领普安茶走向世界舞台。

一村一社带动:明确村级党支部牵头抓总,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以县单位成立合作总社,10个受益村成立合作分社,组织发动贫困户100%入社,组建技术服务团队100%覆盖合作社,对2000亩茶园实行联产承包,通过合作社参建,激励带动农户积极投身茶产业。

一户一人就业:根据白茶产业全产业链建设需求,统一调配培训资源,经过技能培训,实现每户贫困户至少一人成为专业茶农。坚持因人设岗、因人定岗,对有一定劳动力的贫困户,通过参与环卫、护林、护路、护河、护老等公益性岗位实现就业;对有劳动能力且具备一定技术技能的贫困户,通过参与茶园土地整治、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岗位实现就业。

一人一亩覆盖:确定1亩捐赠茶苗覆盖1个贫困人口,带动1个贫困人口脱贫,在建设好2000亩白叶一号感恩茶园的基础上,用2年时间,把全县白茶种植规模扩大到1万亩以上,到2020年实现全县33万人口人均覆盖1亩茶园,实现一人一亩茶园覆盖。

一亩一万增收:大力培育普安白叶一号、普安红茶叶品牌,精准建立利益联结机制,按照贫困户占60%、企业占30%、合作社占5%、土地流转占5%的方式对利益进行分配,通过发放专项困难补贴,参与公益性岗位获取报酬,参与种、管、产、销等各个环节获取报酬,土地流转分红等方式,实现1亩茶园带动贫困户保底增收1万元。

通过“六个一”,把“白叶一号工程”项目区建成脱贫攻坚示范区、感恩奋进展示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引领区、互帮互助实践区、先富带后富样板区,从而实现荒山变茶山、山区变景区、贫困户变茶农的“三个转变”,实现高质量的发展。

普安县争取黔西南州农委专项资金1000万元,争取省扶贫办专项资金350万元,整合涉农资金1350万元,划拨土地整治资金400万元,启动工程项目建设。

从7月份开始,一场热火朝天的“感恩茶”栽种系列工程在普安的2个乡镇铺开。按照“核心示范引领、多片联动推进、做大茶园规模”和“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组织实施、统一种植管理、统一利益联结”四统一的总体要求,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贵州地矿测绘院对普安地质条件、水文特征、市场情况、白茶生长习性等方面进行了调研,编制了普安白叶一号工程施工方案,在规划布局、建设标准、投资估算、资金筹措、招投标、实施计划、效益分析、利益联结、茶园管护等方面进行统筹规划,确保各项工作有抓手、有标准,推动普安白茶、红茶、绿茶深度融合发展,全面助推脱贫攻坚。

新种植茶园

贫困户荒山喜栽“摇钱树”2000亩沃土成了茶苗温床

深秋的普安多雨,已经到了种茶的最佳时节。

10月12日一早,记者驱车来到地瓜镇岗坡村的一个小地名叫“大水塘”的地方,这里就是“白叶一号”工程地瓜镇的核心实施区,在雾气不断翻涌的山峦间,一片片已经整理出来的土畦若隐若现。

“地里面今天有50个多人,正在为10月下旬的种茶对土地作最后的精细化整理。”在地头,地瓜镇党委副书记梁龙广指着远远近近在土里劳作的村民说,这里的土肥得很,没有翻好久,地里的蕨菜又长了出来。

“我家有6口人,这一次实施白叶一号(工程),我家一天有好几个人都在地头,1天1人有百把块钱的收入!”岗坡村岗坡组精准贫困户陈永良一边整地一边说,这几个月务工收入不错。梁龙广说,最多的一天有100多人务工,光施工的大小机械就是几十台,大型的挖掘机就是一二十台,人工一般男劳力一天报酬120元,女工一般100元,这几个月来,地瓜镇在覆盖的5个村(社区)中组织精准贫困户务工。

“接下来的栽种、后期日常管护,我们都要在精准扶贫户中组织培训后,成立专门的团队来实施。”负责地瓜镇的“百叶一号”工程项目攻坚组组长、普安县政协副主席张祥说。据了解,地瓜镇已经完成土地整理1560亩,修建了23500多米的生产便道,同时规划新建骑马山至大水塘公路,基本完成了水稳层施工,启动实施项目核心区灌溉供水工程,以解决种植灌溉用水。

而在“白叶一号”工程的另一个实施点白沙乡卡塘村,种植前的准备工作同样如火如荼。这个点,正好是在普安境内的“茶马古道”边上,不仅种茶的历史也非常悠久,今后还将和茶马古道一起,成为一道新的风景。

“我们严格按照黄杜村技术专家的要求来施工。”据负责白沙乡“百叶一号”工程的项目攻坚组组长、普安县人大副主任陈太阳说,白茶种植带深度50-60cm,间距根据地形条件调整,宽度1-1.3m,坡度大于25度的,采用人工开挖整理,坡度低于15度的就采用机械作业,深度不低于50cm,坡度在15-25度之间的采用人机混合作业。目前已完成土地整治590亩,完成了2.7公里产业路开挖,项目区作业便道启动规划。

工程中,除了技术工种以外,绝大部分都是精准贫困户,在项目点务工已经先期让覆盖的贫困户有了收入,而2000亩荒山在栽种“摇钱树”过程中,就成了贫困户的“金山银山”。

整合资源设置利益联结机制激励奖补助推农户增收致富

产业扶贫,利益联结机制很重要。在“白叶一号”工程中,严格按照“1亩白茶苗带动1个贫困人口,1户贫困户不超过5亩”来落实白茶产业扶贫定村到户,并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发挥效益。

“实施‘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农户贫困户’的利益联结机制,采取‘三建四享’的方式进行运作。”项目实施负责人说。“三建”模式就是政府主建、企业承建、合作社共建。

扶贫茶苗捐助交接仪式

政府主建,负责制定出台政策,积极谋划工程项目,解决项目基地所需的配套基础设施。政府性投入作为国有资产由普安县五大特色农业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管理经营。

企业承建,由普安县五特公司对该项目进行公司化管理,企业化运作,组织抓好土地流转、茶园建设及管理、茶叶生产、加工、销售等。所需费用列入企业成本核算。

合作社参建,由受益村党支部组织村委会建立专业合作社,由合作社组织贫困户以“每人1亩,户均不超5亩”的茶苗折股量化进行分红。

同时,根据“六个一”中的“一亩一万增收”目标,实施“6355”的方式进行利益分配,实现四方共享。

一是贫困户共享60%。该份额划入受益村作为“白叶一号”专项积累,由受益村党支部制定方案进行分类分配使用。用于特定贫困户的专项困难补贴,公益性岗位报酬发放。而有劳动能力的经培训,让其参与茶园土地整治、种植管理、生产加工、销售经营等环节获取相应报酬和收益。

二是企业共享30%。该份额收益为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扩大再生产提供保障。

三是合作社共享5%。该份额作为合作社管理人员报酬和村集体公益事业投入等,在村党支部的组织领导下使用。

四是土地流转共享5%。该份额用于2000亩土地流转户的土地增值收益,保障土地流转农户收入稳定增收。

这样,覆盖的精准贫困户收入就由以下几个部分构成,通过土地流转获得土地流转费增加收入,通过参与土地整治、茶园建设、管理、运营获得企业支付的务工收入,通过茶苗折股量化获得收益,村级公益事业收益。

目前,普安“白叶一号”工程茶苗栽种正如火如荼的进行着,每天数百人忙碌在普安县地瓜镇、白沙乡的种植点,浙江省安吉县黄杜村正按照栽种进度,运送 “感恩茶苗”,到今年年底,2000亩扶贫茶苗将全部栽种完毕。

猜你喜欢
普安茶苗白沙
“白沙溪”黑茶包装设计
白沙水库
白沙涧
贵州省福泉市:抢抓时节育茶苗
把“普安红”做成走出国门的亮丽名片
贵茶之贵普安红
小小茶叶铺就脱贫路
新建无性系茶园“三改”快速成园技术
提高茶苗移栽成活率的关键技术
普安县委离退局走访慰问特困老干部及老干部遗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