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提问成为激发学生有效思维的催化剂

2019-01-10 18:11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庙岭小学
小学生作文辅导 2019年3期
关键词:渑池赵王秦王

辽宁省大连市高新区庙岭小学 吴 萍

当前的语文课堂,个别教师的“提问”还停留在“表面俗套”之中,没有深入文本,走近学生实际,具体表现为:

1.教师提问简单低效。有的提问考察范围太广,学生不明白从哪里答起才好;有的文字设计过长,学生听一半扔一半,抓不到重点;有的提问只是简单的复述,没有思考价值;更有甚者,教师不清楚知识重难点,想到什么就问什么。

2.提问的设计缺少艺术性。课堂上,教师只是抛出“是不是”“好不好”之类的提问,让学生随声附和,看似热闹,实际上流于形式,没有真正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低能低效。

3.忽视学生主动提问能力的养成。分析个别教师课堂之所以高耗低效,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教师没有分清谁才是语文学习的主体。如果授课教师过于强调自己的主体地位,那么学生必然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反之,尊重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提问题,思考问题,才是理想的语文学习方式。

针对以上弊端,笔者认为,只有在“提高语文课堂提问有效性”策略的指导下,通过设计提问切入点,变换提问方式等策略,激发学生有效思维,提高语文阅读能力。

一、在重点内容上提问,引领学生养成深入思考的习惯

学生由于年龄及心理特点,决定了他们阅读课文只能单纯了解文本表面意思,不能从整体上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和结构安排,直接影响了对课文的理解深度。教师若从文章的重点内容入手,以此为中心设计问题,可以有效地突破这一难点。比如,在教学《唯一的听众》一文时,其中的重点内容是“老妇人用无声的语言鼓励我”的段落。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是:从老妇人身上,体现出人与人相互关爱的人间真情。以前我是这样设计提问的:“文中的我是怎样练琴的?最后结果如何?”这样的提问虽然能引领学生了解全文,但对于文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学生感悟不到,无法受到情感熏陶,尤其是没有引领学生对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行体验,影响到对课文情感的领悟。于是,我改为这样设计:“课文中唯一的听众是谁,她做了什么?”这样的提问直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老妇人身上,通过理解人物语言神态等重点语句,深刻体会人物内心世界,从而完整全面地把握人物品质,真正从心灵深处受到教育。

二、在语句含蓄处提问,拓展学生阅读理解的广度

经典课文往往有许多含义深刻的句子,围绕这些句子设计问题,能够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学生努力思考和不懈探究的能力。比如,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文中有这样一段话:“你想,四周黑洞洞的,能不碰壁吗?”这段话含义深刻,鲁迅用黑色幽默表现出他对黑暗势力的抗争。这段话很深奥,如果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从字面进行理解,学生很难深入体会。此时,就需要教师进行引导。我这样提问:“这里的‘黑洞洞’是指当时的黑暗社会,是当时反动派对鲁迅先生的迫害。联系这些背景,你如何理解这段话?”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很快找到理解切入点,准确表达出句子的思想含义。

三、变换提问方式,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

所谓提问方式的变换,就是将常用的线性问题变为立体问题,给学生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以激发学生阅读思考的兴趣。

如教学《将相和》一文中“渑池之会”片段,我这样设计提问:“渑池会上,蔺相如是怎么做的,从中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按部就班地归纳出人物品质。课后有个学生向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到底谁输谁赢呢”?这个问题难倒了我,同时又启发了我,于是,我将这个问题抛给了全班学生,让他们读书思考。学生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大家各抒己见,结果大家都认为在渑池之会上是赵王战胜了秦王,原因是“赵王为秦王鼓了瑟,秦王也为赵王击了缶,但秦国是大国、强国,赵国是小国、弱国,因此可以说是赵王胜了秦王。”更让我惊喜的是,有个学生提出了更加奇妙的见解,他认为赵王鼓瑟是秦王请求的,而秦王击缶是赵王的手下蔺相如逼迫的,从发布指令的二个人物的身份地位来说,也是赵王胜了秦王。这一案例提醒了我,只有设计有广度,有深度的问题,才能让学生受益匪浅。

总之,教师在课堂上注重有效提问,引领学生通过认知、体验、实践、合作等学习方式,最终构建起求真务实、思维活跃、充满人文性的和谐课堂,这才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的语文学习。

猜你喜欢
渑池赵王秦王
喜迎“二十大” 奋进新征程
——首届“赵王杯”全国小小说征文启事
掬一捧光阴,握一份当下
河南渑池:技术培训促花椒产业提质增效
电法在水源地勘探中的应用——以河南渑池电厂为例
赵王骨折
蔺相如说话前后矛盾吗?
《将相和》缩写
中原缺水山区水文地质特征研究
河南渑池:利用全媒体手段宣传推动远教工作
食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