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班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2019-01-11 06:24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幼儿园张翠玉
儿童与健康(幼儿教师参考) 2019年1期
关键词:适应能力区角小班

山东省青岛市崂山区实验幼儿园 张翠玉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指出:幼儿社会领域的学习与发展过程是其社会性不断完善并奠定健全人格基础的过程。小班幼儿初入园,陌生的集体环境不同于家中环境。由于每位幼儿所处的家庭背景不同,他们社会性的发展既受年龄因素影响,又存在较为明显的个体差异。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小班幼儿开始具有最初步对社会规则、行为规范的认识,能作最直接、简单的道德判断;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出现,能区分“你”“我”“他”,但不会区分自己和他人的需求;喜欢与人交往,特别是开始喜欢与同伴交往,对父母及家庭外的主要接触者都能产生亲近的情感。同时,他们情感、行为的冲动性强,自制力差,往往不能与人友好合作,常发生纠纷,须依靠成人的指导与协调才能正常交往。该年龄的幼儿,由于接触的环境和人群都比较有限,因此适应新环境通常需要一个过程。

怎么做才能激发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呢?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我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培养与指导。

一、改变教师的行为

小班幼儿在适应幼儿园生活之后会对老师产生深深地依赖,会在老师的身上找寻安全感,对老师的信任会让幼儿消除内心的紧张与不安,逐渐融合进班级的氛围中。

㈠教师从大变小,创建安全、愉快和宽松的氛围。

在初入幼儿园的孩子眼中,老师是陌生的大人,是需要抬起头仰视才能看到的成人,所以,老师需要转变角色,蹲下来,变成和幼儿同样高度的“小大人”,成为良好师幼互动的创造者,提供交往机会的支持者,和谐氛围的促进者,幼儿的内心就会感受到平等与尊重。小班幼儿的情绪时常不稳定,容易受到环境与事物的影响,教师的一个拥抱、一个抚慰都会让幼儿舒缓情绪,教师轻轻的一个问候与静静地倾听便会让幼儿的内心不再紧张与压抑,他们可以哭泣、可以发泄,他们的种种行为会得到老师的接纳。在教师创建的安全、愉快和宽松的氛围中,幼儿才能够从内心深处接纳与认可这个环境与人群,其社会适应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㈡教师从刚变柔,从收到放,建立平等的师幼关系。

相信幼儿能自己决定事情、解决问题。区角活动时间,洋洋拿不定主意要去哪里玩儿?她问我:“老师,我可以去哪个区角玩儿啊?”

“你想去哪里玩呢?”我回应。

她说:“我想去童话书屋看书。”

“好啊,快去吧!”我很高兴,洋洋还是有自己的想法的,可是没多长时间她又回来了:“老师,没有多余的小脚印了,我进不去,可是我想看书。”很显然用小脚印限定人数的规则洋洋是知道的,并且她知道要遵守规则,但又不想放弃内心的愿望,我问她:“那你想怎么做呢?”她看了看周围说:“我是不是可以拿着书到旁边的空桌子上看呢?”我欣然接受,她高高兴兴地去了。我很庆幸洋洋有自己的想法,能勇敢的说出自己想做的事情,而不是沉默与等待,此时的老师不再是给幼儿出主意的人,而是自己退一步,推着幼儿向前进一步的人,幼儿感受到温馨与平等氛围,自信、勇敢油然而生,对班级氛围的适应,对老师的适应,使得幼儿自身的社会适应能力悄悄发芽。

二、为幼儿提供真实的生活情境

幼儿社会适应能力是幼儿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对陌生人的适应能力和对同伴交往的适应能力,是人在社会交往过程中获得的情感、性格、处理人际关系等表现出的心理特征。幼儿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是社会认知、社会情感及社会行为技能培养的有机结合。完整的教育不可能只重视知识的传授和道德认识的培养,而忽略对情感目标和行为目标的追求。因此,我们在培养幼儿的社会适应能力时要尽量贴近幼儿的生活,多设计一些触景生情的社会活动,给他们提供真情实感的情景和实际锻炼的机会,真正融入每个孩子的生活,让每个孩子成为一个自由舒展生命、健康全面发展的社会有用人才。

㈠结合生活经验创设角色区域。

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已有经验,他们最直接的经验便是与爸爸妈妈在一起相处的快乐时光,无形中了解到爸爸会做哪些事情,妈妈会做哪些事情,所以结合离幼儿最近的经验便是在幼儿园开展娃娃家的区角活动,幼儿会在区角中找到对父母的依恋,找到对幼儿园的信任,更重要的是在接近于真实的“小家庭”中,孩子们可以自由发挥——不同的角色、创意的对话、幼儿的社会情感投入、社会适应能力的沉淀等等开始发芽。

㈡模拟生活经验,开展教育活动。

对小班幼儿要避免空洞的语言灌输,在社会活动中,我们以情景化的形式开展活动,促进幼儿回归生活。比如:在社会活动“做客”中,我们将教育活动搬到了区角娃娃家,我们以摹仿真实的情景引导幼儿知道做客的时候要注意什么,要怎么做、怎么说。另外,在小班新生入园之际,我们开展了大带小活动,通过“我和弟弟妹妹一起玩”“给弟弟妹妹送礼物”“帮助弟弟妹妹穿衣服”等一系列活动,让他们在实际生活中能够关心、帮助弱小者,感受到了“你快乐,我也快乐”的情感,体会到了“关心”的乐趣。在这种模拟的环境中,幼儿带着兴趣进入情景,能将大脑所感受到的刺激灌输到身体中,参与的与被参与的都在受到影响,社会适应能力得到发展。

三、创造机会与条件,鼓励幼儿尝试、发现与创造

㈠群体活动中提供交往的机会

在幼儿园里,小朋友们都是一起参与活动,在发生变化的环境中,幼儿要想办法完成自己想要完成的事情,根据自己在家中的已有经验进行尝试,但有时这份已有经验已经不能支持幼儿的行为了,因为不同的环境,方法也要有所不同,所以,在这个环节中老师的支持是很重要的。记得小班上学期户外活动时,我们提供了足够多的户外器械,但是仍有小朋友想要进行交换,面对一个孩子突然从另一个孩子手中抢夺玩具的那一刹那,我意识到应该告诉他们一种方法,于是“我们可以换一换吗?”这句话就悄悄的出现在了孩子们的中间,我们便趁热打铁提供更多的机会请幼儿尝试这句话的魔力。

㈡区域活动中增加社会性区域

幼儿教育不仅注重不同年龄段幼儿的发展轨迹,而且更侧重于幼儿个体的发展和潜力的发掘,提倡为幼儿提供开放且丰富多样的环境,允许幼儿自由选择、自主学习。区域活动作为一种“强调教育环境,注重幼儿教育主体,侧重开放教育”的活动在幼儿园广泛开展;同时,区域活动的规则中承载独有的教育价值,可利用区域活动提高幼儿社会生活和学习的能力。比如:我们依据小班孩子的兴趣需要设置了“糖果屋”的社会性区域,让孩子在欣赏、品尝各种各样糖果的基础上进行包糖果、装饰糖果、制作糖果、买卖糖果的活动。再如:结合小班幼儿对各种各样玩具的喜好,我们创设了“玩具屋”的社会性区域,有小汽车展柜与洋娃娃区,小朋友通过收集、对比与了解,认识了各种各样的玩具,同时在这个过程中增加了交流的次数,提高了交往的能力。

在后期,我们将区域活动进行整合,将社会性区域中的高结构材料进行调整,投入大量低结构的材料,比如:箱子、盒子、八宝粥的盖、彩色的纸等等,小朋友在没有了仿真蔬菜的时候互相商量“这可怎么办啊?”“我们用什么代替吧!”于是,以物代物的游戏便开始了……在活动的过程中,孩子们要进行交流与沟通,要想办法,要有结果,在无形中低结构的材料提高了孩子们的想象能力,帮助孩子们提高了社会交往的能力。

小班幼儿从家庭走进幼儿园,初入园所看到的听到的将会深深地影响着他们。当两个陌生的小朋友初次见面时,老师简简单单的一句提醒:“我可以和你一起玩吗?”便是打开幼儿对环境的适应大门。让我们在幼儿初入园的时候及时抓住幼儿社会适应的启蒙期,帮助他们发展社会适应性而努力。

猜你喜欢
适应能力区角小班
幼儿园户外自主区角游戏的探索与实践
小班教学 有效交流
大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有效途径探索
论社会适应能力视角下的大学生职业规划
小班定向式军事游戏的开展
雷鸟
如何在幼儿园小班开展区域活动
幼儿园区角游戏与主题教学活动整合的策略研究
沙漠里的精灵
区角活动在幼儿语言发展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