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教学抓节点 名师点拨揭真谛

2019-01-12 04:20朱树静
初中生世界 2019年44期
关键词:范进中范进原著

■朱树静

(作者单位:南京晓庄学院附属中学)

2017年6月,南京市鼓楼区初中语文名师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笔者所在学校举行。本次活动由鼓楼区教师发展中心、杨友红特级教师工作室联袂开展,旨在通过公开课和名师讲座,促进广大教师仔细研读文本,在经典文章中寻找新的切入点,用全新的视角去解读文本。

公开课后,杨友红老师结合听课实例,反观传统静态小说文本分析与现时文本逻辑探究的小说教学,提出了新的小说教学观,即在由一篇勾连一类的基础上,抓住小说的文本表达形式,包括语言形式、文本的内在逻辑结构与表现手法等;并以两堂展示课为例,阐述如何用人物心理带动情节变化,紧扣小说之本,指出小说教学应当由传统的价值导向转向精神引领,引领学生还原文本,设身处地地读出小说中的“我”。如此新颖丰厚的小说教学理念,不仅为全场的语文教师打开了教学新视角,更从理论新高度引领语文教师品咂、反思、成长,令教师获益良多。

从杨友红老师的讲座中,笔者深刻领会到小说教学由一篇勾连一类、以点带面的重要性。适逢教学九(上)第六单元,几篇课文均为长篇古典白话小说的精彩节选片段。与旧教材相比,新教材的学习要求有所变化,如新教材中《范进中举》课后思考探究改“讽刺是本文突出的艺术特征”为“《儒林外史》以讽刺的笔法,写可笑之人、可笑之事,蕴含着深刻意味”,后者更倾向于引导学生以选文为跳板,步入原著观情节、赏笔法等。杨友红老师的指导正切中要害。

教学《范进中举》时,笔者意在引导学生将其置于《儒林外史》整本书的视域内。教学之初,笔者通过简介《儒林外史》,引导学生浏览全书回目,粗略了解书中主要人物,把握全书主要内容,默读节选自第三回的范进中举的故事,仿照第三回回目概括课文主要情节,并引导学生了解封建科举制度,在品读中充分体悟范进中举后的疯态。

基于以上教学铺垫,笔者以问题串形式引导学生勾连选文与整本书阅读:

1.“结合课文和原著第三、四回,说说范进为什么会发疯?”学生在勾连中认识到了范进喜极而疯之必然性:①从范进个人而言,原著第三回交代了范进中举不易——三十四年考了几十次,直到五十四岁才在广东学道周进的怜悯、帮助下中秀才,获得参加正式科举考试的资格,后又顺利中举。几十年屡考屡败,长期压抑,加之他将科考视作唯一的人生出路,大半生心血和全部希望均寄于科考,所以一旦中举,他脆弱的神经承受不了强烈刺激,必疯无疑。②从家庭而言,由原著第三回及课文可知,他大半生身陷贫困,一旦中举,意味着一步登天,发疯是必然的。③从社会来说,范进身处人情凉薄的社会,人们深受科举制度毒害而唯利是图,主要体现在胡屠户等人身上,而身处这样的社会,范进中举意味着从此身份地位巨变,必定陷入疯魔。

2.“结合选文和原著第三、四、七回,说说范进中举是喜剧还是悲剧?”勾连选文与整本书相关内容,学生认为范进中举这一情节悲喜交融。喜剧性展露如下:选文结尾是大团圆喜剧,且选文运用多处对比、大量传神的细节描写和夸张手法,读来有荒诞的喜剧色彩;原著中,范进在实现了功名富贵梦后,自此过上富贵生活,一路鸿运,最终被钦点为山东学道。而中举的悲剧性则体现在,原著中范母不久因自知富贵狂喜而亡,范进中举更是范进的人生悲剧与时代、社会悲剧——中举后的他与其他为官者互相勾结、假公济私,母逝后他不讲忠孝廉洁,言行相悖,这反映了一个无才无能的读书人被科举制度扼杀了独立人格、灵魂扭曲终而沦落的过程,更映照出彼时世态炎凉与趋炎附势的丑恶众生相。由此学生认识到,吴敬梓以喜剧笔法为全书着以悲剧底色,也更深感其讽刺笔法中的鞭挞与痛恨。

3.“书中读书人是否都如范进一样?”“作为一部讽刺小说,作者为什么要塑造正面人物?”跳读原著第一、三十六、五十五回,学生发现作者还用庄重的笔调赞扬了一类淡泊名利的读书人,如贯穿全书的理想人物王冕,“真儒贤人”虞育德,不贪富贵、自食其力、以琴棋书画自娱之市井奇人“四客”,他们是整本书中极少见的时代清流。由此可见,作者是在明示己志,在赞美与讽刺中,借正面人物唤醒读书人思索该如何摆脱“读书——做官”的旧轨道,进而探索知识分子出路,寻求社会发展新理想。

基于上述以范进这一人物为突破点来牵动学生读整本书的教学环节,笔者又通过让学生自选探究专题(如全书结构艺术、人物进退场、讽刺艺术、书中金陵文化等),来进一步激发其阅读整本书的兴趣。

杨友红老师所说的另一个重点是,“引领学生还原文本,设身处地地读出小说中的‘我’”。为了让小说真正走进学生的内心,教学中就需要精心设计一些环节或活动,引导学生表达阅读心得,发表对小说中人物、事件、环境等的看法。

以部编版七(下)第四单元《驿路梨花》为例。本单元要求重点学习“略去不读”“观其大略”的方法,要求学生对文章内容和表达方式有自己的心得。据此,笔者尝试了以下教学环节:

1.在“略读,重拟标题”的环节,训练学生基于略读全文的提炼概括能力。学生的拟题有以下呈现:①驿路奇遇/两天与十年。②温暖的茅屋/茅屋情深。③驿路难,人情暖/雷锋精神永相传/温暖接力。接着笔者要求学生将所拟标题与原文标题比较,结合文中有关“梨花”的语句,引导学生体会原标题的妙处。

2.在“细读,构思之妙”这一环节,提问:“本文为何会如此引人入胜?”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本文如此引人入胜的原因:设置悬念——似在释疑,引发误解——再次设置悬念等环环相扣的小说写作技法。接着追问:文章讲述了多长时间内发生的事?引导学生学会转换视角看问题:如果从小茅屋的角度而言,本文写了十年间发生的事,用的是倒叙的手法;如果从“我”和老余见闻的角度,本文写了两天内发生的事,文章前部分是顺叙,结尾处有交代茅屋来历的插叙。最后探讨:“小茅屋的主人究竟是谁?过路人为何会由客人转变为主人?”由此引导学生理解文章内核:一群善良的热心人,受到照料的同时,也借着小茅屋将感激之情转化为向过路人传递温暖的行动,自觉弘扬淳朴的民风,传递、发扬助人为乐的服务精神,完美诠释了“驿路梨花处处开”。

教学过程中随文穿插读书方法:略读要关注文章阅读重点,如文中反复提及的人、事、物,关注文章的标题;读小说要关注文章匠心独运的情节安排,关注那些有烘云托月效果的景物描写等。

本次的学习之旅让笔者对小说教学有了更深的体会与领悟,并及时将所学运用到教学实践中,不断尝试,及时改进。

猜你喜欢
范进中范进原著
“范进中举”现实版
漂流瓶
课后泛读的有益尝试——原著阅读
范进中彩
艺术的构思,绝妙的讽刺
拔牙
《范进中举》中人物的“势利”浅析
《范进中举》人物形象的悲剧色彩和醒世意义解读
《范进中举》缩写
水家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