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中有关问题的思考

2019-01-12 05:32赵一鹏
信阳农林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培养目标毕业应用型

赵一鹏

(信阳农林学院 园艺学院,河南 信阳 464000)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再次明确指出:“持续推动地方本科高等学校转型发展。”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涉及办学定位、培养目标、培养模式、实现路径等方面,特别是人才培养目标贴近应用型,培养模式突出实践性,实现路径体现校企校产融合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导向,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丰富人才培养内涵,重构人才培养路径,优化人才培养条件,凸显人才培养绩效。因此,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工作中,要对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师资配备、实践环节等方面进行深入思考。

1 如何理解人才培养方案

1.1 人才方案是什么

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指在一定的现代教育理论、教育思想指导下,按照特定的专业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及毕业要求,以相对稳定的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培养环节、质量标准、管理制度、考评方式等为支撑,实施人才培养全过程的总体方案[1],是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教学内容与方法、过程控制与保障等教学活动与环节的总体设计及任务标准的整体描述。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是专业人才培养工作要遵循的“根本大法”, 在专业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无可比拟的重要地位, 对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2 内容有什么

培养方案包括培养目标、实现过程、考核评价等具体内容。一是要科学制定培养目标。按照人才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科学设置培养规格与质量标准,合理界定学生毕业要求[2]。培养目标要科学准确表述本专业人才培养要达到的具体目标。例如,学生要了解、学习、熟悉、掌握、具备、能够从事什么等方面,系统描述培养目标规格和标准。二是科学制定实现培养目标的实施过程。包括整体设计、课程体系、教学计划、方法手段、管理制度等。例如,学期安排、课程编排、教学活动等。三是科学制定考核评价体系。包括质量标准、过程监控、考核方式、评价反馈等。例如,学业标准、业绩构成、评价方式、质量控制等制度体系。

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重点是确定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难点是课程设置及教学计划,关键是课程体系、培养模式、过程控制对培养目标的支撑度及毕业要求的达成度[1]。

1.3 作用有哪些

人才培养方案,是高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的顶层设计,是一个专业人才培养的总纲和蓝图,是开展人才培养的具体化、实践化方案。作为新建本科高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修订,是理清办学思路、明确办学定位的重要抓手,也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的重要载体。按照合格评估要求,人才培养方案是保证新建本科院校实现“两个突出”(学校办学定位突出为区域行业经济与社会发展服务,突出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的指导性文件,具有重要的作用。要按照新建本科院校“五个转变的要求”,在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修订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向“产出导向”转变,紧紧围绕社会对毕业生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科学制定人才培养方案。

2 如何确定人才培养目标

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方案的核心,也是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的“靶心”。培养目标要前置、可行、能做,要从学生毕业后5年的工作需要和个人发展需求出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及毕业要求。培养目标不仅直接关系到该专业的办学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培养质量、毕业能力要求,也是实现毕业要求达成度的行动导向[2]。在制定培养目标时,可参照新工科专业认证的方式方法,明确本专业知识、能力、素质的标准及要求,结合行业产业用人需求及学生就业需求,提出不少于10条的培养(毕业)要求。要通过广泛调研、研讨论证、规划实施,让本专业的教师真正理解培养方案的内涵。在培养方案的制定过程中,要立足三个需求,回答三个问题,协调三个关系,实现三个目标。

2.1 立足三个需求[3]

一是立足专业定位需求。培养方案要符合专业办学定位及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应用型人才)。二是立足社会发展需求。顺应行业、产业、企业及用人单位的发展需求,满足未来职业岗位人才能力要求。三是立足学生成才需求。服务学生成长需要,保证学生完成学业、顺利就业。这三个需求,是人才培养方案修订的出发点,也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落脚点。

2.2 回答好三个问题

结合三个需求,培养方案制定中要回答好三个问题。一是学生毕业到哪里去?这是解决毕业达成度的问题。要广泛调研,从行业发展、职业要求、岗位能力等对毕业生的要求来回答这个问题。二是毕业后能干什么?这是解决毕业生就业实力及竞争力问题。要围绕培养学生“四个学会”(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的教育理念,来回答好这个问题。三是毕业后如何发展?这是解决毕业后的发展能力问题。要围绕“4C”(Critical thinking, Communication, Collaboration, Continuous-learning)核心能力的培养要求,来回答好这个问题。这三个问题,是人才培养制定过程中,必须要解决好的重要问题。

2.3 协调好三个关系

为解决好以上三个问题,还要协调好三个关系[2]。一是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关系。通识教育要注重学生全面人格养成,关注健康成长,要把中华传统文化与劳动教养融入到课程中。二是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的关系。要根据毕业要求及发展需求,合理确定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比例。三是主修与辅修的关系。重视学科专业交叉,适当扩大辅修专业的课程,规定跨学科选修的学分[2]。协调好这三个关系,是建立课程体系的关键,是制定教学计划的基础。

2.4 实现三个目标

人才培养方案最终要实现以下三个目标。一是人才培养目标。从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培养过程、质量监控等环节,提出符合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明确学生完成学业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要求,满足教师、在校生、校友、用人单位的需求,而非仅满足办学者的愿望。二是课程教学目标。坚持能力导向的课程观,从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学过程、学业考核等方面,满足学生学习知识、培养能力、提升素质的需要[2]。要关注学生“需要学什么、学到了什么”,而非“教师教了什么”[1]。三是毕业就业目标。即通过人才培养方案的组织实施和过程控制,满足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实现就业创业的总目标,实现毕业要求的达成度,这是衡量人才培养成败的落脚点。实现这三个目标,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本质要求,也是评价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质量的主要依据和标准。

3 如何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培养方案的修订,要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瞄准知识、能力、素质三个要素,紧盯学生毕业就业要求,做到三个转变,把握三个衔接,力争三个创新。

3.1 理念上做到三个转变

按照行业发展、社会需求及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重构课程体系,更新课程设置,推动教学改革。一是思维逻辑要转变。在课程体系重构时,借鉴OBE的理念转变课程设置的思维逻辑,即由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的设置,转向服务用人需求和学生毕业要求的“专业课—专业基础课—基础课”的反向设置。二是培养思路要转变。由传统的学科知识体系转向能力导向体系,构建基于能力的培养体系,科学制定知识、能力、素质的基本标准和培养措施。三是教学范式要转变。改革传统教学模式,推动教学改革,特别是课堂教学改革,由学科知识传授为主转向能力集聚,构建知识模块、能力模块、素质模块互为一体的教学模式。每门课程的教学大纲,除了明确学生要掌握的主要知识点外,还应明确列出要培养的能力或素质。

3.2 课程上把握三个衔接

课程设置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满足学生成长成才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重构课程体系[3]。一是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围绕“厚基础、宽口径”,依托学科及专业群,加强横向联系、纵向贯通,建立专业群基础课程平台,培育不同层级课程间的课程树。二是必修课与选修课的衔接。认真梳理必修、选修课程,合理确定核心课程,构建课程群与课程平台,实现知识集聚和能力素质集聚。适当扩大选修课比例,特别是跨学科和跨专业的新产业、新技术、新职业等相关课程的比例。三是课内课与课外课的衔接。控制课内学时,将教学内容在时间、空间上由课内向课外延伸,丰富第二课堂和实践环节,增加学生认知、体验、实践等教学内容[2]。

3.3 内容上要力争三个创新

人才培养方案是组织教学的基本依据,要用创新思维开展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在培养模式、课程改革、教学方法等方面改革创新[1]。一是培养模式创新。构建基于知识、能力、就业为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比如,“3+1、2.5+1.5”的学程安排,开设校企联合班、定向培养班等,探索多样化的人才培养模式。二是课程内容创新。围绕学生毕业要求和就业需求,按照打造“金课”的目标,创新教学设计,重构课程内容,加强课程群及教学模块建设,形成课程特色。三是方式方法创新。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方式方法、考核评价机制、管理服务体系等,营造“我要学、主动学”的学习氛围。

4 如何开展修订工作

按照管理学上的SMART原则开展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S=Specific,即目标任务要可见;M=Measurable,即工作过程要可测;A=Attainable, 预期成效要可得;R=Result,结果效果要可观;T=Time,即时间节点要可控。要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结果导向,抓住主要环节,解决关键问题。

4.1 坚持目标导向,学习好文件精神

要认真学习《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新时代高教40条”、《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教育现代化2035》《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实施方案(2018-2022年)》、卓越计划2.0、《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等有关文件精神,通过学习研讨,理清思路,明确目标。做到三个说清楚:说清楚培养目标、说清楚毕业要求、说清楚课程设置。按照办学定位和专业建设定位,要从立德树人、培养时代新人的高度,说清楚培养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培养要求;从服务学生完成学业、顺利毕业就业、具有创新创业精神的维度,说清楚学生在知识、能力、素质等方面的毕业要求;从支撑学生职业发展、培养终身学习能力的角度,说清楚课程体系和教学标准。

4.2 坚持问题导向,广泛开展调研

把修订工作作为一个课题开展调研,提出解决问题,设计好调研提纲及调查问卷,明确调研单位(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培养目标,明确毕业要求,形成调研报告及修订工作方案。通过调研要做到三个搞明白:搞明白本专业的发展趋势、搞明白本专业的用人需求、搞明白本专业的培养特色。紧扣人才培养目标,在广泛调研论证的基础上,要搞明白涉及本专业的行业产业的发展动态和趋势,为专业建设和培养方案制定修订提供支撑;要围绕培养目标,要搞明白本专业用人单位的诉求和职业能力要求,为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提供支撑;要结合社会发展需求和本专业优势,搞明白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特色,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支撑。

4.3 坚持结果导向,勇于改革创新

围绕专业、学业、就业创业,按照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结合学校办学定位,进一步更新思想观念、大胆改革创新、鼓励先行先试,努力在课程体系、实践教学、教学改革、培养模式等方面有所创新、形成特色,确保三个新成效:在培养理念转变上有新成效、在课程体系重构上有新成效、在培养模式创新上有新成效。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要转变培养理念,把以人为本、健康成长成才作为人才培养的基础,把学生全面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习惯作为根本。在课程体系重构上,要注重劳动观念的培养、学习能力的培养,为学生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培养模式上,继续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应用型人才培养新形态,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的正对性、适应性、实效性。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要充分体现立德树人,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理念[4]。做好人才培养,是“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基础。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是农业而不是工业。”大学是人生发展的“拔节孕穗期”,人才培养方案是打造美好人生“产业链”的重要载体,要遵循教育规律、教学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按照培养目标与质量要求,科学制定培养计划,合理规划教学内容,认真设计教学过程,顺应时代变革,聚焦社会需求,强化内涵建设,为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力支撑。

猜你喜欢
培养目标毕业应用型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应用型本科层次大学生网络在线学习策略及实践
我们今天毕业了
毕业季
毕业了,能否学以致用
小学美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老年服务与管理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
医学院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研究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