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物描写中的托物寓意”教学实录

2019-01-12 04:19■吕
初中生世界 2019年36期
关键词:彩虹桥托物霓虹灯

■吕 龙

【教学设想】

“托物寓意”作为一种常见的写作手法,在七年级、八年级教材中均有涉及,学生并不陌生。对于某些意象,学生甚至已经形成条件反射,如一提到梅,就会想到风骨俊傲、不趋荣利、坚强、忠贞、高雅等,以经验写作替代情感写作成了通病。这样的写作缺乏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缺少情境创设和情感沉浸,因而空洞乏味。

按照我校“层级·微点”作文训练序列,八年级为体验性训练。基于此,我对本节作文课做了如下设计:课堂上出示本地标志性景观“彩虹桥”的照片,以生活中常见的景物引导学生进行情感沉浸,再勾连江西婺源一座老桥的两幅照片。三幅照片均以“桥”为核心物象,我试图创设写作情境,让学生的写作达到“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的美学意境。

【课堂实录】

一、课堂导入

师:今天这节课,我们训练一个写作微点——“托物寓意”。托物寓意包含哪两个基本要素?

生:物和意。

师:我们写托物寓意类作文,就是要在所托之物和所寓之意上多下功夫。(板书:物、意)

二、回忆点拨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初中语文课本中有哪些经典的托物寓意类文章?它们又是如何托物寓意的?

生:《白杨礼赞》托白杨表达对抗日军民的赞美。

生:《紫藤萝瀑布》托开得旺盛的紫藤萝花表达对生命长河的思考。

生:《爱莲说》托莲表达对高洁品格的追求。

师:《爱莲说》是托物寓意吗?

生:应该是托物言志。

师:托物言志和托物寓意有没有区别?它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生:托物言志侧重于抒发个人志向,托物寓意中的所寓之意似乎更宽泛。

师:对,我们可以简单地认为托物寓意包含了托物言志。托物言志可以说成是托物寓意,但托物寓意不可以说成是托物言志。当所托之物表达作者本人的某种情怀、志向时,用托物言志;如果所托之物表达赞美、批判等情感时,用托物寓意好一些。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写一段文字,要求运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收上来后,老师发现看点很多,就选了一篇有代表性的短文《梅》,请同学们点评。

屏显: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可以看出从古到今,诗人们都有自己独爱的一种花。

晋代陶渊明爱菊花,从李氏唐朝以来,世人大多喜欢牡丹,而我喜欢的是梅。梅与兰、竹、菊并称为“四君子”,还与松、竹并称为“岁寒三友”。梅以高洁、坚强、谦虚的品格,激励人奋发向上。梅花的花语是凌霜斗雪、迎春开放、风骨俊傲、不趋荣利、坚强、忠贞、高雅。在严寒中,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因此,又常被作为传春报喜的吉祥象征。

生:没有对梅的形象进行具体描写,寓意缺乏依据,显得很突然、很空洞。

师:你一下子就切中了要害。没有对“物”的具体描摹,寓意就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生:文章列举了梅的很多寓意,但这些寓意大家都知道,完全没有新意。

师:寓意要有新意,不能人云亦云,蜻蜓点水;寓意要深刻,不能庞杂无重点,必须凝练。(在“意”字下方板书“出新、凝练”)

生:我感觉文中写的物比较分散,先说牡丹和菊,啰唆了一个多小节才写到梅,铺垫得太多。

师:写的物象要聚焦,不宜太分散。(在“物”字下方板书“聚焦”)大家也不要尽挑毛病,谁来夸夸这篇短文?

生:语言精练是个长处,比如“梅开百花之先,独天下而春”句式较工整,尤其是“春”字,很有味道。

生:作者对梅的知识掌握得不少,知识面比较宽,有才气。

师:刚才大家的评价都很到位。如果结合托物寓意的写作要求,这篇短文最大的问题是什么?

生:缺少对梅的具体形象的描写。

师:大家有没有想过为什么没有?

生:因为作者可能没有真正地去观察梅。

师:对,没有细致的观察,就没有真切的描写,就只能靠经验去写作,而不是投入情感。这段文字还有一个比较大的问题,就是具体情境的缺失。只有创设具体情境,才能避免虚情假意。情境具体了,物和意才有依附,描摹和情感才显得真诚。(在“物”和“意”之间连一条弧线,板书“具体情境中的描摹”)

师:我们来看另一个同样是写梅的例子。

(屏显陆游的《卜算子·咏梅》)

师:陆游为这株梅创设了什么样的情境?

生:这株梅生长在驿站外、断桥边,饱受风雨之苦。

师:这株梅有什么特点?

生:它很孤独,落寞凄清,没人欣赏,花瓣落了一地,但香气留在人间。

师:断桥边的这株梅凄苦又有傲骨,它和陆游终生坎坷却绝不媚俗的忠贞品格具有一致性。情感的抒发、道理的表达都是需要具体情境的,具体情境中的细致描摹,甚至是人格化描写,会使物象更具有感染力。

三、训练引导

师:前几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一张手机拍摄的图片,挺有感触。大家看看PPT上的场景是不是熟悉?

生:熟悉,这是大丰的地标——彩虹桥。

师:彩虹桥是昵称,它的大名叫人民桥。大家凝神细看,这张图给你什么感觉?

生:我从夜景中看到了一座小城的发展和繁华。

生:彩虹桥上方的霓虹灯倒映在水中,原来身边也有美景,不是只有外出旅游才能发现美。

生:灯火阑珊中似乎少了点什么。

生:我感受到拍摄者内心对繁华的向往。

3.1.4 猪的室间隔缺损模型 这类模型非常重要,由于这类疾病模型属于自然发生,能够有效模拟人类收缩功能正常的心力衰竭模型[18-19]。

师:拍摄的地点在旁边一座桥,那里相对冷清,所以你觉得拍摄者向往繁华。

生:我的感受恰恰相反。我感觉拍摄者以旁观者的心态去看繁华时,内心一定是宁静的。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面对生活中的同一景象,每个人的感受却不尽相同。比如说我,我是在这座桥附近长大的,我就从这张图片里感受到了时间的流逝。同学们有没有把大家表达感受的关键词句记下来?

生(齐):记好了。

师:假如要表达对时间流逝的感受,大家会选择什么样的物象进行有针对性的描写呢?

生:我觉得可以重点描写流水,因为流水见证了一个人的成长。

生:可以写桥上的霓虹灯。这座桥原来并不亮堂,这两年才装上了像彩虹一样的霓虹灯。

生:还是写桥下的流水好,因为流水和时光的流逝有共同点,而且古诗词中也常常用流水表现时光流逝,孔子就说过“逝者如斯夫”。

师:听你一席话,我豁然开朗。大家听明白他的意思了吗?我们选用的物象,一定要和所寓之意有相似点,在特质上要互相契合。思考一下,把你认为能和所寓之意相匹配的物象写下来。

师:刚才创设的是一个我们熟知的情境。有一天,我在微信朋友圈看到另两幅照片,是一个朋友清明节去江西婺源旅游时拍的。(屏显图片)一幅照片中,一个老人牵着牛走过一座石拱桥;另一幅照片中,4个撑着油纸伞的游客也走过这座拱桥。这两幅照片几乎是同一个角度拍摄的,虽然远离我们的现实生活,但我觉得挺有味道。从这两幅照片中,你又会关注到哪些物象?你会借助这些物象表达什么样的感受?

生:几个衣着时髦、撑着伞的女子娇笑着从桥上走过,卖弄她们的造型。我感觉她们像不速之客,扰乱了当地古朴的生活。

生:这几个女子打扮入时,本应与长满青苔的桥身不搭调,我却感觉很和谐。这是一种古老和现代相得益彰的美,尘封的村庄敞开心扉拥抱现代文明。

师:你们俩的感受刚好相反,很有意思。

生:我还是更喜欢老人牵着牛走过拱桥的画面,有一种沧桑感和厚重感。

生:桥面倒映在水里,老人和牛儿的影子也倒映在水里。我感觉他在这桥上走了一辈子,平静而没有波澜。这种宁静的生活让人向往。

师:你由画内看到了画外,看到了生活的本质。只要再对物象进行细致描写,一篇佳作就诞生了。刚才,我们创设了两个具体的情境,一个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是超越了现实生活的。下面,就请同学们以这两组三幅图片为题材,写一段托物寓意的文字。具体写作时,可以参考《紫藤萝瀑布》中描写花瀑、花穗、花朵的片段,抓住物象的特征,按照一定的顺序,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展开想象和联想。

(学生写作,约8分钟)

师:不少同学已经写了一长段文字,请大家展示一下。

生读例文1:

初春,微寒的晚风迎面吹来。远眺人民桥,灯火通明,车流不息。桥顶璀璨的霓虹灯带横跨整座桥,形成一道彩虹似的圆弧。霓虹灯影倒映在水中,粼粼的波光中浮动着另一道彩虹——夜的彩虹。夜晚小城的繁华,有一半就在这座彩虹桥里吧!

从小我就住在这座桥的附近。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桥面逐渐变得拥堵,后来进行了拓宽,但拓宽后没多久,车流反倒更汹涌了。再后来,桥上不只有了路灯,不只有了能让行人驻足的歇脚处,还安装了贯穿整座桥的霓虹灯带。

每到夜晚,眺望彩虹桥,感受小城的变迁和发展,一股浓浓的自豪感便在我的心里油然而生。

师:运用联想,由一座桥的变迁看到一座城的发展。你是个恋家的孩子。

生读例文2:

夜渐渐深了,耳边传来悠远的鸣笛声。我扶着栏杆,远远眺望对面那座彩虹桥。桥两侧的房屋、街道灯火通明,桥上的路人步履匆匆,桥上彩虹状的霓虹灯发出冷冷的光,宽广的河面漾着五彩的波澜。

白天的喧嚣一下子没了踪迹,整座城市显出几分无以名状的空荡萧瑟。比起白日里的车水马龙,我更享受此刻的静谧。这正如桥下潺潺的流水。喧嚣终会过去,人会离开,灯会熄灭,但桥下的水总是流淌的。它不引人注意,却让人心安。

师:桥上的风景令“我”沉醉,桥边的繁华与“我”无关,“我”的内心无比沉静。

生读例文3:

夜晚,彩虹桥绽放出亮丽的光芒,缤纷而夺目。它融合了多种颜色,如彩虹般架于水上。那水被映得流光溢彩,处处霓虹闪烁,活泼而张扬,火热得令人鼓舞。看着眼前的喧嚣,我的脑海里浮现出一幅与现代城市格格不入的画面:一座石拱桥横卧在碧波荡漾的水上,一位老人牵着一头牛,慢慢走过。石拱桥的桥洞与水中的倒影是画框,框住了远方的房屋与山丘。一人一牛就这样悠悠地向前走着。石桥之上,仿佛能盛下整个世界的安宁与诗意。

又一阵喧嚣打破了我的心绪,桥上的人多起来了。他们笑着闹着,在闪耀的灯火下奔跑,在绚烂的美好里徜徉,我心底的安宁与柔软却无处安放。

都市,田野,没有一个地方能使我们放下内心对宁静、古朴的追求,现在是,将来也是。但对“美”的渴望,一直不变。彩虹桥,迸发出激情与活力,惊艳一双双寻找美的眼睛。脑海中的“桥”,是一方乡野的质朴,笼罩在淡淡的烟火气息和人间情味里,值得在心头滋养,在梦里想象。我们或许找不到适合内心的一方净土,但我们可以保持对美的珍爱和流连。

微风乍起,充盈着人们的欢笑。我知道,不管过了多久,桥变了多少,我们的心,总是追求着安宁,向往着美丽。

(全场掌声)

师:两个情境和谐统一,对宁静和美丽的追求是人类永恒的话题。

四、课堂总结

师:这节作文指导课,我们一起探讨如何写托物寓意类作文。如果说写作托物寓意类文章是建设一座桥,那么物和意便是两端的桥墩,具体情境中的细致描摹是桥面,只有相向而建,精准对接,才能建成一座风景独好的彩虹桥,才能营造出诗人卞之琳在《断章》中所写的“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般的趣味。好,下课!

猜你喜欢
彩虹桥托物霓虹灯
彩虹桥有多长
夜钓
浅议诗歌中的托物言志手法
彩虹桥
霓虹梦
“物”绘人生“吟”新篇—艺术表现手法之托物言志
基于PLC的霓虹灯控制系统
彩虹桥
竹 石
含蓄委婉情意绵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