肛肠疾病问答

2019-01-13 13:02中日医院肛肠科一部主任医师范学顺
中老年保健 2019年8期
关键词:肛管中枢括约肌

文/中日医院肛肠科一部主任医师 范学顺

肛门直肠狭窄如何分类

临床上肛门直肠狭窄的分类有几种方法。

首先,按照狭窄部位分类可分为肛门狭窄和直肠狭窄两种。肛门狭窄的部位为肛门或肛管。肛门是肛管的外口;肛管是直肠与肛门的交界,为皮肤覆盖,长为1.5~2.0厘米。直肠狭窄部位多在齿线(直肠与肛管皮肤交界处)以上2.5~5.0厘米处,多因直肠内慢性炎症刺激、手术损伤,直肠壁各层组织充血、水肿,结缔组织增生而形成瘢痕,失去弹性导致狭窄。

第二,按照狭窄形态分类可分为线状狭窄和管状狭窄。线状狭窄可位于肛管直肠的任何部位,呈线状,或半环或一周,狭窄长度约0.5厘米。管状狭窄呈管状,多位于肛管或直肠,腔道变小,长1.0~2.0厘米。

第三,按照狭窄的病情轻重分类:①轻度狭窄:症状较轻,以排便不畅为主,大便变细。肛门指诊检查时食指可通过肛门直肠,但麻醉状态下两食指不能通过。②中度狭窄:狭窄处直径约1.0厘米,有明显的排便不畅,腹部胀满。肛门指诊检查时食指通过困难,但小指可以通过。③重度狭窄:狭窄部直径<1.0厘米,伴有严重的全身症状以及慢性结肠梗阻症状。肛门指诊检查时小指不能通过,甚至仅能通过筷子尖。

肛门直肠狭窄有哪些临床表现

无论是否曾经接受过肛门直肠手术,当大便逐渐变细甚至稀便也不能顺利排出的时候,都可能是患上了肛门直肠狭窄。这些患者痛苦异常,往往常年需用开塞露才能解决问题。

轻度肛门直肠狭窄的患者,大便变细或呈扁片状,有时由于粪便在直肠内停留过久而发酵产气,出现肛内胀气感,个别患者肛门有坠痛感,时轻时重。如果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和水果,大便可正常,肛门直肠胀气或坠痛感有所减轻。如果大便较为干燥,排便时可因增加腹压用力努挣,引起肛门疼痛甚至便血,出现类似于肛裂的症状。如果肛门直肠狭窄反复发作,肛门会有灼热感或异物感。

中度肛门直肠狭窄患者排便困难,患者只能排出少量稀便,需常年口服泻剂,排便次数增多,有时伴有脓血、黏液;更有患者没有便意,需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定期灌肠来刺激排便。这类患者由于肛门直肠持续不能松解,再加上粪便的刺激,肛门直肠经常充血、糜烂,因而肛门直肠下坠、疼痛明显,同时表现有不欲饮食、腹胀、乏力等轻度不完全肠梗阻的表现。有些肛门狭窄患者,因经常排便用力,导致痔核越过狭窄环翻出肛外。

重度肛门直肠狭窄患者每日只能解出少许稀便甚至少许粪汁,同时还有肛门直肠重坠疼痛、腹胀、纳差、 消瘦,出现慢性结肠梗阻的表现;严重时,可出现坐卧不安、焦虑、抑郁等。

治疗肛门直肠狭窄有哪些方法

肛门直肠狭窄一旦确诊,应采取积极的治疗手段。对于因反复炎症刺激或手术后瘢痕导致的肛门直肠狭窄,可根据分类采用药物保守治疗或手术治疗。一般来讲,狭窄越轻治疗越容易,狭窄越重治疗越困难。通过积极有效的治疗,患者排便通畅、疼痛减轻或消除、大便无血,即达到了治疗的目的。

1.保守治疗一般来说,对于轻度肛门直肠狭窄保守治疗具有很好的临床效果。保守治疗的方法如平时多食高纤维素饮食或蜂蜜,服用缓泻剂如乳果糖、麻仁润肠丸,以保持大便通畅,减少局部刺激;必要时也可用开塞露或甘油灌肠剂,以防止大便不畅、粪便在直肠停留过久所致的粪嵌塞发生。对于直肠炎症性疾病所致的狭窄,可用甲硝唑溶液或适量激素保留灌肠来消除局部炎症。轻度肛门狭窄患者也可用中药或花椒盐水坐浴,以促进局部血液循环和瘢痕吸收。如果条件允许,红外线照射和微波治疗也可促进瘢痕吸收。

临床上还有一种治疗方法即扩肛,也属于保守治疗。对于轻度肛门直肠狭窄可以采用扩肛的办法,使纤维化的组织逐渐被“撕断”,从而减轻患处的压力、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扩肛过程中即使导致肛门部分裂伤,只要肛门括约肌能够彻底放松,创面很快就会愈合。扩肛可以采用手指扩肛或不同直径的肛门镜扩肛,开始可以每天扩、隔日扩,以后逐渐延长间隔时间,扩肛宜先轻柔再逐渐用力,扩肛直至狭窄消散不再复发为止。

2.手术治疗如果保守治疗效果不佳,就可以考虑采用手术了。不同部位的狭窄手术方法不同。①肛门狭窄:无论是线状狭窄还是管状狭窄,均可以在麻醉下直接放射状切开瘢痕组织,直至内括约肌表层或外括约肌皮下部,然后缓慢扩肛,直至肛门松弛;也可根据情况,选择3处以上切口,以彻底破坏瘢痕,减少复发机会。②直肠狭窄:凡手指能够触到的狭窄,无论狭窄程度如何,均可在肛门镜直视下将狭窄环慢慢切开,直至直肠没有环的感觉方可,但切开瘢痕组织应以不穿透肠壁为度。为防止断端出血,应随时用可吸收线缝扎出血点,术后还要定期扩肛,以防止复发。两种切开术式结束时,若在切开的瘢痕部位注射糜蛋白酶(降解瘢痕),可促进瘢痕吸收与软化。

但是,对于因肿瘤占位性病变(无论是直肠癌还是肛管癌)所致的狭窄,均应采取针对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案进行治疗,以上治疗方法不再适宜。

人体排便反射是如何产生的

排便是一种神经反射运动,引起人体排便反射的中枢有骶髓排便中枢(低级中枢)和大脑皮层(高级中枢)两部分,高级中枢对低级中枢具有控制作用。

一般情况下,当直肠存有约100毫升的粪便时,就可以产生便意,当直肠内容物达到约300毫升时会产生非排便不可的强烈便意。其产生的冲动过程如下:粪便进入直肠对直肠的冲胀间接刺激了直肠末端的压力感受器,然后冲动沿骶神经和腹下神经的传入纤维传至排便中枢(骶髓中枢);中枢发出的冲动沿盆神经的副交感神经传出,引起降结肠、乙状结肠以及直肠收缩,此时,肛门内括约肌反射性松弛。同时,骶髓中枢经骶神经和阴部神经传出的冲动,使肛门外括约肌松弛,肛门直肠形成漏斗状,一旦条件允许,粪便即可排出体外。正常情况下,排便反射是在大脑皮层的控制下进行的,即直肠的冲胀在传入骶髓中枢的同时,还上传到大脑皮层的高级中枢并引起便意。大脑皮层下传的指令,一方面可以加强骶髓排便中枢的活动,另一方面可以有意识地使腹内压增高,促进排便。但如果排便环境不允许或有意中断排便,大脑皮层下传的冲动可以抑制骶髓排便中枢的活动,使外括约肌收缩加强,内括约肌被动受到压迫,直肠反射性扩张,粪便“逆回”直肠,便意逐渐消失。这就是老百姓所说的大便可以“憋回”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生活中,常常会有人因为工作实在繁忙或由于条件不允许,即使产生了便意,也会人为地紧缩肛门直至最后使便意消失,医学上将这一过程称为“逆蠕动”反射。偶尔一次有意抑制排便不会对人体造成太大的影响,如果大脑皮层经常抑制排便,一方面使直肠对粪便的敏感性降低,另一方面粪便在直肠、乙状结肠停留过久,水分被过度吸收而使粪便干燥,则会导致顽固性便秘。

人体控制排便的最高“司令部”—大脑皮层,对骶部脊髓排便中枢具有调节作用。当人为地想抑制排便时,肛门外括约肌会发生强烈收缩,收缩的外括约肌压迫内括约肌,使内括约肌挛缩,此时,由于平滑肌(胃肠道均为平滑肌)的固有特性,内括约肌挛缩则直肠反射性扩张,直肠空间加大,粪便更多地进入直肠内,由于直肠的扩张,直肠壁的张力降低,又会引起排便反射的刺激减弱或消失,粪便停留越久,水分被肠壁吸收得越多,越容易引起便秘,更有甚者患者根本没有了便意。所以,有便即排,对于避免便秘非常有利。另外,由于排便活动是由大脑皮层参与的复杂性、协调性、时间性条件反射,所以,平时应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不要轻易破坏自身规律,这不仅对排便非常重要,对维护自身的“生物钟”稳定也至关重要。

猜你喜欢
肛管中枢括约肌
妊娠合并肛管癌1例并文献复习
高频超声评估女性肛门括约肌完整性的临床研究
试议文化中枢的博物馆与“进”“出”两种行为
胎儿正常肛门、肛管和畸形改变的超声图像分析
为什么要养成定时排便的好习惯?
为什么女性比男性更容易发生便秘?
都市区创智中枢 北郑州水韵嘉城
针刺蝶腭神经节治疗特发性耳鸣的中枢化机制探讨
女性出口梗阻型及混合型功能性便秘患者肛肠动力学特点
排便的奥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