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英美文学教学现状及对策

2019-01-14 02:32甘露
文教资料 2019年31期
关键词:互联网教学

甘露

摘    要: 一些地方综合性高校英语专业,在英美文学课程设置、教学过程实施、管理等方面,出现了问题。本文提出,在英美文学教学过程中,地方性高校应遵循《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坚持英美文学课程为专业核心课,适当增加课时量。教师应注重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多模态信息的共享,充分利用互联网+教育的理念,以微助教、Mita助教、雨课堂等互联网媒介为载体,保证对教学过程的控制与监管,更公正地做出过程性评价。

关键词: 英美文学课程    专业核心课    互联网+教学

在全球化日益快速推进的背景下,各国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律法等方面的交流日益广泛与深入。文学是涵盖人文社会科学各学科甚至自然科学的绝佳载体,中国高校学子掌握好英美文学的相关知识,能有效促进其进行跨文化的交流互通,跟上时代的浪潮,有效应对工作中的困难与挑战,给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创造更大的价值。然而,我国英美文学教学的现状是除了一些以往“211”“985”高校和部分以语言为特色的地方高校以外,大多数高校的英美文学课程未受到学生足够重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足,教学效率不高,这种现象是如何造成的?如何改善呢?

一、课程设置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英美文学尽管在提高学生文化修养、促进对外交流与合作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在如今一些普通地方高校英美文学课已从专业核心课降级到专业选修课,课时也被大幅度压缩,一些高校的英美文学课仅仅集中在大三这一学年,每学期仅仅只有32个学时,一学年共计64个学时,英国文学一千多年的历史,美国文学数百年的历史竟被压缩在这短短的64个学时里。对授课老师和学生来说只能学习英美文学的躯壳,没法掌握精髓。在以就业率、考研率等为考核核心指标的压力下,一些高校把英美文学这类看似背离这些核心考核指标与现实相关性不大的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失去对该课程的重视,学习积极性受到挫伤。并且,由于课时被压缩,教师在讲授时只大致讲述英美文学史,文学作品的赏析基本上无暇顾及,导致学生学习的英美文學只是没有血肉的骷髅,这是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首先,将英美文学这门课程设置为专业选修课是与国家标准相违背的。2018年最新公布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明确提出:“英语专业核心课程如下:综合英语、英语视听说、英语口语、英语阅读、英语写作、英语语法、英语演讲、英语辩论、英汉/汉英笔译、英汉/汉英口译、语言导论、英语文学导论、跨文化交际、西方文明史、学术写作与研究方法等。”[1]英美文学课应该当之无愧地回到专业核心课的轨道上,这是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重视程度最关键的。

其次,该国家标准还对外语类专业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提出明确要求,外国文学知识及与其密切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是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这些知识旨在培养外语类专业学生的中国情怀和国际视野、社会责任感、人文与科学素养、合作精神和创新精神等,并进一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英语专业学生而言,英美文学即是他们必须掌握的知识。学生若没有很好地掌握英美文学相关知识,则不可能适应我国日益密切的对外交流,也不可能用宽广的视野服务国家与地方的经济文化发展。

二、教学控制与监管

在现有的规制下,英美文学从考试课变成考察课,学生的平时成绩成了期末成绩评定的重要因素,但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学的控制与监管存在以下问题:

首先,学生的积极性难以调动。英美文学这门考试课在降格成了专业选修课之后也成为考察课,按照传统的以文字、文本为核心教学内容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的积极性愈发难以调动。并且,在大数据、互联网时代,学生接收信息的渠道多元,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兴趣愈发减退,让教学效果雪上加霜。在互联网时代,新的教学模式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等引发了教学改革热潮,给传统教育模式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传统的以文字文本的讲述为核心的授课模式在信息大爆炸的今天已经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教育的核心目的应该从以语言文字为核心的模式转换到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上的高度上,不定期地组织学生观看经过影视改编的英美文学巨著并组织学生进行经典片段配音、根据英美文学剧本指导学生排演、组织学生进行诗歌翻译与朗诵等活动,促使学生在实践中提高学习英美文学的兴趣,增强学生学习该课程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其次,课堂纪律难以控制,师生互动难以保证。英美文学课一些时候以大班授课的形式进行,有时候上课人数甚至达到146人,这种大班授课的模式导致教师很难严格控制课堂纪律。比如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学生大课到课率较低。因为是大班,如果每堂课都进行传统的点到,就会导致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所以教师往往不签到,这可能是学生大课到课率低的重要原因。并且,英美文学课的生师比从几十甚至一百多比一,这导致教师难以和学生良好互动,这是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解决的问题。在英美文学的教学过程中,微助教、Mita智能助教及雨课堂这些现代媒介的使用在保证学生的到课率、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帮助教师进行课堂监管等方面都起到作用。因为这些App和公众号集签到、答题、讨论、测试等功能于一身,能在学生注意力分散的时候有效将学生拉回到课堂上。并且,这些答题、讨论及小测试在教师界面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看清楚,有助于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控制,使平时成绩的评定更加直观、客观,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再次,过程性评价难以做到及时、公正、全面。1967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哲学家斯克利芬(M·Scirven)第一次提出过程性评价(process assessment)的概念。所谓的过程性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的各类信息加以即时、动态的解释,以揭示、判断和生成教学价值的活动[2]。由于教师面临的学生数量大,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及时地、全面地对学生的平时课堂表现进行评价,导致教师的过程性评价有失公正,直接影响教师期末成绩的评定。

相关教学改革能够有效化解传统的英美文学教学困境,有效提高学生学习英美文学课程的兴趣,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教学秩序的控制与监管,更公正地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评价,提高教学效率。

三、教学实践

实践教学环节旨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主要包括专业实习、创新创业实践、社会实践、国际交流。国际交流是与英美文学课程教学实践最密切相关的教学实践环节。“百闻不如一见”,课堂上的影视欣赏、配音、朗诵和表演等都不能完全还原英美文学中的文化场景,学生只有亲身体验英美异域文化之后才能更直观地领略英美文学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教学实践环节对英美文学课而言显得十分重要。地方高校的英语专业应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办学特色和自身条件,有计划地开展暑期国际夏令营、短期留学、国内外联合培养等形式多样的国际交流活动。

国际交流活动应有稳定充足的资金保障,但一些地方高校由于办学缺乏地理优势,为了保证招生规模的稳定甚至扩大,生源往往會扩大到山区、贫困地区等边缘地区。因此,除了少数学生家庭经济条件较好,能够但付得起与国际交流相关的费用外,绝大多数学生家庭基本上没有能力担负数额不菲的国际交流费用。

据英国教育部官网2019年1月19日报道,英国教育大臣达米安·海因兹(Damian Hinds)宣布英国政府将投资250万英镑,为弱势家庭的学生创造参与国际交流和访问的机会,确保每个年轻人都能接受世界一流的教育,并拥有参与国际多元文化的体验。在计划实施期间,预计可为2900名学生提供国际交流资金。这一实例可资地方普通高校借鉴。地方高校、地方政府、地方企业和民间组织有必要达成一致,对外语类专业的学生给予资助,增加地方外语类院校学生的国际交流经验,提高他们适应异文化的能力,以更强的实力与信心迎接未来工作中的挑战。有效提高地方高校外语类专业的办学品质,提升地方政府的形象,为地方企业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外语类优秀人才。

四、结语

各地方高校应从顶层设计的课程设置做起,提升英美文学课为专业核心课的地位不变,适当增加英美文学的课时量。教师教学过程的具体实施和监管应该积极纳入现代媒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助推教师教学过程的监管与控制,提高教师过程性评价的及时性与客观性。政校企民的合作是提高地方高校外语类专业学生的培养质量,在政校企民四者之间形成良性循环。只有课程设置、教学监管及教学实践这三方面都有效改善,才有可能让英美文学教学真正走出困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

[2]张曙光.过程性评价的哲学诠释[J].齐鲁学刊,2012(4).

猜你喜欢
互联网教学
“自我诊断表”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对外汉语教学中“想”和“要”的比较
“互联网+”环境之下的著作权保护
“互联网+”对传统图书出版的影响和推动作用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跨越式跳高的教学绝招
初中50米迎面接力跑教学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