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探析

2019-01-15 14:01马丽君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马丽君

(燕山大学,河北 秦皇岛 066004)

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即中国共产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结合社会实践,对传统文化符合新的时代发展要求的特殊内涵加以新的表达,使得传统文化实现现代化,实现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融合与发展的过程。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有目的的创造性转化,有效地推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

一、中国共产党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因

(一)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相配合发展的需要

马克思、恩格斯从历史的、唯物主义的立足点出发来考察文化,在相关著作中分析了文化产生的原因,他们对于文化的理解建立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相互作用的观点上,说明了文化对与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并根据人类历史发展的不同特点揭示了人类在不同阶段有不同性质的文化,提出了文化发展的目的在于人,共产主义的文化功能就是能培养造就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人。列宁也曾指出要建设无产阶级文化,首要的前提就是要了解人类发展的全部历史进程中所创造的文化并对其进行一番改造。十月革命使得中国共产党接受了马克思主义,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的文化思想也为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文化发展的思路一一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改造。

(二)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适应的需要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年,在当今依然作为中国特有的文化基因而在人们群众的日常实践中闪耀着光芒。中国传统文化自身所具备的特殊民族性、历史传承性和时代发展性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对解决当今中国和全世界所面临的问题仍然具有重要启示,也表明中国传统文化有继续发展的可能。不忘历史的本来才能进一步展望未来,只有善于对传统加以继承才能更好地实现文化上的创新。内涵丰富的传统文化要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相契合,还需要经过中国共产党人不懈的继承创新。

二、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历程

自近代以来,中西文化的“交流”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命途多舛,几近覆灭,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传统文化才得以继续发展。“五四”时期的中国共产党受到马克思主义的熏陶,对中国传统文化持批判的态度,开始批判中国传统文化,引导广大人民群众逐渐摆脱传统文化的封建性影响,也为今后中国共产党持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的总体态度定了调。

毛泽东曾提出要区别传统文化值得肯定和需要否定的方面,继承肯定因素,批判否定的一面,在1938年提出对历史文化“从孔夫子到孙中山”,中国共产党都要认真总结继承。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开启,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中国传统文化宣传推广马克思主义。与此同时中国共产党更加理性的对待传统文化,明确认识到了传统文化的阶级性和封建性,到了50年代,进一步概括出了“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推陈出新”的方针。为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性转化、创造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提供了解决方案。

改革开放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凸显。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从文化自信的角度来看待中国传统文化民族性和时代性的现实地位和时代价值,看到了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作用,发展了“古为今用”的原则,提出要使中华文化“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4年江泽民指出对待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要用科学的态度,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很好地继承。江泽民充分吸收了儒家思想,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2007年,胡锦涛指出社会主义建设离不开优秀民族文化的支撑,中国共产党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继承者,有责任把优秀中华民族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2011年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对此加以规范,指出了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2012年胡锦涛重新阐释了中国共产党应积极主动地忠实传承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明确指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谐文化的提出以及科学发展观的思想,无一不是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作出的新转化。

中国共产党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及完善实现了新时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高度评价,明确提出了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要充满自信,铸就中华文化的新辉煌。“和”文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使得中国传统文化得以走出国门,向全世界展示中国智慧。

总的来说,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从一开始就持着批判的态度,中国共产党从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出发,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结合社会主义实践都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创造性的转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作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重大文化使命,还需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加以落实,使得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相联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三、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经验

继承转化中华传统文化是事关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问题。目前,想要实现中华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发展,需要综合两方面才能实现。首先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基本按照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历史规律,实现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转化;其次立足于中国社会实践,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促进中国传统文化实现超越发展。新时代社会己经基本具备了实现转化的条件和契机,只有通过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这一重要环节,传统文化才能实现更高层次的继承与发展,更能为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加强国家文化的稳定发展贡献力量。

(一)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如果不以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的指导,就难以发展中国文化。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其中国化的理论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引导。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同时伴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推进,正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持续推进才有了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正确的继承与发展。而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化也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更加便捷的途径以及深厚的民族吸收底气。二者相互促进,密切相关。十八大以来习近平频频提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反映了新时代下中国共产党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新”看法。中国共产党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的根本立场,承袭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性认识,运用“马魂、中体、西用”的原则正确地处理中国传统文化、马克思主义与外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关系,结合时代要求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规范所带有的现代化的发展价值,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二)坚定文化自觉自信

文化自觉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基本前提,文化自信则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的充分及必要条件。没有了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中华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就失去了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文化历久弥新,足以成为中国共产党树立文化自信的根据,要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首先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充满自信,其次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现代化发展充满自信,此外还要对出现的时代契机充满自信,相信中国传统文化在新时代能够实现新的飞跃,更要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国际战略地位有自信,注重中华文化影响力的提升,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三)坚持中国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价值标准与现代规范相结合的成果。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国奇迹”历经几千年依然活跃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作为特殊的民族印记加以保留,特别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人生哲学时至今日依然焕发着光彩。与此同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正是基于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碰撞,结合时代发展的精神将传统文化的表达方式及内涵加以现代化转化,使得传统文化与时俱进,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精神生活和行为习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去,离不开中国传统文化的加持。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贯还需要结合时代发展加以延伸,引导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建设。

(四)坚持传统文化在人民实践中的创造性转化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是实现中国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的重要指向。中国共产党在深入人民、深入实践时要着重加强对文物的利用保护和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部分很大程度上通过文化遗产的形式得以保存,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给人们的日常生活打上了独特的民族印记。人们群众通过文化遗产欣赏追逐中国传统文化,也为新时代创造性转化中国传统文化提供了思路。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一脉相承、一以贯之的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实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是继承传统文化最有效的途径,有助于赋予中国传统文化新的生命力。继承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为了更好地从历史中汲取财富,新时代的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批判继承中国传统文化是为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而不是取代或否定中国传统文化,只有从根本上重拾对中华文化的自信,才能在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中推动中华文化的新发展。

猜你喜欢
创造性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浅谈创造性审査意见答复的切入点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创造性结合启示的判断与公知常识的认定说理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儿童观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