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的父亲角色对当代家庭的启示

2019-01-15 14:01齐慧清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子女家庭幼儿

齐慧清

(山西师范大学,山西 临汾 041000)

一、问题提出

现代学校教育中规训与教化的失衡,使学校成为生产缺少温情的异化人的工厂,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研究了这个全球性的问题。在教育生活的可能性中,家庭似乎时间更早、方式也更容易得让我们获得人类的道德智慧和理性精神。因为,家庭以婚姻和血缘为纽带,总是充满着爱和温暖。个体所接受的家庭教育是学前教育的基础,作为第一任老师的父母尤其重要。父亲和母亲作为家庭教育中不可或缺的力量,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自然对儿童的成长也产生着不同的影响。

“男主外,女主内”,历来是中国崇尚的家庭内部责任分工,在这样的教养框架下,父亲总是奔波劳动在外,竭尽所能把最好的物质留给子女,在家却少言寡语;母亲往往是父亲的“贤内助”,操持家中一起家务杂务,侍奉老人照顾子女,由血缘关系赋予天然的正支配角色是母亲角色的主要特点。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基于性别的家庭分工模式在形式上开始松动,角色的不确定性行为增加,越来越多的妇女走出家庭,走向工作场所。为了减轻夹缝中的母亲在家庭和职场两者间的压力,如何平衡在家庭内、外的时间和行为的投入成为父亲最大的困扰。然而事实表明,家庭以外的职场仍是父亲的主要“阵地”。父亲在家庭中蜻蜓点水般的角色投入,尤其是对孩子家庭教养方面似有似无若即若离的参与,使得他们在孩子成长的记忆中一带而过。心理专家表明,个体早年长期处于缺乏母爱或父爱的不完整家庭中,成年后有些行为会异于常人,并容易对社会产生畏缩心理。在如何防治“缺乏父爱综合征”方面,不惑、不忧、不惧的梁启超能给我们很多启发。

二、梁启超的父亲角色及家教的价值取向

梁启超作为中国近代杰出的资产阶级政治家、学者、教育家,被社会公众所熟悉的,应该是其在中国学术史和思想史上的成就,而梁氏九个子女,皆学有所成,这固然与个人努力进取和严格教育子女的母亲有关,但另一方面,与作为父亲的梁启超是分不开的。20世纪初期是社会转型的困难时期,中西文明碰撞,梁启超的父亲形象具有鲜明的中西结合的特点,他是子女经济支持的提供者,高尚品德的培养者,学习中的导师,心理困惑的咨询师,生活上的好朋友。梁启超基于多重身份为祖国的一些行业领域培育了优秀的人才,间接也是社会杰出的贡献者。

梁启超早年时期主要受到来自祖父和父亲的影响,他们都曾以士绅参与乡政管理,在地方有一定的影响力。他所接受的启蒙教育和青年时期系统的教育都渗透着浓厚的儒家思想。他的研究中也有很多儒学著作。换言之,梁氏传奇的一生无不体现着儒家的精神,而这些传统文化积淀的精粹却又悄然浸润着孩子们成长中的生命和心灵。他注重以历史上成大事的君子为典范,对子女进行最有力的精神教育,身体力行培养子女的家国情怀,所谓“持志养气”;侧重以儒系历代绝学经典为教材,铺垫子女广博的文化知识底蕴,所谓“德才兼备”;以做长辈的仁慈和善为源泉,倾泻于每一个孩子的生活学习,所谓“父爱如山”。综上,儒家取向是梁氏家教的主要特征。

三、当今家庭中的父亲

(一)提供丰厚的经济支持

近些年多次有这样的新闻报道,仅一个假期家长为孩子报各种兴趣班、夏令营动辄花费上万元。在这被“拉长”的账单背后,可以看出父亲们在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思想支配下,充分发挥自己的经济职能,肯为孩子成长提供丰厚的条件,只要是与学习有关的都会给予孩子资金支持,小到纸笔本子的文具、图书,大到平板电脑、学习机等。此外,父亲还不定期给孩子一定数额的零花钱。然而,淹没在这些大大小小支出中的父亲在家庭教育中越走越远,父亲们在孩子们的学习和生活上参与性不强,理念失当,走进了各种误区。

(二)学习上却缺乏指导

父亲在儿童学习方面中的角色缺席十分严重。父亲由于工作或应酬原因,参与陪伴孩子参加的各种学习活动本就不多,主动参与孩子学习活动,并能有效指导的父亲更是少之又少。具体表现在:校园内多种活动的缺席,例如家长会和亲子活动的参与,不愿意参加家长会与老师交流孩子的各方面情况;在家中即便有时间也很少愿意全身心投入听孩子讲学校里的事情,很少辅导孩子读书或做作业。由上看出,父亲对孩子学习上的参与缺位,突出表现在家校共育环节,凡是涉及要去学校的事情,父亲就变成了局外人,感觉就像是这些都属于母亲的战场。

(三)生活中不够关心

根据社会性别角色的刻板印象,“细心”一词多是用来描述女性的,男性多数不像女性心思细腻。在家庭中,父亲平时疏于观察又由于缺乏有效的日常沟通,对孩子的兴趣爱好、情绪认知了解较少。精神分析试图让我们了解到,父亲并不是孩子天生的敌人,然而现代家庭中却不乏见到孩子与父亲痛苦的相处模式。或许父亲也时刻背负着对儿童关爱的构想,却囿于长久以往相处模式的窘境,无力突破。站在孩子的内心世界,父母都是最亲密最忠诚的玩伴。而父亲的参与多体现在对孩子的行为要求上,例如要求幼儿个人生活习惯要良好有序,对陌生人的安全防范等,这些教导也多是在口头上的提醒,很难依据科学的理念,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循序渐进帮助孩子养成好的生活习惯。

父亲爱得深沉,很少用言语直接表达对孩子的情感,如羞于对孩子说“我爱你”之类的话,一个拥抱或亲吻等亲密的肢体行为对孩子而言也是一种奢望,孩子接收不到这些爱的信号,并会以此来发展自己的无助感。个体都倾向于从生活中选取某些事件经历来巩固自己的信念,久而久之幼儿与父亲感情疏离冷淡。除非父亲主动改变,否则幼儿将无法发展出其他有效的方式来应对无助。另一方面,父亲对儿童的需求、快乐和好奇心表现得无动于衷时,儿童常会受打击并感到无能为力。通常,作为成年人的我们会延续童年时期学会的反应方式,在往后的时间中,会阻碍个体的认知、个性和情感发展。

(四)道德品质缺乏有意培养

相较于学习与生活方面,父亲们在这一方面的角色缺失最为显著。重视智力教育、忽视道德品质的培养便是当今家庭教育普遍存在的问题,更深层次的问题,笔者认为是父母双亲自身没能将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安身立命的根本,何谈为孩子树立榜样?当今很多教育者宣扬对孩子进行爱国主义道德教育、挫折教育、逆商教育等,都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家庭教育在这方面的不足。

爱国主义教育被视为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品质,是品德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一种极其复杂的情感。每个家庭、每位家长都要自觉地把爱国主义作为提高自己思想觉悟和教育子女的行动指南。广大家长要以身作则,把子女培养成为热爱祖国和社会主义的栋梁之材,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中国的优秀接班人。

四、梁启超父亲角色对当今家庭的启示

习近平总书记在治国理政思想与实践中对家庭的重要作用予以了高度的关注,并表明,时代变化和社会发展都不可能撼动小家庭对大社会的作用。对一个社会来说,家庭的生活依托都无以取代,家庭的社会功能都无以取代,家庭的文明作用都无以取代。不可否认,无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绝大多数国人在生活习惯方面都更愿意在家庭之中。古有“天下之本在家”之说,当今,多数人亦认同家庭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只有每一个家庭中的双亲都承担起“帮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颗扣子,迈步走好人生的第一个台阶”的重担,又承载起帮助孩子“在为家庭谋幸福、为他人送温暖、为社会做贡献的过程中提高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风尚”的重任,这样家庭培养出来的孩子才能打下良好的思想基础、品德基础和人格基础。基于此,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呼唤着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的回归。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正确认识父亲角色

父亲实际上是已经长大了的孩子,正在用自己所知道的方法和所经历的事情尽可能做到最好。父亲首先要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主动接近子女,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父亲角色包含两个层次:第一,父亲的无意识行为,主要是言行举止等,会以潜移默化的方式影响幼儿的行为;其次,父亲的有意识行为,体现在与子女相关活动中直接间接的参与互动。

维系一个家庭的支柱是亲情,所以爱是一个家庭最高的成分。于是,“浓度之高、密度之大”的爱应是父亲角色的出发点。父亲要认识到自己在幼儿性格形成中所发挥的独特优势,充分发挥自己的性别和角色优势,主动接近孩子,坚持每天与幼儿共享一段时间,让幼儿体验到父亲的关爱。父亲要了解、分享幼儿的感受,经常抽出时间与幼儿交流,使自己更加了解幼儿,也让幼儿有机会熟悉自己。每个幼儿都拥有着巨大的内部资源,父亲应在尊重幼儿独特性基础上,试图挖掘这种潜在力量,理性地认识幼儿的长处和不足,善于放大幼儿埋藏的优势,帮助幼儿取长补短,树立勇气和信心。

(二)激发角色意愿,学习做父亲的技能

卢梭表达了这样的观点,“由明理有识而心眼偏窄的父亲培养,也许比世界上最能干的教师培养还好些,因为,用热心去弥补才能,是胜过用才能去弥补热心的。”①那么可以得出,父亲参与角色内容的热情态度比能力重要得多。认同理论指出,父亲对父亲这一角色和父职身份的认同程度是父亲角色在家庭教育中参与的最关键的因素。父亲在内心肯定、认可这一身份后,会更加激发父亲做好这一身份的动机,并勇于承担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在当代,每一位父亲都应承担起养育子女的责任,“养”很容易,难的是“育”。父亲在教育幼儿的过程中会遇到种种问题,这就需要父亲通过学习不断提高技能,如:参加育儿讲座及奶爸培训、成长的各阶段都需要父亲形成新的技能,父亲要根据幼儿的心理和年龄特点作出适宜的教育和指导,满足幼儿的需要,让幼儿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康的精神世界。教育幼儿的过程对于父亲来说也是一种提高,使父亲与幼儿一同成长。改变是可能的。在承认幼儿个体发展具有可变性的基础上,也要认可父亲角色中的成长性,这样才会是一个开放的有动力的家庭系统,充满积极的生命力量,这种力量又会引导家庭成员不良的应对方式转化为高自尊高水平的自我关怀。

最后,一个家庭或家族里面的家风相传是影响这个家庭能否源远流长、薪火相传的关键性因素。家风的传承上,家教的作用无法替代,因此,广大中国父亲应该担负起教育后代的责任,将价值感、希望和自我接纳等积极力量传递给子女,连续不断地影响后辈。如此一来,久而久之,这个家庭便会形成一种独特的风格,即“家风”。它既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剪影。它用之于家庭,不仅能使每一个家庭成员的身心方面健康顺利地成长,而且可以促使孩子在长大后能够顺利地成为对中华民族有价值的人。家风也是社会风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每个家庭都能像梁启超的家庭拥有好家风,整个社会的文明开化程度会往前迈进一大步。

[ 注 释 ]

①卢梭.爱弥儿论教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

猜你喜欢
子女家庭幼儿
幼儿美术作品选登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如何让幼儿爱上阅读
如何培养幼儿的自信心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家庭“煮”夫
恋练有词
寻找最美家庭
寻找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