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审美视角的古筝公共选修课教学模式研究

2019-01-15 14:01董德红
山西青年 2019年6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古筝内涵

刘 喜 董德红

(1.长沙师范学院音乐舞蹈系,湖南 长沙 410100;2.湖南省长沙市第六中学,湖南 长沙 410001)

在素质课改背景下,古筝作为艺术领域一门重点学科,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审美素质建设。因此,在古筝选修课上,教师需要将美育教育合理渗透到课堂上。让学生通过深入鉴赏古筝文化,深入了解古典艺术文化内涵,全面提高学生民族音乐文化鉴赏能力。

一、审美教育在古筝公共选修课中的重要性分析

在古筝选修课教学中,合理渗透审美教育,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十分显著[1]。通过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对作品内涵形成更加深刻的理解,对古筝作品背后蕴含的时代背景、文化背景,形成深刻认知与理解,从而丰富学生古筝文化知识基础。其次,教师依托于古筝选修课展开审美教育,能够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古筝所具有的文化魅力,从而更加自主的参与到古筝学习当中。同时,教师在组织古筝选修课教学时,能够切实满足新时期素质教育标准,从而保证美育教育更加有效。因此,教师需要在思想上重视审美教育,并且将选修课与审美教育建立有效联系,全面提高古筝课堂教学质量。

二、审美教育在古筝公共选修课中的教学路径探究

(一)提供正确的演奏示范

在古筝演奏过程中,演奏者的姿态,以及演奏技巧的使用,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演奏者对情感内涵的解读。因此,在古筝选修课上,教师需要为学生提供正确的演奏示范,促使学生通过掌握正确的演奏方法和技巧,对古筝作品中的文化内涵加以理解。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重视演奏节奏、勾弦力度等方面技巧渗透。让学生注重古筝演奏期间自身姿态的调整,保证举止优雅,身体放松,从而保证古筝演奏节奏精准,所诠释的情感内涵也更加深刻。如此一来,在正确的演奏技巧支撑下,学生能够准确体会古筝作品情感内涵,从而提高学生古筝文化鉴赏能力。

(二)加强古筝艺术实践

审美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完成的,需要学生经过反复、不断的练习,巩固自身古筝技术基础,从而有效地提高审美能力。因此,在古筝选修课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点加强艺术实践。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深入体会古筝文化内涵,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讲解《昭君怨》时,可以根据古筝作品所具有的文化内涵,构建艺术情境。将《昭君怨》背后所蕴含的时代背景,所具有的历史内涵,渗透给学生。让学生深入体会文化背景之后,再进行古筝作品文学鉴赏,从而全面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筝文化

教师在组织古筝公共选修课教学时,为保证学生更加深入的理解古筝文化,需要引导学生对古筝文化进行深层次的理解。古筝作为一种重点的艺术形式,起源和发展历程比较久远[2]。因此,教师可以将与古筝文化有关的文化资料、历史背景渗透给学生。让学生对古筝文化特征、艺术背景,加以了解和感悟。

(四)从整体出发培养学生的美学鉴赏力

在古筝选修课教学活动当中,教师需要重视学生美学鉴赏力有效培养[3]。在古筝选修课上,教师可以从整体出发,展开古筝意识鉴赏活动。让学生对古筝文化形成深刻认知与理解。在课堂上,教师可以将古筝与绘画、舞蹈、戏剧等各个学科建立有效联系,从而夯实学生古筝文化的认知基础。比如说,《箜篌引》是经典古筝作品,其主要取材于李贺的《李凭箜篌引》。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多媒体情境,将古筝作品中蕴含的艺术特征,呈现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引导学生根据古筝作品,设计古典舞,或者相关的戏剧表演。让学生在实践表演的过程中,对古筝文化加深理解。

(五)注重情感学习

教师在古筝文化教学活动时,需要重视情感的学习。让学生在情感上与古筝作品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更加深入的理解古筝文化内涵,提高学生对古筝文化的艺术鉴赏能力。比如说,教师在进行《广陵散》教学时,可以引导学生从情感层面,对聂政的情绪变化,形成正确感知与理解。同时,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分析《秦桑女》古筝作品中所诠释的,采桑女对情郎的无比思念。通过情感教育,能够夯实学生认知基础,同时也能够显著提高学生艺术鉴赏能力。

三、结论

综上,在高校古筝教学领域,审美教育占据重要组成。因此,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活动时,需要立足于学生审美需求考虑,就古筝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合理为学生提供古筝演奏示范,加强艺术实践,深入理解古筝文化,培养学生鉴赏能力等,让学生对古筝音乐内涵形成正确理解,从而全面提高学生古筝音乐鉴赏能力。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古筝内涵
活出精致内涵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语文审美鉴赏能力培养
理解本质,丰富内涵
高中美术教学中学生鉴赏能力培养策略
第一次上台表演古筝
高中学生音乐鉴赏能力培养的必要性及方法
遇见古筝,置身竹海
挖掘习题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