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芬兰教授培土制水法治疗慢性心力衰竭辑要*

2019-01-15 15:24张红霞曹旭焱
天津中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水饮水液运化

张红霞,曹旭焱,林 杨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心内科,天津 300250)

慢性心力衰竭发病率、再住院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1]。中医药通过辨证施治,在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生活质量以及防止(或减少)病情反复发作上具有独特的优势[2]。田芬兰教授擅长运用中医药治疗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以及中医内科疑难杂症,尤在治疗慢性心力衰竭方面有独特见解。笔者有幸随师学习,受益颇多,现将运用中医药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临床经验加以总结。

1 田芬兰教授对慢性心力衰竭基本病机的认识

慢性心力衰竭是多种心系病证的最终归宿,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体力活动受限和体液潴留。中医虽无此病名,但根据其临床症状大致可归入心悸、怔忡、胸痹、痰饮、喘证、水肿等病证范畴。慢性心力衰竭临证病机复杂,本虚标实是其最主要病机。田教授认为其病机关键为气虚阳微,血瘀水停。

1.1 中焦脾胃为阴阳气血、水火气机升降之枢 《素问·经脉别论》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脾主运化,胃司受纳,脾胃相合,接受容纳并腐熟运化水谷,化生水谷精微,是化生营卫气血之所。“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认为脾为胃输布津液。脾主运化功能表现为运化水谷和运化水湿两方面。脾的运化功能正常,水谷各从其道输布全身,气血得以生化;水液得以输布,体内各组织得到水液的充分濡润,从而维护体内水液代谢的平衡。通过脾的气化而运化水湿,脾对水液的吸收、转输和布散的作用,及时将水液转输至肺与肾,通过肺、肾的气化功能,化为汗、尿排出体外。

1.2 脾失健运,土不制水为慢性心力衰竭的基本病机 田教授认为气虚是心力衰竭的最初发展阶段,并指出气虚主要责之于脾,脾虚则气血生化不足,不能濡养心脉;又元气不足,宗气失养,不能贯心脉而致心阳不展。临床多表现为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动则尤甚等一系列心气虚症状。气虚日久,必损及阳,不能温煦心脉,临床上患者出现肢冷汗出、心胸憋闷、脉结代等心脾阳虚证候,为慢性心力衰竭后期。瘀血、水停是慢性心力衰竭病程中的重要病理因素。脾虚致运化无权,升清无力,土不制水,无法将津液精微输布到全身,继而结聚致病。脾阳虚衰,寒自内生,阳虚寒凝,血脉不通,导致瘀血内停。水溢肌肤则水肿,上凌心肺则心悸、喘咳,聚于中焦则脘腹胀满、呕恶纳呆。瘀血在心,则心悸、憋气、心痛;瘀血在肝,则胁痛癥瘕;甚至可见腹泻等瘀血在肠的表现。瘀血时舌象的改变也较明显,舌质紫暗有瘀点瘀斑,舌下静脉迂曲。据此,田教授指出慢性心力衰竭以脾之气虚阳微为本,血瘀水停为标。其病位在心,与脾、胃、肾、肺相关,以脾胃关系尤为密切。诸多病理因素及诸脏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是本病缠绵难愈的根本原因。

2 田芬兰教授提出慢性心力衰竭治疗以益气温阳,活血利水为主

2.1 重视脾胃,培土制水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故提出治水当以实脾为首务也。田教授根据慢性心力衰竭发展的内在规律,抓住本病虚、瘀、水3个基本因素在不同阶段的标本缓急,分别以补虚、利水、化瘀作为治疗重点。本虚责之于脾胃阳气虚衰,故治之以益气温阳,调整脏腑,平衡阴阳。阴阳平衡则气血运行流畅,水液输布有度,既有利于达到治本的目的,亦有助于瘀血和水饮的祛除,取培土以制水之效。同时,兼顾慢性心力衰竭发病时本虚标实并重,在温阳益气的同时兼除标实,采用活血利水法使瘀血得散,水饮得化,使之阳气得复,而达治疗之功[3]。

田教授创制的强心颗粒是以保元汤合木防己汤加减化裁而来。此方正如汪昂曰:“甘草得茯苓则不资满而反泄满。”全方用药精练,配伍有序,虚实并顾,攻补兼施,切中病机。

2.2 温补脾阳,兼顾养阴 慢性心力衰竭为多种心系病证迁延日久所致,不仅可见气短乏力、纳呆恶心、腹胀便溏、舌淡苔腻等脾虚湿盛症状,还可见心悸而烦、五心烦热、口干、舌红少津等脾胃阴虚之症。究其成因,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素体脾胃虚弱;二是在治疗过程中过用苦寒或温燥药物损伤脾胃;三是由于阴阳互根,气虚而损及于阴;四是由于痰血有形之邪瘀滞日久而化热。临床上应重视健脾养胃,顾护正气,特别是顾护津液。因此,在补气温阳的同时,应酌情加入滋阴养血之品,此所谓“善补阳者,阴中求阳”之意。如若一味补阳,非但效力有限,还恐温热之品易耗散阳气,反生变端。

2.3 权衡虚实,酌情攻补 心力衰竭的病机特点主要为本虚标实,虚实夹杂。虚责之心、脾等脏腑阳气不足;实责之痰浊、水饮、瘀血内停。本虚与标实或有侧重,有的以脏腑虚损、阳气不足为主;有的以邪气阻滞为主;有的虚实并重。正虚之中又有心、肾、脾、肺等脏腑之异,邪实之中有痰浊、水饮、瘀血之偏。

田教授根据多年临床经验,总结出更为详尽的病情分析方法:从脏腑病变部位来看,病位仅限于心,多以正虚为主;若病变累及肺、脾、肾等他脏,多表现为邪盛为主或虚实并重。从心力衰竭的程度看,心功能Ⅱ级多以本虚为主,临证可见气虚、阳虚、气阴两虚之证;心功能Ⅲ级则除本虚之外,还兼有痰浊、瘀血,属虚实夹杂之证;心功能Ⅳ级则见心、肺、肝、脾、肾多脏俱损,血瘀、水饮,痰浊更盛,可以表现为虚实并重,亦可以邪实为突出矛盾。故治疗方法应随病情轻重、正邪主次而灵活调整。扶正要辨清脏腑病位,祛邪要注意病邪的偏胜。

综上所述,田教授认为脾运失健是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瘀血、水饮等病理产物产生的主要原因[4]。治疗上当从温阳益气,健运脾胃角度入手,使宗气得充,心气得养,脾胃健运,则气血调和,正复邪去,血瘀水饮之邪亦自化,从而达到防变、逆转之目的。

猜你喜欢
水饮水液运化
背后七颠百病消
两对穴让人体“下水道”畅通无阻
从《黄帝内经》认识脾的作用
《外台》茯苓饮治疗慢性胃炎(痰饮停胃证)的经验总结
湿气重可以游泳吗
基于气化论浅述水气病辨治
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桂之解析
饮水
脾主运化浅议
上如浮云 下如流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