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2019-01-15 04:17王素雅
关键词:茶馆翻译

王素雅

摘 要:戏剧作为一种重要文学体裁,富含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思想内容。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战略背景下,中国戏剧文学作品中传统文化词的英译,对我国文化的对外传播有着重要作用。本文以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分类法为指导,结合数据统计与实例分析,分析老舍戏剧《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可以证明此类分类法具有其合理性。

关键词:茶馆;文化专有项;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9)12-0091-06

在当前国际交往猛增的情况下,翻译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随着我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走向世界的意识越来越强。在中国文化“走出去”进程中,文学的先锋作用和引领作用非常明显。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光彩夺目、惠及炎黄子孙、影响着世界的历史和文明的发展。认识我国的灿烂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译介和传播中国文化这是时代赋予的使命。如若缺少中国文化元素,世界文化将无法完美。戏剧艺术是文学的一个重要形式,它的内容丰富广泛,涉及人类文化的各个方面和各个层面。中国戏剧是中国文化的有机构成。文化专有项翻译的是否得当,对文化传播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要充分利用各种机会向世界传输中国的优秀剧作家及其作品。由此可见,中国文学的外译不仅是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促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增强我国文化自信的重要渠道。

《茶馆》是老舍先生口碑载道的著作,是一部“一句台词勾画一个人物”的优秀作品,被认为是中国戏剧的典范和里程碑。这出戏剧分为三幕,记述了从戊戌变法、军阀动荡和新中国成立前夕五十多年的社会变迁。老舍笔下的茶馆鱼龙混杂,容纳各色人物。《茶馆》自创作以来,承载着深厚的时代感和历史感,刻画出了时代气度和精神,在人类戏剧史中有着不可取代的地位。1980年,作为中国话剧史上辉煌灿烂的一道光,由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创作的第一版经典戏剧《茶馆》走出国门,登上了欧洲的舞台。戏剧中塑造了具有中国时代特征和特色的人物群像,蕴含着丰富的文化信息并包含了大量的文化特征和文化背景,带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地域色彩,为我们提供了研究翻译中传统文化因素极佳的对象。

一、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理论

(一)文化专有项的定义

英国译学理论家苏珊·巴思内特(Susan Bassnet)曾把语言比喻为文化有机体中的心脏。她说:“如同在做心脏手术时人们不能忽略心脏以外的身体其他部分一样,我们在翻译时也不能冒险将翻译的语言内容和文化分开来处理。”因此语言的翻译不仅是语符表层指称意义的转换,更是两种不同文化的相互沟通和移植,翻译既涉及两种语言,更涉及两种文化。文化差异所带来的翻译困难向来是翻译界关注的焦点。

1996年,西班牙翻译工作者哈维尔·佛朗哥·艾克西拉(Javier Franco Aixela)提出了“文化专有项(Culture-Specific Items)”的概念。他对文化专有项的定义是“Those textually actualized items whose unction and connotations in a source text involve a translation problem in their transference to a target text, whenever this problem is a product of the nonexistent of the referred item or of its different intertextual status in the cultural system of the readers of the target text”原文中的某些项目在译入语读者文化系统中没有对应项,或者译入语文化系统中对应项的文本地位与该项目不同,因此翻译时难以译入该项目在原文中的功能和含义”。

(二)文化专有项的翻译策略

从美国作家希尔·哈米特(Dashiell Hammett)的侦探小说《马耳他猎鹰》(The Maltese Falcon)的3个西班牙译本中,艾克西拉观察到11种处理文化专有项的策略,并按其“跨文化操纵”的程度排列出来。他强调,他的分类法及其排列方式并非试图客观描述实际存在的类别,而是着眼于方法学上的用途,旨在提供一个框架,以便迅速发现译文的整体趋势是要“读来像其原文”还是要“读来像原文”。以下是这11种策略(大致上前5种是保留法,后6种是替代法):

(1)重复法:照抄文化专有词语言形式。

(2)转换拼写法:转换字母拼写系统或译音。

(3)语言(非文化)翻译:尽量保留源文的指示意义。

(4)文外解释:在运用前三种方法的同时加上解释,但由于把解释放在正文里不合法或者不方便,因此标明是解释,例如腳注、尾注、文内注、评论文字。

(5)文内解释:与前一种策略相同,但把解释放在正文里面,以免打扰读者。

(6)使用同义词:用不同的方式来翻译同一个文化专有项,以避免重复。

(7)有限世界化:选用译文读者较熟悉的另一个来源文化专有项。

(8)绝对世界化:选用非文化专有项来翻译文化项。

(9)同化:选用目标文化专有项来解释来源文化专有项。

(10)删除。

(11)自创:引进源文所无的来源文化专有项。

艾克西拉补充说,除了这11种之外,可能还有其他策略,例如补偿(删除+在文本另一个地方加上效果相似的自创)、移位(把文化专有项移到另一个地方)等,但如果要在他的分类法里加上这几种,首先必须多研究一些真实的文本。

二、《茶馆》中的文化专有项

话剧《茶馆》于1957年7月问世,它不仅是“人民艺术家”老舍话剧创作的巅峰之作,也是中国话剧史上的现实主义的高峰作品。《茶馆》中北京地方文化以及其中所折射的时代变迁,为我们提供了观察翻译中文化因素极好的研究个案。戏剧中涉及大量的中国文化专有项,包括人名、菜肴、动物、建筑名、职业、官职、宗教词汇、谚语、格言、典故、地方话和时代特色词等。极具中国特色的人物命名方式,即姓氏加上该人身体上的突出特征或其职业,如:“唐铁嘴”“黄胖子”。职业或官职,如“掌柜的”“跑堂的”“天师”“宪兵”,与宗教相关的词,如“念佛”“化缘”。格言是一个人机智之精华,众人汇成的睿智。格言要求内容积极向上,可以是聪明人的智慧,老年人的经验。典故指的是有出处、依据的故事典例,如“破釜沉舟”“愚公移山”。谚语是流传的俗语。形式上,句内容包含食衣住行,各行各业,人情世态等,能反映出道理。格言指的是可以作为法则,砥砺言行的简短词语。如“有志者事竟成”“失败为成功之母”。谚语与格言区别较小,有时难以分辨。地方话指的是同一语言在不同地域因各种因素产生演变而形成的变体,只流行于局限的地区,具有与其他方言或共同语差异的特征。时代特色词指在某个历史时期社会上广泛流行的词汇,如“维新运动”“铁杆庄稼”等。这些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下形成的词汇,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已不被国人所付诸使用了,更不用说对那些跟我国有着巨大文化差异的西方读者。因此,如何合理恰当地翻译这些词汇,更好地传播中华文化,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三、《茶馆》中文化专有项英译策略对比分析

本节采用统计分析和实例论析的研究方法。对《茶馆》中的文化专有项合理分类,并揭示两位译者采用的地名翻译茶馆中文化专有项的分类、两位译者使用的翻译倾向(即总体上偏重文化保留还是文化替换),各种译法的使用频次及翻译策略。笔者用随机抽样的方法,从《茶馆》中收集、统计了100个文化专有项及两位译者的英译,并根据艾克西拉对上述各种译法的定义,确定每个文化专有项所属的分类及译法,将其全部列入“表1”及“表2”中。因篇幅所限,不便将文化专有词悉数列出,改用数字表示与每种译法对应的文化专有词的数量。

由于生活环境、宗教信仰、传统习惯、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美学观点等方面的不同,各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文化特征。中西方文化中的特有词汇承载着特定的文化背景,在翻译时,如果译者忽略文化背景,就无法挖掘这些词汇所蕴含的文化信息。著名翻译家奈达把翻译中涉及的文化因素分为五类:(1)生态文化,(2)物质文化,(3)社会文化,(4)宗教文化,(5)语言文化。他指出,作为译者,如果在跨文化交际中想成为好的译者,就必须清楚这五种文化因素。本文采用奈达的文化专有项分类方法对《茶馆》的文化专有项进行分类。

表1列举了《茶馆》中100个文化專有项的分类情况。其中语言文化专有项数量最多,共有32个;社会文化专有项数量次之,为25个。其余三类,按照数量排序为:物质文化专有项、生态文化专有项和宗教文化专有项。这组数据表明《茶馆》中文化专有项类别丰富,尤以语言和社会文化专有项居多。

表2显示,针对100个文化专有词,英若诚先生采用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58次,采用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42次。霍华德先生采用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64次,采用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36次。说明两位译者明显倾向于文化保留,以便向英语读者尽量准确传达《茶馆》的中国文化内涵。表2还显示,译者采用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中的语言翻译法最频繁(分别为39和41次)。未使用到的翻译策略是音译加文内注释法和同义词替换法。在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方面,两位译者主要采用了语言翻译法,以便保留文化专有词的指示意义。当译者认为语言翻译法无法传达某些词的含义时,就辅之以文内注释各3次。两位译者采用音译法分别为5次和2次,主要用于处理人名、地名的某些中文词汇。在译者认为仅用音译法不足以表达某些词的含义时,就辅之以语言翻译法(分别为11和18次)。但是,在音译翻译策略中,两位译者均未借助与文内注释。

另一方面,当译者推定英文读者难以理解或不能接受某个文化专有词时,就转而采用文化替换类策略:使用最频繁的是有限一般化(分别为18次和15次)。使用频率次之的是绝对一般化,分别为17和13次。两位译者也采用了同化译法和删除法,但频次较低。最后,在文化替换类策略中,两位译者均未采用同义词替换法和同化译法。总计,在艾克西拉列出的11种翻译策略中,英、霍二人用到了8种(自创译法除外),说明他们翻译策略丰富多样、灵活多变。以上统计结果显示了译者处理文化专有词的总体翻译策略倾向及各种译法的使用频次。如要描述译者的决策过程,则尚需对其采用的具体翻译方法进行实例分析。

(一)文化保留类翻译策略

1.音译法。艾克西拉的转换拼写法意指在不同的语言中转换字母体系或译音。然而,艾克西拉提出的方法是针对西方拼音语言提出的,具体应用于汉译英时,由于中文属于象形文字,因而转换拼写法相当于中英翻译中的音译法。在戏剧《茶馆》的部分人名地名中,两位译者对其进行了音译。

译例1①

报童 掌柜的,长辛店大战的新闻,来一张瞧瞧?

英译②:PAPERBOY Hey! manager, Latest news about the fighting at Changxindian. Wont you buy a copy?

霍译③:Paper Boy Proprietor, would you like a copy? Latest news on the battle at Changxindian.

两位译者在音译过程中,直接使用音译,没有额外加注说明。这种方法直接简洁,可向英语读者提供最原始、最清晰的原文信息,令英语读者准确理解原文。

2.语言翻译法

译例1

王利发 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

英译:Master Qin, you had a great wealth and ambitions. But, as they say, its the tall tree that bears the brunt of the storm.

霍译:Second Elder, you were wealthy, enterprising and ambitious, but big trees bear the brunt of the wind.

译例2

这里也可以看到某人新得到的奇珍—一个出土的玉扇坠儿,或三彩的鼻烟壶。

英译:Here too one could see newly-acquired treasures such as an excavated jade fanpendant or a three-colour glazed snuff-box.

霍译:In the teahouse one might also see rare art objects newly acquired by some patron—a jade fan pendant, recently unearthed, or a three-colour glazed snuff bottle.

语言(非文化)翻译策略,即尽量保留原文的指示意义。以上二例两位译者均采用此译法处理: “树大招风”出自明代吴承恩所著的《西游记》第三十三回中,比喻人出了名或有了钱财就容易惹人注意。两位译者对于中文成语“树大招风”的变体“树大可就招风”直译为“tall tree that bears the brunt of the storm”和“big trees bear the brunt of the wind”,没有译成英语习语“Great winds blow upon high hills”,或者意译改成语的比喻义,而是保留了原文的指示意义。此外,在处理一些与人民日常生产生活相关的物质名词时,译者也采用了语言翻译法,例如,从商周时期,我国人民为了追求美观,表明自己身份的高贵,在纸扇上悬挂的“玉扇坠”被两位译者译成“jade fan pendant”,清代艺术重要特征之一的“鼻烟壶”被分别译为“snuff-box”和“snuff bottle”,且译文中没有提供注释。西方读者可能很难理解这些直译的中国特色词汇,但直译法也能让西方读者了解到中国丰富的文学知识和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人民生活特征,可谓利弊并存。

3.音译辅之语言翻译法。称谓语作为语言系统中最常见的词语,在日常交际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称谓语不仅可以体现人的身份和角色,也可以反映不同人之间在特定社会文化或语言情境下的人际关系。在《茶馆》中,老舍先生刻画了众多不同社会阶级和利益诉求的人物,称谓语也多种多樣,(见表3示例)。在此戏剧中,人名的基本命名模式有三两种:第一种为常规的人物姓氏加名;另一种为人物姓氏加上此人某个突出的身体特征或职业;第三种是人物姓氏加上此人家族排行。本文主要探讨两位译者对后两种称谓的译法。

两位译者对第一种人物称谓构成采取的处理方式是:音译姓氏,身体特征或职业的词,则采用语言翻译法,例如,“唐铁嘴”分别译作“Tang the Oracle”和“SOOTHSAYER TANG”,“刘麻子”分别译作“Pockmark Liu”和“POCKFACE LIU”。这种译法显然遵循了英语姓名排列顺序的惯例,即表示身体特征或职业的词在前,姓氏在后。对于第三种人物称谓的翻译,两位译者选取的策略略有不同。如对“松二爷”的翻译。英若诚先生将其译为“Master Song”,这种译法更符合英美国家的日常习惯称呼,且“master”一词显示了对他人的尊敬。而霍华先生将其译为“SECONG ELDER SONG”。英语中无“SECONG ELDER SONG”之类的称谓,有时汉字的数字排行称谓只得采用直译法,以明确表达汉语称谓语的指称对象,这种译法当然也能为英美读者所理解,这也是不同称谓文化的交流。

但在某些称谓的翻译上,两位译者采用的策略差异较大。如剧中人物“小心眼”的翻译,英若诚先生采用音译法直接将其译为“Xiao Xinyan”,而霍华先生采用了音译辅之语言翻译法,译为“LITTLE XINYAN”。笔者认为,两位译者的翻译方法都未能充分传达出“小心眼”这个称谓的特点,在实际的语言交际中,人们常会用称谓语来表达说话人的喜好与厌恶的情绪。而英语和汉语在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使称谓语的使用存在不同的情感表达。“小心眼”明显传达出作者对该人物心胸狭隘的态度,而两位译者的译法均未表达出其中的内涵。尤其是霍华先生将其分裂为“小”和“心眼”两部分翻译,这种做法显然会误导英美读者对人物的理解。

4.语言翻译法辅之文内注释

译例1

二德子,男,二十多岁,善扑营当差。

英译:Erdez An Imperial Wrestler

霍译:ERDEZI In his twenties. He is engaged by the Wrestling Academy, an athletic front organization which provided muscle for the government.

“善扑营”指的是康熙皇帝建立的一支清廷内卫部队。清朝皇帝为了清除乱党,设立的一支具有安保、表演、培训功能的队伍。原文中没有交代这个组织的性质和功能,所以译者有必要在译文中向读者解释。英若诚先生将其译成“Imperial Wrestler”,此种译法虽然揭示出这个组织的所属和人员构成,但未表明其功用。霍华先生的译文是“the Wrestling Academy, an athletic front organization which provided muscle for the government”,相较之下,文内解释的方法翻译出了该词汇的具体含义,使读者对其有更加直接清楚的认识。

译例2

周秀华 大婶,您走您的,谁逃出去谁得活命!喝茶的不是常低声说:想要活命得上西山吗?

英译:Zhou Xiuhua Now ,aunt, you just go ahead. Youll have a chance to live if you go away. Customers are always whispering to each other, “If you want a chance to live, go to the Western Hills.”

霍译:ZHOU XIUHUA:  Auntie, youve got to look after yourself . Getting out of here means a new chance to live. Arent our customers always whispering: if you want to live you should go to the Western Hills? Thats where the Communist-led Eight Route Army is.

当时北京的西山一带是八路军的游击队,虽与现在的西山指的是同个地方,却有着鲜明的中国时代特色。英若诚先生按照地名的常规译法,仅将其表面意思译出,明显无法达到文化传播交流的目的。为了保留中国文化内涵,让英文读者将老舍戏剧中的西山与现在的西山有所区别,霍华先生将其译为“Western Hills”,并辅以文内注释“Thats where the Communist-led Eight Route Army is”。在汉译英翻译过程中,对文化专有项进行简单的概念和背景解释,放在文内,有利于目标语读者的顺势阅读思维,加深读者理解。

(二)文化替换类翻译策略

1.有限一般化。译者在翻译文化专有项时,必须考虑某一文化专有项的特殊性是否会对读者的阅读造成不必要的障碍,如果某一文化专有项在文中出现的次数很少而且较难理解,可以考虑釆取有限泛化的策略。

译例1

常四爷 我这儿正咂摸这个味儿:咱们一个人身上有多少洋玩意儿啊!

英译:Chang It puzzles me,the amount of foreign things we all have.

霍译:FOURTH ELDER CHANG What Im trying to figure out is why we all have so many foreign things.

译例2

王利发,哎呦!秦二爷,您怎么这样闲在,想起下茶馆来了,也没带个底下人?

英译:Wang Lifa Oh! Mater Qin! How can you spare the time to visit the teahouse? Not even a servant to accompany you?

霍译:WANG LIFA: Aiyo! How can you spare the time to drop in on us like this?-and without even a servant.

在以上两例中,“咂摸”和“底下人”均是北京方言,前者表示仔细辨别食物酒水的滋味或者话语中的意思等,后者旧时称奴仆一样出生微贱的人。两个词都带有太浓的地方色彩,而且很多读者可能不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两位译者选择釆取有限一般化的策略,去掉这个词本身特殊的色彩,泛化为“困惑、分辨”和“侍从、服务员”这些便于读者理解的词。

2.绝对一般化。在艾克西拉提出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中,绝对一般化意指选用非文化专有项来翻译原语中的文化專有项。

译例1

唐铁嘴 (凑过来)这位爷好相貌,真是天庭饱满,地阁方圆,虽无宰相之权,而有陶朱之富。

英译:Tang the Oracle (edging his way closer)Oh! What auspicious features! Truly an inspired forehead and a commanding jaw! Not the makings of a prime minister, but the potentials of fabulous wealth.

霍译:SOOTHSAYER TANG (coming over): This gentleman has an auspicious face.Truly a full forehead and a strong jaw. I dont see the lineaments of a prime minister, but theres a wealthy merchant here.

“陶朱之富”中的“陶朱”指的是历史上弃政从商的鼻祖陶朱公范蠡,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是首富,该成语指的是凭借个人能力致富,且积累的财富足以与所媲美。对于典故人名“陶朱”,两位译者均采用绝对一般化将其分别译为“拥有万贯家财的可能”和“一位富有的商人”。若将典故完整解释会使行文过于拖沓,不利于读者思考。绝对一般化的处理方法虽会简化行文,方便读者思维,但也无可避免会造成重要文化信息流失。

3.同化译法

译例1

茶客丁 那总比没有强啊!好死不如赖活着,叫我自己去谋生,非饿死不可!

英译:Fourth Customer: thats better than nothing! A dogs lifes better than no life! If I were to earn my own living, Id surely starve.

霍译:Fourth Customer: But its better than losing everything. Id sooner live in poverty than die in style. Theres no way I could survive if I had to make my own living.

“好死不如赖活着”是一句极具中国特色的俗语。这句话强调的是活着总比死了好,因为不管死得如何痛快,这代表的是一切现实的结束,可使只要活着,虽然很痛苦,但总存在着希望。两位译者在对此句俗语的译法上大相径庭。英语国家使用“lead a dogs life”这一习语,形容某人生活状况凄惨。英若诚先生套译该习语,用目标语文化专有词翻译出发语文化专有词,来替换源语的典故或习语,是典型的归化译法。霍华先生则选择了语言翻译法,保留了该俗语中的意象,这种译法也能清楚表达其中含义。

4.删除法

译例1

小唐铁嘴 老王掌柜,我夜观天下,紫微星发亮,不久必有真龙天子出现。

英译:Tang the Oracle Jr Old manager, Ive been studying the stars and theres irrefutable evidence that the true Son of Heaven will come amongst us very soon now.

霍译:LITTLE SOOTHSYAER TANG: Old Proprietor Wang, Ive been studying the stars, and the Ziwei Constellation is unusually bright. No doubt about it, theres going to be a new Son of Heaven before very long.

“紫微星”即北极星。因为北斗七星围绕着它四季旋转,故中国古代认为紫微星是众星之主。英若诚先生可能考虑到如果要向英文读者解释清楚,就需添加较长注释,占用较长篇幅,因此将其删去,仅用“the stars”代替“紫微星”。霍华先生则采用了音译辅之语言翻译法,将“紫微星”译为“the Ziwei Constellation”,因未对其概念进一步详细的解释,对于译文读者而言陌生、晦涩,故未达到文化传播的效果。

考虑到目标语文化和源语文化意见存在着巨大差异,如何翻译好作品尤其是文学作品中的文化专有项则是翻译活动的难点和重点。本文通过研究分析得出以下结论:首先,两位译者在处理《茶馆》中的文化专有项时,既用了文化保留策略也用了文化替换策略,但英若诚先生和霍华先生都明显着眼于将中国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总体倾向于保护中国文化特色和内涵。其次,在艾克西拉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的应用中,两位译者各采用了八种策略,其中,音译法、同化譯法和删除法运用的频次较少。对于音译法辅之文内注释和同义词替换法则未使用。这些策略的不同使用,表明他们丰富变通、独具匠心的翻译手法。这种翻译策略可以为西方读者打开一扇了解中国文化元素和的窗口,拓展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深入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最后,两位译者在某些文化专有项上的翻译略有不同,但各有千秋,可能是因为他们考虑到了戏剧作品翻译的特殊性,对戏剧翻译表演性和可读性之间的权衡不同。

总体来说,两位译者在《茶馆》英译中采用恰当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虽然译文中某些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还有不到位的地方,值得商榷。但两个译本基本保持了原作的风采,大体上符合译语读者的文化背景和期待视野,能加深西方读者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这对于中国文化走出去有着重要作用,为中国文学“走出去”战略带来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1〕包惠南,包昂.中国文化与汉英翻译[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4.

〔2〕郭建中.文化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0.

〔3〕胡壮麟.语言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陆军,马春芬.从文化翻译观看老舍《茶馆》两个英译本中文化信息的处理[J].安徽文学,2009,(10):293-294.

〔5〕王振国,李艳琳.新汉英翻译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4.

〔6〕张南峰.艾克西拉的文化专有项翻译策略评介[J].中国翻译,2004,(01):18-23.

(责任编辑 徐阳)

猜你喜欢
茶馆翻译
《茶馆》
我给动物开茶馆
本科英语专业翻译教学改革与实用型翻译人才的培养
浅析跨文化交际
商务英语翻译在国际贸易中的重要性及其应用
小议翻译活动中的等值理论
茶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