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金融供给侧改革,推动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

2019-01-17 02:14顾卫平
银行家 2019年12期
关键词:资管资产转型

顾卫平

随着我国经济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金融业也必须通过供给侧结构改革,服务社会金融需求,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银行理财作为大资管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及居民财富管理需求方面,将发挥更重要的作用。2018年4月以来,资管新规系列监管制度先后发布实施,商业银行理财业务进入正本清源转型阶段,可预期的是,行业长期向好的逻辑仍然不变。目前转型取得积极成效,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和挑战,作为转型的重要抓手,理财子公司建设需坚守资管的初心和本源,多维度提升核心竞争力,推动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

银行理财进入正本清源、加速转型阶段

银行理财业务转型发展受到广泛关注,一方面是从规模看,大资管行业中银行理财以22万亿规模居首,另一方面从业态看,过去的银行理财资金池运作和刚兑比较普遍,一定程度上有违资管本源。

《资管新规》标志着银行理财进入一个新时代,新规对于包括银行理财在内的大资管行业进行了规范,行业发展有规可循。如果向前看,在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银行业务战略转型、居民财富管理需求增长的大背景下,银行理财高质量发展前景广阔,这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

资产管理有利于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我国金融体系有三大支柱:一是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存贷业务,二是以证券公司为核心的投行業务,三是资产管理,涵盖理财、信托、证券资管、保险资管、期货、私募等一系列丰富的业态。长期以来,我国金融体系是以商业银行为体的间接融资,这种储蓄向投资转化的模式,对金融资源配置发挥了重要作用。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的阶段,单一的以商业银行为体的间接融资体系表现出明显不足,主要体现在金融市场“货币多、资金多、资本少”,尤其是缺乏长期资本。一方面造成很多初创期企业缺乏风险投资资本,科技、金融与实体经济三者没有很好地融合,不利于服务创新型企业成长发展,另一方面由于股权融资不畅,造成企业杠杆率普遍较高。

此类不足很大程度上源于资产管理行业发展不充分、储蓄向投资转化渠道单一,随着我国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化、资本市场直接融资体系不断完善,资产管理行业将承载更重要的使命,也将迎来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资产管理是商业银行重要转型方向。资产管理业务与商业银行经营转型密切相关,市场研究表明,资产管理业务体现出“轻资本、高收益”“收入贡献稳定”“协同效应大”“高估值”等特征,目前诸多国内商业银行,都将资产管理和财富管理作为战略转型的方向之一。

从国际经验来看,境外大型银行表外管理的资产规模与表内资产规模几乎相当,而我国银行表外资产管理规模占表内规模不足15%,发展资产管理业务是商业银行需要顺应的大趋势。此外,与保险系和基金系等其他金融机构相比,银行拥有丰富的个人、公司和机构客户资源、完整的账户体系、多业务协同能力及强大的品牌公信力,有助于银行在资产管理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全球主要资管机构中,具有商业银行背景的机构占据近半壁江山,印证了银行资管天然的优势。

资产管理是满足居民金融服务需求的重要手段。过去10年,我国居民财富快速增长,复合增长率高达15%,市场研究表明,未来我国的居民财富仍将保持活跃增长。在总量增长的同时,居民财富结构性变化也将带来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机会。

与欧美发达国家居民财富结构对比来看,由于所处经济发展阶段不同,我国居民财富中房地产占比约60%,存款与理财、基金等投资性金融资产不足40%,而欧美居民财富中房地产占比不足30%,存款及共同基金等投资性金融资产占比近60%。随着我国城乡居民居住条件不断改善,“房住不炒”政策的落实,养老体系不断完善,可预见我国居民资产配置从房地产向金融资产转换是大势所趋,财富管理、资产管理可以更好地满足居民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

银行理财转型成效显著,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

《资管新规》的出发点与监管导向,要求银行理财回归资管本源,对此,业界认识是高度一致的,认为新规有利于行业可持续发展。新规颁布以来,银行理财积极调整和转型,并已取得显著成效,主要体现在制度体系不断完善,理财规模总体平稳,资金进入实体经济有所回升,去通道效果明显,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产品净值化比例显著提高。尽管转型中仍有不少困难,但转型走在健康发展的道路上。与此同时,需要看到银行理财转型仍然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有待进一步努力。

加快客户培育引导,推动产品净值化转型提速。从过渡期进度安排来看,2018年4月资管新规颁布到2020年过渡期结束,过渡期一共33个月,目前时间已过大半,但符合新规的净值型产品不到三分之一,产品转型进程不及过渡期时间进度,主要在于客户对净值型产品的接受仍有一个过程,预期收益型产品压降与净值型产品发行的无缝对接仍存在一定困难。

另外,从产品结构来看,目前符合新规的净值型产品主要是客户接受度比较高的现金管理类产品,占新产品的比例高达80%以上,结构明显单一。

此外,过渡期间新老产品并行过程中,存在新老产品之间相互挤压的现象,一定程度上造成新产品发行不畅,因此理财产品转型需要在财富端发力,做好投资者分类与投资者教育,引导客户拉长投资周期,进一步培育和巩固客户基础。

存量资产的处置仍存在一定挑战,需分类施策。存量资产处置是理财整改的重要抓手,对理财业务顺利过渡转型具有重要作用。过渡期内,存量资产的处置仍有压力。一方面,存量资产的结构与新产品的配置需求存在一定错位,部分期限比较长的非标、明股实债的产业基金处置难度比较大;另有部分带有权益性质的资产,较难发行新产品对接,交易转让较难进行、回表处置面临合规与资本消耗等挑战。为了确保平稳有序地整改过渡,需要根据不同资产的属性与特点,分类施策,充分运用多种方案与手段化解。

推进理财子公司建设,促进行业高质量发展

设立理财子公司是银行理财业务转型的重要制度安排,是我国资管行业改革创新的重要成果,是银行理财迈向高质量发展的标志性事件。理财子公司脱胎于商业银行,定位于资产管理。作为资管机构,理财子公司天然具备资管行业的共性,需遵循资管业务的基本逻辑,重塑体制机制和投资文化,与此同时,理财子公司要传承母行文化,高效利用母行资源禀赋,发挥协同效应,努力使优势转化为胜势。

立足当下,谋局长远,科学定位理财子公司发展。理财子公司是新生事物,唯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方能砥砺前行、行稳致远。一是坚守资管使命。理财子公司作为金融制度与机构创新的产物,应从负债端真正受人之托、对投资者负责,打破刚性兑付,从资产端服务国家战略,支持实体经济。二是明确定位,形成特色。从国外资产管理行业发展来看,已形成分销巨头、α主动管理者、β规模经营者、解决方案专家等模式,从我国银行理财的实践看,客户群体以零售为主,既有普惠性客户,也有中高净值和私行客户,理财子公司需要针对不同客户群体的财富管理需求,结合自身能力及母行战略定位,合理确定发展路径及主攻方向,并与其他资产管理机构形成差异化经营格局。

紧扣客户财富管理需求,推进产品转型创新。产品是理财子公司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载体,理财子公司产品创新要适销对路,产品设计要紧扣客户需求,符合从储蓄存款向资管产品过渡的发展逻辑,建立健全类别全覆盖、重点突出、优势明显的新产品体系。

一方面,针对全覆盖的客户类型,积极构建品类齐全、属性明确、风险明晰、符合需求的理财产品线,覆盖全市场投向、涵盖主流投资策略,利用互联网、智能投顾等科技手段充分满足包括普惠理财在内的客户需求。另一方面,着力打造优势产品、重点产品。理财子公司要进一步做好理财负债端结构的优化,在对现有新产品体系丰富及优化的基础上,着力打造特色鲜明、亮点突出的明星理财产品,创建理财子公司市场口碑。从初期看,银行系理财子公司首先要做好现金管理类和固收类产品,同时,按绝对回报策略,创新“固收+”产品,丰富大类资产配置,并爭取在权益类产品方面有更多作为,如FOF/MOM、SmartBeta策略、量化及指数增强等产品。

加强投研体系建设,打造“投研合作生态圈”。投研体系建设是理财业务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融合不同资产类别及产品类别,推进投研一体化,“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建立涵盖宏观、策略、行业、品种、管理人等立体化的投资研究框架,为投资决策提供有力支持,完善投资决策机制与业务流程,实行投资经理负责制。

银行理财规模大、涉及配置的资产类型广,做好理财大类资产配置,离不开与优秀的市场机构合作。理财子公司需要整合买方与买方投研资源,精选投资策略,遴选优秀管理人,打造“投研合作生态圈”。

落实风险隔离,做好与母行业务协同。理财子公司要在资金、业务、管理、人员、系统和信息等方面,建立与母行有效的风险隔离机制,在严格风险隔离的基础上,做好与母行的业务协同。首先,理财子公司要重点面向母行客户创设产品,把理财产品融入到母行对客户的综合金融服务体系之中。其次,投资方面,理财子公司在坚持独立投资准入的基础上,也需要借助母行庞大的分支机构体系和客户资源,拓展优质投资项目来源,并协同做实项目存续期跟踪管理。再次,理财子公司可借助母行平台优势,在中后台领域,尤其是托管、会计、科技、运营等方面,依托母行提供运营保障。

(作者系兴业银行资产管理事业部总裁)

猜你喜欢
资管资产转型
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转型升级
揭示数字化转型的内在逻辑
资管新规过渡期延长,不改转型方向
赋能:教研转型中教研员的应然追求
资产组减值额确定方法探讨
财政部:资管产品暂按3%征收率缴纳增值税
券商资管挑战重重
新时期旅游转型发展思考
刘珺?:大资管是金融脱媒的路径之一
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