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之我见

2019-01-19 16:42甘肃省民乐县洪水镇民族小学马慧莲
天津教育 2019年27期
关键词:祖辈儿童情感

■甘肃省民乐县洪水镇民族小学 马慧莲

学校一直以来担负着教书育人的职责,除了在开展正常的知识教学的过程中,也要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情感方面交流,尽可能让学生能够感受到精神上的情感关怀,也一点也是当前学校教育过程中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工作,这一问题尤其是对于偏远地区的学校来讲,这里的学生中存在大量的留守儿童,留守儿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大部分时间缺少父母的陪伴,更需要能够有精神上的交流慰藉,因此,学校在儿童成长中就扮演着更为重要的角色,为了能够让留守儿童能够尽可能感受到父母般的关爱,教师一般在儿童成长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这就是教育代偿制度,本文将针对留守儿童的学校教育代偿制度展开研究探讨,以期望能够让留守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道路更加顺畅,受到更多的关怀与爱。

一、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由于父母的角色缺位,为了能够有所补救,学校就在他们发展的过程中进一步的将这一角色进行完善,除了对学生开展知识上的文化教育,还包括情感上的进一步关怀,让学校的教师能够扮演一部分父母的角色,给与儿童更多方面的教育,以促进能够更好地让儿童成长,因此做好学校的教育代偿极为重要。

由于现阶段的山区农村、留守儿童等是政府目前大力扶持的对象,这一部分群体将是未来现代化农村建设的新型农民,是未来山区和农村进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人才,所以要加强这部分人群的重点教育工作,争取在基础文化知识,思想道德品质等多方面都能够健康发张,进而在弥补留守儿童情感缺陷的同时,也能够更好为国家培养未来的现代化人才。

(一)留守儿童的概念

留守儿童是指父母连续外出工作3个月以上托留在本地的儿童,由父母单方一人或其他责任监护人监管,这些儿童都属于弱势群体,他们父母迫于生计不得不外出打工,他们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做出了贡献,但把自己的孩子留在家中,大多由爷爷奶奶照看,无暇顾及和照顾自己的孩子,无法陪伴在孩子身边照顾孩子的生活起居、学习方面和心理方面的感受。

(二)心理健康的定义

心理健康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身体、精神、社会适应等。健康的身体素质是精神的基础和前提条件,但心理健康在一定程度上来讲比身体健康更为重要,心理健康应为持续性的积极乐观心态,当人处于某个事物中或心理活动时保持正常状态:主体能适应,身心处于健康的状态。个人能够在认知和情绪上较好把控,能很好地适应社会与人际关系的交往,有效发挥个人的潜能。

(三)农村留守儿童基本情况

根据调查显示,我国在2018年8月份的数据显示,共有约700万的留守儿童。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背景下,农村青壮年和剩余劳动力纷纷前往大城市谋求生计,由于现实原因,孩子不能带到所在的打工城市一起生活,不得不由祖辈抚养教育,由此产生了隔辈教育的窘迫现状。常年的外出打工,父母社会角色的缺失导致儿童的性格以及社会适应和人际交往情况略显不足。

而儿童时期是一个人的重要发展阶段,其性格、认知能力、价值观导向、社会交往等方面在此阶段逐步形成,他们无法享受到父母的关爱,缺乏对儿童的心理健康疏导,使留守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的消极影响,而孩童时期的影响往往能决定孩子一生的命运。

二、留守儿童研究现状

(一)亲情缺失

根据犯罪调查显示,多数违法犯罪者在童年的时光缺少父母的陪伴,大多为祖辈抚养,而祖辈的思想意识较为传统,起不到真正教育孩子的作用,这种隔辈教育显现出很多弊端。缺少爱的臂弯保护,以及对孩子在思想行为方面教导的缺位,在成人后很多弊端就会显露出来。

(二)生活缺助

孩子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由祖辈的抚养,甚者由孩子的哥哥姐姐抚养这种现状比比皆是,而祖辈由于年龄较大,也正是需要自己孩子赡养的时候。无论身体多么难受,在生病时候依然要照顾孙子辈,这种精神状态和身体负担无形中增加了他们很多思想负担,而由自己哥哥姐姐照顾的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也会困难重重。

他们不但失去了父母的保护,而依然要做弟弟妹妹的榜样,在生活起居,方方面面都要精心照料,给他们脆弱的肩膀上又增添了无形压力,这种生活失助会让他们的生活状态不尽人意。

(三)学习较差

祖辈的抚养在一定程度上只能顾及到孩子的生活起居等方面,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任由自己发展,缺乏硬性约束。而孩子正处在调皮的阶段,对祖辈的教导不会顺从,他们有自己的想法和主见,年龄上的代沟,使他们在沟通交流方面较为困难。且家长认为只要读完九年义务教育就足够了,对他们的学习期望值略低。

(四)心理问题

由于父母社会角色的缺位,孩子无法与父母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倾诉,导致家长忽略了孩子在各个阶段的心理状况,他们错过了孩子发展敏感期,在这种失衡的情况下,导致孩子在性格方面存在自卑、孤僻的心理,久而久之,产生许多消极的心理问题。而祖辈大都重养轻教,忽视了孩子的心理健康教育。

(五)安全得不到保障

由于学校和家庭在对孩子的监管上的缺位,而留守儿童基本都是未成年,在面对突发事情和紧急情况的时候无法做出正确的预判,在生活中面临着许多的安全隐患,如中毒、溺水、触电、被不法分子侵犯等时有发生。

监护人缺乏安全意识,往往带给留守儿童巨大的威胁,留守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缺乏防护能力和安全意识。

三、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主要表现

(一)孤僻心理

留守儿童由于常年与父母分离,使留守儿童缺乏安全感和归属感,情感无法寄托,而家庭是人的社会化的理想场所,每个人的社会化都是从家庭开始的,接受的教育、思想、行为都是通过家庭获得的,这种情感的缺失使留守儿童产生失落感,不愿意表达自己,封闭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拒人于千里之外,无法与父母沟通,会让他们缺乏一定的信任感。

(二)自卑心理

具调查研究显示,留守儿童多数都有自卑心理,父母在外常年务工,对孩子情感缺失日益严重,加重了自卑心理。没有了父母的庇护,会使自己深深陷入自卑之中,学习、生活、社会交往方面常常面临许多障碍。当遇到挫折时,往往手足无措,缺乏自信心。

(三)逆反心理

留守儿童常年得不到父母谆谆教导和良好的思想行为教育,会使大多数的留守儿童产生逆反心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家长社会角色的缺失,导致他们认知能力的欠缺和思想意识的落后,孩子在过渡期间,思想上的不成熟,和自我意识的逐渐增强,使他们想要摆脱监护人的监管。他们不希望成人把他们当做孩子对待,往往特立独行,对事物倾向于批判的态度,无端怀疑甚至持否定的态度。

(四)沉重的心理负担

留守儿童迫于生活的压力,家里家务或者地上的农活都需要做好,洗衣做饭、照顾弟妹、照顾长辈,使他们本应该无忧无虑的童年过早承担了生活的艰辛,这些都是留守儿童普遍面对的情况。生活的担子重重压在了他们的肩上,承担了不该过早承担的事情,心理负担愈加沉重。

四、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

(一)父母关爱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父母的初期教育会对孩子的一生产生巨大的影响,留守儿童在儿时缺少父母关爱,长大后的生活更加不容易,他们会缺失一些东西,譬如爱和安全感。

因为缺少所以渴望,但又不知道正确的索取方法,所以,负面情绪会比平常人更容易放大。加上心理问题得不到有效的疏导和解决,极易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二)监护人教育不当

留守儿童多数由祖辈抚养,祖辈的文化水平程度有限,思想观念较为陈旧腐朽。对孩子的教育方面无法做到面面俱到,也无力承担孩子的教育问题,只是负责孩子的日常生活起居,无法引导孩子思想方面的问题,加之受到隔代教育的问题,产生很大的代沟。

(三)学校监管不力

农村在经济发展上受到一定的限制,农村的学校由于教师的稀缺和经费的不足,往往聘任退休的教师和附近的村民,科任教师也是班主任。由于学校的监管不力和配套政策衔接不力等现实因素,学校大多把关注的重点放在了孩子的学习上,忽略了孩子在思想上的问题。

留守儿童大都在性格上有一定的缺陷,自卑、孤僻,人际交往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由于学校未能进行积极有效的疏导也没有引起教师的足够重视,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日益严重。

五、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改善对策

(一)创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良好的家庭环境对孩子的成长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先决条件,留守儿童处于黄金发展的第二个阶段。良好的亲子关系能有效促进孩子的自身发展,对孩子健全的人格发展和健康的心理发展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即使父母再忙也要抽出宝贵的时间多陪陪孩子,让他们能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快乐成长,或通过社交软件,视频等方式每天与孩子进行交流,及时了解孩子在生活和学习中的动态,对孩子发生的困难能够有效疏导,指明前进的道路。

(二)鼓励加强农业生产

留守儿童持续增多的原因是父母外出打工,没有条件将孩子带在自己的身边抚养,他们迫于生计和生活的压力无奈背井离乡,到离家很远的地方工作。而解决留守儿童问题的有效途径是加强本地的农业生产,政府要在一定程度上扶持农村经济的发展,批款补贴农村农业生产,使农村的劳动力能充分发挥作用,推动乡村企业的发展,这样父母就能够有条件陪伴在孩子身边茁壮成长。

(三)加强学校的教育

学校应加大监管力度,注重教师的素质培养,给孩子提供一个榜样,积极引导孩子的健康发展,加强制度管理,规范学生的思想行为习惯,做到公平公正地对待每个学生,实行无差别对待的教育,给孩子树立良好的表率,言传身教,及时发现孩子存在的问题并积极引导孩子。

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需要大量的情感陪伴和情感交流,但是由于父母的常年角色缺失,缺少陪伴,因此导致学生缺少交流沟通的机会,尤其是对于留守儿童来讲,更需要能够与人进行情感交流,因此,可以让学校的教职工人员充分发挥作用,对留守儿童进行情感交流上的引导和推动。

再具体的开展过程中,可以让学校的相应管理人员、后勤人员、教学人员等加强与学生的情感交流,可以展开互帮互助小组,在日常的生活中给与学生一些生活上的、学习上的指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习生活上的各种困惑,倾听儿童的苦恼,分享儿童的快乐,尽可能担负起“家长”的陪伴角色。

但是再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也要注意不能强调学生的留守儿童身份,避免出现学生之间的歧视或者让学生自身感到自卑,要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平等的角色成长,让学校能够在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条件的同时,也能够保护孩子的自尊心。

(四)加强学校的各方面建设,为留守儿童提供更好的发展环境

为了能够让儿童爱上学校、爱上学习,把学校当成自己的第二个“家”,要尽可能地将学校进行环境建设,满足基本的课程建设中,也可以开展更为丰富的教学活动,比如开设一系列的手工课、泥塑课、科学实验课等,让学生能够多方面得到发展。其次要加强学校的教师培养力度,加强对于教师的定期培训,让教师能够不断提升自身教书育人的水平。

其次就是能够不断完善相应的教学制度,可以设置儿童日常监察制度,能够在每天的生活中,教师检查学生的衣着服饰、表情动作观察,能够及时地发现学生在生活和情感上的烦恼,及时与学生进行沟通交流,帮助学生能够解决生活中的烦恼,同时还可以建立“每日课前分享”环节,让学生能够在课前轮流分享自己的每日快乐时刻,增加学生的幸福感,同学之间相互分享。

猜你喜欢
祖辈儿童情感
祖辈-父辈共同养育冲突对祖辈抑郁的影响:祖辈个人掌控感的中介作用与长辈价值感的调节效应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父辈和祖辈的情感故事,分外美丽
祖辈学堂:幼儿园隔代开展家庭教育的实践建构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助教带动“夕阳”之爱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