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学科融合在中职学校中的教学应用探究

2019-01-19 06:08单潇彦
职业·中旬 2019年12期
关键词:跨学科学科中职

单潇彦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进一步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尝试正在逐步兴起。本文主要阐述了笔者对跨学科概念、意义和要素的粗浅理解,同时立足中职课堂,联系校情、学情,以“计算机+语文”的融合创新课堂为例,对跨学科融合教学进行具体实施与反思总结,使其落到实处,实现教学效果最优化。

关键词:跨学科 融合 语文教学

一、跨学科教学的概念及意义

跨学科教学是一种特殊的教学形态。它打破了传统教学中清晰的学科边界,在不同程度上超越学科,实现各学科之间的交叉、整合和融入。虽然学校的课程都有分类系统的学习,但客观实际或工作岗位上,往往需要融合多学科知识来完成。因此跨学科理念的出现,可以让学生学会不同学科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从而产生新的技能或思维方式,去解决实际问题。

二、跨学科融合教学需要把握的要素

跨学科势必要打破传统一师型课堂,开展双师乃至三师课堂,要顺利实现跨学科融合教学,就需要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通力合作,优化师资力量。在实现过程中应把握以下几点:一是要选择一个适当的主题,能够作为桥梁,有效地串联不同学科知识内容,聚焦完整的教学目标;二是要有具体表现性的学业任务,能够通过这个任务,把完整的学习过程有机地贯穿起来;三是要实现学生在课堂上主动构建知识,以项目形式开展小组合作,将传统课堂有效转化为学习探索型实验课堂;四是要实现不同学科教师之间的协同合作,共同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指导,对学习成果进行对应的评估,如通过作品形式体现学科之间的跨界融合。

三、跨学科的教学实施探究

语文是一门语言文字运用综合性、实践性强的课程。而中职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在专业学习中往往会力不从心。因此,中职语文教学与其他专业教学跨界融合也有了创新尝试的需求。作为计算机专业教师,笔者平常在教授学生专业课特别是图像设计类课中发现,中职学生有着较强的模仿制作能力,但缺乏创作设计能力,而这恰恰又是职场上最需求的。经过设计模仿创新,学生的设计能力有一定的提高,但要配上相应的文案却成了学生设计创作中的一大拦路虎。学生或借助百度照搬,或胡乱编写一番,直接降低了作品的可看性。而这一问题在计算机专业课堂中难以解决,而语文学科就恰恰能融入专业,助推专业难题的解决。本课堂以《“礼赞新中国”海报设计》作为契机,尝试开展计算机与语文学科的融合创新教学探究,主要从课前、课中、课后这三个阶段,结合跨学科教学融合需要把握的几点要素进行本课教学实施的阐述。

1.功夫在课前

在思政融入教学的大背景下,结合中职计算机专业学生软件应用能力强,但文案设计能力弱等特点。本课结合庆祝祖国70华诞这一契机,设计了“作诗以言爱,美饰以献礼”——《“礼赞新中国”海报设计》一课,确定了“中国女排”“抗震救灾”“航天科技”“杂交水稻”四个主题来表达对祖国的祝福。在课前,学生分组、分主题已经完成了海报的图像美化、版面设计及文案的初创,两位老师在课前已经对学生初创作品进行初步修改调整,为课堂的顺利实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精彩现课堂

虽然经过课前的准备,学生的版式设计已经合格了,但文案的创作及美化仍有待加强。展示学生的初创版式、效果对比图等,引出海报设计中文案的重要性,提出文案作为海报的灵魂才是设计中的点睛之笔,从而进行顺利导课。

语文老师通过展示课前诗作,提出文案是海报设计的重灾区,是中职学生比较薄弱的一个方面,接着一步步从诗歌的创作内容和创作技巧展开讲解,通过关键词分类,让学生通过关键词看到诗歌的具体内容,从而有话可说,有事可写;通过分发修辞手法的锦囊,让学生快速掌握创作技巧;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集思广益,取长补短。最后通过每组最优诗歌的分享,提出精美的诗歌需要好的排版才能成就一张完美的海报。

计算机老师接棒课堂,从效果对比图引出好排版的重要性,接着从文字的颜色、字体、字间距、行间距、对齐方式等讲解演示文案的美化修饰。学生分组完成后,教师选出本组图文并茂的代表作进行最后的对比展示讲解。最后通过点评总结,用两首打油诗分别对诗歌和排版创作技巧做了总结回顾,加深学生的印象。这也是本堂课的一大亮点。

3.成效见课后

由于课堂时间仓促,不能对每位学生的作品进行一一点评,教师在课后再次对作品进行一对一指导,学生再次对作品进行修改,产生了20个完整的作品。通过网上投票评选,最后选择10个相对优秀的作品进行展出。同学们看到自己一步步处理的图片,创作的诗歌,美化的文案排版,有着满满的成就感。整个过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性,为今后的教学开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

4.本堂课的反思与改进

本堂课是个作品设计类的课程,其实需要较长的完整教学时间来完成,不可能在一小时内完成。为了让学生的作品在课堂展示有较好的效果,教师在课前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通过好几个课时的讲解、设计、创新、修改,才得以完成相对较为美观的版式。作为专业教师的这个作品,价值主要体现在前期的作品修改中,因为前期半成品的美观程度,直接影响了课堂成品的展示。而在课堂一个小时中,笔者的时间是半小时,用于导课、作品点评和小结10分钟,知识点讲解、操作演示10分钟,学生操作10分钟。经过多次磨课,学生根本不可能在短短的10分钟内设计出美观的作品。而笔者要在10分钟内讲解知识和操作演示,本来设想要抓住文案排版的基本要点以及突破文案配色的难点,但由于时间仓促,没有突出重难点。在计算机教研活动的评课上,老师们纷纷指出计算机部分的课堂比较普通,既没有新技术,也缺乏知识点的创新和层层深入,与语文学科融合还不够深入,并且提出语文学科的融合,比较适合于中职高段,项目性的教学设计中,比如从一开始的项目书,到最后的展示环节,都需要学生较强的文字组织及语言表达能力,可能这样的融入,会比较恰当。

结合老师们的意见、上课的体会以及观看其他老师的跨学科课堂,笔者有了新的思考。假如重新来上这堂课,笔者可能会选择作品展示答辩的形式开展。在课前,先让同学们准备要展示的作品,在课堂上先进行作品的预答辩,仍然可采用小组合作,选代表进行作品展示讲解。由于缺乏系统的语言组织,作品的展示大多很普通,既没突出作品亮点,也没有完整具有逻辑性的语言表达。接下来,专业老师和语文老师从各自的专业角度出发进行点评。专业老师引导学生对作品的一些不当之处再进行调整,从专业的角度引导他们总结出自己作品的技术亮点。而语文老师则从整个作品简介出发,引导学生从作品设计理念,作品所表达的意义、作品亮点等方面进行讲解,帮助学生理清逻辑,组织语言,写好一段合格的作品展示讲解稿。点评结束后开展小组合作,技术强的同学对作品进行再修改,文字功底好的同学对整个讲稿进行整理撰写,还有同学做展示的PPT,语言表达能力好的同學准备上台讲解。通过组内合作分工,人尽其才,真正实现合作的成效。在第二次正式答辩的时候,学生最终呈现给大家的是精美的作品,思路清晰的讲解,并配有恰到好处的PPT辅助展示。同时进行现场投票,包括场外听课老师,最终评选出技术、讲解共优的作品,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小组合作能力。

当然,这样的课是个项目的最终展示课,可能在课堂上技术也会相应削弱。但是我们的创新课堂不仅只是为了上好一堂展示课,而是真正地让语文学科融入专业,提高中职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一专多能的高技能人才。我们可以从长期的一个项目出发,联系职场实际,从项目计划书的撰写开始,把语文学科一点点地融入到整个项目过程中,解决专业上无法解决的难点,最后以项目展示结束,让学生在完整地做项目任务的过程中,学会各学科知识融会贯通,从而出色地完成任务,圆满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小结

综上所述,跨学科融合不仅仅是把两门学科粘在一起,形成一个所谓的创新课堂或教学形态,而是要根据学生具体的学习难处,找到学科之间的融合点,从知识、思想、方法等多方面实现真正的融合。放眼中职课堂,我们还可以提炼出更多的跨学科融合课例,不仅是“语文+专业学科”,还可以“专业+专业”,如计算机Excel表格在会计教学中的应用等。在今后的教学探究中,我们将进行更多的跨学科教学尝试,以期达到教学效果最优化,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吕海舟,孟庆亮,朱水根.基于复合型人才培养的跨学科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16(1).

[2]盛群力.如何推进跨学科教学[N].浙江教育报,2018-07-04.

(作者单位:绍兴市职教中心)

猜你喜欢
跨学科学科中职
【学科新书导览】
跨学科教学在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初中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活动的实践与思考
土木工程学科简介
应用型高校推进跨学科人才培养的路径探索
“超学科”来啦
商标跨类保护的跨学科解释
论新形势下统一战线学学科在统战工作实践中的创新
果真是“误了百万中职生”吗?
构建中职生成才通道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