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豳国终结于何时

2019-01-21 08:41薛方昱
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京师上古庆阳市

薛方昱

(甘肃省地方史志办公室,甘肃 兰州 730000)

上古豳国是我国农耕的重要发祥地之一,始建于夏代末年,它终结于何时?目前史学界公认的看法是商代晚期的武乙初年,周古公亶父为避獯育戎狄攻之,率部族离豳去歧,[1]周本纪豳国的历史由此结束。[2]先秦卷

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认为商代晚期及西周之时,上古豳国依旧存在,而且在周王室的直接统治之下,并非属“戎狄荒服”之地。现论述如下:

一、有古代文献记载为证

1.公子季历击败义渠收复豳地

《逸周书·史记篇》记载:“昔者义渠氏有两子,异母,皆重,君疾,大臣分党而争,义渠以亡。”这里说的义渠,就是逐走古公亶父的獯育,占领豳国京师义渠[3]后,随世异名,因地殊号,遂称义渠。义渠,属古羌语,其意为四水相汇之地,后由地名演变为部族名,国名,如义渠戎、义渠戎国。

义渠灭亡的时间在商代武乙30年,此时周古公亶父已去逝,其子季历乘义渠内乱之机,率周军大败义渠,并浮获其君以归。对此今本《竹书纪年》卷上记载:“武乙三十年,周师伐义渠,乃获其君以归。”

义渠君被俘后,周人并未杀害,而是以礼相待,不久便被放回。义渠向周称臣,周人收复豳国之地。从此,豳国在周王室的有效管辖之下,直到公元前771年,上古豳国随着西周的灭亡而灭亡。

2.武王克商后登豳之阜

《史记·周本纪》:“武王徵九牧,登豳之阜,以望商邑。”

周人有祭祖的传统,庆阳有“周禘行宫”的记载。[4]172武王克商后,首先回到周人发迹之地的豳国京师祭祖,然后才回到周都镐京。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豳地在周人心目中的地位,同时也说明商末周初,豳国不仅存在,而且在周王室的有效治理之下。不然的话武王何能“登豳之阜”。

关于豳国的京师,也就是都城的具体地理位置,在今甘肃庆阳市宁县城西一华里多的庙咀坪上,而不在今陕西栒邑县境,对此笔者另有专文《上古豳国京师考》(待发表)论述,这里就不重复了。

3.宣王料民豳国辖域的太原

《史记·周本纪》:“宣王既亡南国之师,乃料民于太原。”料,数也。料民就是统计人数登记户口,以解决兵源问题。[5]上卷163关于西周太原的地理位置,从狭义讲,就是今甘肃庆阳市的董志塬,从广义讲,就是以董志塬为中心的陇东黄土高原。就董志塬而言,商代称溥原,西周称太原,西汉至唐宋时叫彭原,元、明时称太昌原,清代晚期至今叫董志塬,东距商周豳国京师的今宁县庙咀坪1.5公里。详见拙作《西周太原的地理位置》。[6]

从宣王“料民于太原”来看,西周晚期,豳国之地乃在周王室的有效统治之下,否则宣王绝不可能到“戎狄荒服”之地去料民。

4.还有《诗经·豳风》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它是西周初期到春秋中期大约500年间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我们了解当时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珍贵资料。其中的《豳风》反映了周人居豳时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从创作时间上看,《七月》1篇,可能产生于先周之时,其余6篇,均为西周之作,从而为豳国存在于西周之时提供了直接证据,换句话说,没有豳国,何言豳风。

二、有出土的西周铜器铭文为据

1.宁县谢家墓出土的青铜器盨和鬲铭文

1978年,在宁县湘乐谢家畔西周晚期墓葬中,出土青铜器22件,骨蚌器2件。其中铜盨1件,高10厘米,长33厘米,宽16厘米,内底铸有《师伯作仲姞尊》铭文;铜鬲1件,高13厘米,口径17厘米,内颈有铭文:“中生父作井孟姬宝鬲其万年子子孙孙永保用”;铜虎饰3件,均为右半个虎,很可能是周代调动军队的虎符。[4]251另外还出土了雕刻精美的铜剑等物。

根据上述出土的青铜器及其铭文,我们认为该墓的主人是一名与西周王室有关的伯爵或镇守豳国之地的周军高级将领。

今宁县是上古豳国的中心区域。谢家墓出土的铜器铭文,及该县西沟西周墓葬中出土的同戈、铜戟、铜当户,铜马衔等周文物,证实豳地有周军驻防,这说明西周晚期,周王室仍控制着豳国之地。

2.西周铜器《多友鼎》《克钟》铭文中的豳国京师

上世纪80年代出土于陕西西安市的《多友鼎》铭文:“惟十月,用严允放兴,广代京(师),告追于王,命武公:遣乃元士,羞追于京(师),癸未,戎伐筍,衣孚,多友西追,甲申之晨,搏于䣋……”

“克钟”铭文:“王在周康刺宫,王呼土舀召克,王亲命克遹泾东,至于京(师)。”

“泾东”,即泾水之东,今流经庆阳市及宁县的马莲河,商、周时称泾水,即为泾水的正源。《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述泾、渭二水发源地时说:“泾水出长城北山,山在郁郅长垣北,入渭,戏北。渭水出鸟鼠同穴山,东注河,入华阴北。”[8]

长城,指战国秦昭王时所筑的长城,今庆阳市庆城北的环县、华地,遗迹尚存。我曾于1963年4月到华池县元城老庙咀查看过这段长城,残迹高约1.5米,宽约2米。郁郅即今庆阳市的庆城(原为庆阳县),战国,秦汉时称郁郅。

上述两件出土的西周青铜器铭文中,记载的既然是豳国的京师,这就毫不含糊地佐证了西周之时豳国的存在。

三、豳国属邦畿之地,非戎狄荒服

西周初期,周王室为了便于统治,将全国划分为“五服”其直接统治的地区称“邦内甸服”,亦称邦畿,而被天子分封的诸候所统治的邦畿以外的地区,叫“邦外候服”;而前代王族后裔的小国之君,要以礼相待,故称“候卫宾服”;对需要加以约束的东南蛮夷之族居住的地区,则称为“夷蛮要服”;而西北游牧民族戎狄居住的边镜地区,则称为“戎狄荒服”。[5]152那么上古豳国之地属“五服”中的那一服呢?按照“邦畿千里”[9]商颂·玄鸟的规定,我们认为它属于周王室直接统治的“邦内甸服”即邦畿之地。西周早期周公东征后,直接统治的地方远达数千里之外的今安徽北部、江苏西北部,而豳国的京师南距周都镐京,不过500华里,更重要的是豳为周人的发迹之地,这里埋葬着公刘等9位周人的先祖,故不可能分封给诸候,更不会划给戎狄荒服,而只能是由周王室直接统治的邦畿之地。

综上所述,上古豳国存在于商代晚期及西周之时,后随西周的灭亡而灭亡。从公元前17世纪公刘迁豳至公元前771年,历时约800余年。

猜你喜欢
京师上古庆阳市
中秋节
《山海经》与上古海洋学知识
清末普及教育的尝试:以京师强迫教育为中心
上古
任时光荏苒——营上古寨
花语
作品赏析(2)
清代京师文人结社的发展历程
历史感谢发现 上古炎帝陵碑重见天日
《史记》的“藏本”和“传本”去向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