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g(1-7)对室颤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性研究

2019-01-24 01:46栗甜周厚荣张一驰王炳今张谦
贵州医药 2019年1期
关键词:室颤心肺心功能

栗甜 周厚荣 张一驰 王炳今 张谦△

(1.遵义医科大学,贵州 遵义 563000;2.贵州省人民医院,贵州 贵阳 550000)

随着心肺复苏(CPR)技术的逐渐成熟以及急救体系的完善,发生心搏骤停(CA)的患者得到更早期的救助而恢复自主循环,但据相关文献[1]报道心肺复苏后机体恢复自主循环(ROSC)后有近三分之二的患者因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及心输出量低导致的循环性休克,这种难治性的休克再次引起的CA及多器官功能障碍是患者ROSC后第一个24 h死亡的主要原因。血管紧张素1-7[Ang(1-7)]是一种血管活性肽,在很多大鼠局部心肌功能障碍实验中已证实Ang(1-7)对其有保护作用,可改善心肌收缩力,降低心力衰竭[2-4]。本实验通过建立室颤(VF)诱发大鼠CA-CPR-ROSC模型,探讨Ang(1-7)对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1 材料与方法

1.1实验动物 本实验选用健康SPF级SD(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rague- Dawley)大鼠(雌雄不限,12~14周龄,体质量250~300 g),由第三军医大动物研究所提供[合格证号:SCXK(川)2017-24],所有操作均严格遵守实验动物伦理规范,本研究已通过贵州省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核(编号:2016026)。

1.2CA-CPR-ROSC模型建立 因陈蒙华等[5]成功建立经食道双电极交流电刺激诱导大、小鼠心脏骤停模型,可控性、复苏成功率高,故本实验选择经大鼠食道起搏诱发室颤建立CA-CPR-ROSC模型。电刺激参数:经心脏起搏电极用50 Hz交流电30 V,脉宽10 ms,刺激30 s后迅速改用8 V再持续刺激90 s诱导室颤性CA;接着使用改良蓝仕威克气动CA-CPR-ROSC机(MCPR100A)经胸心脏按压,按压频率为200次/分,按压深度≥大鼠胸壁前后径1/3,按压:放松比为1:1,待出现室上性节律、平均动脉压>20 mmHg 并持续1 min 以上建立ROSC模型。

1.3实验方法 实验分组:本实验为随机、对照、区组设计动物实验。38只SPF级SD大鼠随机选6只为空白对照组(n=6)、CA-CPR-ROSC实验组(n=20)、ROSC后Ang(1-7)实验组(n=12);根据30 min复苏结局分为ROSC成功组(S组,n=14)与ROSC失败组(F组,n=6);12只获得ROSC成功的大鼠分为ROSC对照组(n=6)、Ang(1-7)组(n=6);ROSC对照组:于ROSC后1 min内经股静脉持续泵入生理盐水,给药速度为1 mL/h。按照大鼠心肌特异性肌钙蛋白T(cTnT)、脑钠素(BNP)、大鼠Ang(1-7)各酶联免疫试剂盒要求,通过ELISA法检测血清中Ang(1-7)、cTnT及BNP水平。

2 结 果

2.1各组大鼠基本情况比较 各组大鼠体质量、水合氯醛剂量、电击时间、心脏骤停时间、肾上腺素剂量及CPR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大鼠实验参数的比较

2.2ROSC后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变化 S组与对照组HR、MAP、±LVdp/dtmax基线值无明显差异;ROSC 后1 h ,HR、MAP、±LVdp/dtmax下降明显;ROSC 后2、4、6 h,HR、MAP、± LVdp/dtmax逐渐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1)。见表2。

表2 ROSC后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流动力学、心功能指标变化

2.3ROSC后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清Ang(1-7)水平变化 与对照组相比,S组ROSC后2、4、6 h血清Ang(1-7)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F组相比,S组大鼠血清中Ang(1-7)水平明显升高(P<0.01)。见图1。

注:A.S组血清中Ang(1-7)表达水平;B.S组与F组血清中Ang(1-7)表达水平。

图1ROSC后大鼠不同时间点血清Ang(1-7)水平变化

2.4ROSC后给予Ang(1-7)对血流动力学影响 与对照组比较,Ang(1-7)组大鼠的HR、MAP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OSC对照组比较,Ang(1-7)组大鼠的HR、MAP下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ROSC后Ang(1-7)组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

2.5ROSC后给予Ang(1-7)对心功能指标影响 血清BNP对照组为(55.5±15.75) pg/mL,ROSC对照组为(167.5±14.9) pg/mL,Ang(1-7)组为(139.5±13.8) pg/mL。与对照组比较,Ang(1-7)组血清BNP水平在ROSC后6 h升高(P<0.05);与ROSC对照组比较,Ang(1-7)组在ROSC后6 h 血清BNP水平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Ang(1-7)组的±LVdp/dtmax绝对值在ROSC后2、4、6 h均下降(P<0.05);与ROSC对照组比较,Ang(1-7)组大鼠的±LVdp/dtmax绝对值在ROSC后 4、6 h升高(P<0.05)。见表4。

表4 ROSC后Ang(1-7)组对±LVdp/dtmax绝对值的影响

2.6ROSC后给予Ang(1-7)对心肌损伤标志物的影响 血清的cTnT水平对照组(87.6±9.8) pg/mL,ROSC对照组(339±31.2) pg/mL,Ang(1-7)组(186.9±21) pg/mL。与对照组比较,Ang(1-7)组血清cTnT水平在ROSC后6 h升高(P<0.05);与ROSC对照组比较,Ang(1-7)组血清cTnT水平在ROSC后6 h下降(P<0.05)。

3 讨 论

CA是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在未能预计的情况和时间内心脏突然停止搏动,从而导致有效心泵功能和有效循环突然中止,引起全身组织细胞严重缺血、缺氧和代谢障碍[6]。CPR目前是最为有效的抢救方法,然而有效的ROSC对心脏等重要器官会造成缺血/再灌注损伤[7],从而引起心肌细胞一系列的病理生理学变化。ACE2是新发现的RAS家族ACE的同源物,可将AngII转化为Ang(1-7),Ang(1-7)是具有多种活性的生物活性肽,与AngII的作用相反,对心脏疾病及高血压的调节具有重要作用[8]。在HF-pEF和HF-rEF的临床模型中Ang(1-7)通过改善内皮功能障碍、抑制组织炎症、心肌纤维化、纠正代谢功能障碍和逆转病理性心肌肥大从而在心力衰竭患者中发挥保护作用[9]。王国兴等[10]在猪的CPR模型中给予依那普利可降低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发挥心脏保护作用。同时在本实验中发现与对照组相比:ROSC 后HR、MAP、±LVdp/dtmax均有下降,以1 h后最为明显;说明在ROSC后心脏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血流动力学指标较正常有所下降,并且存在不同程度的心肌收缩、舒张功能障碍。与F组相比,S组ROSC后血清中Ang(1-7)水平明显升高,并且表现出血清中Ang(1-7)水平与CPR呈正向变化,说明机体受到重大打击后,RAS系统自动激活,而成功的CPR可刺激机体内增加ACE2催化AngII转化为Ang(1-7)的数量,并且随着机体受到创伤的程度及时间,血清中Ang(1-7)的含量也相应的增加。对照组与Ang(1-7)组相比,Ang(1-7)组血清BNP、cTnT水平在ROSC后6 h升高。这些结果说明在CA-CPR-ROSC后心脏均出现了心肌的损伤及心功能的下降,而在给予Ang(1-7)后,与ROSC对照组比较,Ang(1-7)组大鼠的±LVdp/dtmax绝对值在ROSC后 4、6 h升高、血清BNP、cTnT水平在ROSC后6 h下降,以上数据证实了在CA-CPR-ROSC后给予Ang(1-7)降低了心肌损伤及心功能指标,通过改善心肌收缩、舒张功能并且降低心肌的损伤,对心脏起到保护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验通过建立室颤大鼠心肺复苏模型证实了Ang(1-7)对CA-CPR-ROSC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均有保护作用。本课题组将在后续实验中继续报道不同剂量Ang(1-7)对大鼠心肺复苏后心肌损伤及心功能的保护作用。

猜你喜欢
室颤心肺心功能
心肺康复“试金石”——心肺运动试验
中医急诊医学对心肺复苏术的贡献
《心肺血管病杂志》
心电形态学特征与心率变异性指标预测室颤能力的比较
特发性室颤射频消融后的心电图改变
“心肺之患”标本兼治
心功能如何分级?
中西医结合治疗舒张性心功能不全临床观察
冠状动脉支架置入后左心功能变化
四逆汤合葶苈大枣泻肺汤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心功能不全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