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防控戒治模式的实践与探索

2019-01-26 20:47沈永海浙江省良渚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
中国司法 2019年1期
关键词:戒毒精神疾病场所

沈永海(浙江省良渚强制隔离戒毒所副所长)

当前,随着我国毒品问题的复杂化,吸食新型毒品的人员不断增加。据统计,目前全国司法行政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吸食新型毒品人数占收治总人数的60%以上。因吸食新型毒品所产生的精神异常精神疾病种类也越来越多,且逐渐向多元化和复杂化方向发展,日常戒治中比较常见的有依赖综合症、戒断综合症、精神病性症状、情感障碍、智能障碍和人格改变等。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戒治需求不断增长与场所相关管理职能的缺失之间的矛盾日益凸显,已成为新时期影响场所安全稳定的重大隐患之一。

本文着眼于新形势下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三重”身份,以新型戒治关系为主导,通过对强制隔离戒毒场所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基本现状、疾病特点、戒治医疗情况等分析,总结场所成功典型案例经验,探索如何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场所与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及其家属、社会综合帮扶戒治工作,加强针对性,提高戒治有效性,确保安全稳定。

一、戒毒场所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现状

以某省为例。2017年,全省戒毒场所精神疾病患病人数为317人,治疗人数为282人,门诊达5238人次;同年,某所吸食新型毒品人数占比由2015年的77.5%上升到2018年的79.9%,连续4年总人数占比均在77%以上。大量新型合成毒品的使用、滥用及吸食合成毒品人员的复吸,增加了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总数,2015年9月到2018年8月,该所精神疾病患者共计58人。

(一)戒毒场所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基本特性

1.突发性。发生违规违纪事件无明显刺激时间征兆,随意性强、突发性很大。大部分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无自知力或者自知力严重受损,精神活动处于极度不稳定状态,无法正确认识和把控自我情绪。戒毒人员蔡某,长期吸食冰毒,有明显的妄想症状,在队列行进过程中无征兆地殴打他人。经调查,蔡某对其异常行为一无所知,而被殴打的戒毒人员平时与其并无任何过节和不愉快。

2.反复性。反复性强,长期吸食更是如此。这部分戒毒人员躯体病理性改变明显,心理行为异常,社会功能受损。容易受生活环境、天气气候以及人际关系变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加重病情,并且会反复发作。戒毒人员郏某,因不适应所内环境,入所后对民警的日常行为养成教育及管理较为抵制,戒毒期间违纪行为五花八门,有不服管理、与其他戒毒人员争吵、擅离定置区域等近10类违纪现象14次违纪行为,病情极具反复性。

3.复杂性。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症状表现复杂,既包含活性物质所致精神疾病、器质性病变、家族遗传、戒断反应等,也有为了逃避习艺和强制隔离戒毒,装病诈病、夸大病情的,可谓鱼龙混杂,给医务人员鉴别带来非常大的难度。

4.破坏性。部分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长期处于情绪严重抑郁、焦虑等状态,伴有幻觉、妄想、冲动等行为。他们大部分意志力薄弱,难以把控情绪,容易走极端,伴有伤害他人、自伤自残、自杀等倾向。戒毒人员汤某,因平时喜爱吃零食,向戒毒人员赵某借零食吃,遭到拒绝后,便拿凳子砸向赵某,后又在劳动现场拿纱剪刺自己的小腹,现场破坏性很强,对其他戒毒人员也造成较恶劣的影响。

(二)戒毒场所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管理戒治现状

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日常管理受心理、身体及病情发作迁延性等因素影响,尤其进入强制隔离戒毒场所后自由活动空间受到限制、生活作息时间改变、家属亲情隔离导致戒毒人员心理压力、情感寄托发生大幅变化,增大了精神疾病爆发可能性,给场所的日常管理埋下隐患。

1.就医管理。在所内,由戒毒医疗中心精神科医生或者全科医生进行初筛,对有精神异常则进行跟踪治疗。由于场所治疗资源及精神类药物处方开具受限,戒毒场所通常采用与地方精神疾病、公安等精神专科戒毒医院签订合作协议的方式,邀请专门医院的精神科专家定期巡诊。对长期的轻微精神疾病人员通过日常巡诊询问及观察完成日常诊断;对于出现严重问题倾向的患者,戒毒医疗中心通过远程会诊、邀请专家定期复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药物及用量的调整。药费由场所医疗费用列支。

2.戒治管理。因精神疾病隐性表现,场所主要从药物治疗和精神治疗两方面开展。药物上采取专人发放,监督服用,并在强制隔离戒毒人员中落实包夹,小组专门人员进行重点时间,尤其是季节变化阶段及特殊节点的防控。精神上主要是采用四级心理递进宣泄管理。一级是在小组戒毒人员中鼓励互帮互助,减少摩擦,尽量避免诱发精神患者情绪波动;二级是主管民警积极调动小组活动氛围,通过小组讨论会、困难人员救助会、联号互助等形式促进生活环境优化,实现愉悦、和谐的生活及习艺、戒毒康复训练环境转换;三级是大队直接管理民警通过心桥日记、谈话教育充分了解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情绪变化、戒治现状,及时开展干预;四级是场所心理矫治中心根据重点管理对象管理要求定期帮助该类人员进行压力释放,情绪调整,实现管理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主要通过沙盘游戏、心理测量及生物反馈、宣泄室等心理矫治手段实现情绪调节。同时与全体戒毒人员一起在康复训练中心进行康复训练,提升身体素质,提高免疫力。

3.生活管理。一是关于就餐饮食。由于精神疾病戒毒人员的身体情况相对常人较特殊,其饮食要根据医嘱进行科学配置。多数精神病患者虽然没有特殊的食谱,但是严格限制摄入与药物冲突成分,食堂提供预订饮食,由专门人员进行核对。二是关于每月购物。有专人负责每月商品订购,根据所属区域及流转等级审核,分类发放,严格控制一些与药物冲突物品的订购。三是关于亲情探视。每月按规定探视2次,同时依患病戒毒人员申请可以通过开放远程视频、场所开放日、亲情会餐等途径,为他们提供亲情疏导,缓解因强制隔离造成的心理压力,实现病情缓解。

二、当前戒毒场所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戒治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场所医疗资源严重不足

主要表现在:一是机构设置不足。当前,在戒毒所内负责戒毒人员医疗戒治的主要是戒毒医疗中心,由于缺少精神类专科医生,大部分戒毒医疗中心没有设置精神科,也没有专门针对精神类疾病管理控制的区域和研究部门。这类人员的戒治主要靠外聘精神科医生每周一次的坐诊,个体治疗缺少专门的方案,无法做到长期系统跟踪治疗,导致疾病患者在治疗期间没有把握最佳时效,影响治疗效果。有的由于个人主观因素,治疗缺乏连续性,出现医治断档。二是精神科医生数量偏少且医技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到2017年底,某省戒毒系统医生数量占在册戒毒人员的0.9%,具有精神科医师资质的医生更少,只有2名,而全省有精神疾病人员189名。且医务人员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少,到社会上精神专科医院去培训实践的机会更少,医生的数量及其医技水平远远满足不了戒毒场所实际戒治工作的需要。三是监测管理不规范。目前精神疾病的筛查和甄别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由于其专业性和主观性,大部分场所以一些量表及采用脑电波仪器测试结果作为参考,也有部分以戒毒人员自述及医生观察为诊断依据,经常出现有部分精神疾病人员碍于面子隐瞒病情,有部分戒毒人员以精神疾病为借口诈病,冒充精神疾病戒毒人员钻空子,借机减少习艺劳动。四是就诊保障缺乏足够支撑。从目前精神疾病人员的就医及药物治疗来看,戒毒场所没有专门的拨款用于精神疾病人员的就医,现阶段人均186元/年的医药费用,远远不及精神疾病患者的就诊费用,一定程度上主要依靠戒毒人员药费均摊及场所其他资金补缺解决。据了解,现各戒毒场所使用的精神药物主要为利培酮、奥氮平等,一般一个月的费用在200元到400元不等,戒毒场所根据病情的恢复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给予药量控制,以控制费用的投入,维持场所综合医疗投入平衡。

(二)场所缺乏相应的精神疾病管理规范性制度

据了解,到目前为止,各地尚未针对精神疾病戒毒人员建立有针对性的规范性管理制度。基层一线执法民警对于没有明显暴力危害的精神疾病戒毒人员除了按照精神科医生开具的处方采取药物管控等措施外,只能凭经验摸着石头过河。出现危及自身及他人生命安全时,也没有针对性的特殊保护性措施,挣脱保护性约束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在戒毒场所,这部分患有精神疾病的戒毒人员绝大部分时间精神状态正常,为了获取奖分提早回家,参与习艺劳动的积极性也不减其他戒毒人员,有些病情较轻微的直接参与生产线的生产,且持有劳动工具,对自身及场所安全稳定埋下很大的隐患。

(三)部分民警执法理念有待转变、应急处置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强制隔离戒毒突出科学的执法理念、管理模式、诊断评估和戒治手段,但在实际工作运转中,强压式、惩戒式的管理思维在极少部分民警中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对生活中的一些小事容易曲解,爱计较,极易出现各类违纪行为或突发事件,甚至会对抗民警管理、教育,仇视、攻击民警,民警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和戒治方法。部分民警对精神疾病戒毒人员没有建立病人的概念,管理模式相对粗放,管理手段单一。有时,只在管理不见效的情况下,才会选择尝试医疗技术手段解决,此时精神疾病戒毒人员的病情已经向前发展,需要花更多的精力、时间和办法去治疗,管理、治疗成本加大。同时,场所戒治目标任务重,基层民警警力不足。以某所为例,目前管理现场民警配比基本在1:12左右,民警精细化管理程度相对较低,每天执勤民警基本上把主要精力放在现场秩序维护及对场所安全危害较大的群体性、暴力型等突发事件防控上,对于精神疾病个别化管理精细程度不够,关注不够全面,加上目前民警基本上由警校狱政管理及戒毒管理专业人员构成,虽拥有丰富的管教经验却缺乏相关精神疾病的知识,尤其缺乏精神疾病突发的应对经验。

(四)身心康复工作有待进一步加强

目前,场所戒毒人员的身心康复主要由五中心中的康复训练中心、心理矫治中心承担,康复训练中心主要承担训练计划制定、室外健身指导、大型康复训练活动组织等职能。以某所为例,专职康复民警警力占比仅为1.5%,除了患严重精神疾病的,其他人员全部参与场所身心康复训练,由于受场所警力及专业设备限制,训练的标准、强度相差无几,没有针对精神类疾病的专门训练强度及训练模块。个别省、所虽然制定了不同类型不同强度的戒毒康复操,并且针对每个人的个体情况,推出个案化的戒毒处方操,但在实际过程中操作性不强,效果不够理想。场所心理康复开展情况不平衡,效果也不够理想。以某所为例,心理矫治中心共有专业心理咨询师5名,承担场所1000余名戒毒人员的心理矫治工作,工作量大,场所吸毒人员心理问题种类繁多,无法持续对个案进行长时间的跟踪治疗,基本采用团辅和个辅相结合的方式,心理辅导缺乏专门性及延续性。

三、对策和建议

(一)严把医疗口,深化处置,做到“四规范”

1.规范部门设置。随着应收尽收政策的不断落实及吸食新型毒品人员的不断增加,场所精神疾病患者也将不断增加。作为戒治场所,应积极主动应对,及时增设功能区域,设置精神科,配备具有一定专业知识的精神专业医生及药剂师。

2.规范医疗检测。一是加强入所甄别。通过入所体检,摸清既往病史、伤残、体内异物,判断有无戒断反应,并通过谈话、心理测试等方式摸清入所前后心理精神状况和思想动态,做为有无精神疾病的初步判断。二是加强一线排查。基层大队要根据戒毒人员的心理行为特征定期排查可疑精神异常人员,对近期遭受了家庭变故、精神刺激的戒毒人员以及出现明显睡眠及情绪问题的戒毒人员要重点关注。先组织生理脱毒区医疗力量全面掌握有精神疾病病史或者危险疑似精神疾病患者的人数及相关信息,再由戒毒医疗中心进行登记;戒毒医疗中心通过日常巡诊开展定期随访和“二次筛查”,同步建立精神疾病戒毒人员专用档案,并定期汇总到所政管理科、心理咨询中心,实现信息共享。

3.规范诊疗管理。戒毒医疗中心要做好常见精神疾病发病治疗及处置工作,对于责任民警,要了解精神疾病急性发作的常见表现,遇到戒毒人员发病能及时发现、及时送医就诊。医护人员要根据病情,作出评估,果断采取相应措施。在治疗上,要以药物治疗为主,心理辅导为辅,定期聘请精神病院专家会诊。对发病的戒毒人员要精心治疗,及时关注他们的病情,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时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切不可延误时机,贻误病情,留下后患。专人全程监督服药。精神异常人员经过药物治疗,病情一般在三个月至半年内得到一定的控制,但想要得到稳定持久的疗效,在康复期还须配合心理疏导。

4.规范所地合作。建立完善与社会具有精神鉴定及治疗资质医院的联合戒治机制,邀请康复医院的精神病专家来所进行精神疾病鉴定,实现社会资源共享,有效弥补戒毒场所精神疾病治疗短板,提高戒毒人员接受戒治的信任度和积极性。现阶段部分强制隔离戒毒所虽然也与有关专业机构进行了合作,但是基本以就近方便为原则,选择单一医院。鉴于戒毒场所精神疾病的发展趋势,要进一步与权威机构及具有社会影响力的多家精神疾病治疗专业机构合作,落实医疗就诊保障。

(二)健全管理体制,清除壁垒,抓好“四机制”

相关部门要根据场所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特殊性,出台专项管理规定。在此基础上,抓好“四个机制”。

1.健全分级管控疏导机制。建立四级平台监控疏导体系:大队为一级平台,成立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包夹圈,小组长为具体负责人,每天开展检查。分管民警为监控责任人,负责日常管理,调整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人际圈,缓和日常戒治矛盾;指导包夹人员加强自我防护意识,对可能发生的危险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有效预防或减少意外事故的发生。心理咨询中心为二级平台,建立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心理辅导站,专人对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进行长期跟踪了解,综合诊断心理认知行为特点,进行精准情绪安抚。医疗中心为三级平台,依托外聘精神疾病专家及场所教育矫治专家,立足精神疾病戒毒人员需求,着眼危险因素,强化重点攻坚。指挥中心为四级平台,对发病期精神异常人员的作息、活动等进行24 小时监控。各平台相互联动、相互依托,构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动态管控疏导机制。

2.严把日常管理机制。一是生活管理,重点关注。针对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初入所戒断反应重有时拒绝饮食的现象,要加强观察每餐的进食情况,给予易消化、不带骨刺、营养丰富的食物,对无法进食者给予喂食、静脉营养支持。精神活性物质所致精神障碍人员大都存在不同程度睡眠障碍,应指导按时作息,使其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必要时给予安眠药,以保证充足的睡眠。要搞好环境和个人卫生,宿舍定期消毒,每天通风换气,保持空气清新,内务卫生保持干净、整齐。二是康复管理,注重个性。根据康复的需要并结合其兴趣爱好,增设康复训练项目,做到静动结合,力度适合,包括户外运动、队列做操、球类运动,也包括观看电视、聆听音乐、看书等柔性措施。三是习艺管理,做好分类。对容易兴奋的可以安排一些简单的劳动以稳定情绪;有抑郁症状的要鼓励其参加适度的集体劳动,以增强生活的信心;对处于康复期的,可以组织其参加适宜的、复杂程度更高的劳动,有利于社会功能的恢复。以场所现有的外来劳务加工为例,在精神疾病多发季节,尽量减少参与流水线的中道及后道工序,减少使用尖锐的铁质工具,合理安排工种。四是考核管理,客观公正。目前,戒毒场所的戒治考核机制主要是针对场所具有正常思维及心智的戒毒人员。要将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奖罚分兑现及日常习艺劳动、康复训练、教育学习等相关要求内容,与正常的戒毒人员考核加以区分。

3.完善应急处突机制。要制定精神疾病预案演练机制。对摸排中发现的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中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及时建立应急预案,并定期组织演练,有效消除日常管理中的各种隐患及漏洞,实现问题科学合理处置。演练中尽量组织大队民警参与,实现共同防范及应急救治处置。同时根据专家建议,建立病历档案,保存医疗执法证据,确保医疗执法活动规范、有序、顺利实施。

4.畅通信息报送机制。要设置大队—科室—分管所领导三级汇报通道。精神疾病的发病具有突发性,对于当事的责任民警,在发生此类事件时,切不可手忙脚乱,应沉着应对,及时汇报。作为主管部门,要畅通处置通道,分管所领导要第一时间协调相关各方积极配合共同应对,加强有效的现场管控。

(三)整合资源,加强民警教育培训,促进“二提升”

1.加强教育,促进民警执法理念加速转变,提升对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加强管理紧迫性的认知。首先是领导理念转变。领导要更新观念,坚持从大局出发,正确评估加强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管理的紧迫性和严重性,形成强化管理共识。其次,各相关部门民警的认识要到位。要正确看待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要加强政治素质及事业心责任感的培养,能够正确处理集体利益和个人利益的冲突。要强化科学、人文管理理念,减轻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出于自我保护和自尊心受伤引发的情感波动,以免造成自伤自残或者其他意外。第三,要强化全体民警对康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彻底改变重治疗、轻康复理念。要把治疗和康复同步进行,以实现治疗后的持续保持。

2.借力社会,提升民警应对及戒治能力。加强专业培训,逐步建立起一支精神专科医师队伍。近年来,随着毒品种类和吸毒方式的不断变化,场所戒治对象的生理特征出现很大变化,戒毒人员传统的戒治模式已逐渐转变为生理—心理—行为戒治。戒毒场所要根据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现状和需要,有针对性、目的性、分层次地制定实施民警业务培训和进修计划,让一批业务骨干尽早取得精神科执业资质,做到缺什么补什么,谁缺给谁补,第一时间提升医疗戒治短板。要彻底改变理论科目过多,学时过长缺乏针对性的教育培训。要进一步密切与社会精神专科医院和专家业务工作联系,签署长期合作协议,让一线执法民警通过到专门医院学习进修,培养民警的应对力和执行力,提升对现场精神疾病发病人员的控制及应对能力,实现第一时间安全管控。

(四)优化专业技能,创新手段,做好“五强化”

要使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实现戒治期的平稳过渡,关键在于培养强化其“自我戒毒”意识,积极创造条件,推动提升其自身应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建立良好关系,强化阻抗消除。民警咨询师通过心桥周记、个别谈话等全面获取戒毒人员戒治信息,始终从平等的角度关心、尊重精神异常人员,让其感受到真诚、温暖和被接纳,从而放下心中的顾虑,愿意表达内心的真实想法。运用焦点解决短程治疗等心理治疗手段,干预戒毒人员精神疾病爆发因素,以尊重、合作为前提,逐步帮助其改变精神现状。

2.开展认知教育,强化动机激发。开展有针对性的健康教育,详细告知心理自我管理的必要性,让精神异常人员了解自己的症状,认识到当前的精神问题经过治疗是可以控制的,认真剖析自己的精神问题产生的原因、变化发展情况,从而减轻消除无望感和消极被动心态,激发康复动机。

3.开展正念辅导,强化情绪稳定。每周进行2~3次正念辅导,每次1.5~2小时,通过观呼吸、躯体扫描、正念知觉散步、观想法等,从头到脚感觉身体各个部位,帮助戒毒人员正确地看待情绪的变化,提升情绪控制能力。

4.注重人文关怀,强化身心康复。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的精神问题有时候源于现实问题倒逼,在戒治过程中,大队民警尤其是分管民警要尽可能帮助戒毒人员解决所内人际关系中出现的问题以及家庭变故、婚姻问题等,最大程度减轻引发心理问题的负面因素,帮助精神异常类戒毒人员弱化心理压力。

5.提供社会支持,强化复发预防。根据实际情况,增加探访次数,在物质上和精神上给予帮助和关心,与其家庭保持联系、深度互动,使其能够得到亲情关爱;引入社会资源如康复社工等,开展面对面咨询、团辅等,促进其全面康复,防止复发。

(五)开放平台,跟进帮扶,做到“三落实”

1.落实监护机制。在大队责任民警及分管领导与精神疾病戒毒人员的监护人及近亲属之间,建立沟通联系机制,定期通报戒治情况及服药成效,引导监护人承担监护责任,并保障精神疾病戒毒人员监护人及近亲属在病情、诊疗、管理等方面的知情权、选择权和建议权。以某所为例,戒毒人员单某,长期拒绝服药,场所通过家属学校、场所开放日活动多次与家属进行沟通协调,在治疗的同时实现家属同步介入,在强行服药和后续治疗方面,监管家属的支持给场所的矫治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2.落实联动协调。充分发挥地方禁毒委、司法所、综治办、公益组织及志愿者的作用,着力构建家属—社会—场所一体化帮扶网络,监护、帮扶、救治、管理环环相扣,有效提升精神疾病戒毒人员戒治效果。以某所为例,该地区的社会公益组织非常完善,经常性来场所为戒毒人员提供家庭矛盾调解、生活慰问、就业创业帮助,戒毒人员对此组织人员较为信任。2017年以来,该所多次与地方阳光公益等组织联系,通过来所帮教及视频慰问极大地缓解了情绪波动期精神疾病戒毒人员的发病症状。目前该所不断扩大与相关部门的交流合作,通过场所回访系统完善与地区禁毒委及公益组织的联系,形成精神疾病戒毒人员援助常态化机制,有效拓展了精神疾病戒毒人员社会援助空间。

3.落实对外宣传。充分运用各主流媒体和网络新媒体,大力宣传党的戒毒工作方针政策,大力宣传戒毒场所戒治工作创新成果,不断提高戒毒工作的社会知晓率,进一步推动形成全社会支持戒毒工作的良好氛围。通过宣传,引导更多的社会公众及部门积极参与救治精神障碍弱势群体。

猜你喜欢
戒毒精神疾病场所
轻型精神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无形”的病痛——关怀精神疾病人群
听的场所
2020年5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戒毒人员外出探视管理及戒毒人员意见调查分析
远离不良场所
2019年11月全市场发行情况(按托管场所)
3 当我们失去健康:精神疾病
写在《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创刊四十周年
不抛弃,不放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