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社区的建筑场景设计

2019-01-27 13:30
浙江经济 2019年21期
关键词:邻里立体绿化

在九大场景中,建筑场景作为其他场景的“容器”,是基础的物质空间与外在表现。围绕社区“整体空间形态、个体建筑与场所以及建造技术”等三个环节,构建了目前1.0版本的建筑场景系统框架

在九大场景中,建筑场景作为其他场景的“容器”,是基础的物质空间与外在表现。围绕社区“整体形态与风貌、个体建筑与场所、建造技术与标准”三个环节,构建了目前1.0版本的建筑场景系统框架。

浙江未来社区“139”顶层设计架构中,“1”(以人民美好生活的向往为中心)是最终的目标愿景、“3”(人本化、生态化、数字化)三化融合是实现愿景的基本理念,而九大场景系统则是这一过程的具体载体与手段。在九大场景中,建筑场景作为其他场景的“容器”,是基础的物质空间与外在表现。

为了实现“三化”理念在空间上的落实,创造一个“人文与效率交融,共享与智慧兼备”的社区实体空间,考虑采用五个步骤的系统设计思路:一是响应“人本化”新需求,配置空间模块。以人的需求为出发点,梳理邻里、健康、教育、服务、治理等“软场景”的空间需求清单。二是推广“生态化”新技术,梳理建造技术。以绿色可持续为前提,梳理低碳、交通、建筑等“硬场景”的技术应用清单。三是应用“数字化”新手段,链接场景功能。以数字孪生社区的技术手段为依托,实现各场景“线上线下”功能模块的串联。四是实施“运营导向”新模式,优化开发容量。以建设期和运营期基本实现资金平衡为前提,合理设定容积率等规划指标。五是建设“共享复合”新空间,集成场景实体。以场地条件与地域特色为基础,充分考虑“社区共享经济”的特点,集约化组织与集成社区的各类空间。

未来社区建筑场景的系统设计思路,可通过八项基本原则来具体落实:一是实施TOD导向的混合立体开发。围绕“TOD”站点(公交或者轨道交通),采用“混合开发”和“垂直城市”理念,实施地上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集约开发,达成三方面目标:(1)对外,实现与城市的便捷高效的换乘与接驳;(2)对内,实现通勤范围内职住相对平衡;(3)满足资金平衡,合理提升开发强度,并优化空间布局。重点可关注以下几个要点:混合开放,强调居住、商业、公共服务的优化配置与混合使用,以及原住民与人才的混龄混居。立体开发是强调地上地下空间一体化利用,实现功能、业态、设施在“垂直方向”上的有机组织。

二是营造人本尺度的社区人居环境。以“小街区、密路网”为社区空间基底,叠加人行优先的慢行系统、“多层地表”畅行的无障碍系统、“融入周边、深入庭院”的游憩系统,构建一个“有趣且充满活力”的街巷体系,营造社区宜居氛围。

三是塑造有辨识度的社区风貌特色。通过“传承地方元素、延续城市肌理、保留社区记忆”等手段,因地制宜地把握建筑风格、景观设施、标志性建筑、街巷格局、植被绿化等要素,创造社区的特色风貌。

四是打造步行可达的社区生活圈。按照社区人群的使用频率特点,以5-10分钟步行距离为度量,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方式,组织各类设施布局。建议以社区邻里中心为核心载体,打造“一站式”的日常生活服务中心和公共活动中心。

五是开辟共享融合的公共空间体系。建立由综合型的社区公共中心(邻里中心)、街坊共享空间、庭院邻里空间构成的三级公共空间体系。公共空间,强调采用“功能跨界融合”和“预约错时利用”方式,实现弹性化利用。

六是构建复合多样的立体绿化体系。以“地面、屋顶、空中、立面”全方位绿化为重点,建立包括社区中央公园、口袋公园、天街(High Line)公园、屋顶花园、空中花园、垂直绿化等多元化的立体绿化体系。立体绿化,可因地制宜地选择构成形式,强调与其他场景的共享使用。

七是应用集成创新的社区建造技术。发挥社区CIM数字平台作用,采用“模块化设计”“装配式建造”“数字化管理”三位一体方式开展社区建设。重点在建筑产品上,推广立体绿化、装配式建筑与内装一体化、零碳技术等多种技术创新的集成。

八是制定协同创新的技术规范标准。按照以上各方面的设想,同步开展建设领域技术规范标准的协同性创新。借鉴国内外案例经验,探索在容积率、建筑高度、绿地率等指标管控规则上,合理优化现有规范标准要求。

猜你喜欢
邻里立体绿化
“小邻里”托起“大幸福”——江苏省南通市崇川区打造“邻里+”基层治理新样板
朱屺瞻《绿化都市》
念个立体咒
中国科学技术馆之屋顶绿化
黑白电视·邻里之情
立体登陆
Pop—Up Books立体书来了
建国以来我国历次大规模绿化历程及成效
你为邻里理发,我为你倒茶
养猪致富不忘乡亲邻里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