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教师游戏者身份建立的路径探索及可行策略

2019-01-28 19:31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早期教育 2019年4期
关键词:师幼身份师生关系

江苏省张家港市实验幼儿园 吕 燕

一、幼儿教师游戏者身份建立提出的背景

游戏是幼儿的基本活动,在幼儿的学习和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在教育实践中,一些幼儿的游戏却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游戏。

案例一:户外游戏中,孩子们在泥土里发现了一条毛毛虫,他们争先恐后地围观,热烈地讨论着,甚至有孩子想要抓一抓、玩一玩。“别动,毛毛虫要咬人的。”老师的呵斥让孩子们缩回了小手,胆战地看着老师严肃的表情,而老师生气地将毛毛虫扔进了花丛。孩子们不欢而散。

案例二:“娃娃家”游戏中,孩子们扮演着爸爸妈妈的角色,快乐地做饭、炒菜。这时,“娃娃家”来了位小客人,蹦蹦跳跳地走了进来。“你这样不敲门进来是不礼貌的,来,重新敲了门再进来。爸爸妈妈,有客人来了,赶紧过来开门吧。”老师催促着“娃娃家”的“爸爸妈妈”,于是,“爸爸妈妈”停下手中的活来开门,游戏就此中断。

案例一中,教师以保证幼儿的安全为由,用权威和规则禁止了幼儿的自由探索。案例二中,为了让游戏尽善尽美,教师要求幼儿按成人的意愿和固定的流程进行游戏,幼儿游戏的自由性、创造性被挤压。长此以往,这种游戏会成为虚华的装饰或沦落为教学的附庸,成为徒有其表、有名无实的空壳。教师在游戏中具有很强的权威,控制着幼儿的自由,使得幼儿无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选择,这种缺乏平等、尊重和信任的不和谐、不融洽的师生关系将严重影响幼儿的成长。

关于“游戏精神对建构师生关系的意义”,李敏、姚本先两位研究者认为,自由开放的游戏精神能够改善传统师生关系间的冷漠与隔阂,有助于建立有爱心的和有规则的新型师生关系。彭同新提出师生关系的建构应该以游戏精神为前提,在遵循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原则下,超越教育的功利性,崇尚教学自由,提升美育,建立本真的师生关系,使教育充满终极关怀。上述两种观点告诉我们,如果以游戏精神来思考师幼关系的建立,或许对改善当前以权威、控制为主导的师幼关系有很大益处。

二、幼儿教师游戏者身份的内涵特征

倡导以游戏精神建构师幼关系,就是倡导教师以游戏者的身份与幼儿相处,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游戏中,并成为幼儿的伙伴和朋友。教师的“游戏者身份”实质上是从教师发展需求和教育终极追求来讲的,其内涵特征主要指向教师的游戏精神,具体而言,这种精神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对幼儿的态度。体现在对幼儿的热爱,教师是一个具有童心童趣,懂得尊重、信任和理解幼儿的人。

2.对职业的态度。体现在对职业的热情,教师是一个对职业有着积极性、主动性、探究性和创造性等品质的人。

3.对师幼关系的态度。体现在对平等、和谐师幼关系的认同和建立上,教师是幼儿最亲密的师长、朋友和亲人。具体指向三个层面:一是以关注、欣赏、支持为主导的师幼交往关系,教师是幼儿生活、学习中积极的观察者、欣赏者和支持者;二是以尊重、平等、信任为主导的同伴交往关系,教师是幼儿生活、学习中友好的伙伴和朋友;三是以呵护、关爱、温暖为主导的“亲情”交往关系,教师是幼儿生活、学习中亲密的家人和长者。

三、幼儿教师游戏者身份建立的路径探索及可行策略

倡导教师成为游戏者,并不是指教师身上没有游戏者的精神和特质,而是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这种游戏者身份逐渐缺失,或者说表现得不够充分,需要教师不断学习和建立。分析其缺失的原因,主要与幼儿园的文化制度、教师的认知观念以及师幼互动等因素有关。为了帮助教师充分释放游戏精神,彰显教师游戏者身份特征,与幼儿建立起尊重、信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幼关系,我们进行了如下探索:

(一)从园所文化出发,激活教师的精神需要和成长动力

让教师成为“游戏者”,就是要树立“以教师为本”的管理理念,激活和释放教师的成长活力,鼓励教师对教育生活产生精神上的需要,把活动过程本身作为目的,在其中表现自己、发展自己、实现自己,以自觉自愿的状态愉悦地投身到教育教学中去。

1.减少约束,倡导自主管理。积极营造自由、民主、宽松的扁平化管理氛围,倡导邀请式、参与式、体验式管理模式,变管理为发展,变要求为提醒,变检查为指导。例如,给予教师换岗体验的机会,自主安排学习时间、内容和方式,自主申报、承担各类活动和任务等。

2.寻找亮点,注重情感激励。关注教师的精神需求,以“情感激励式管理”为导向,用富有情感的管理策略唤醒教师的工作热情。例如,开展“阳光天使”评选活动,倡导全园教师用“发现的眼睛”找寻教师在工作和学习过程中的点滴精彩和亮点特色,激励教师不断进取。

3.搭建平台,体验成长快乐。教师的内心有一种向上生长的力量,园所要给予教师展示自我的舞台,不仅要帮助教师体验成长的快乐,更要蓄积教师成长的力量,让他们以更饱满的状态投入工作。例如,开展才艺展示、技能比拼等活动。

4.陶冶性情,满足多元兴趣。长期处于紧张、繁忙工作之中的教师,会慢慢地对工作产生懈怠。园所要给予教师释放压力和消除紧张情绪的机会,帮助教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愉悦身心。如根据每个教师的特长爱好,积极开展插花、茶艺、书法、舞蹈、器乐演奏等社团活动,让教师体验生活的乐趣。

(二)从园本学习出发,引导教师认同、理解游戏者身份的内涵及特征

让教师成为游戏者,就是帮助教师树立科学的教育观、儿童观和师生观,引导教师更好地与儿童相处。因此,幼儿园应借助园本教研方式,通过各类研讨活动,帮助教师不断厘清游戏者身份的内涵和特征,鼓励教师在理念和行为上保持一致。

1.在学习、思辨中认同与理解。通过书籍阅读、读书沙龙等引导教师积极思考:什么是教师的游戏者身份?教师游戏者身份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身上哪些地方体现了游戏者身份的特征?为什么教师的游戏精神会缺失?缺失的原因是什么?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和路径?还可以通过调查访谈等方式鼓励教师畅谈“你心目中的教师游戏者是什么样的”,可以用怎样的关键词来概括,等等。通过学习与思辨,帮助教师不断厘清教师游戏者身份的概念,明确角色定位。

2.在解读、诊断中认同与理解。要让理念和行为保持一致,需要从教学实际出发,不断展开研究和探讨。如积极开展叙事研究,鼓励教师撰写教育随笔,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案例解读游戏者身份的内涵及特征。有些教师在分享的过程中认识到:教师不是裁判员,应给予幼儿自主解决矛盾和冲突的机会;教师要有童心才能与幼儿同行;教师要善于观察幼儿的兴趣,理解并积极支持幼儿的探索;教师要把自己当成孩子的朋友,多倾听他们的想法等。

3.在观察、比较中认同与理解。为了让富有游戏者特征的教师成为榜样,我园积极开展“我身边的游戏者”大寻找活动,鼓励教师通过录像、照片拍摄或者文字记录等方式寻找同伴身上明显的游戏者特征,然后通过新闻发布会或情境表演的方式再现。这不仅激发、唤醒了每位教师成为游戏者的热情,更让教师在观察和比较中明晰游戏者的样态。

(三)从师幼互动出发,倡导教师与幼儿建立平等和谐的师幼关系

师生关系的建立应该以游戏精神为前提,在遵循尊重、对话、理解、合作、共享的原则下,崇尚自由、本真、充满人文关怀的关系。教师要学会放手,最大限度地给予幼儿自主和自由,让幼儿成为生活、游戏的主人。

1.营造自由宽松的氛围。教师积极营造宽松自由的氛围,以游戏者身份创造性地组织幼儿的一日活动。例如,来园接待不是仅仅进行简单的问好,而是根据幼儿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问候,如击掌、拥抱、划拳、转圈等,与幼儿进行亲密的互动;午餐环节不再强制和命令幼儿进餐,而是以点心店、小餐馆、自助餐等方式,营造温馨的进餐氛围,给予幼儿自主选择和自我服务的机会。

2.提供自主活动的空间。教师积极拓展幼儿活动的空间,鼓励幼儿在区域、户外活动场所等开展自己喜欢的活动,鼓励幼儿自主设计活动内容,自主选择活动场地、游戏材料及游戏伙伴等,让幼儿有更多自主支配活动时间、空间和方式的机会。

3.倡导民主管理的机制。教师要变控制为解放,变命令为协商,变指导为支持,最大限度地激发和鼓励幼儿主体性的发挥。例如,鼓励幼儿积极参与班级规则的制定,形成幼儿自觉遵守的班级公约;鼓励幼儿参与班级环境的创设,放手让幼儿自主设计、规划环境创设方案,收集材料,制作环境版块等,让幼儿成为环境创设的小主人。

4.畅通对话交流的渠道。教师要积极与幼儿互动,多倾听幼儿的想法和感受。如创设心情小屋、心情驿站等私密区域,给予教师和幼儿安静独处、相互交流的机会,教师以欣赏、分享的方式支持幼儿的交流表达;还可以结合幼儿的生活、学习等活动照片、作品、视频等,开展“我的故事”分享活动,让教师学会耐心倾听幼儿的心声,做一个积极的聆听者。

5.积极参与幼儿的活动。教师要站在尊重儿童、理解儿童的基础上,一切从儿童的立场出发,与幼儿平等友好地相处,积极参与幼儿的各项活动,成为幼儿亲密的伙伴和朋友。例如,作为同伴加入幼儿的游戏,根据幼儿的建议充当某些角色,或者在幼儿遇到困难的时候作为合作者、支持者,与幼儿共同商量,解决问题等。

猜你喜欢
师幼身份师生关系
关注幼儿日常生活 开展师幼有效互动
谈小学班主任管理中师生关系的构建
浅谈和谐师生关系的作用
掌握谈心艺术 建立融洽师生关系
共享区域活动资源 滋长师幼幸福
师幼互动视域下幼儿教学活动策略探讨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身份案(下)
师幼互动那些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