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点线面” 上好“第一课”

2019-01-28 02:32潘丽琴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音乐教室点线面第一课

潘丽琴

丁零……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拉开序幕。教师带领学生到音乐专用教室上课。排队、上楼、安排座位、叽叽喳喳……等一个个学生的座位安排好了,教师打开音乐课本, 浏览本学期音乐课的学习内容,讲解音乐课的纪律要求……丁零……铃声响起,第一节音乐课匆匆结束。笔者在进行开学工作调研时,多次看到这样的“第一课”。

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音乐课和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往往容易被忽视。“第一课”主要强调的是学生对本学期音乐课程的整体认知,使学生,特别是新生做好充分的准备,进而能对音乐学科有一个大概的认识。通过多次对开学第一节音乐课的现状进行调研,笔者发现音乐教师对于如何上好新生入学后的第一节音乐课研究甚少。他们忽视对“第一课”教材内容之外的研究和反思,对“第一课”的价值认识不足,所以导致“第一课”或乱哄哄, 或死气沉沉, 或刻板模式化的情形。“第一课”虽是“小课堂”,但却有“大学问”,经过思考,笔者面向我市中小学音乐教师展开了问卷调查:

新学期开始了,你的第一节音乐课是怎么上的呢?让我们来畅谈第一节音乐课中你的好做法和金点子,以及学生带给你的小感动吧!

1.你认为第一节音乐课是否要重视并认真备课?

A.是 B.否 C.不一定

2.你的第一节音乐课一般是怎么上的?请谈谈你的开学第一节音乐课。(也可以附教学过程或某个教学环节、教学反思的具体内容等)

3.你认为第一节音乐课是否可以有其新颖独特的授课方式?

A.是 B.否 C.不一定

4.请你在关注音乐本体、关注教材内容、以学生为本的基础上为自己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设计一至两种新颖、独特的教学方式。(请注明所教年级,并说明设计原因)

从收回的36份问卷中笔者发现,100%的音乐教师都认为第一节音乐课一定要重视并认真备课;94.4%的音乐教师认为第一节音乐课可以有其新颖独特的授课方式,并结合自己所教的年级,谈了自己的教学实践和思考。

笔者发现,在第一节音乐课中,教师最常见的做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师自我介绍、常规纪律教育、了解教材内容、师生交流等。这是常规“第一课”的“标配”,那么如何在“标配”的基础上提升至“高配”乃至“精配”呢?笔者就以下三个方面来谈谈“第一课”要关注的“点”“线”“面”,以期对读者有一定的启发。

一、运用首因效应,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

首因效应,也叫第一印象效应,是人与人第一次交往中给彼此留下的印象,在对方的头脑中形成并占据着主导地位的效应。首因效应告诉我们,人们根据最初获得的信息所形成的印象不易改变,甚至会左右对后来获得的新信息的解释。

新学期的第一节音乐课,教师要运用好“首因效应”,因为首因效应会直接影响师生在交往中的态度,从而影响教师的行为。所以,音乐教师给学生的第一印象,对其今后的教育教学有着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最初几堂课的好坏印象尤为深刻。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教师应当充分研究学生的心理需要和兴趣爱好, 既要善于“投其所好”,又要巧妙地“循循善诱”。新生如同一张刚刚打开的画纸,纯真无瑕,教师得体的着装、亲切的语言、慈爱的眼神、富有感染力的表情、过硬的教学基本功展示等,都有助于赢得学生的好感,进而使他们对音乐课产生向往和期待。

例如,谢桥中心小学朱老师是这样设计与小学生的第一次见面课的:

案例1

(一)介绍我自己

教师:同学们一定很想知道该怎么称呼老师,那就让小鼓来告诉大家吧!

1.教师边击鼓边介绍:

2.教师敲击固定节奏,学生依次有节奏地介绍自己。

3.教师敲击不同的节奏型,请学生试着介绍自己。

设计意图:通过相互介绍,认识彼此,拉近学生与教师的距离,同时让学生初步聆听和感受节奏的变化。

(二)介绍音乐娃

教师:老师请来了几个音乐小助手——可爱的音乐娃们。

1.教师分别戴上音乐娃的头饰,并模仿不同的样子和动作,让学生猜音乐娃们在干什么。例如:倾听、歌唱、演奏、跳舞等。

2.请学生为每个音乐娃取名字。例如:听听、唱唱、奏奏、跳跳等。

3.请学生上台选择头饰并模仿音乐娃的动作。

4.听一首动听的乐曲。

教师:“听听”为我们带来了一个节目。

5.唱一首熟悉的歌曲。

教师:“唱唱”也要为大家表演。

6.认识一种有趣的乐器。

7.看一段精彩的舞蹈。

设计意图:通过制作头饰,认识音乐娃,了解音乐学习的四种方式:听、唱、奏、跳。

(三)我当音乐娃

鼓励学生上台选择一个音乐娃头饰,表演一个节目。例如:想表演唱歌就戴上“唱唱”的头饰;想表演舞蹈就戴上“跳跳”的头饰。

教师:希望同学们与音乐娃成为好朋友,在音乐娃的陪伴下快乐学习,快乐成长!

设计意图: 学生戴上头饰,以化身音乐娃的方式,使他们主动展现各自的才艺,由此激发学生的兴趣,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作为一名音乐教师,要巧用首因效应,不仅要有认真负责的精神、强烈的责任感和创新能力,还要善于对第一印象进行有效管理和保持,使其积极的一面逐步形成“定势”作用,为今后的音乐教学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通过“第一课”的有效实践,教师将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激发出来,更好地体现了音乐课程标准“以兴趣爱好为动力”的课程理念。

二、培养音乐思维,贯穿学生音乐学习的素养“线”

我们知道,音乐课程的学习领域涵盖了“感受与欣赏”“音乐表现”“音乐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方面。①对于新生,特别是小学一年级的新生来说,他们在幼儿园阶段所接受的音乐教育是以活动为主的,是一种“通过音乐的教育”。因此,他们对音乐的基本要素、形式语言等了解甚少。笔者认为,应从小学阶段开始系统地培养学生对音乐相关知识的初步认识,将第一节音乐课作为音乐学科的“入门课”,如果教师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方法上处理得当,将有助于学生形成关于音乐的基本概念。上好这关键的“第一课”,就可能使学生对音乐课“一见钟情”。正如上文所阐述的“兴趣”一样,这犹如交给了学生一把打开音乐殿堂大门的钥匙,帮助他们运用课堂上的所学去发现更多的音乐奥秘,这对他们今后系统地学习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是非常重要的。

在“第一课”上,教师自身富有创造力的行为和语言,为学生精心创设的富有个性和充满新意的学习环境、情境、活动等,都能给学生留下良好的第一印象,使学生对创造性思维有一定的感受和认知,进而形成“鼓励音乐创造”的音乐课程学习理念。《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研究成果对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内涵、表现、落实途径等做了详细阐释。音乐教师是学生音乐核心素养的落实者,在音乐课堂上,要从音乐艺术的表现特征出发,利用各种可知可感的音乐体验通道,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音乐教师还应突出音乐教育的实践性,吸引学生参与丰富多样的艺术表现活动,在实践中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此外,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引导学生对音乐从感性体验、表现,到理性认知、辨析,增进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也是音乐教师应该努力的方向。而这些,是需要在日常的音乐课堂和音乐活动中逐步积累并慢慢达成的,它们需要一条“主线”来贯穿——通过持续不断地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将音乐学习的深入和音乐素养的提升串联起来,真正落实到以“学”为中心的教学中去。

三、关注学科特点,落实学生音乐学习的实践“面”

在音乐教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点”、串联起音乐学习的素养“线”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关注如何具体地实施实践“面”的问题了。笔者认为,要对以下三个方面进行思考和探究:

(一)音乐教室里的“人际距离”②

笔者通过观察发现,多数音乐教室的环境布置温馨、艺术氛围浓郁,但音乐教室内讲台和座位的摆放却各有千秋。不少音乐教室和其他教室一样,高高的讲台,宽大的课桌,规矩的座位,构成了千篇一律的音乐教室的内环境。而富有经验、别出心裁的音乐教师会将音乐教室设计得更为“艺术化”。

如左图所示,该教师将学生分成了六个小组,采用分组合作的方式,每组由小组长负责本组的问题讨论、音乐实践及合作学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走近学生,用眼神、语言关注到每一个学生,使得师生之间、学生之间能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交流。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团队精神,进而促使学生相互学习、共同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课堂效率的提高。

当然,音乐教室内座位的摆放还有多种方式(如下图):

为真正做到“以学生为本”,为学生提供一个较为轻松、自主的音乐学习环境,教师应依据实际需要,不断变换、调整师生间的“人际距离”。为使学生在音乐艺术的实践过程中,能够与他人充分交流、密切合作,不断增强集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多样的座位摆放方式都是合理有效的。笔者甚至在有的音乐课堂上看到,教师让学生或站立律动,或席地而坐聆听音乐,真正投入到对音乐的感知和体验中去,做到为学生提供审美体验,提升对学生创造力的培养。

(二)音乐课堂上的学习规范

音乐教育作为一种学科教育,包括音乐本体和教育功能两大部分……音乐课程也需要关注教育功能的生发,与其他学科一道承担育人任务。音乐教育功能中的一个重头戏就是学生的养成教育。当孩子能够无意识地、正确地去做、想、生活、学习、玩耍时,好习惯便已养成。培根说过,从幼年开始的好习惯是最完美的,我们把这叫作“教育”,因为教育的起始就是一种早年开始的习惯。所以,音乐教师把“第一课”上好, 正是遵循了学生的成长规律,为他们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审美判断能力和积累审美经验奠定了基础。

所以,教师在“第一课”上要强调音乐课堂常规,如排队进出专用教室的要求,明确起立、师生问好、坐姿端正等各种纪律规范,另外还要注意唱歌的姿势、回答问题的要求、分组合作的规范等。只有“先入为主”——教师在“第一课”上将音乐学习的规范告知学生,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在接下来的音乐课堂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逐步形成一定的音乐素养。

(三)音乐学习中的有趣实践

如何突出音乐学科特点, 是音乐教师在“第一课”上要考虑的最重要的问题。教师需要通过设计有趣的实践活动,以音乐为本,架起音乐审美和艺术表现之间的桥梁。

让我们来看看两位教师对“第一课”的设计片段:

案例2

我在和学生见面的第一节音乐课上,就紧密结合音乐新体系教学法的要求,跟学生们一同尝试“听音乐,走走停停唱唱”的游戏,游戏规则如下:

1.根据教师所弹奏的歌曲速度的快慢进行走动,可以做自己喜欢的任何动作,但是当音乐停止时,必须定格动作。

2.走动时,不可以碰到其他人或物。

3.边走边用“咕”进行模唱旋律(旋律由简单的do、mi、sol三个音组成)。

4.当听到《春天在哪里》这首歌曲时,全班同学有序地围成一个大圈。

设计意图:低年级学生天生爱动、爱做游戏,教师在弹琴的过程中通过节奏和速度的变化,使得学生们的注意力高度集中,通过肢体表现和发声练习相结合,有效地达成教师提出的学习要求。有趣的“听音乐,走走停停唱唱”的音乐游戏,牢牢地抓住了学生们的心,既紧扣音乐学科特点,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案例3

1.我是小小舞蹈家

在欢快活泼的音乐声中,教师带领学生进行律动,让学生在音乐声中感受“拍”的强弱规律“●○”。

2.“请你跟我这样拍,我就跟你这样拍”

A.节奏模仿

B.“请你跟我这样念,我就跟你这样念”

设计意图:一年级学生对音乐充满着好奇,他们也善于用肢体表现音乐,教师巧妙地设计了音乐游戏,让学生在律动中感受拍的强弱规律,然后通过节奏模仿和划拍练习,学生在学习新本领的同时又保持了对音乐的兴趣。

小 结

日本教育学家佐藤学说过:“我们教师应该意识到,自己站在教室里是在和学生一起‘共度愉快的时光’。我们应当追求‘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润泽的教室’。”③音乐学科的“第一课”,也要有教育部《开学第一课》般的精致和精心,激发学生音乐学习的兴趣“点”,贯穿学生音乐学习的素养“线”,落实学生音乐学习的实践“面”,为学生的素养积累打开一扇窗,一扇滋养音乐心灵的窗。

注 释

①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5——6页。

② 潘丽琴《音乐教室里的“学问”——解读音乐教室里的人际距离》,《中国音乐教育》2013年第12期。

③〔日〕佐藤学著、李季湄译《静悄悄的革命——课堂改变,学校就会改变》,教育科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8页。

猜你喜欢
音乐教室点线面第一课
勾股定理应用“点线面”
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早上第一课
东郊记忆——点线面
例说无交点线面角的求法
家教第一课:有话好好说
绘画点线面
科学第一课
浅谈教室布置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作用
“明星音乐教室”牛班NEWBAND APP:胡彦斌跨界玩在线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