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生动”与“深度”
——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效果分析与教学策略探索

2019-01-28 02:32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生动音乐教师

李 阳

笔者近来一直在教学实践中思考,如何使学生既能轻轻松松地享受音乐,又能深刻地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呢?教学效果是教师综合能力与水平的反映,是衡量教学是否达到教学目标的终极标准。那么,上好一节课的标准又是什么?笔者认为,从学生的角度来说,要注重学生在课堂中的自主程度,课堂气氛是否活跃,同学之间是否存在合作精神,以及对问题探究的深度;从教师的角度来说,则要注重课堂中是否依据课程标准施教,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是否体现了艺术性、综合性和实践性。此外,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是否亲切自然,学生的艺术审美能力最终有没有得到发展和提高均是考量的标准。

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笔者深刻地感受到,想要取得好的教学效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情, 其主要矛盾集中体现在“生动”与“深度”两个方面。鱼与熊掌,孰轻孰重,可不可以兼得,只能在教学中不断地去探索。

一、“生动”不等于“空洞”

兴趣是学习音乐的基本动力,也是欣赏音乐最好的老师。想让音乐课上得很生动,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音乐教师为此会想出各种办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其中,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让学生参与到音乐实践活动中来,通过歌唱、表演、舞蹈、创作等手段来理解作品。但一些教师简单地认为,只要让学生“动”起来,就体现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性原则,这样的课堂就是生动的,却没有想过学生通过这样的活动真正得到了什么,也没有在实践活动后去分析、思考。例如,有位教师在上“少数民族歌曲”这一课时,把这节课的内容设计在一个表格里,分成西藏、新疆、内蒙古三大块,让学生一项项地来填满它。教学内容都是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有风土人情、代表曲目、常用乐器、风格相近的通俗歌曲等。教师先让学生欣赏蒙古族歌曲,之后简单介绍马头琴,接着把重点放在了与学生讨论内蒙古的风土人情、通俗歌手方面。学生的兴致一下子被调动了起来,有的说内蒙古的手把肉很好吃,骑马也很好玩;有的说《射雕英雄传》非常好看,里面还有射大雕的情节,于是就和旁边的同学讨论起射箭的方法来。提到蒙古族歌手,大家都知道腾格尔,有个男生自告奋勇地唱起了《天堂》,在全班同学的起哄声中表演了一番。唱过之后,教师也不做评价,就这样按部就班地将西藏、新疆也讨论了一遍。这节课表面看似非常“生动”,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可是对于要欣赏的乐曲,学生只是粗略地听了一遍,与其相关的音乐知识也一点都没学到,音乐与情感的共鸣和音乐的审美体验更是无从获得了。

可见,在课堂上盲目地追求“生动”,只会导致教学内容的本末倒置。音乐教学的重点在于揭示音乐作品的表现力,而音乐教学的主要内容应该是揭示音乐要素在音乐表现中的作用,任何激趣的手段都不应偏离这个中心内容。试想,如果这位教师重新设计一下表格,先以播放课件的形式让学生一边听音乐一边观赏内蒙古的风土人情,再问学生:“你们知道的歌曲中有没有这种风格的?”学生会列举很多具有蒙古族特色的通俗歌曲。教师可以和学生一起来唱一唱,再分析一下这首通俗歌曲与传统的蒙古族民歌的异同之外;感受一下节奏、音色等音乐要素在其中的作用;还可以了解一下蒙古族的舞蹈,并模仿动作跳一跳。学会动作后全班同学都可以参与进来,配上音乐围在一起跳起来。在轻歌曼舞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草原的气息,也深刻地感受到了蒙古族音乐的风格。因此,音乐教师只有细心地研读课程标准,对教学目标、教学重点把握得当,才能设计出有效的课堂活动,在此基础上的“生动”才能焕发出光彩来。

二、“深度”不等于“枯燥”

音乐鉴赏是鉴赏者对艺术家所创造的艺术形象或意境进行感受、体验、领悟、理解,从而获得由浅入深的情感体验的审美过程。因此,在教学中,音乐教师既要让学生得到愉耳、悦目、赏心、怡神的美的享受,又要让学生受到思想、认识、情操、道德等方面的教益。为了深层次地理解音乐,教师首先要教会学生认识音乐,包括节奏、节拍、音色等知识;其次要让学生认识音乐的历史,并了解音乐的作用。但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只强调对乐曲的深入理解,却忽略了学生的感受。如果学生在音乐课中感觉到很“累”, 那么即使让学生学到再多的音符,了解到再多的历史,这堂音乐课最终还是失败的。例如有位教师在上《梁祝》这一课时,为了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音乐, 就用了一节课的时间来“拆解”《梁祝》。教师首先介绍了一下《梁祝》的故事梗概,然后按照多媒体屏幕上呈现的奏鸣曲式图示来分段解释乐曲,期间只有讲到爱情主题时让学生跟着音乐哼唱了一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了很多需要讨论的问题,如:“爱情主题反映了怎样的情景?” “抗婚表现了《梁祝》怎样的思想情感?”“人们怎样看待《梁祝》?”当学生研究好这些问题后,教师又通过幻灯片,结合音乐分析各段主题旋律的节奏、音色、速度、力度及表达的思想内涵。整节课下来,许多同学都是哈欠连天,教学效果可想而知。

音乐教师想要追求“深度”,必须花费工夫精心设计教学,力求让学生在“玩”中学。《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指出:“音乐课程各模块教学,通过聆听、歌唱、演奏、编创及综合艺术表演等多种实践活动得以实施。对音乐实践的突出强调,应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学生通过参与各种音乐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和情感体验,学习和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在提升审美感知、文化理解能力的同时,增强艺术表现能力。”①教师能否让学生在身心愉悦中来理解音乐呢?大多数学生应该都了解“梁祝”这个传说,教师可以在课前让学生查找资料,了解故事情节,有分工地了解奏鸣曲式图的各部分内容。在上课时由学生来叙述它的故事梗概,教师和其他同学可以做补充。学生在“讲故事”的过程中了解了作品的曲式结构,同时了解并感受乐曲中主要乐器——小提琴、大提琴、长笛和大管的音色。班级里有个女生会拉小提琴,就现场演奏了一段“爱情主题”,然后对比大提琴演奏的乐段。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小提琴与大提琴这两个“同一家族”的乐器,音色上的对比分别代表了故事中谁的形象?接着,教师带领学生感受了主要由长笛、大管演奏的乐段,并联想它们代表的形象。学生在感受乐器音色的过程中逐渐熟悉乐曲的各音乐主题, 在演唱各个音乐主题的过程中,分析其旋律、节奏等音乐要素的特点,理解音乐的内涵,进而欣赏全曲,陶醉其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学”牵引着教师的“教”。首先,学生对这首作品有着浓厚的兴趣,进而产生探究学习的欲望; 其次,学生选择了音乐表现最为直接的方式,将音乐主题演唱出来;最后,教师 “附和”着学生,在演唱、演奏中与学生共同分析作品的内涵。这样的学习定会使学生受益匪浅,有所感悟。在课后,他们的学习效果便凸显出来, 经常会有学生以“梁祝”为题材,在校园艺术节中表演。这样的课堂哪个学生会不喜欢?这样的教学意义非同一般:它能使上进的学生有满足感,令厌学的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在不知不觉中受到了美的感化,审美能力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了提高。

三、鱼与熊掌,可兼得也

孟子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鱼与熊掌虽然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但实践证明,在课堂中只要教师能够顺应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思结合,细心钻研,就一定可以让鱼与熊掌兼得。鱼的鲜汁融入熊掌中,熊掌食之味鲜;熊掌的美味融入鱼中,鱼食之味美。当然鱼与熊掌想要兼得,实现起来并非易事,关键是要弄清楚哪个是根本。在音乐教学中,“深度”是对学生音乐审美能力和评价、判断能力的期望值,是教师教学的根本;“生动”使学生喜欢音乐,乐于去感受音乐,是音乐学习的基本动力,也是教师教学的方向。教师要使用各种行之有效的教学策略将具有“深度”的教学内容“生动”地展现出来。

(一)营造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

教学环境包括视觉和听觉环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教学的需要共同营造的教学氛围。音乐是声音的艺术,音乐教学的基本手段之一是聆听。音响美,是创造良好听觉环境的关键因素。音乐教师应避免音响的音量过大、 音质过尖, 应追求声音的完美和谐。视觉环境主要体现在音乐教室的布置上,如座位的摆放、挂图饰物的配置、黑板的布置等。此外,其他教学手段(如幻灯片、多媒体)的运用,也是教学环境创设必不可少的条件。充满美感的教学环境是教师教学最好的“开场白”,它可以给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使他们能够带着喜欢、带着兴趣去探究、思考。

(二)将艺术实践活动作为音乐教学的基本途径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中指出:“音乐教学应突出音乐教育的实践品格,吸引学生参与多样的艺术表现活动,在实践中提升艺术表现素养……教师应深刻理解音乐教育的实践性特征,将艺术表现素养只能在艺术实践中形成和提升的教育理念,贯穿全部音乐教学活动始终。”②因此,在所有的音乐教学活动中,都应重视艺术实践,将其作为学生获得音乐审美体验和学习音乐知识与技能的基本途径。笔者认为, 活动也是将“生动”与“深度”结合起来的最有效的手段。音乐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精心地设计出各种有趣的、具有吸引力的艺术实践活动来让学生接近音乐、体验音乐,在实践活动中逐步地理解音乐,从而产生进一步探究音乐的愿望。在教学中,可以让学生以语言描述音乐、运用动作表现音乐、唱音乐主题、为音乐配节奏等各种方式来表现其内心的音乐体验。艺术实践活动一定要围绕音乐作品这个中心点来进行,音乐教师要掌握好度,要明确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也就是要让“生动”有“深度”。

(三)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与师生间的交流、合作

在课堂教学中,师生之间的地位应该是平等的,想要使学生在课堂中积极地思考、主动地探究,就必须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局面。教师应从主角转为配角,并创设条件变学生为主角。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应该大胆地探索,与教师充分交流自己的见解,并在合作中完成教学。师生间的交流、合作是保证“生动”与“深度”结合的主观性条件,是决定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在课前,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出能激发学生兴趣、启发学生思维且富有挑战性的研究课题,这些研究课题是鼓励学生落实到实际行动的关键。这样,图书馆、校园、社会团体,都可能成为学生的研究基地。这些活动会给学生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当学生把研究成果拿到教师面前并提出如何实施时,教师需要与学生交流具体实施的方法,并配合学生完成它。例如,在欣赏《娱乐升平》一课时,教师在课前布置给学生两个研究课题:《娱乐升平》这首乐曲中使用的哪些乐器是广东音乐的特色乐器?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是什么?经过研究讨论,其中一个研究小组提出能否用几件其他乐器来表现广东音乐,然后对比原作《娱乐升平》,让大家来感受一下它们风格的不同。和其他研究小组交流之后,他们推荐了几个同学来进行现场演奏:一个学生弹钢琴,一个学生用木鱼敲打节奏,另外两个学生演奏铝片琴和木琴。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演奏木琴的同学觉得这样照搬、照抄原谱有点单调,便与其他同学和教师交流探讨,最后决定让木琴和铝片琴变化节奏轮流演奏。就这样反反复复不断地练习,另一版本的《娱乐升平》终于“衣着光鲜”地呈现在了课堂上。同学们经过对比以后,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广东音乐的风格特点。可见,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重视师生间的交流,不仅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同时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一种对知识主动探求、对音乐充满热爱的积极的学习方式。

小 结

追求“生动”与“深度”的教学,是要让学生从根本上认识音乐、理解音乐。唯有如此,学生才能成为音乐课的主人,并把音乐作为他们的爱好,终身热爱音乐。以上几种教学策略涵盖了音乐教学的各个重要环节,这些教学策略的实施都要以音乐教学内容为本,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很多学生不仅非常喜欢音乐,而且会更愿意上音乐课。真诚地希望音乐能成为学生的朋友,让他们的生活充满阳光,对他们的人生有所启迪。为此,笔者将不断地努力,为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进一步对教学策略进行探索、完善与提高。

注 释

① 《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2017年版)》,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第2页。

② 同注①,第46页。

猜你喜欢
生动音乐教师
最美教师
生动的冬天
如何让文章更加生动
教师如何说课
生动深刻 同享共进
未来教师的当下使命
音乐
圆我教师梦
音乐
如何使表情更生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