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效歌唱教学探究:从“假唱”到“轻唱”“清唱”

2019-01-28 02:32徐考辉
中国音乐教育 2018年12期
关键词:范唱录音歌唱

徐考辉

歌唱教学在小学音乐课堂中占据最大的比例。在一节歌唱课中,仅带领学生把一首歌唱会是远远不够的,教师有义务引导学生把歌唱好,并经过不断的探索,使学生最终掌握歌唱的基本方法,做到“会唱歌”。在各种学习活动中笔者发现,“轻唱”受到了很多音乐教师的推崇。的确,“轻唱”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收获相对自然、悦耳的声音,然而笔者通过日常的教学实践意识到,为建构一堂更为实效的歌唱课,“假唱”“清唱”与“轻唱”一起协同合作将更有效:在“假唱”中感知歌曲整体信息,包括歌曲的情绪、歌词、旋律、拍子、结构等;在“轻唱”中展开有声演唱,在气息支撑的同时找到歌唱发声的高位置,从而获得良好的音色,为富有张力的歌唱奠定基础;最后在没有伴奏的“清唱”中巩固、落实课堂教学内容。

一、在“假唱”中整体感知歌曲

本文中所谓的“假唱”是指学生在聆听录音范唱或教师范唱时,有模有样地对口形进行无声演唱,就好比是“唱双簧”。

在声势律动盛行的当下,我们发现很多音乐歌唱课堂走了极端。不管是聆听还是歌唱,课堂中从头到尾都没有“静”下来的空隙,看似气氛活跃、其乐融融,但一堂课下来,学生鲜有静心专注聆听的机会,继而少了一种能力的培养。另外,有些课堂教学的声势律动设计得不得当,学生无时无刻不在忙碌地模仿教师示范的一切,顾此失彼。笔者认为,这种纯动景教学值得考量,毕竟音乐是一门声音的艺术,我们有必要为一堂课留有静态的聆听空间。如果我们在动态课堂中插入“假唱”环节,学生动中有静、动静结合,在活跃气氛的同时,又不失静景,这时候的“冷”就值得提倡。在“假唱”营造的安静氛围中,学生更能集中注意力,并能更有目的地、静静地、仔细地聆听与感受音乐。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笔者认为“假唱”比较适合被安排在歌曲的整体感知环节。在这个环节中,无论是播放录音范唱还是教师自己范唱,都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假唱”。在“假唱”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加高效地了解并熟悉歌曲,可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一)掌握歌词

任何一首优秀的声乐作品都是歌词与旋律的完美结合。因此,熟悉歌词就成为歌曲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之一,而且熟悉了歌词也就熟悉了演唱内容,从而为演唱中的情感表现做好了铺垫。

无论是对低年级还是高年级学生而言,在聆听的同时通过“假唱”来熟悉歌词,无疑都将会提高歌唱的效率。

通过“假唱”记歌词对低年级学生尤为适用,特别是一年级新生,他们还不能掌握常用汉字的拼读,更需要借助“假唱”来熟悉歌词。另外,低年级学生喜欢在不熟悉歌曲的时候就跟着录音或教师一起唱,这样不仅自己没学好, 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聆听,甚至一不小心还会误导其他同学的演唱。“假唱”时要求学生安静地听,对着口形无声地演唱,在教师示范时,还可以直接模仿教师的口形默唱,有效地弥补了低年级学生在此方面的不足,从而做到咬字更加到位。同时,教师可以通过观察学生的口形和表情来判断其掌握歌词的程度及身心参与度。本是“a”的归韵,如果学生归成“i”或“u”的口形,教师一看便知,而且对口形“假唱”较早地为后面的背唱歌曲打下了基础。

案例1“人音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其多列》教学片段

《其多列》共有三段歌词,这对于刚从幼儿园升入小学的学生而言,无疑是个很大的挑战。因此,宜采用形式多样的模唱法、听唱法去引导学生唱出自然、整齐的声音。参考歌曲节奏开展“走”和“跑”的活动导入课堂之后,进入整体感知阶段。

(1)聆听录音范唱, 初步感知歌曲,了解歌曲内容,并找找哪些节奏适合“走”,哪些节奏适合“跑”?听完后,学生尝试根据歌曲节奏边拍手边加入“走”和“跑”的动作并念一念歌词。

(2)聆听录音范唱,想一想根据歌词可以怎样编创动作?

(3)聆听录音范唱,师生一起根据歌词整合动作。

(4)聆听录音范唱,提醒学生无声地对着歌词“假唱”。

(5)聆听教师范唱,学生对口形“唱双簧”。

歌曲虽有三段歌词,但每一次的完整范唱仅仅耗时46秒,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聆听加在一起,大约仅占课堂四分之一的时间。经过这样的聆听和“假唱”之后,当有声演唱开始时,学生很快就能进入角色,大多都能够准确地把握歌词。

(二)熟悉旋律

无论是学唱单声部歌曲还是多声部歌曲,“假唱”都可以更为有效地解决节奏难点,如附点节奏、切分节奏、各种休止符,以及“前十六”“后十六”节奏等,同时还可以有效地解决一字多音的难点,并能让学生清楚地感受到音区的变化。在学唱“人音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中的《雨花石》时,出现的难点就包括一字多音、 切分节奏、 休止符及音区的变化等。这首歌曲的旋律总体上音区较高,尤其是歌曲的第二部分,如果学生在不太熟悉的情况下跟唱歌曲,很容易挤压嗓子或唱错一字多音等难点。但学生很喜欢这首歌,总是忍不住地跟唱。这时,笔者要求他们在聆听的同时先进行“假唱”,而且在重复过程中还可以跟教师一起指挥,想象着自己面前有一个合唱团,在指挥时还要做到“声情并茂”。

案例2“人音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雨花石》教学片段

这首歌曲的节奏比较复杂,有十六分音符、三十二分音符及切分节奏等,另外还有一字多音、音区较高的难点,因此整体上应采用听唱法进行教学。在观看电视剧《红红的雨花石》经典片段后,引出本堂课要教授的电视剧主题曲——《雨花石》,之后进入歌曲的整体感知阶段。

(1)聆听录音范唱,初步感知歌曲的情绪、拍子、速度。

(2)再次聆听录音范唱,学生边指挥边“假唱”,再次熟悉旋律。

(3)聆听教师范唱,学生对口形默唱,并寻找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歌曲带有反复记号,因此每一次范唱都须重复,聆听三次就相当于听了六遍。在这样的聆听和“假唱”之后,学生对歌曲的旋律已经有了大致的把握。

谱例1

(三)感知结构

“假唱”除了能够帮助学生更为有效地熟悉歌词与旋律之外,还能同步感知歌曲的结构。在无声演唱的过程中,学生基本上都能在歌曲的分段处,同时发现歌曲情绪的变化,进而发现是节奏、拍子、音区或速度等音乐要素的对比引起了这样的变化。教师经常引导学生去发现, 学生就会在之后的聆听中养成习惯,注意到这些问题。到了中高年级,在“假唱”的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去发现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乐句。

案例3“人音版”教科书三年级上册《噢!苏珊娜》教学片段

很多学生可能早就熟悉这首歌曲的曲调,但越是熟悉的曲调就越容易被唱得欠准确,所以刚开始学的时候要多听,不要急着放声唱。在导入课堂之后,进入歌曲的整体感知阶段。

(1)初次聆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的情绪、速度。

(2)再次聆听录音范唱,感知歌曲的拍子。教师引导学生用先拍手、后拍肩的形式去感受强弱规律。可适当提倡学生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强弱规律,但应提醒学生声音不能太响,演唱与伴奏之间要主次分明。

(3)边听边“假唱”,感知歌曲结构,并找出歌曲中相同或相似的句子。

在聆听中不断提升问题的难度,到了在“假唱”中感知结构这一阶段,相关问题便能迎刃而解。

其实,可以尝试让低年级学生在“假唱”的同时,寻找相同的乐句,例如“人音版”教科书一年级下册中的《粉刷匠》,其第二、第四乐句完全相同,学生是可以发现的。只要教师用心去培养,学生就能较早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谱例2

一边聆听,一边“假唱”,能够使学生的聆听更有针对性,专注力更强,从而更好地融入音乐、感受歌曲。在这种状态下整体感知歌曲,学生不但能够更快速地熟悉歌词、旋律、曲式等音乐要素,同时还提高了自身的听辨能力。除了在整体感知环节运用“假唱”外,在跟录音伴奏进行有声演唱之前,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进行一次“假唱”——听录音伴奏对口形,可以避免进唱提早或延迟情况的发生(尤其是面对弱起节奏),同时也能减少唱得过快或过慢的情况发生。

二、在“轻唱”中找到歌唱位置

有了前面“假唱”的铺垫,学生唱会歌曲不再那么难了,但想唱好一首歌曲却绝非易事。唱好一首歌曲要具备悦耳的音色和良好的表现力,所以教师要长期培养学生的歌唱能力。因此,在有声演唱时必须帮助学生建立合理、科学的发声理念,找准歌唱的发声位置。没有良好的歌唱习惯和音色,即使有再多的歌曲处理表现,声音依然会显得苍白无力。比如在需要“强”或“渐强”处理的地方,学生容易喊唱。这样的演唱不但不悦耳,而且容易使嗓子疲劳、受伤,学生如果正处于变声期,后果则更加严重。此外,如此演唱,还会影响其他同学的聆听。这时, 打开喉咙“轻唱”便是一剂良药,它能促进学生集中意识找到高位置,可以改善多种不合理的发声问题,如喊唱、低八度演唱、挤压嗓子等。

(一)避免喊唱

在建立正确的歌唱理念之前,学生并不知道什么样的声音是好声音,他们生怕自己的声音无法被别人听见,以为拼命唱响才是好的,才是积极的,才是教师喜欢的。一旦他们追求唱响,便会导致喊唱现象的发生,一到高音更是会出现各种挤压嗓子、跑调的情况。所以,从小学一年级开始,教师就应该引导学生去分辨声音的好坏。要使学生明白:在大家一起唱时,没有“我”,只有“我们”;声音不是苍白地从口腔发出,而是要想象着从眉心发出,好像有一块吸铁石,把声音吸在了眉心。当听到喊唱或亮亮的“大白嗓”时,教师应提醒学生先把声音放轻一些,与同学们互相聆听,全班同学唱出来的声音听起来应该像“一个人”在歌唱一样,那才是和谐、统一的好声音。

唱高音时,学生更容易喊唱,这时候要提醒他们:音越高,气息越要往下沉,好比是一棵树,它越往上生长,就越要往下扎根。当有的学生始终不能达到“轻唱”要求时,笔者会更加形象地提醒他们——偷偷地唱。当然,教师自己的示范也很重要,小学生的模仿能力不容忽视。有时候,讲成篇的大道理,还不如自己开口示范来得更直观、有效。

可以说,喊唱是一种无意识的声音表达,而“轻唱”则是一种有意识的声音训练。治愈了喊唱,既收获了更好的音质,还保护了声带。保护嗓子对变声期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在通常情况下,小学生进入五六年级后,就陆续进入了变声期,所以一定要重视正确的发声方法,以免伤到声带。经过教师一再强调后,学生便能从合作中逐渐明白,原来声音不是越响、越起劲才越好,协调统一、悦耳的声音才是大家一致的追求。

案例4“人音版”教科书一年级上册《你的名字叫什么?》教学片段

一年级的学生通常对歌唱的概念一无所知,在没有教师引导的情况下,喊唱现象较为严重,声音也是参差不齐的。在本课教学中,应着重引导他们运用自然、统一、和谐的声音进行歌唱。经过整体感知歌曲的环节(略)后,刚开始跟琴演唱时,学生会比较兴奋,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喊唱现象。

(1)在听到个别学生的喊唱之后,教师先模仿学生的喊唱方式进行演唱,再运用正确的发声方式进行演唱,最后让学生对比哪种演唱方式的声音更好听。

(2)再次跟琴演唱,鼓励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有问题的地方,教师应以亲切、柔和的声音示范,并要求学生模仿。

在教师纠正与示范之后,学生们的声音很快就有了明显的提高。小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所以教师的准确示范很重要。

(二)解决低八度演唱问题

有的学生一遇到略高的音就移低八度演唱,这是因为他们没有找到正确的发声方法,从而惧怕高音。如当唱到《雨花石》(见谱例3)第二部分时,很多男同学便转为低八度演唱。这时候教师应该引导他们先以“轻唱”的方式找准歌唱的位置,“把住”眉心和肚脐下方这两个“点”,并带入半打哈欠的感觉去演唱。教师需要亲自示范并对比演唱正确与错误的声音,让学生听辨。长此以往,学生们都能建立起歌唱的信心,把高音唱好。

案例5“人音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雨花石》教学片段

《雨花石》这首歌曲的第二部分音区较高,很多学生惧怕这种连续性的高音,所以经常在第二部分转入了低八度演唱。这时如果引导他们先以“轻唱”的形式找到歌唱的位置,就能逐渐建立起学生演唱高音的信心。即使有些五年级的学生出现了变声的迹象,只要发声方法正确,不挤压嗓子,轻声唱,便不会损伤声带。

(1)唱名接龙游戏,师生对唱第一部分旋律。

(2)用哼鸣的方式唱第二部分的旋律。(轻声哼鸣比较容易找到歌唱的位置)

(3)带着哼鸣的感觉,师生对唱歌词。

(4)跟琴齐唱歌词,提示学生第二部分在“轻唱”中寻找歌唱的位置,注意音准。唱后评价、讨论、总结。

在多次聆听、以各种方式熟悉歌词与旋律之后,通过哼鸣和“轻唱”,学生基本上能够较好地完成歌曲的演唱。

谱例3

需要注意的是,“轻唱”不是“虚唱”,它需要气息的支撑。教师要时常提醒学生注意歌唱发声的状态,做到“上哼下叹”。为了帮助学生气沉丹田、放松喉头,笔者经常引导学生想象自己的嘴巴长在小肚子上,在小肚子上歌唱。

从实践中可知,轻轻地唱可以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找到歌唱发声的高位置,学生从而能收获相对悦耳的音色,并在互听互让的过程中建立起更加敏锐的音色和音高的辨别能力。

三、在“清唱”中落实课堂教学

通过“假唱”的铺垫和“轻唱”的引导,用相对悦耳的音色唱好一首歌曲已然实现了。然而,能够跟着伴奏把歌曲唱好并不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最终目的,如果时间安排得当,还可以进一步在“清唱”中落实课堂教学。

课堂内其乐融融,歌声绕耳,但很多学生一旦离开了音乐课堂、离开了伴奏就难以准确开口演唱。家长或许会质疑自己的孩子为什么上了音乐课,回到家后却几乎一首歌曲都唱不完整?相信这不是音乐教师们想要看到的结果。由此可见,将课内所学延伸至课外, 这堂课才会更有价值。要达成这样的目标,就必须训练学生在无伴奏的情况下依然能够完整地唱好歌曲,这就要求学生学会“清唱”、 适应“清唱”、习惯“清唱”。

“清唱”比较考验学生对音准的把握,也较为考验学生的演唱能力——有高位置的同时,气息依然不能松懈。在平常的公开课中,学好一首歌曲后,教师一般会组织相关的拓展延伸,但极少会涉及完整的“清唱”训练。而在常态课中,教师应尽量预留一定的时间,带着学生一起“清唱”,这样不仅可以巩固所学歌曲、落实课堂教学,还利于教学向课外延伸。

案例6“人音版”教科书五年级上册《清晨》教学片段

《清晨》是一首台湾校园民谣,其演唱风格通俗清新、朗朗上口。在完全把握歌曲的演唱并编配伴奏进行拓展之后,带着学生开始“清唱”歌曲。

(1)清唱歌曲前三段歌词。

(2)点评,提高。

(3)加入双响筒、碰钟、铃鼓为“清唱”伴奏。

这堂课的最后,用“身体乐器”和打击乐器为“清唱”伴奏,多了一些形式上的变化,效果明显更好。

“清唱”是一种歌唱能力,虽有一定难度,但却是可以培养的。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教师有意识地去多加关注,长期在课堂中展开实践,这种“清唱”能力必将逐渐达成。

总而言之,音乐是一门听觉艺术,而歌曲教学需要听与唱的结合。在一堂歌唱课中, “假唱” “轻唱” “清唱”的有机配合、前后衔接,看似没有那么华丽,但是学生的“听”更加专注,“唱”更有目的。由此,学生逐渐建立起了更为敏锐的听觉,树立起了更为科学的发声理念。在音乐课堂上, 长期贯彻由“假唱”到“轻唱”“清唱”的教学路线,久而久之,学生将不再停留于“唱会歌”,也不止于“唱好歌”,而是会逐渐提升到“会唱歌”的层次。

猜你喜欢
范唱录音歌唱
Funny Phonics
funny phonics
为你而歌唱
Listen and Choose
为你歌唱
Listen and Color
新课改下小学音乐范唱教学策略初探
关于《村歌唱晚》的通信
浅谈范唱在新歌教学中的作用
歌唱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