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的临床分析

2019-01-29 12:00耿敏王文廷崔伟东崔莉李忠平范青香
智慧健康 2019年33期
关键词:尿激酶动静脉溶栓

耿敏,王文廷,崔伟东,崔莉,李忠平,范青香

(晋城市人民医院ICU,山西 晋城 048000)

0 引言

深静脉留置透析作为常见的肾脏替代治疗方案,如何确保血液透析通路的通畅性成为治疗关注重点,而影响透析通路的因素较多,如患者自身因素,导管技术等[1]。部分患者会因为动脉粥样硬化、血管中层钙化及营养水平等,无法建立完善的动静脉内瘘,而深静脉长期透析会因为导管长期放置而引起诸多并发症,影响治疗效果及患者生存质量。如今临床加强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使用时间及并发症预防、处理等方法的研究,确保帮助患者减少深静脉置管带来的不利影响。为此,本次研究对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防范措施进行了探讨,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6 年6 月至2018 年8 月选择本院收治的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146 例作为研究资料,其中男81 例,女65 例,年龄在20-74 岁,平均(49.53±3.45)岁,导管留置时间1-26 个月,平均(20.65±0.76)个月;原发病包含慢性肾炎110 例,高血压肾病10 例,糖尿病肾病12 例,多囊肾病5 例,其他9 例。

1.2 置管方法

患者均选择美国巴德带cuff 长期留置透析导管进行治疗,长度为36 cm 或40 cm,置管操作在手术室内进行,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尽可能减少感染机会,必要时在B 超引导下穿刺,避免反复穿刺或出血过多引起术后感染后血栓形成几率增高。依据患者实际情况选择静脉位置,如右颈内静脉、左颈内静脉等,针对右颈内静脉和左颈内静脉可采用Seldinger技术静脉插管,将导管顶端置于右心房或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交界处。建立皮下隧道后,插管前后进行导管位置的确定。注意消毒处理,在规律行血透或临时行床旁血液净化治疗时,先用碘伏消毒隧道出口及导管的动静脉接头,取下动静脉接头处肝素帽后用酒精棉片再次消毒导管端口,结束后则应用生理盐水10-20 mL 脉冲式冲管后应用适量纯肝素封管液进行正压封管。

1.3 并发症处理

①导管手术相关并发症,常见并发症包含局部血肿、血胸、气胸、空气栓塞、导管位置不良等,主要是受到导管位置过浅、导管位置过深、导管扭曲等因素影响,此外若伴随导管吸出不畅、静脉压增高、透析时心律失常等也需进行导管位置的调整,针对上述并发症可通过重新插管,此时需在X 线透视下详细观察。②导管相关性感染,感染属于常见的导管并发症,包含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此时需经血培养后选择适宜的抗生素治疗,若长期治疗无效则需立即拔管,而若有效则需持续使用1 周至2周。③导管血栓形成,透析前回抽无回血或抽吸费力,上机后血流量无法达到150 mL/min,在排除因导管位置引起的上述问题后,考虑出现血栓形成,采用5万U 尿激酶与1.5-2 mL 生理盐水对动静脉端分别进行正压封管,半小时后抽出,观察通畅程度,成功进行透析或血液净化治疗后再次用相同剂量尿激进行双腔分别正压封管,或者定期采用微量泵持续泵入尿激酶溶栓治疗,选择5 万U-10 万U 尿激酶与20 mL 生理盐水,输入速率4 mL/h,持续3h-5h,但需注意,如患者存在活动性出血、近期手术史及外伤史患者等禁止采用该治疗。若多次溶栓效果或相关治疗效果不佳,则应更换导管。

2 结果

2.1 导管留置手术相关并发症及相关性感染

146 例患者中发生局部血肿28 例,发生率为19.17%,经压迫处理后血肿消退,未出现严重反应,无患者出现血胸、气胸、空气栓塞等;其中导管位置过深患者18 例,发生率12.33%,导管位置过浅患者5 例,发生率3.42%,导管扭曲5 例,发生率3.42%。针对导管过深可在X 线透视下调整导管位置,针对导管过浅患者更换导管长度,导管扭曲需更换导管。

146 例患者中发生导管感染30 例,发生率20.54%,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8(5.48%)例,肺炎克雷伯菌9(6.16%)例,均经抗生素治疗得到有效抑制;近平滑念珠菌8(5.48%)例,热带念珠菌5(3.42%)例,应用抗真菌治疗至少2-3 周,4 例患者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及时拔除。

2.2 导管血栓形成及溶栓治疗效果

146 例患者中发生导管血栓形成35 例,发生率23.97%,其中完全堵塞11(7.53%)例,吸出不畅24(16.45%)例,其中33 例患者经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成功率94.29%,剩余2(5.71%)例溶栓无效,采用原位更换导管。采用尿激酶正压封管或溶栓治疗可延长导管使用寿命1 个月至6 个月,平均延长(4.05±0.42)个月,且未出现出血等不良反应。

3 讨论

根据临床研究可知,在深静脉留置透析中会因为导管通路不畅导致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法安全有效开展血液透析治疗,但深静脉留置透析作为有效的治疗方式,且长期留置导管安全有效,需注重各类并发症的防范,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性[2-5]。本次研究结果显示146 例患者中发生局部血肿28 例,导管位置过深患者18 例,导管位置过浅患5 例,导管扭曲5 例,导管感染30 例。发生导管血栓形成35例,33 例患者经尿激酶溶栓后导管恢复,2 例采用原位更换导管,溶栓延长导管平均延长(4.05±0.42)个月,表明采用深静脉留置透析治疗虽然可能发生血肿、导管位置不良、感染及血栓形成等并发症,但发生率较低,且可通过及时处理避免并发症加重,确保深静脉留置透析持续有效,尤其溶栓治疗还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其中血栓形成作为发生率最高的并发症,针对此种情况采用尿激酶溶栓治疗获得良好效果,并可延长导管使用时间[6-8]。导管相关性感染可能受到患者抵抗力降低、留置时间长等有关,可通过抗感染治疗得到有效控制。

综上所述,深静脉留置透析导管患者相关并发症可有效控制和及时处理,如抗感染治疗、溶栓治疗等,确保延长导管使用时间,必要时可重新置管,确保透析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猜你喜欢
尿激酶动静脉溶栓
替罗非班联合尿激酶在缺血性脑卒中治疗的应用效果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脑脓肿并肺动静脉瘘2例及文献复习
介入治疗脑动静脉畸形栓塞术的护理体会
脑血栓患者尿激酶溶栓疗法治疗的效果分析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机械溶栓结合尿激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100例急性心肌梗塞患者运用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效果分析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宫颈妊娠合并子宫动静脉瘘1例报道并文献复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