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探讨

2019-02-07 05:30吴伟伟
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 2019年28期
关键词:应用效果

吴伟伟

【摘要】目的 观察并探讨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采取心电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极低体重儿82例,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方法,观察组采取心电定位法,对比两组穿刺结果。结果 观察组一次穿刺到位率95.1%显著高于对照组61.0%,对比存在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4.8%和对照组的9.8%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应用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关键词】极低体重儿;PICC;心电定位;应用效果

【中图分类号】R473.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6681.2019.28..02

在中心静脉置管中,導管尖端定位非常重要,在置管时定位可实现实时定位,并且降低风险和费用[1]。心电定位法在所有置管定位的方法中,具有很多优点,如安全性高、性价比高、费用低、可透视、易行、操作简单等[2]。通过心电定位进行PICC置管假阳性率极低,且置管后不需要X片定位。有关研究指出[3],在PICC置管中采取心电定位可靠性和性价比都非常高可替换传统放射定位同时在置管时心电定位可以实时调整,更加受到医患青睐。新生儿与成人和儿童在生理及解剖结构特征均有所不同,所以心新生儿领域使用电定位技术的可行性值得研究。本次研究观察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采取心电定位的应用效果,具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2017年9月~2018年10月收治的82例极低体重儿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男20例,女21例,孕周(30.2±2.1)周,出生时体重(1.3±0.2)kg,疾病种类: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NRDS、早产儿脑病分别为10例、9例、11例、11例;观察组男22例,女19例,孕周(31.1±2.0)周,出生时体重(1.4±0.3)kg,疾病种类:新生儿窒息、新生儿感染、NRDS、早产儿脑病分别为11例、10例、10例、10例。观察组和对照组患儿基本资料无差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穿刺法,即体表测量法:患儿术肢与躯干成90°,从穿刺点顺着静脉走向到右胸锁关节后向下到第3肋间隙的长度进行测量,置入导管后,排X片完成导管尖端定位。

观察组采取心电定位法:

1.2.1 备好物品

PICC导管置入套装、一次使用穿刺护理辅助包各1个。科曼C100B心电监护仪、无菌心电导线(包含鳄鱼夹)、无菌电极片、无菌正压接头、透明敷贴分别为1台、1根、4个、1个、1张。1副10ml注射器、1个预冲洗液、1 U/mL肝素,100ml生理盐水,4副无粉无菌手套。

1.2.2 操作方法

①准备置管:设置‖导联;在左右锁骨中线平第五肋间、右锁骨中线第一肋间贴好电极贴,对置管前心电图变化进行测试并观察,同时记录。

②患儿取仰卧位,常规消毒后,预冲导管;进行静脉穿刺,后将导管使用引导鞘慢慢送入,在导管将要马上进入锁骨下静脉时,使患儿头偏向穿刺侧的同时使下颌靠近肩部,以防发生导管异位进入颈静脉的情况;将10 mL抽吸生理盐水插入肝素帽内,使PICC管腔内充满生理盐水,心电导线鳄鱼夹夹在10 mL注射器针梗处继续入管,将至预计长度时,详细记录心电图变化情况,依据P波振幅变化情况,在P波最高尖处倒退0.5~1 cm,对导管尖端位置进行确定,抽回血;将鳄鱼夹与注射器分离 ,将引导鞘撕裂;冲管,将无菌接正压接头连接后封管,将导管使用贴膜固定,记录。拍X片。

1.3 观察指标

一次穿刺到位率:上腔静脉中、下段值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汇处为PICC导管尖端最佳位置,X片上显示尖端位于第5~7胸椎(t),置管后X片显示导管尖端到达上述位置为穿刺到位。

观察并记录两组患儿并发症情况(机械性静脉压、肢体肿胀、导管渗出、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

1.4 统计学方法

SPSS 21.0统计学软件分析,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用(%)表示,行x2和(x±s)检验,有统计学意义时,P<0.05。

2 结 果

2.1 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

观察组一次性尖端到位39例(95.1%),对照组一次性尖端到位25例(61.0%)。两组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并发症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1所示。

3 讨 论

心电定位具有以下两个优点:①心电定位一次穿刺尖端到位率高。本次研究结果中观察组一次穿刺到位率高于对照组。且使导管尖端更加容易到达上腔静脉最佳位置T6-7,常规的置管法中,完成置管后需要采取X光检查定位,同时在预测导管长度时不是很精确,常常出现过深或过浅的情况;除此之外此外医患人员受到X线辐射;同时尖端异位常常发生,只有通过X光检查后才可进行调整使感染的几率增加。影像学定位结果受到胸片质量、个体差异的影响[4-5]。②心电定位术可动态监测尖端位置。患儿活动量多、体重增长快、置管时间长,需要通过每1~2周进行动态监测来查看导管是否移位。反复X光检查定位是传统方法,增加患儿受辐射的几率。而心电定位技术则是通过使用肝素帽与PICC导管末端连接、导丝用注射器针替换来进行动态监测。

本次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一次穿刺到位率高于对照组,说明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应用心电定位可有效提高一次穿刺到位性,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在临床中进一步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吴丽元,赵丽萍,汪 琴,等.心电定位在极低体重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探讨[J].当代护士(下旬刊)2018,25(2):3-6.

[2] 蔡 娟.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穿刺中的临床应用效果研究[D].山东大学,2016.

[3] 田文军.经B超引导心电定位PICC置管中的护理问题及对策[J].天津护理,2013,21(4):350-351.

[4] 冯毕龙,姚述远,周素军,等.PICC置管过程中腔内心电图的变化及其对置管操作的指导作用[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1):26-28.

[5] 郭美霞.心电图定位法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76):91.

本文编辑:赵小龙

猜你喜欢
应用效果
体验式教学法在小学品德与生活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C 语言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手术中个性化心理护理在原发性青光眼患者中的应用
健脾扶正汤在晚期胃癌治疗中的应用
化疗联合CIK细胞治疗卵巢癌的临床观察
负压封闭引流技术治疗四肢创伤复杂创面的临床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