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的传播与转化问题

2019-02-08 08:57
人文天下 2019年23期
关键词:资助戏曲艺术

赵 茜

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族艺术,历经不同的时代,戏曲艺术不断适应新时代、新观众的需要,保持和发扬了民族传统的艺术特色。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高度重视戏曲艺术的发展,不论是政策支持,还是资金投入,都对改善戏曲艺术生态起到积极作用。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这为我国文化艺术事业指明了前进方向。历经千百年风雨的中国戏曲艺术也在努力践行这一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记录新时代、书写新时代、讴歌新时代、服务人民群众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家艺术基金自2013 年底成立以来,资助了一批优秀的戏曲艺术,本文结合艺术基金资助戏曲艺术传播交流推广项目情况,分析了戏曲艺术作品在塑造国家形象、增强民族自信、凝聚价值共识等方面展现出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并对戏曲的传播与转化路径做了进一步探索。

一、戏曲艺术的重要价值

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凝聚着传统文化大国的智慧。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有关戏曲艺术的研究就未曾停滞,梅兰芳、程砚秋、周信芳等一批艺术家在戏曲艺术的发展中也培养了一批有建树的戏曲人才。20 世纪50 年代至60 年代,由于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重视,戏曲艺术在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中占据重要地位,起到了巩固国家和地区关系、发挥开路先锋和外交先行官的作用,戏曲艺术也因此有了新面貌、新气象。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从国家战略的高度和精神追求的深度审视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出了“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等重要论断。《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等政策文件的相继出台,无疑为我国戏曲艺术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

毋庸置疑,戏曲艺术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有着独特的文化个性、气质和神韵,蕴含着时代的文化价值观,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其一,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隐藏在戏曲艺术之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五千年历史流传下来的优秀道德品质、优良民族精神、崇高民族气节的总和,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戏曲通过塑造具有张力的人物形象,创作富有感染力的故事情节,向观众传递仁爱、诚信、正义等人文精神,从不同层面彰显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时代价值。同时,戏曲艺术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能够对养成良好道德品行、树立良好社会风尚产生“润物细无声”的积极作用。

其二,戏曲艺术在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是引导民众树立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和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保证,这个过程既不能抛弃国家自身发展历史,也不能脱离传统文化积淀的良好基础。戏曲是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凝聚着中国人民优秀的道德品质和美学思想,其传播对于精神文明建设必然具有推动作用。

其三,以戏曲艺术为范本可有效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的民族根基,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石。当前,要发展和创新中华文化,首先要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我国戏曲资源丰厚,剧种繁多,民族特点浓郁,在世界戏剧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加强戏曲传承体系建设,既能够促进戏曲传承发展更加有序化和系统化,也能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有益参考。

二、国家艺术基金助力戏曲艺术传播

2013 年底,国家艺术基金正式设立运作,重点资助艺术的创作生产、宣传推广、征集收藏和人才培养等重要环节。这是国家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具体举措,也是在艺术领域探索“基金制管理、项目化运作”的重要成果。国家艺术基金自设立以来,落实国家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和发展的各项政策,在《“十三五”时期资助规划》和年度申报指南中明确将戏曲列为资助重点,给予相应支持。据统计,艺术基金共资助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55 项,资助资金约2.5 亿元。在艺术基金这一“独特方式”的支持下,戏曲传播呈现出良好态势。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这些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除部分网络平台建设项目外,共支持剧种44 个(如表1 所示)。从各剧种资助数量来看,京剧、越剧、豫剧、昆剧和评剧位居前五位;从各剧种传播剧目来看,既有京剧《锁麟囊》《赵氏孤儿》《铁弓缘》,昆剧《牡丹亭》《长生殿》《南柯梦》,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等传统剧目的演出,也有评剧《母亲》、河北梆子《李保国》、滇剧《水莽草》、芗剧《保婴记》、湘剧《月亮粑粑》等新作品的传播。通过项目资助,有效地盘活、整合、推动优秀戏曲作品在更大范围内的传播和共享,推动艺术与生活、艺术与民众、艺术与社会的深度融合,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

表1 国家艺术基金资助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剧种排序表

这5 年多来,116 家艺术机构、单位组织实施了155 个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从项目主体性质看,国有艺术机构、单位101 家,民营企业14 家,民办非企业1 家(如表2 所示)。在101家国有艺术机构、单位中,事业单位68家、国有企业33 家。在68 家事业单位中,专业院团57 家、高等院校8 家、艺术研究院(所)2 家,省文化和旅游行政部门直属单位1 家;在33 家国有企业中,转企改制院团28 家,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转企改制院团在逐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创新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争取外部支持等方面意识更强,积极性、主动性更高,显现出了发展活力和体制优势。总体来看,国有艺术机构、单位成立时间早、积累丰厚、保障条件好,在申报、实施艺术基金资助项目中优势得以充分显现。但艺术基金“不问出身、只论项目”的资助模式,也为民营企业创造了条件,调动了其策划项目、实施项目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有力推动形成竞争联合、融合借鉴、协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表2 项目主体类型统计表

艺术基金资助的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包括在国(境)内外组织的展演和通过互联网、运用新媒体渠道开展的传播。在国(境)内开展的演出项目118 项,其中既有用好“文缘、地缘、人缘”,推动形成开放互通传播交流体系的项目,如“中国梦·黄土情——晋冀蒙陕甘宁六省(区)地方戏曲及民乐民歌‘三展’联动”立足于晋冀蒙陕甘宁六省(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和民乐民歌优秀剧(节)目,以山西为发端进行“省对省、交互式”交流展演,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盘活、整合、推动六省(区)优质艺术资源深度共享;“塞上明珠——宁夏秦腔名剧黄河流域九省区巡演”组织《花儿声声》《狗儿爷涅槃》等优秀作品赴青海、四川、甘肃、河南、山西、陕西、宁夏、内蒙古、山东等地巡演,有效地促进地方戏曲剧种的传播发展。也有面向基层群众、面向中西部地区“送文化、送艺术、送戏曲”的项目,如“花开桃李梅——十二地方戏曲剧种同城汇演”汇集了豫剧、越剧、评剧、琼剧、秦腔、闽剧、河北梆子、黄梅戏、吕剧、晋剧、胶州茂腔、唐剧等12 个地方戏曲剧种的《桃李梅》,同台演绎经典剧目,联手传承中华戏曲文化精髓;“晋剧《打金枝》晋冀陕革命老区行”将晋剧经典剧目和优秀折子戏送进山西、河北和陕西革命老区,组织公益性演出60 余场。

在国(境)外开展的演出项目9 项,如京剧《三寸金莲》、锡剧《一盅缘》、越剧《梁山伯与祝英台》、莆仙戏《海神妈祖》、川剧《望娘滩》等作品,先后赴美国、加拿大、新加坡等国家以及我国的香港、台湾等地区演出,通过戏曲讲述中国故事、传播中国价值、展现中国精神,进一步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另外,通过互联网、运用新媒体渠道开展的项目28 项。通过线下线上相互配合,有效促进了戏曲跨地域交流,活跃了演出市场,吸引了社会资源投入,调动了观众的参与热情,进一步优化了戏曲传播生态。如“影像沉浸式豫剧折子戏传播与推广”项目将传统艺术形式与虚拟现实技术相结合,引入“沉浸式戏剧”的创作演出理念,突破传统戏曲舞台限制,创新传统戏曲的表演和展现形式,建立以豫剧为主题的VR 网站,回应互联网背景下大众对豫剧创新发展的新期待。

三、传统戏曲艺术的现代传播

焦菊隐说:“我们不但承认艺术作品是一种意识形态,是通过作家的主观世界所反映出来的客观世界,是作家所认识的世界;而且进一步还承认观众对于客观世界同样也有认识,承认观众对于舞台上所反映出来的世界也有他们自己的认识,并承认他们有这种权利。”这就需要感知当下,具有时代性;也要符合审美,具有民族性。将戏曲独有的表演程式、美学方式与时代性、民族性相结合,才能展现出更多打动人、感染人的艺术形象和文学故事。

(一)戏曲美学特征与新时代审美要求相结合

纵观中国戏曲发展史,其始终处于不断变革更新、顺应时代要求的运动之中,这也是戏曲保持持久生命力的根源所在。不论是从宋元南戏、元杂剧、明清传奇到“花雅之争”,还是新中国成立后,针对传统艺术提出“百花齐放、推陈出新”的基本方针和政策,实行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创作现代戏“三并举”,都是为了赋予戏曲新的生命活力。

新的生命活力既涵盖新的艺术形式、表现方法和运用技巧的出现,也包括思想内容上的创新。但这些“新”并不是脱胎换骨改造“旧”,而是在坚持戏曲本体的基础上,发掘其时代审美价值和作用。如清初戏曲作家朱㿥的传奇作品《十五贯》塑造的况钟形象,寄托了作者对于清官和清明政治的渴望与期盼;1956 年,浙江昆苏剧团改编演出了昆曲《十五贯》,被誉为“一出戏救活了一个剧种”。但我们应该认识到,“救活”的含义不仅仅是让观众认可了昆曲的表演形式,更重要的是,让大家认识到了作品带来的现实教育作用,引起情感共鸣。当下戏曲传播的意义亦是如此,不论是整理改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还是创作现代戏,都应符合新时代的审美要求。近年来,艺术基金资助的戏曲传播交流推广项目,如豫剧《焦裕禄》,艺术再现了20 世纪60 年代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为人民群众谋福利、无私奉献的故事,焦裕禄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具备的担当意识和奉献精神也正是当下时代精神的体现;评剧《母亲》,塑造了抗日战争时期的一位英雄母亲邓玉芬,在民族生死存亡之际将丈夫和五个儿子一一送上战场,她为大家舍小家的大义也正是中华民族精神的缩影;滇剧《水莽草》,从婆媳关系的角度,反映了小家和谐、大家才会安定的主题,扎根现实生活,使观众在直接感知过程中获得审美享受。

(二)立足本土与“走出去”相结合

戏曲的继承发展就是在不断传播的过程中,打破地域障碍,加强交流互动,进而得到文化认同。从传播范围来看,戏曲作品既能够较好地服务国(境)内观众,也能对外宣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统观艺术基金资助数据不难发现,大部分都是在国(境)内开展的戏曲巡演项目,在国(境)外开展的戏曲巡演项目仅占6%,这其中既存在形式内容理解问题,也存在观赏群体和演出市场问题,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戏曲在对外传播过程中呈现的跨文化障碍。《中国国家形象全球调查报告2018》显示,海外受访者认为,中餐、中医药和武术是最能代表中国文化的三个方面。不可否认,戏曲是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要载体,但其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认知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在全球化背景下,世界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这对戏曲在国(境)外的传播而言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从传播方式来看,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快速发展,戏曲传播也呈现媒介多元化。2015 年7 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的若干政策》,明确提出:“发挥互联网在戏曲传承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鼓励通过新媒体普及和宣传戏曲”,为戏曲传播提供了新思路、新平台。自2016 年起,艺术基金开始资助通过互联网、运用新媒体实施的项目。这类项目也得到各级各类艺术机构、单位的积极策划与申报,包含了戏曲电影拍摄、戏曲数字博物馆建设、戏曲讲堂等,共同探索戏曲传播推广新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提升公众参与度,尤其是在增加青年受众方面,取得了良好效果。从传播内容来看,戏曲作品的主题、题材应当符合剧种特点,也应当适应多层次欣赏者的审美需要,而不是对庸俗媚俗、低级趣味的迎合与迁就。换言之,没有好的内容,不论是在国(境)内外,还是利用互联网、新媒体传播,都无法获取认同。尤其是在当今各种娱乐形式竞争激烈的情势下,民众更需要鉴赏好的艺术作品。

(三)坚持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部好的作品,应该是经得起人民评价、专家评价、市场检验的作品,应该是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同时也应该是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的作品。”这对艺术工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戏曲作品传播亦然,既需要在思想上和艺术上有所建树,也要能够在市场上受欢迎。

其实,这也体现了戏剧的“商品属性”。郭缚澜在《戏剧的商品属性》中指出:“戏剧从文学形式转化为演出形式的过程,不管其主观意愿如何,客观上必要伴随着一定的经济目的而进行生产,生产的全过程,艺术家的审美趣味、艺术追求、价值取向,乃至艺术形成与艺术规范等,无不在那特定的经济目的的统摄之下。所产生出来的剧目,也必然要通过经济途径与经济手段,通过艺术消费者的选择与消费过程,获得与其他商品相类似的特殊意义上的商品价值,进而在艺术消费者的身上产生了精神使用价值。”艺术生产传播与艺术消费是相互依存的关系,因此,艺术工作者不能够脱离现实、忘却消费者,而是要不断贴近生活、贴近人民,以了解观赏群体的思想变化和精神需求,继而实现艺术作品的价值。

目前,国家对于戏曲艺术采取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包括艺术基金资助在内,为戏曲艺术发展创造了良好氛围,也为促进戏曲创作传播、人才成长提供了有力契机。但艺术工作者不能单纯依靠政府支持,政府支持仅仅是在作品成长之初给予一定滋养,其更需要探寻自身的市场价值。

结语

戏曲艺术的传播与转化,一方面需要努力扩大本国观赏群体,提高民众认知度和认可度;另一方面,需要提高中国文化软实力,助推戏曲艺术“走出去”。比如鼓励创作,确定明晰的发展规划,从国家政策层面、从剧种发展层面,都需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发挥出戏曲艺术多层次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优势;再如储备人才,防止人才断层现象发生,需要尊重戏曲艺术本体,遵循戏曲人才培养规律,为青年人才成长创造条件。

总体来说,戏曲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既要加以保护继承,也应当在坚持戏曲艺术精髓的基础上,促进探索创新、传播发展。要不断加强人才培养和观众培育力度,夯实戏曲发展根基,创作贴近时代的优秀作品,推动戏曲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中彰显戏曲艺术的生命力,走出一条符合戏曲发展的道路,进而将其打造成为中国文化的代表性名片。

猜你喜欢
资助戏曲艺术
戏曲从哪里来
《广西戏曲》
高校资助育人成效的提升路径分析
“隐形资助”低调又暖心
用一生诠释对戏曲的爱
纸的艺术
歌剧要向戏曲学习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2600多名贫困学生得到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