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会理地区红铜山铜矿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

2019-02-09 02:18申红涛贾志泉
世界有色金属 2019年17期
关键词:会理层位黄铜矿

申红涛,贾志泉

(1.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O三地质队,四川 峨眉山 614200;2.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一O八地质队,四川 崇州 611230)

1 区域地质概况

矿区地处SN向延伸的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康滇地轴)的中段,EW向会理~东川坳拉槽的西端。会理~东川坳拉槽是元古代扬子地台西缘川滇被动大陆边缘裂谷系中重要的成矿构造带,西起安宁河~绿汁江断裂,由会理天宝山、凤山营、黎溪、拉拉一带向东经通安、会东、东川至小江断裂,宝台厂~九龙断裂和天宝山~巧家断裂分别构成坳拉槽的南北边界。会理~东川地区主要区域地层组合有:前震旦系(Pt1、Pt2)、震旦系至志留系(Z-S)、二叠系(P)、三叠系至白垩系(T-K)和新生界(N-Q)。构成区内基底的河口群、会理群等地层不仅是本区的原始矿源层,而且是赋存铜、铁、金矿床的重要层位[1]。在黎溪地区已发现12个铜矿床(点)都产于这一岩层之中,矿体产状于围岩基本一致,呈似层状,透镜状顺层产出,含矿层位稳定,铜的富集与大理岩中泥、砂质和有机质含量有关,呈正消长关系,尤其有机质与矿化关系密切。铜矿体赋存在一定的层位,即落雪组一段(Pt2l1)中,受层位其控制。

2 矿区地质特征

(1)地质特征。出露地层主要为前震旦系会理群地层,次为中生代上三叠系地层。其中会理群落雪组一段为本区最重要的含铜矿层位,各组地层受断裂影响,产状表现凌乱,会理群地层走向总体为北西~南东向,盖层三叠系白果湾组地层走向总体为北东~南西向。区内整体构造形迹呈近南北向,向北东偏转,小型局部褶曲较为发育。矿区内早元古界地层,形成年代久远,历经多次构造运动,受变质作用广泛。区内主要变质作用有:区域变质作用、接触变质作用、热液(交代)变质作用。区内围岩蚀变存在低至高温的热液蚀变,如硅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黑云母化、褐铁矿化等。矿体两侧围岩一般可见绿泥石化、绢云母化、褐铁矿化等,它们在空间上与区内矿体及矿化体展布一致,显示明显的热液活动,与铜矿化关系最为密切的是硅化。区内矿体内可见铜矿物与石英脉(团块)密切伴生。硅化主要以细~微细石英重结晶出现于母岩中,常伴生有黄铜矿、黄铁矿等矿物,于大理岩内分布较普遍,矿体附近硅化较强。

(2)矿体特征。红铜山矿区共圈定①、②、③、④、⑤、⑥、⑦、⑧等8个工业矿体,以③号矿体为主,次为⑥号矿体,其余矿体均由单工程控制,规模小。矿体长50m~275m,最大斜深30m~190m,平均厚1.08m~4.75m,平均品位Cu0.70%~1.22%(图1)。矿体主要赋存于会理群落雪组一段第二层(Pt2l12)中下部(①~⑥号矿体),其次为第二层(Pt2l12)顶部(⑧号矿体)、第一层(Pt2l11)的上部(⑦号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基本顺层产出。赋矿岩石为灰白色、青灰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矿石自然类型主要为氧化矿,少量硫化矿。

矿石矿物成分主要有:黄铜矿、斑铜矿、辉铜矿、孔雀石、蓝辉铜矿、黄铁矿,次为赤铁矿、褐铁矿等。原生金属矿物一般细小,呈不规则它形粒状沿石英粒间分布。辉铜矿和斑铜矿又有围绕黄铜矿展布的趋势。孔雀石为不规则状,常与褐铁矿薄膜一起呈极不规则的脉状沿裂隙分布。褐铁矿基本上由黄铁矿风化而成。在褐铁矿的某些中心部位尚可见到黄铁矿的残余。脉石矿物主要为白云石、方解石、石英,次为白云母、绢云母、绿泥石等。白云石:粒状变晶,粒度0.1mm~0.8mm。方解石:呈脉状集合体,受构造作用双晶弯曲。石英:灰白色、乳白色,玻璃光泽,断口油脂光泽,贝壳状断口。呈它形粒状或致密块状集合体,是主要的造岩矿物,粒度在0.2mm~0.05mm之间,常与方解石、白云石、云母等矿物共生。绿泥石:呈鳞片变晶集合体脉状穿插石英和方解石矿物集合体。金属矿物生成顺序:辉铜矿—黄铜矿—孔雀石—黄铁矿。矿物共生组合主要为:黄铜矿—孔雀石—黄铁矿,黄铜矿—辉铜矿。

矿石以他形晶粒状结构为主。矿石中的主要金属矿物呈单晶或粒状集合体分布于脉石矿物粒间,半自形—他形晶粒状结构:此种结构在矿石中非常普遍,黄铜矿、黄铁矿等多呈半自形晶,少量他形晶。铜矿石以浸染状构造、星散浸染状构造、层纹状构造为主,次为网脉状构造。

(3)赋矿层位及矿化特征。矿区铜矿体主要赋存于会理群落雪组一段第二层(Pt2l12)中下部,其次为第二层顶部、第一层的上部。矿体严格受层位控制,呈似层状、透镜状基本顺层产出。赋矿岩石为灰白色、青灰色石英白云石大理岩。经化学样分析,Cu含量在0.53%~2.81%之间,变化不大。因矿化不连续,矿体在走向、倾向上均不够连续,造成矿体多由单线、单工程控制,延伸有限,规模均较小。工程控制的矿体真厚度在0.62m~4.75m之间,一般在2m左右,厚度不大。目前,除埋深在300m左右的④号矿体为硫化矿以外;其余矿体均为氧化矿,分布在浅表,埋深0m~109m。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分析

(1)矿床成因。从基本地质特征、成(控)矿地质条件等方面,对邻区相似已知矿床—会理黎溪黒箐铜矿进行类比,认为红铜山铜矿与黎溪黒箐铜矿在基本地质特征、成(控)矿地质条件和矿床成因上属同一矿床类型。红铜山铜矿体均赋存于前震旦系会理群落雪组中、下部地层碳酸盐岩中,与黎溪地区的黑箐、中厂、南冲等铜矿产于同一层位。矿石呈细脉状、网脉状、团块状构造清晰,并严格受层位控制,后期热液蚀变特征明显;矿石类型基本一致,所以,红铜山铜矿矿床成因类型为层控的沉积—热液改造型(“东川式”铜矿)。

(2)找矿标志。在矿区,矿体在地表有不同程度的氧化,易在矿体表面形成孔雀石、蓝铜矿、褐铁矿等易于辨识的矿物,这些是寻找铜矿的直接标志。在地表矿体或含矿层的风化露头以及老硐废矿堆中,一般可见到铜草;含铜较高者,则铜草生长茂盛。

猜你喜欢
会理层位黄铜矿
基于样本选取和多种质控的地震层位智能拾取
典型杂质矿物及离子对黄铜矿浸出影响的研究现状
黄铜矿吸附O-异丙基-N,N-二乙基硫氨酯的动力学和热力学研究
涡北煤矿综采放顶煤运输巷层位布置的探讨分析
机械活化黄铜矿浸出动力学研究
去会理过年
顶板走向高抽巷层位布置的合理选择
会理县核桃园的建立及栽培技术
浅谈会理县直干桉播种育苗技术
黄铜矿生物浸出过程的硫形态转化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