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构建高职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究

2019-02-10 15:3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高职生思政课思政

(苏州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思想政治工作从根本上说是做人的工作,必须围绕学生、关照学生、服务学生,不断提高学生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让学生成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1]这对高校思政工作者提出了以学生为本的思政教育和教学的精准思路,即高校思政课要用精准思想来指导课程建设和课程改革。

一、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概述

高职思政课是培养高职生完善的人格、高尚的情操和坚定政治信念的课程。如何提高高职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实现思政课理论和实践的契合,是思政课改革需要深入研究的问题。

(一)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含义和特征

构建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是依据学生、课程和社会现实的发展,遵循内容、形式、方法不断更新的动态和目标、重点、原则相对稳定的静态相结合,同时实现线上线下时空延展而建立的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模式。它决定了高职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两个特征。

1.基于思想导向的动态性。习近平总书记在2019年3月18日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要不断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2]。高职思政课是最贴近高职生思想的课程,理论内容既要忠于教育部统一教材,又要贴近现实的发展需要,还要贴近不同发展阶段高职生的思想状况。内容和方法顺应党的教育思想不断地创新,展现思政课改的动态特性。

2.基于时代特点的多维性。“互联网+”时代,海量信息铺天盖地地涌来,“网络这种新兴媒体以其强大的影响力对大学生的政治态度、道德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模式乃至心理产生了强大的冲击,极大地改变了高校思政理论课的教育环境,增添了思政理论教学的复杂性和难度。”[3]如何利用好互联网是思政课必须要面对的时代课题,研究互联网信息对于思政课时间和空间的延展,体现了思政课改模式的多维性。

(二)构建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凸显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培养大学生全面素养和完善人格方面的重要性。高职院校特殊的教育群体和特殊的培养目标,决定了高职思想政治课面临着更加特殊的思想教育任务。

1.高职思政课的课程特征决定了思政课实践改革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思想政治理论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4]。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主战场,也是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它是直接叩击学生思想和灵魂的一门系统化课程。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极强的政治性、思想性、理论性和严谨性。传统思政理论课程实施中的“枯燥乏味”“理论灌输”削弱了思想政治课的趣味性、生动性、时尚感,进而也降低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的学习兴趣。对思政理论课进行实践改革,进行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改革,构建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激活思政理论课课堂的学习效果,是高职思想政治教育的必须要选择的途径。

2.高职思政课的学习状况凸显思政课实践改革的迫切性。高职院校的学生多数是在高中阶段由于自我要求不高、自我管理不严格,高考成绩不理想而被录取到高职院校的。由于高职生个人素养和专业技术培养特点,普遍表现出对思想政治课的轻视,甚至厌烦。现象上表现为上课沉迷玩手机,甚至逃课。传统的高职思政课教师上课、学生听课的模式已经无法实现思政课的“思政育人”教学教育效果。因而,进行思想政治课的实践改革,构建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的转化、理论教学向理实结合的转化,以此激发高职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的兴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是势在必行。

二、构建“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基本原则

高职的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极强理论性和实践性的思政教学课程。在构建高职生完善人格的过程中,要注重用鲜活灵动的实践形式传导理论内容。因而,高职思政实践课改革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坚持“因事而化”的思想指导“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

“因事而化”是指要遵循事物本身的特质和事物与外部的联系有所为。包含了“以人为本”的静态思想原则,也包含“人是发展着”的动态思想。因而,要求遵循高职生的身心特点、把准高职生的思想脉搏[5]。实施中既要坚持“以学生为本”,又要坚持“以教师为本”。

1.“以学生为本”是指学生是思政教育和教学的主体,也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目标,还是思政教学改革的落脚点。“一切教育活动和过程都必须以学生为中心,努力满足学生的正常需要,发挥学生各自的潜能。”[6]

2.“以教师为本”是指教师是思政教育和教学的主导,在思政教改的规划、实施和评价中具有主导作用,也是学生学习思政课程的理论指导和良好道德情操以及完善人格培养的灵魂引导。

(二)坚持“因时而进”的思想引导教改模式精准规划

“因时而进”即指思政课改要结合时事、结合形势、结合学生精准地规划、实施和总结。思政课是对高职生进行政治理念、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教育的课程,引导高职生“在有自信、有素养、有自尊、有爱心、讲文明、知荣辱、守诚信、敢创新、能自强方面”[7]不断完善人格。

1.要求课程改革的内容“因时制宜”。对高职生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容和法制意识教育,内容一定要和时代发展特征相结合,和高职生的身心发展特征相结合。既要保障思政课改革内容一定的稳定性,又要有内容上的创新。

2.要求课程改革的方式“应时而动”。思政课是通过理论教授和实践活动,使学生在政治理念、思想道德和法治意识上“入心入脑”。课改方式既要反映内容和顺应内容的发展而改变,又要符合学生充满好奇和不断追求新鲜事物的心理特征。

3.要求实施教改的教师“顺时而进”。“思政课教师要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思政教师需要顺应高职生身心变化和教学软硬件不断发展实施教改。

(三)坚持“因势而新”的原则推动教改模式的实施

在高职思政课改中要坚持“因势而新”的原则。

1.要求高职思政课改要紧紧结合形势。高职思政课改和国家大政方针、社会现实和学生现状保持一致,这是对高职课改“因势而新”的具体体现。

2.要求高职思政课改要不断创新。高职思政课改作为一门最直接影响高职生意识形态的课程,它的发展是有尺度的,而它的改革是无止境的。它的发展要符合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符合思政课教师的能力要求和高职生的身心特征,同时要适应社会进步需求、学院发展要求。这既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社会发展需要,也是高职思政课自身发展的需要。

三、构建高职思政课“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路径探索

高职思政课相对于专业课程,更关注对学生的道德素养和法治理念的养成教育。因而,构建“动态立体教学模式”,激发高职生学习思政课的兴趣,培养高职生的综合素养,强化思政课的教学效果是思政课改势在必行的大事。

(一)探究路径起点

理论教材向理实体系转化。思政教材是高职生学习思政理论和参与实践的根本,也是打通理论和实践结合的根据。要构建高职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模式,首先要实现教材体系向教学体系转化及理论体系向理实体系转化。目前我们使用的思政课教材蕴含着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精神和严谨的法治理念内容。高职思政课教师要认真编著忠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的适合高职生的实践教材,让优秀的理论内容接地气,才能真正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高职思政课教师要对统编(统用)教材进行理论知识梳理,加入高职生关注的相关理论热点话题、课内外实践项目、典型人物故事介绍、经典案例(含分析)、网络平台资源。实践项目要线上和线下同步,同时,加入相应评分或考核标准,给高职生把理论内容运用到实践中提供操作依据,对于提高学生对思政课堂学习的参与度和对社会正能量的理解与接受水平以及自身能力的提升都有极强的效果。

(二)探索实践操作

说教式教学向感悟式教学转化。“感悟式”是通过学生参与场景,观看演示、实物、图片、视频等资料,听取特定人物讲述,以此引发学生对相关理论内容和所见内容进行关联性思考,触动学生感悟理论内容,激发内心情感的教学模式。思政课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情怀和丰富道德内涵的课程,需要教师通过系统的、有计划的教学活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授给学生,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践行者,成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8]高职思政课要真正实现教育目的、对高职生思想教育“入心入脑”,就必须要把理论内容带入实践,运用“感悟式”教学让高职生体验、消化、吸收和悟出理论内容的精髓。“感悟式”教学是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实现的,因而,依据思政课理论内容创建校外实践基地,“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9]同时,在实践中的很多小组活动也是激发学生树立团队意识、互帮互助的道德品质的重要环节,有助于提升高职生的个人素养和综合素质。

(三)探索资源整合

单一模式向动态立体模式转化。“互联网+”时代,高职思政教师也要顺应时代特征引领“教”的转变,用探索的精神服务高职生“学”的成长[10]。

1.用动态内容嵌入理论课堂。在网络教学平台,嵌入相应的题库、视频、问卷、讨论、评价时,嵌入的内容要随着课本变化和社会热点问题不断更新,并且让学生根据要求进入网络教学平台完成老师布置的课程教学任务,老师对学生完成情况做出打分并计入课程平时考核。动态内容的嵌入、学生的参与不仅仅延展了理论课堂时间和空间“域”的限制,也给予所有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公平机会,这是思政课合班上课无法实现的,及时更新的内容也使课程网络教学平台具有了动态效果。

2.同步实施线上线下教学立体化模式。“互联网”的运用使得很多信息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被共享,在线直播很好地实现了异地信息同时共享的目的。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可以给参与活动的学生“感悟式”体验,有些基地(法制教育基地)受(案件性质、安全性)场地等因素限制无法满足所有学生亲临现场,但可以通过网络直播解决这个问题。组织个别班级(或者各班学生代表)到实践基地,同时安排其他不能进入现场的在教室收看基地现场活动,老师组织现场(教室)同学讨论。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构建线上线下同步的实践教学互动模式。

四、对构建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模式”的思考

“动态立体模式”是在尊重统编教材的基础上以教材理论改革为起点,以学生综合素养提升为目的,以学生感悟式学习为过程,融入校内校外、线上线下同时架构的立体教学模式。在规划和实施中要精准分析理论目标、学生特征,并把这些和社会热点中具有稳定传承性和即时教育性的内容相结合,构建“动态立体教育模式”。

(一) 精准把握教材编写的尺度和关系

1.把握好教材编写的有限性和无限性尺度。理论内容的有限性是指教材的编写一定要以统编教材为理论基础和思想框架。无限性是指教材编写引用的各类资料、设计的框架和展现的形式、创新的思路和手段等,都具有无限的空间。

2.把握好教材的编写静态与动态的关系。静态体现在所编写的教材在忠于统编教材的基础上,要有相对的稳定性和理论体系的传承性。经过五千年文化浸润的中国精神、法治理念必须要有相对的稳定性,才能使高职生在接受思想教育的过程中去认知、感悟和吸收。动态效果上则要求教材编写要符合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要求,要用新思想、新目标、新征程等内容取代不符合发展现状的理论。还要紧密结合高职生身心不断发展的实际,遵从高职生好奇、猎鲜的心理特点、勇于创新的心理要求,不断进行更新和完善。

(二)统筹各类网络资源和表现形式

“互联网+”时代,网络资源的利用在各类学科教学和教育的使用中趋向于无穷大,思政课程也不例外。

1.充分体现网络教学平台的时代价值。网络教学平台是理论课堂的延伸,要用好、用精、用足网络教学平台。把网络教学平台的设计、规划和学期理论内容的教学规划有机契合,在尊重理论内容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不断更新网络教学平台相关内容,设计学生参与网络平台的一系列活动,并在课堂理论讲解过程中不断切入网络教学平台的学生互动内容,实现网络教学平台和课堂理论内容的同步融合。

2.谨慎开设思政课在线开放课程。在线开放课程是通过录制了思政教师理论讲解的视频让学生在线观看学习(简称网修),可以较大程度地节省教师课堂上课的时间和教室集中使用的空间。对于思政课程来说,在线开放课程不是实践改革的好方法。思政课是关于人的思想的课程,是一门有“思想温度”的课程,不仅仅是教师能够传达政治理念、道德内容、法治意识,还要求教师能够规划、设计、运作实践情景来吸引学生、感染学生、触动学生,让学生和教师的思想产生共鸣,达到思政课程的教育目的。学生选择网修就无法实现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互动和交流,不可避免地会有学生在没有教师监督的学习情况下打开网修页面不学习干其他的事情,失去了思政在线课程学习的意义。

(三)构建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教学模式”对思政教师的思考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在学校思政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关键在发挥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2]教师是实现思政课改的灵魂和指导。

1.要求思政教师要有明确的问题意识和导向意识,在思政课改中明白“为什么要课改?”“改什么?”“怎么改?”。这样才能有明确的方向和动力,才能有明晰的责任和压力,才能有科学的方法和措施。“为莘莘学子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11]

2.要求思政教师自身要具有政治信仰、学历层次、学术结构等专业素养。思政老师要用理论解惑学生,用思想感染学生,用成果吸引学生,这些都是思政老师执行“以德立身、以德治学、以德施教[12]”应该具备的要素,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思政教育的目的。

(四)构建思政课改“动态立体教学模式”对高职生的思考

1.培养高职生和思政教师的“价值认同”。思政课是一门传导和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高职生理想信念和健全人格、提升法治理念,理解党执政理念的课程。尤其是对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接受和理解,是需要师生双方都具有一致的“价值认同”,这样才能完成传导和养成任务。

2.用“赏识教育”发掘高职生的“存在感”。“存在感”是高职生个体自信心和集体参与度的情感保障。高职生多数是高考成绩达不到本科分数线的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要么是就读于重点高中的成绩差生,要么是就读于非重点高中的成绩中下水平学生。他们在高中时段的自信心极度缺乏,存在感低。他们进入高职后的竞争意识也普遍不强,荣誉意识薄弱,因而往往忽视追求自身价值的实现,也不在乎自身价值被认同。这需要教师在思政课改中嵌入各种“赏识教育”,激发学生的自身价值认同意识,实现高职生完善人格的建立。

总之,高职思政课改的“动态立体教学模式”的构建是一个在不断发展中的系统工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需要学院、思政教师、学生的共同努力,需要校外因素的协调和参与,也需要社会范围的广泛参与,更需要形成一个常态的机制。它是一个在摸索中前进的实践过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态立体模式”。

猜你喜欢
高职生思政课思政
高职生生涯适应力与求职主动性关系实证研究
医学人文精神融入思政课的实施路径研究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新时代高校思政课中中国故事的创新表达
——评《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的打开方式》
浅议高校学生在思政课中的情感认同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思政课堂这样“沸腾”——陕师大思政课从“有意思”到“有信仰”
如何引导高职生理解《三国演义》中的英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