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2019-02-10 15:39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9年2期
关键词:中华思政英语教学

(山西广播电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西 太原 030027)

教育部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提出要“大力推动以‘课程思政’为目标的课堂教学改革,优化课程设置,修订专业教材,完善教学设计,加强教学管理,梳理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和所承载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各环节,实现思想政治教育与知识体系教育的有机统一”[1]。“课程思政”概念的形成是将传统的思政元素与通识课、专业课程相融合,将高校的思政教育渗透融入到所有课程的教学理念中。

我国高校英语教学目的无论是英语专业还是公共英语教学,其最终目的是要培养学生的对外交际能力,英语教学担当着两种文化相互沟通的使命。长期以来我们一直是以输入为主,即向欧美西方国家学习先进文化,这无疑对中国历史发展进程尤其对改革开放后现代化的中国产生的巨变是显而易见的。但如今我们需要建立中国有特色的外宣传播话语体系,需要建立传播中华优秀文化,树立中国形象,构建能够使国外受众接受与理解地道的话语体系格局,在中国文化“走出去”的过程中让国际社会更多地了解中国也是我们构建融通中外话语体系的基础,没有这个基础,构建融通中外的话语体系则缺少了核心价值。英语教育工作者如何培养出能够“走出去”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tellingthetruestoryofourcountryandmakingourvoiceheard) 的高端中英双语人才,将直接推动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的创新,也是我们每一个英语教师深入思考的问题,因为我们的每一个英语学习者今后都是潜在的“融通中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thecoresocialistvalues) 的对外传播实践者。

一、“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的背景及其意义

英语课程教学在“课程思政”建设中有着特殊的意思,在高校英语专业以英美西方文化为主的课程设置中教师的讲授和教材的内容将直接对学生产生影响,对吸收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价值观也起到潜移默化的引领作用,如果我们在课程设置中加大中国元素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例将会直接对构建培养中译英能力的、国家战略背景下的双语人才产生积极意义。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提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继承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吸收了世界文明有益成果,体现了时代精神”[2]。这非常清晰地表述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的关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突出优势,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2]。“课程思政”元素对英语教学的融入,其核心就是中华优秀文化所体现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课程思政元素融入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2019年3月,习近平在学校思政课教师座谈会上指出:“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我们党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锻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3]。课程思政重在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在英语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大学教育阶段应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为重点,培养学生的文化创新意识,增强学生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4],弘扬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作为远程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和全体师生应在传播中西文化中吸收中国文化营养,掌握用英语表达中国文化的能力,并有扎实的英语口译笔译基本功,地道准确地使用英语向国外介绍本土文化,向世界推荐中华文化,对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多数学生让他们用英语基本了解中华文化,培养熟悉中国文化的基本表达,课程思政下的英语教学最终要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具有民族自信和国际视野的双语人才,当然也是我们理想中的英语教学中素质教育和学生可获得的能力体现。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英语教学的必要性

与我国迅速增强的经济实力和大国地位相比,与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形势相比,高校英语教学的专业课和通识课远远没有跟得上与大国崛起相称的发展,也更没有达到我们理想的教学目的。当今课程思政背景下英语教学导入以中华优秀文化为核心的中国文化元素意义非凡,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构“中国故事”的话语体系

要构建一个“融通中外”的外传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的前提是培养出具有国际传播能力的有着“国际视野、国际惯例、国际平台和国际人才”[5],如何通过准确地道的中国英语将中国元素讲述出来并客观的描述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到传媒、对外宣传、双语翻译人才和英语教学等,从英语教学的角度来看,高校是这种人才的来源,基础英语公共课教学还是专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导入中国文化元素是加快实现这类高素养人才培养的根本目的。

与构建“融通中外”的对外话语体系不相适应,目前摆在我们面前的困境是我们的学生对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不清楚,或虽知道但却不知该如何用英语准确表达、如何用地道的英语来阐述介绍。我们很难想象他们能胜任中国文化走出去的重任,也谈不上培养高层次的具有国际化素养的人才,要意识到这种危机,实际上成人高校在英语教学中的本土文化失语现象日趋严重也是由于课程设置中缺失“中国元素”而最终导致英语专业被迫取消的原因之一。

我们在诸多领域都需要高层次的复合型中译外的外语人才,需要大批能够从事较高级别国际学术交流活动的中译外人才,也需要在基层对外从事一般性工作的能够达到跨文化交流的人才,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培养这种人才的最佳途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英语教学导入中国文化则更具有战略意义。

(二)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需要

英语教学无论课堂教学还是网络远程教学,融入中国文化的背后就是中国文化要“走出去”与“一带一路”大战略的要求。我们要用最地道的语言和最质朴通俗的话语让国外的普通百姓懂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课程思政”元素不仅包含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应该 “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汲取中国智慧、弘扬中国精神、传播中国价值,不断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命力和影响力,创造中华文化新辉煌”[6]。高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担负着传承和创新的重大责任。所以,高等教育要积极助力我国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

“走出去”和“一带一路”大战略将当前中国英语教学推向了“开弓没有回头箭”的前沿,英语教学特别是翻译人才的培养在CATTI(全国翻译资格水平考试)提供的相关数据充分“反映出当前翻译市场之活跃”[7]。这将直接对英语教学产生极大的推动作用,如从过去的译入到现在译出从而对外传播真实的中国元素。而跨学科的多种中译外也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十七届六中全会第一次提出了“中国文化走出去 ”以来,推促中国文化内容积极融入各层次外语教学课堂、课程和教材以及各类外语考试中。当前中国文化海外传播还没有达到理想满意状态。中国文化走向世界多个层面等诸多环节以及如何将这些要素加以利用,达到真正“走出去”。正如2018年5月3日在中国外交部举行的记者例行会上,发言人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于中国,但机会和成果属于世界”[8](theideaandvisionoftheBeltandRoadInitiativehave?beentranslatedintoactionandreality,yieldingfruitfuloutcomesandbenefitingmoreandmorecountriesandregions)。这表明我们既需要对内宣传好,也需要对外阐释讲好“一带一路” 的故事。

三、中华优秀文化融入英语课程教学的策略

建设符合时代战略的成人高校英语专业教学计划和人才培养目标创新教学方式是一种担当。英语专业和通识课教学中找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切入点及时融入于课程,教学中体现出的内容和课堂教学方式的创新是教师的责任,也对教师的能力提出较高的要求;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媒体辅助英语教学等教学手段补充完善及时更新相关内容;加强对学生的考核,在考试中增加中国元素的内容起到导向的作用。

(一)主动改革创新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

从“课程思政”的隐形和显性的角度分析,英语类课程直接用英语开设中国文化类、文学类、历史类和哲学类系列翻译类课程,以及开设中西文化比较跨文化交流课程,是针对英语专业让学生通过对英汉语言及文化的学习能够用熟练的语言表达优秀中国历史文化的精髓属于是一种隐性的思政方式。“传统的英语教学只注重本族语文化,更为准确地说,学习的只是英、美国家的文化,非本族语文化被边缘化,中国本土文化更是被排斥在外”[9]。主动改革创新英语教学课程重新制定新的教学方案,新的课程设置尤为重要,在这点上如果一味被动等待迈不开创新的步伐,那么我们培养的学生也将无法担负起传播中华文化的使命。英语教学界一直有这样的困扰,认为英语课程中缺少了基础语言技能课程就一定会导致我们学生的基本功不扎实,尤其是英语专业。可实际上,各类文化内容不同语料的教材,如旅游类、政治经济类、现代科技类的内容也包含了大量的基础语言点,词汇量更庞大,用法更为细腻。英文基本功能力的获得同样可以在中国文化、中国历史、中国哲学等课程中习得,对此笔者深信不疑。

20多年前,在笔者从事英语教学中就始终坚持在每节课中抽出一定比例的时间给英语专业及公共英语的学生阅读甚至朗读ChinaDaily相关栏目中国元素的内容,比如上世纪90年代初期的lettersfromreaders(读者来信)、candidcamera(抓拍)、十年前的insight(深度报道)、lifepulse(生命之脉)等口语体比较明显容易上口记忆的短文,笔者至今保存着十年前的这份给学生做听力口语练习的英文报纸,在holidayspecial的栏目有Zongzi:Wrappedupmemories(粽子:包起来的记忆)和Dumplingtalesandtraditions(粽子的传说和传统)介绍了中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文中对屈原爱国主义情怀教育的内容时学生们会在学英语的同时情不自禁为之感动。又在例如“Manofmanywords”一文中为学贯中西的翻译家杨宪益和戴乃迭(GladysYang)一生为东西方交流而耕耘的故事所感染。学生们通过具体的语言学习既可以训练语言基础技能、训练英语听力,又可以通过口语讨论潜在的受到爱国主义教育,教师的主动引导实际上是一种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融会贯通,实践证明在英语教学中纳入中国元素,讲述中华优秀文化丝毫不会降低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不会面对英语教学课程设置等等的改革问题束手无策。有人指出,将中华文化融入英语教学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最佳方式,也是中国教师的未来发展的出路。[10]

(二)优化教材及网络课程平台相关栏目建设

在国开网络学习平台增加的“课程思政”栏目中增加中华优秀文化的内容,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已成为教学的重要辅助工具。英语专业教学迫切需有中西比较文化的优秀教材,但首先需要的是普及型双语读本,既包含英语语言的技术技能,更重要的是用简洁的口语体对中国文化的介绍,用英文讲述编写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或读本。在这里笔者推荐面向世界各国汉语学习者的一套普及型读本,中国传统文化通览、中国文化常识、中国历史常识、中国地理常识(AnOutlineoftheTraditionalChineseCulture、CommonKnowledgeAboutChineseCulture,CommonKnowledgeAboutChinesehistory,CommonKnowledgeAboutChineseGeography),尽管这套书不是很完美,比如个别的政治宣传色彩较浓的词语可以避免使用,但对高校本科学生来说依然是一套优秀的读本。网络教学平台对于浩瀚如烟的中华优秀文化资源如何根据教学需要取舍、更新和补充来说,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数字化技术的突飞猛进而使得英语学习不受时空限制,相关中国元素的资源无论是文字还是其他格式的如视音频都可以读取和下载。网络资源中华优秀文化元素的建设可以从中国文化常识开始,其中应包括的几个大类应该有:

中国传统思想(TraditionalChineseIdeology)

中国传统美德(TraditionVirtuesofChina)

中国古代文学(AncientChineseLiterature)

中国古代科技(ScienceandTechnology)

中国传统艺术(TraditionalChineseArt)

中国文物 (TraditionalCulturalRelics)

中国古代建筑 (AncientChineseArchitecture)

中国工艺美术 (ChineseArtsandCrafts)

中国民俗 (ChineseFolkCustoms)

中国人的生活(Chinesewayoflife)

中华医学(TraditionalChineseMedicine)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远不仅这些,正如习近平指出,我们不仅要让世界知道“舌尖上的中国”,还要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让世界知道“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1]。

(三)扩大教师的视野与知识储备

英语教学中的“课程思政”需要专业课教师提高自身素养和调整知识结构,广泛挖掘出课程中隐含的思政内容,不仅要从语言教学层面,而且在核心价值观中融入和渗透中华优秀文化元素。

英语教师虽不是专业的思政教师,但是完全可以在不脱离基础英语教学的技能训练下挖掘出思政中的元素,无论是显性教学还是隐性教育的渗透与融入。

毫无疑问,英语教师作为学生英语学习语言知识、价值观念的引导者和最终培养用英语输出能力的人才起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教师在为国家“走出去”战略培养新型外语人才,因此英语教育工作者面临自身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知识储备的重新认识,这无疑是一项艰难的任务。“中国的外语专业教师和外语工作者要能够在国际学术界和高校的讲坛上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具备相当扎实的中国文化基础”[12]。

英语教师首先要具备扎实的英文基本功,驾驭中英双语跨文化交际能力。也就是说,新时期的英语教育工作者不仅能英译汉而且还要转型汉译英,最好达到能够承担国家级的汉译英重点工程项目,因为在“走出去”的背景下英语教师的汉译英能力更能反映出一个教师的真实水平,“是展示英语水平的正确途径”[13]。

传播中国文化元素英语教师还要具备对外传播中的外宣翻译能力,用中国地道英语塑造确立中国话语在国际格局中的位置,我们需要的能讲好中华文化优秀文化双语人才培养任重而道远。英语教师应坚持阅读《中国日报》(China Daily )《北京周报》(Beijing Review)、收看CCTV4频道中英双语字幕的栏目(如:国家记忆、国宝档案、外国人在中国、中华医药等),研究并关注海外汉学成果、海外华人的外传中国文化的作用也将会对英语教学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以下是笔者认为可供英语教师提高外宣翻译能力的参考网站:

1.中国网双语语料库。http:∥www.china.org.cn/chinese/node_7245066.htm

2.中国网关键词检索。http:∥www.china.org.cn/chinese/china_key_ words/idex.htm

3.中国翻译院双语文件。http:∥www.catl.org.cn/node_7232138.htm

4.中国重要政治词汇对外翻译标准化专题库。http:∥210.72.20.108/special/class3/search.jsp

5.香港理工大学英语语料库。http:∥rcpce.engl.polyu.edu.hk/HKCSE/

6.外交部英文网。https:∥www.fmprc.gov.cn/mfa_eng/

四、 结语

高校英语教学是培养沟通中西文化交流的人才,当然也是中译英高级人才的来源,讲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也就是讲述全体中国人最精彩的故事。在符合时代战略的成人高校英语专业的教学设置中改革创新英语课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英语课程是一项巨大浩瀚的系统工程,绝非一朝一夕的事,在“课程思政”背景下对英语教学的融入与渗透对学生的影响和熏陶也是渐进和缓慢的,因而在英语课程教学中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任重而道远。十八届三中全会指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精彩故事能不能讲好,中华优秀文化的声音能不能传播好,承担高校英语教育的工作者对此应当有更多的担当和责任。

猜你喜欢
中华思政英语教学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巧用“五法”激趣——以英语教学为例
高中英语教学中德育的渗透
英语教学中学生倾听习惯的培养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