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书法专业学科的“转型升级”与内涵建设

2019-02-12 07:43杨庆兴
大学书法 2019年1期
关键词:美术学转型升级学术

⊙ 杨庆兴

中国高等书法教育自20世纪60年代初创以来,经过55年的艰难努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在学科建设方面尚未取得与之相当的地位。在全面推进文化复兴和高校争创“双一流”的当下,回顾书法专业学科的发展历程,推动书法专业学科的“转型升级”和内涵建设,扩充书法学科的张力,提升书法艺术的占位是高等教育、书法家协会、书法工作者新时代的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

一、“从无到特”,书法学专业诞生的艰难历程

专业建设是现代大学的重要内容,随着高等书法教育的蓬勃发展,书法专业只是“事实”地进入了高等教育和高校专业建设序列,成为一门古老而新兴的“专业”。尽管书法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专业设置不仅相对滞后,而且至今没能获得相应的定位。

早在20世纪初,著名教育家蔡元培先生就倡导设立书法学科,60年代浙江美术学院先后开设了书法篆刻本科专业和书法硕士点,书法教育渐次展开,并产生广泛影响,书法的地位也逐渐上升到与美术相提并论的高度。尽管书法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其间书法学科和书法学专业历经反复,但书法专业始终徘徊在《本科专业目录》的大门之外,而未能堂而皇之地登堂入室,即便是1998年教育部向全社会公布了《本科专业目录》,但其中关于书法学专业也是只字未提。直到2011年,教育系统对高校的学科划分进行了重新调整,将艺术学从文学中分离出来,升级为第13个学科门类,增设了5个一级学科,分别是艺术学理论、音乐与舞蹈学、戏剧与影视学、美术学、设计学。美术学由原来的二级学科升级成一级学科,原美术学之下的书法才顺理成章地升级为二级学科,并将“书法学”作为美术学类中的一个“特设专业”列入新的《本科专业目录》。至此,书法学才在高等教育体系中获得一席之地,但其整个孕育过程可谓漫长而复杂。在这漫长而复杂的过程中,书法专业定位的不确定性,使得书法学无法取得与美术、音乐、戏剧等相同的地位,更不要说与文学、历史、哲学等传统人文学科相比了,书法学在艰难的孕育过程中丧失了许许多多的发展契机。

二、“从三升二”,书法学科发展的尴尬境遇

书法学科的设立与建设,遭遇了与书法学专业相似的境遇。1992年,国家技术监督局颁发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学科分类与代码》,把书法从三级学科提升到二级学科,并规定:“艺术学”为国家一级学科,下设艺术心理学、音乐、戏剧、戏曲、舞蹈、广播电视文艺、美术、工艺美术、书法、摄影和艺术学其他学科等12个学科,书法作为二级学科与美术并列其中。这意味着书法学进入到了国家学科序列,并在行政管理和知识应用层面成为二级学科。但教育系统和国家技术监督管理委员会在学科定位上的标准并不一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分别于1983年3月、1990年10月、1997年6月联合下发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并未提到书法学科,1998年教育部公布的《本科专业目录》中也没有提到书法学这一专业,这说明书法一直未被列入国民高等教育学科序列。正如上文所述,直到2011年教育系统学科目录大调整时,书法学科才获得由“三升二”的机会。但书法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其间,书法学科走的是“寄人篱下”,或是依附于文学、史学、美术学或设计艺术学门下之路。就我国现有的几个“书法博士点”来说,浙江大学、吉林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将其放在古典文献学中,中国人民大学将其放在美学之中,北京师范大学将其放在艺术学理论中,山东大学将其放在汉语言文学中,首都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中国艺术研究院、南京艺术学院将其放在美术学中。这些充分说明,我国目前并没有“书法学博士点”,口头上的书法博士只是寄生于其他学科中的一个研究方向而已。至于硕士点,则更是五花八门,放在美术学中的相对较多,放在文艺学中的有之,放在中国画当中的有之,放在文学中的有之,放在历史学中的也有之……。按照一般意义的理解,书法学科应是艺术学的一个分支,但从目前高校和科研院所招收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的实际情况来看,大部分都放在美术学、文学、史学和美学等学科之中。毋庸置疑,这种“寄生式”的学科建设为书法学科带来了生机,解决了人才培养的一系列问题,但学科有自己的规定性和归属感,寄生于别的学科门类之下的书法学科难免面临困难和尴尬,发展起来也一直不顺畅。

三、专业转型,书法繁荣的合理诉求

依附于别的学科,书法进入了高等学校和国民教育序列,但并未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取得名至实归的地位,因此,书法如何独立发展,如何理清和建设书法的学科性是当前书法界和高等教育急需回答和解决的问题。专业转型是书法学专业发展的迫切要求。所谓转型,就是将书法从文学、史学、美术学等学科归属中解放出来,将书法学的“特设专业”转型为“普通高等教育本科专业”。

书法本身具有自己的独立品格。书法从产生以来,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但其始终保持着鲜明的独立性,它与许多学科都保持着密切的关系,比如哲学、文学、文字学、史学、中国画等,但它们之间是相互衬托,相得益彰的互生关系,绝不存在包容与被包容的从属或依附关系。尽管几千年来,人们往书法中注入了太多太多的内容,书法包容万象,而这正是其博大精深之所在,但无论如何,也替代不了书法的独特品格。

书法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在我国现阶段已经形成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较为完善的书法教育体系,成为我国国民教育序列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小学(基础教育)书法教育尽管经历了些许曲折,但随着教育部中小学“书法进课堂”的顺利实施,基础书法教育体系逐渐完善。而高等教育相对要复杂得多,早在1963年,浙江美术学院(中国美院前身)就在全国率先开设了书法篆刻本科专业,随后又率先招收了书法硕士研究生;北京师范学院(首都师范大学前身)于1985年首开书法专业大专班,并于1993年和1998年在全国首开书法专业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历经20余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高等书法教育已形成专科、本科、硕士、博士、博士后等完善的高等教育体系。正如倪文东先生所言:“新世纪以来,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繁荣发展及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创新,我国的高等书法教育悄然兴起,得到了中兴和发展。据我们调查和了解,截止到2014年,全国已有113所高等院校先后开办有书法专业本科、硕士、博士及博士后教育。经过多年的教学和科研实践,许多院校在书法专业的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果,初步实现了作为独立学科的基础和条件。”[1]其实,近3年,书法学本科专业获批的院校每年都是10—20所的增长,2016年获批15所(见表1),2017年获批16所(见表2)。

表1 教育部2016年度普通高等学校书法本科专业审批结果

书法已形成相对独立的内容体系。书法以汉字书写为核心,通过笔墨技巧抒情达兴,既不同于美术,也有别于文学。熊秉明先生曾经非常形象地描绘道:“西方艺术只有雕刻绘画,在中国却有一门书法,是处在哲学和造型艺术之间的一环。比起哲学来,它更具体、更有生活气息;比起绘画雕刻来,它更抽象、更空灵。”[2]书法有自己独立的内容,书法技法、书法史、书论和书法美学构成其核心内容,它还常常与文字学、文学、美术、史学、金石学、考古学、美学等发生联系,拓展自己的外延,使自己变得更丰富、更丰满、更完善,也就是说书法学独立的学科建设是十分必要的。

书法之所以在《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没有获得合理的定位,可能与学科设置的西化不无关系,因为我国的学科设置是从西方借鉴过来的,而书法又是“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国特有的优秀传统文化”,在西方艺术学的体系架构中根本找不到它的位置。转型,就需要教育主管部门坚持文化自信,打破固定思维,在借鉴外来文化的同时,不忘结合中国的民族文化,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结合。纪宝成在《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一文中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人文学术领域内的一个重要文化现象,即大规模移植西方学术,把基于西方文化传统和文化经验的学术类型和文化类型当作普遍形态,当作现代学术和现代文化的典范……忽略了中国人文学术自身的经验、问题和语境,从而使中国人文学术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依据自己的资源,针对本土经验,不断创生新的文化理论的生命活力。[3]

四、学科升级,书法复兴的不二法门

所谓升级,就是把书法学科从美术学之下的二级学科升级为与美术学同等地位的一级学科。

我国的文化传承,向来把书法与文学、史学、文字学、绘画及音乐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从来没有把书法看作是文学、史学、美术等的辅助学科。在古代,书法往往因为帝王将相和文人士大夫的喜好而拥有崇高的地位。汉代“鸿都门学”的设立,凸显了书法的独特地位;隋代于洛阳观文殿后营建东西二台,东为“妙楷台”,藏法书,西为“宝迹台”,藏名画,把书法与绘画摆放在一东一西两个平等的位置;唐文宗李昂曾将张旭的草书与李白的诗歌、裴旻的剑舞并称为“三绝”,足以显示书法与文学、舞蹈同等的地位。另外,隋唐“以书取仕”科举制度的推行,无形中还提高了书法的地位。科举制度一直延续到宋、元、明、清,在以“入官取禄”为价值取向的古代社会,达官显贵、文人雅士势必抬高书法的地位,正如张怀瓘在《书断》中说:“文章之为用,必假乎书。书之为征,期合乎道。故能发挥文者,莫近乎书。”[4]这说明,在我国古代的思想认识中,书法与文学、美术、音乐、舞蹈等是并列的,是同等重要的。但在2011年颁布的《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中,美术、音乐、舞蹈等并列在艺术门类下为一级学科,唯有书法在美术学之下,屈居二级学科,这有悖于人们的传统心理,也略显不公。

在当前全面复兴优秀传统文化的形势下,如果书法学科得不到合理的定位,其发展势必受到影响。

五、内涵扩充,学科建设的应有之策

书法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包孕了丰厚的文化历史内涵,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前大力复兴传统文化和高校争创“一流大学”“一流学科”的“双一流”形势下,书法学科建设既迎来良好机遇,也面临严峻挑战。如果“书法学”不能“转型升级”,进入不了国家宏观的“学科”管理序列,将严重制约我国高等书法教育的发展。如果书法界和高校能够抓住机遇,乘势作为,在团队汇聚、学术研究、人才培养和平台构建等学科内涵方面拿出丰硕成果,获得现代学科的平等话语权,获得教育系统和政府部门的认可与支持,就能寻求真正意义上的学科繁荣。

表3 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七)(艺术学门类)

(一)团队汇聚。学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不是一个人所能完成的,必须组建结构合理的学科团队,借助团队的综合力量来实现学科建设的目标。按照教育部硕士点、博士点申报的一般要求,学科团队至少应包括分工明确的四个层级:学科负责人,负责学科方向的凝练,学科发展规划的制定,学科发展经费的筹措与统筹等,最好是在本行业有一定影响的领军人物;学科带头人,负责学科战略的具体实施,学科目标的具体落实,带领团队申报和实施高水平科研项目,指导高水平学术论文、著作的写作与高水平奖项的申报;学术骨干,按照学科负责人和学术带头人的规划和指导开展学术研究,形成丰富而多样的研究成果;一般研究人员,协助开展本学科、本方向的学术研究工作,积累经验、丰富学识,不断完善和提升自己。学科团队是学科建设的关键,没有一流的学科带头人就不可能有一流的学术团队,没有一流的学术团队就不可能建设一流学科。当然,学科团队需要培养和打造,各高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加大专家学者和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和培育力度,打造自己的学科团队。在书法人才紧缺和“人才大战”的当下,对学术带头人和学术骨干的培养,对书法学科团队的培育至关重要。

(二)学术研究。学术研究是学科建设的保障,也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更是学科建设水平的体现。怎样开展学术研究?学术研究包括那几个方面?要建设书法一级学科,可以对标2016年教育部第四轮学科评估指标体系之七(艺术学门类),其中一级指标中的C(研究创作水平)项详细标明了学术研究的种类、成果的形式与级别等。(见表3)

(三)人才培养。高校是人才的摇篮,是培养人才的地方。一方面,高校通过书法学科建设来提升书法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水平,使之后继有人,能够把人类社会创造和储备的知识传承和弘扬下去;另一方面,高校通过高质量书法人才的培养来促进学术研究,产出学术成果,稳定学科方向。人才培养与与学科建设密不可分,高水平的学科是培养高质量拔尖人才的基础和前提,因为学科发展取的创新性成果和学科前沿知识很容易融入到教材和课堂,拓展学生视野,从而培养出具备扎实专门知识的人才。同时,学生在参与学术实践的过程中,耳濡目染的新方法、新思维、新材料也必然内化于心,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有利于打造出尖端人才。因此,建设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就是为人才培养提供坚强的后盾。

(四)平台构建。平台构建包括申报科研平台和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两个方面。申报构建高水平科研平台是汇聚高水平人才队伍、开展高水平学术研究、实现前沿知识创新的重要途径。高水平学术平台是指省级以上的人文社科研究基地、协同创新中心、联合研究中心、创作基地、研究所、工作室等。科研平台是争取经费、获得认可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科研任务完成能力,产出创新性科研成果的必要条件,这与建设高水平的学科、培养高水平的创新人才一脉相承。搭建学术交流平台是及时传播和获取最新学术成果、交流学术思想、了解学术动态的重要方法和途径。中国各级书法家协会和高校应创造条件,保证书法相近学科,如文字学、文献学、金石学和交叉学科如美术学、美学等学术交流顺畅,在学科融合与借鉴中擦出火花,不断产生出高层次、高水平成果,促进书法学科健康、协调、稳步、可持续发展。

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书法学科必须明确自己的学科对象、学科任务和学科目的,完善运行机制,摆脱依附关系,找准学科归属,才能回归本然,实现转型升级。

注释:

[1]倪文东等.当代中国高等书法教育现状的调研与思考[J].中国书法·书学,2016(2):4.

[2]熊秉明.中国书法理论体系[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2:封面.

[3]纪宝成.关于振兴国学的思考[J].光明日报,2005-6-7.

[4]张怀瓘.书断[G]//崔尔平编.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154.

猜你喜欢
美术学转型升级学术
学术是公器,不是公地
学术动态
学术动态
中国实践的学术在场
作品赏析(2)
作品赏析
浅谈新形势下美术学创新发展路径探析
黄保华、秦浩明、沈晨晨、王波作品
房地产开发模式转型升级路径
地面电视频道“新闻立台”的一次转型升级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