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柳的障碍

2019-02-12 07:43黄惇
大学书法 2019年1期
关键词:柳公权魏碑颜真卿

⊙ 黄惇

(一)

20世纪80年代,全国小孩都在学校写颜(颜真卿)体、柳(柳公权)体,我找了十几个写颜、柳好的学生,让他们临摹王羲之的行书,结果发现他们一个也写不出来。我小时候也写颜、柳,有一个阶段想写行书了,我看王羲之《兰亭序》的转折处的形态,就想起颜、柳转折处的顿挫,老是要在这些地方顿一顿,写得糟糕透了。我发现楷书作为书法学习过程中的作用,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所谓将楷书写得相当好以后,就可以去写行书了,不是那么回事!

那么古人有没有谈过这个问题呢?有!比如说和我们有同样经历的米芾,先写颜真卿、柳公权楷书,再写晋人……尤以褚遂良为多,仔细一读,这里面提到的人物的作品,我们今天都能见到。他得出一个结论:颜柳挑踢乃丑怪恶札之祖。根据这种推理判断,这种挑踢就是我今天讲的颜、柳楷书中的华饰现象。有人要问,就是楷书有华饰现象吗?当然不是!其他也有,但是唯独楷书的华饰现象是最难发现的。鸟虫篆写一横,画得像鸟,很明显是装饰。隶书也有,《熹平石经》也很明显,它找到了一个标准化的东西,隶书横画先是蚕头,到了西晋一横前面挖掉一块,所谓折刀头。每个时代都有一些装饰手法,如果把你写的楷书定位在一个华饰状态,那么写出来的字是不会运动的。

我还注意到古代的学习方法和我们今天的学习方法正好相反。就楷书而言,古人是先学小楷,由小渐大,今天的学书者则往往是先学大楷。古人写文章要用小楷,实用,我们玩大楷,不但玩大楷,还要玩有装饰性的大楷。装饰性的大楷对我们深入学习行草的障碍是非常之大的,这就是这么多写颜字、柳字的小学生会写行书的非常少的原因。出于这样一个动机,我们在南京艺术学院的书法教学当中,把楷书定位在可以跟行书相互作用的位置上。书法大专班只有两年,楷书课接下来就是行书课,我们把颜、柳的钩写得那么复杂怎么办?但是我们还是要矫正一下,改变一下到南京艺术学院来之前的错误认识。写颜字可以一钩就钩,不要那么复杂,把颜、柳挑踢的点画舍去装饰性,还原其自然。什么三点水还要绕一个“油条”在里头,不要用这种方法,现在的书上解剖用笔全是画了图的,有很多小箭头,啰嗦得很。后写褚字,再写智永,正好衔接到行书上去。此外,我要强调临楷书也要注意原大临写,不要无节制地放大,因为放大写,笔法会发生变化,速度也变了。

(二)

古人说,先学楷后会行,所谓先能站而后会走,以此比喻楷、行用笔关系。但实践经验证明,古人泛指的楷书并非指中唐这种华饰成分较重的楷书。当然学习楷书而后过渡到行书的用笔方法,并不排除笔力、结字和眼手配合等其他训练,如果这样认识,颜、柳楷书自然具有同等价值。

但就楷、行笔法的连续过渡而言,古人实指晋楷一系,学者不可不知。米芾《海岳名言》说:“颜鲁公行字可教,真便入俗品。”又说:“石刻不可学,但自书使人刻之,已非己书也,故必须真迹观之乃得趣。如颜真卿,每使家僮刻字,故会主人意,修改波撇,致大失真。唯吉州访庐山题名,题讫而去,后人刻之,故皆得其真,无做作凡俗之差,乃知颜出于褚也。又真迹无蚕头燕尾之笔,《与郭知运争坐位帖》有篆籀气,颜杰思也。”不难分析,米芾这里已经把自己为什么将颜真卿行书评价如此高,而对其真书评价如此之低的道理讲明。他认为颜真卿楷书渗入了刻者的刻字习惯,因而失真。他所言“做作凡俗”即指“蚕头燕尾之笔”,亦即我们前面所指出的“华饰”现象,可见米芾已看到传世颜真卿碑刻与初唐楷书的这一差异,和唐代楷书自颜为一大变这一事实。

米芾对颜行与颜楷天壤之别的判断,也说明这种楷书笔法与行书笔法的差距。所以他在《海岳题跋》中说:“颜真卿学褚遂良既成,自以挑踢名家,作用太过,无平淡天成之趣。……大抵颜、柳挑踢为后世丑怪恶札之祖,从此古法荡无遗矣。”米芾的审美立场是以晋人法度为出发点的,但从东晋二王以下唐、宋、元、明,凡行书笔法未有大变,因此正确理解米所点明颜、柳楷书与晋人楷书一系笔法不一,是非常重要的。

我着重分析一下颜真卿的楷书到底是怎么回事。

颜真卿楷书的严谨性是没有办法和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相比的,欧阳询的楷书,后来讲一个“险”字,点的位置不能擅自移动的,后人总结出“欧阳询三十六法”。颜真卿将格子撑得很满,这就是我们通常写美术字的方法。教写美术字的书上有一句话叫“左右撑足、上下撑满”,这种特点造成中宫不紧。柳公权变了,中间收紧,腿伸出来了。有人说,看颜真卿的字就像武大郎,矮墩墩的;柳公权的字像个舞蹈演员,腿很长,甚至有的还穿一个芭蕾舞鞋,感觉更长。颜字的这种特征很便于做碑版,能放大。到了盛唐、中唐,有人讲肥的字是颜真卿,肥的人是杨贵妃,肥的隶书是唐玄宗,连唐三彩的马都是肥的,姑且算一说,当时崇尚这种美。我们看欧字、褚字、虞字,都没有这种隆起结节的华饰,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呢?都在关节处。人要装饰也是这样,女子要涂指甲油,戴项链、耳环、发夹,穿高跟鞋,注意,所有装饰都在端点,在关节处。其实懂写字的人要研究这个现象,对我们是有帮助的,我们写字是要注意关节的,关节处是不是很准确,很大程度上决定你的字美不美。但是不要强化华饰,华饰了写不快。有人说就慢慢写好了,这个观念也是清朝人的,清朝人讲究“拙”“重”“大”。

(三)

颜真卿书法在唐朝的地位并没有那么高,到了宋朝地位就高了,尤其加上苏东坡推崇。米南宫讲他不好,对他的行书认为“颜行可教”,也就是说颜真卿的行书可以用以教学。

历史上有没有人不赞成写他的字呢?有。赵孟頫到北方去,看到北方人受金人影响,都写颜字。赵孟頫一到大都就注意到这个问题,他写了一封信,谈到这个问题,说让小孩写颜字人手,终身不能脱俗气。有人讲颜真卿是忠臣烈士,就像我们现在讲3月5日学雷锋,因为雷锋是个好榜样,我们就学雷锋的字,雷锋的字全是斜的。所以赵孟頫就发感慨了,他说我真不太好讲,这么说人家会认为我对颜鲁公不恭敬了。王羲之也是忠臣烈士,为什么不学王羲之呢?这就是观念的碰撞。

赵孟頫真了不起,就是靠自己的力量,最后元朝的风气全部被他改过来了。在元代书法史上,后来还能看到有少数的人在写颜字,但绝大部分写晋字。据我来看,赵孟頫的影响力决不下于颜真卿,如果我们按等级讲,第一级王羲之,第二级王献之,有人认为自从出了颜鲁公,他跟王羲之分庭抗礼,这都是一种偏好,不是这么回事。颜真卿的行书是王羲之系统,楷书确实有变化,我认为是朝美术字方向发展。当然我不否认他有他的美,李煜评价他的字是“叉手并脚田舍汉”,是粗俗的,我们现在电脑里的宋体不是从他那儿来的吗?

颜的影响是什么时候变大的呢?宋代是一个阶段,到清代中期以后,刘墉、何绍基、赵之谦、钱南园、翁同龢写颜体,民国时候谭延闿、谭泽闿写颜体,现在全中国少年儿童都写颜真卿、柳公权。我讲一句公道话,这不是一个好现象。全中国要不要统一教材呢?比如日本的小学生教材选的是欧体。就统一来讲,写字就算了,书法就没有道理了。欧字还比颜字好写一点,有的小姑娘长得蛮秀气的,家里让她写字,一落笔,拙、重、大。有人讲:“唷!这小女孩写得像男孩写的!”像男孩写的有什么好啊?这个思维上就有些不对头,女孩嘛,弄得像个男孩干什么?如果一个展览会上全是阳刚,不跟生活当中没有女孩子一样吗?

我们没有摒弃写颜、柳,而是要告诉大家的是,在中国书法史上,从书法美的角度上讲颜、柳还是有价值的,但我们要指出他们的华饰现象在楷书教学过程当中是一大障碍,希望今后老师在教学生过程中注意一下。因为我们写行书一拓直下,使转、翻、折都在瞬间完成,没有必要在端点处“穿靴带帽”。

“二王”的行书是与晋楷一脉相承的,所以在写行书之前可以写一段时间晋楷衔接一下。根据我们的教学经验,凡是用晋楷训练一段时间的,进入《兰亭》,进入《圣教》,进入陆柬之《文赋》等都很方便。有同学讲,为什么写魏楷不可以进入行书呢?我不反对,清朝是先篆后隶,魏碑是最后出场的。魏碑从被人接受到现在也不到三百年,因为它有热潮,很多人喜欢写。用魏碑的方法写行书,叫魏行,金农的字不能叫魏行,只能叫碑行,因为金农时代魏碑还没有出场。赵之谦的字是魏行,康有为的字也是魏行,以后还有一些。但要知道魏碑里面没有行书,你想要将魏碑的东西变成行书,你还是要去摹“二王”行书。现在外面很流行混合型,但混合前要把混合的东西搞清楚,譬如做一杯鸡尾酒,你要知道倒进去的东西是什么,毒药倒多了会将人毒死。写魏碑也好,写唐碑也好,要弄清楷书的作用,是整个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环节。

猜你喜欢
柳公权魏碑颜真卿
魏碑行书对联:文生于情有春气,兴致所至无古人
颜真卿拜师
柳公权戒骄成名
柳公权拜师
劝学诗
打铁老太
柳公权戒骄
唐·柳公权《玄秘塔碑》集联
魏碑集联
唐.颜真卿《勤礼碑》集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