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经生平新考

2019-02-12 07:43陈志平
大学书法 2019年1期
关键词:庆历苏舜钦梅尧臣

⊙ 陈志平

陆经,一作陈经,字子履,自号嵩山老人,祖籍越州(今浙江绍兴),寓居洛阳。他活跃在宋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平生颇受欧阳修赏识,同时与梅尧臣、苏舜钦、范仲淹、王安石、刘敞、余靖、王珪、赵抃、苏颂、韩维、王令有交往。他的宦迹、诗文及书法艺术,零星地出现在当时著名文人的卷帙里,然此人《宋史》无传,其著作又皆亡佚。今唯存诗文书迹若干。刘德清先生曾撰有《陆经诗文酬唱及其对宋代文学的贡献》一文,通过文献的钩稽和连缀,大致理清了陆经的生平线索,认为陆经“为北宋政治、文学、艺术的发展作出过重要贡献”。[1]然而有关陆经的研究有诸多尚待深入研究的空间,特别是同时代出现了同姓名者多人,颇让人惑乱。本文除了辨明这些同姓名者之外,还就陆经的生平重要关节点进行钩稽考证,补正前说,以此就正于方家。

一、家世、卒年

(一)家世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庆历元年十二月庚寅(二十一日)”条后注云:“陈经,本姓陆,其母再嫁陈见素,因冒陈姓。见素卒,经服丧既除,乃还本姓。见素,河南人,富弼为作墓志,其子释、鋐。见素卒于景祐二年二月。”[2]这段话虽然简略,却是揭示陆经身世的重要数据。陆经父无考,继父陈见素,富弼为作墓志,今未见。《续资治通鉴长编》所记其子释、鋐,实为“绎”“纮”之误。

考《苏魏公文集》卷六十《太中大夫陈公墓志铭》:“太中大夫陈公讳绎,字和叔。其先大名人。皇考讳见素,以尚书屯田员外郎通判河南府。卒官,即葬缑氏县万安山。子孙因家洛阳,遂为洛阳人。……诸孤将以元祐四年四月庚申葬公于先茔之次,前期彦成与季父太府纮叙公之履历事迹,属秘书正字张君缋为之状抵予,求铭以志其圹。”[3]

陈绎(1021—1088),字和叔,见素长子。仁宗景祐中廷试误用韵被黜。庆历二年(1042)再举,为别试第一,历西京留守推官、馆阁校勘、集贤院校理,勘定《前汉书》。英宗初,同判尚书刑部,预修《仁宗实录》。神宗熙宁时,为陕西转运副使。入直舍人院,出知邓州兼本路安抚使。元丰初,知广州兼本路经略安抚使,改太中大夫、龙图阁待制、知江宁府,因事夺职贬建昌军。哲宗立,复太中大夫。元祐三年卒,年六十八。有集三十卷,已佚。《宋史》卷三二九有传。陈绎与当时名公巨卿多有交往,对于了解陆经生平大有裨益。“季父太府纮”即陈纮,字公度,见素次子,生平不详,为苏舜钦婿。《欧阳文忠公集》卷三十一《湖州长史苏君墓志铭并序》:“二女。长适前进士陈纮,次尚幼。”[4]清代冯登府辑《闽中金石志》卷十一《笺经台题名》:“河南陈纮公度、开封李茂直景弼壬戌仲秋壬申游安国院笺经台。”[5]

陆经母乐氏,生于端拱二年(989),嘉祐八年(1063)二月辛巳(九日)卒于京师,年七十五。太平兴国八年(1015)归嫔陈氏,陆经出生时她二十七岁。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九十九《宁国县太君乐氏墓志铭》:“……夫人以祥符八年(1015)归嫔陈氏,封万年县君,又以其子封宁国县太君,年七十五。以嘉祐八年(1063)二月辛巳(九日)卒于京师,卜以三月丙寅(二十四日),祔葬河南唐兴乡屯田君之墓。于是夫人之子男三人:其一人为太常博士、集贤校理,其一人为秘书丞、集贤校理,其一人为秘书省著作佐郎、开封府户曹参军。”[6]

据墓志,知乐氏祖先自京兆迁江南,为临川人,后又迁其家,为河南人。曾外祖父乐史(930—1007),北宋文学家、地理学家,字子正,抚州宜黄(今属江西)人。初仕南唐,入宋为平原主簿,举进士,官至水部员外郎,毕生勤于著述,有地理书《太平寰宇记》二百卷。陆经外祖父乐黄裳兄弟三人,皆中淳化三年孙何榜进士。《江西通志》卷四十九《选举》“淳化三年壬辰孙何榜”:“乐黄中,宜黄人,史子……乐黄目,宜黄人,史子,谏议大夫;乐黄裳,宜黄人,史子,太常博士。”[7]乐史、乐黄目传略见于宋代王偁《东都事略》卷一百十五《文艺传》九十八。王安石在《墓志》中述及“夫人之子男三人”,按长幼次序即陆经、陈绎、陈纮。

(二)卒年

周必大《周益公文集》卷五十三《陆子履嵩山集序》:“……晚遇裕陵,自集贤修撰守河中,召知审官东西院,方向于用,则已老矣。”[8]陆经《宋故乐夫人墓志铭》明言元丰元年(1078)知河中军府。[9]则陆经“召知审官东西院”的时间当在元丰元年至二年之间。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卷三五有诗《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据蔡絛《西清诗话》,此诗乃王安石在金陵所作,王安石退隐归金陵亦在元丰元年。则陆经卒于元丰元年、二年间当无疑问。王安石诗中有“主张寿禄无三甲”句,哀悼陆经短寿。蔡絛《西清诗话》称陆经“寿不满六十,官不至侍从”。按,陆经母乐氏于大中祥符八年(1015)改嫁陈氏,陆经的生年以此为下限。假设陆经生于本年,至元丰元年(1078)已六十四岁,蔡絛称陆经“寿不满六十”不可信。若按陆经寿命五十九岁计算(遵循所谓“寿不满六十”之说),则其生于天禧四年(1020),且不说此时陆经母改嫁陈氏已经五年,断无此时生陆经之理。即便陆经确为天禧四年(1020)所生,则天圣八年(1030)在管城(今河南郑州)结识欧阳修时才11岁,景祐元年(1034)中进士时才15岁,于理亦不符。因此,本文将陆经的生年定在大中祥符八年(1015),卒年在元丰元年(1078),享年64岁左右。陆经结识欧阳修时16岁,其及第时间为20岁,亦可谓天才早慧。欧阳修《长句送陆子履学士通判宿州》诗云“子履自少声名驰”,王安石《河中使君修撰陆公挽辞三首》其一称誉其“知名实妙年”,不为无据。

二、同姓名者辨正

陆经早年随继父姓陈,无独有偶,同时代名陈经者多人,而且皆有科名,这为辨识陆经早年的史料增加了不少困难,以下就此一问题进行辨证。

(一)侍御史陈经

《宋会要辑稿》选举十九:“嘉祐七年正月八日,命侍御史韩缜、直集贤院同修起居注郑獬、集贤校理邵亢、杨绘、陆经考试开封府举人;侍御史陈经、秘阁校理李綖、雍子方,馆阁校勘郑穆、孙洙考试国子监举人。”[10]按,此处同一段话中出现“集贤校理陆经”和“侍御史陈经”,可见并非一人。刘德清先生即把二人混作一人。

以下专门把“侍御史陈经”的资料罗列如下。

嘉祐五年(1060)陈经担任侍御史。五月初一,上疏弹劾刘瑾。[11]《宋会要辑稿》仪制六记此事在十一日。[12]按,当以初一日为是,因为刘瑾落职在五月八日。《宋会要辑稿》职官六五:“嘉祐五年五月八日,户部郎中知制诰张瓌降知黄州,秘书省秘书郎馆阁校勘刘瑾落职。”[13]五月二十一日,侍御史陈经奏复张茂实管军。[14]

嘉祐五年八月二十四日,侍御史陈经出使契丹。[15]嘉祐六年(1061)春,赵抃有诗次韵侍御史陈经。[16]赵抃去年五月召为右司谏,时与陈经同为台谏官。[17]夏四月五日,侍御史陈经弹劾寇平。[18]秋七月十八日,侍御史陈经为两浙路体量安抚。[19]

嘉祐七年(1062)五月,步军副都指挥使马怀德奏子仲良为合门祗候,御史陈经以谓滥恩。[20]十月十九日,侍御史陈经弹劾贾黯。[21]

值得特别注意的是,侍御史陈经曾知苏州,而陆经也与苏州有渊源,这也一度让人混淆。

清代冯桂芬(同治)《苏州府志》卷五十二:“陈经天常,治平元年五月以朝奉郎守尚书祠部郎中京西提刑徙任,二年六月入判三司理欠凭田司。”[22]范成大《吴郡志》卷十一:“陈经,朝奉郎守尚书祠部郎中。治平。”[23]治平元年(1064),陆经在洛阳为母守丧,故此字天常的陈经,明显与字子履的陆经不是一人。

《栝苍金石志》卷三《沈援为陈经石门洞题崖》:“颍川陈经天常庆历改元罢永嘉理曹尝游。后廿年,以侍御史充两浙体量安抚复至,命沈援题于□□。”题下按语云:“按,庆历改元乃仁宗康定二年辛巳十一月也,后廿年为嘉祐五年庚子也,所云理曹当是司理参军……”[24]

按,上文“侍御史陈经”任“侍御史”在嘉祐五年,次年为“两浙路体量安抚”,与此处陈经天常事迹合,二人当是一人。

陆经在赴袁州别驾之前,在苏州有所停留。《苏舜钦集》卷四《游山》:“……永言喜谑浪,把酒先嘻嘻。子履阅奇怪,瞪睨惟嗟咨。及还城中居,城人殊未知。”[25]《凤墅续帖》有此诗刻帖。《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三云:“庆历五年(1045)四月,舜钦、陆经到达苏州,陆经在赴袁州别驾之前,当在苏州有所停留。此诗记与陆经、关永言游山的情况。”[26]传说陆经在苏州曾名“醉石”。宋代刘弇《龙云集》卷二十三《独游狼山记》:“观音洞朝天岩去思亭,皆利下观,而‘醒石’尤以名著。石广厚略等,可坐十辈其上,子履陆君名之。用反庐阜陶渊明所谓‘醉石’者。”[27]

有关文献把路过苏州的陆经和知苏州的陈经混为一谈。(乾隆)《江南通志》卷一百一《职官志》文职三《分辖》:“……陆经、裴煜、沈扶……,以上知苏州。”[28]按,王鏊《姑苏志》卷三《古今守令》表中的记载是“陈经、裴煜、沈扶”。范成大《吴郡志》载治平年间知苏州者分别是陈经、滕甫、沈扶三位,滕甫知苏州的时间在元丰八年下半年到次年年初之间,当为裴煜之误。王鏊《姑苏志》卷三记载他们的任职情况是:“陈经,字天常,治平元年五月以朝奉郎守尚书祠部郎中京西提刑改苏州,二年六月入判三司理欠凭田司。裴煜,治平二年九月丁未,以开封府提刑除秘书校理,知苏州,三年九月己丑入判三司都磨勘司,替沈扶缺。沈扶,治平三年九月十八日,以权磨勘司乞苏州,差替裴煜。”诸书记载当以王鏊《姑苏志》为最确。

无独有偶,知苏州的陈经和未知苏州的陆经都曾经得到仁宗赐御书飞白,这也让人惑乱。宋代范成大《吴郡志》卷六:“木兰堂在郡治后。……承平时,堂近有治平二年郡守陈经所刻《御书飞白字碑》,掲于木兰堂之新阁上,今不复存。”[29]明代王鏊《姑苏志》卷二十二:“云章亭在旧凝香堂西南,绍兴三十一年洪遵命名。有仁宗赐陈经飞白书‘端敏’、宝文阁佛字石刻,奖谕陈经,敕赐丁谓诗及高宗书《千文》。”[30]治平四年夏五月,欧阳修曾为陆经作《仁宗御飞白记》。

按,仁宗赐近臣飞白书的事情发生在嘉祐七年。宋代范镇《东斋记事》卷一:“嘉祐七年十二月二十三日,召近臣天章阁下观书,阅瑞物,上亲作飞白书,令左右搢笏以观。又令禹玉跋尾,人赐一纸。既而置酒群玉殿,上谓群臣曰:‘今天下无事,故与卿等乐饮。’中坐赐诗,群臣皆和。”[31]嘉祐七年,侍御史陈经和集贤校理陆经皆在朝。[32]既然是“人赐一纸”,那么,陈经常得到御书飞白便不足为奇了。

熙宁四年(1071)二月,兵部郎中陈经为成都府路转运使。[33]熙宁五年(1072)六月,权盐铁副使、兵部郎中陈经知润州。[34]熙宁四年,陆经任集贤校理,五年进刑部员外郎。因此“兵部郎中陈经”不可能是他。侍御史为从六品下,兵部郎中为从五品上,若按照宋代职官的升降规律,“兵部郎中陈经”与“侍御史陈经”当是一人。

(二)曾为信州幕的陈经

又有曾为信州(今江西上饶)幕的陈经。梅尧臣《宛陵集》卷二十四《陈经秘校之信州幕》:“东吴海物错,南楚江味多。家吴而宦彼,风土去几何。既得风土乐,可赞政治和。归来识香草,为缀楚人歌。”[35]此处陈经“家吴而宦彼”,当非陆经。

朱东润先生在注《陈经秘校之信州幕》云:“陈经,见《宋史·贾黯传》:‘御史中丞王畴与其属陈经、吕诲、傅尧俞,谏官司马光、龚鼎臣、王陶,皆言黯刚愎自任。’”[36]将这位“家吴而宦彼”的陈经等同于“侍御史陈经”。按,侍御史陈经与前述“颍川陈经天常”为一人,籍贯不同,朱东润先生注误。

(三)沈严之婿陈经

宋代范仲淹《范仲淹全集》卷十四《宁海军节度掌书记沈君墓志铭》:“君讳严,字叔宽,世为本郡人……二女。长适前进士陈经,次女未笄。”[37]前进士,指及第而尚未授予官职者之通称。此一陈经难以确定与以上诸人之关系。

(四)知无锡县事陈经

又宋代陈襄《古灵集》卷六《知常州乞留陈经不对移任满状》:“臣检会常州,昨据管下太子中舍知无锡县事陈经状,称为与本州岛推官邵奇是亲,妨碍寻备录本官状申奏,其陈经近蒙降敕移知婺州兰溪县,却差知兰溪县屯田员外郎郑琰前来对移,事须至奏闻者……自经移敕到后,举县皇皇如去父母,不住经州告诉,乞留满任,以此见陈经之为邑,实有惠利,使民不忍其去……”[38]陈襄(1017—1080),字述古,福州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因家在古灵村,人号古灵先生。仁宗庆历二年(1042)进士。初仕浦城主簿,历知仙居、河阳、蒙阳等县。嘉祐二年(1057),入为秘阁校理、判祠部事。嘉祐六年,出知常州。[39]此一陈经时以“太子中舍知无锡县事”,饶有政绩,因亲嫌而被告知要移知婺州兰溪县,陈襄特向朝廷申奏“乞留本官,终满此任”。“太子中舍”,为从七品,明显不是此前就已经是侍御史(从六品下)的陈经,也不是此间任馆职的陆经。

三、关于陆经复姓的时间

辨别陈经的史料还有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就是陆经复姓陆的时间。刘德清先生认为陈经复姓陆的时间当在服丧既除后的景祐四年(1037)。实际上,陆经复姓陆并非一蹴而就,直到庆历元年、二年左右,才慢慢被改过来。在此之前有关陈经的史料要确信为陆经也需要一番辨证。

《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四:“庆历元年十二月庚寅(二十一日)”“(因为预修《崇文总目》)馆阁校勘殿中丞刁约、太子中允欧阳修、著作佐郎杨仪、大理评事陆经并为集贤校理。”注云:“陈经本姓陆,其母再嫁陈见素,因冒陈姓。”而《文献通考》卷二百七《经籍考》三十四“《崇文总目》六十四卷”和宋代程俱《麟台故事》卷三下记此事均作“陈经”。

《宋会要辑稿》:“康定元年(1040)九月五日,学士院试著作佐郎蔡襄赋三下,诗四上,大理评事陈经赋诗各三上,诏并充馆阁校勘。经以宰臣张士逊,襄以礼部尚书知河南府宋绶荐命试。”[40]此“大理评事陈经”当即陆经,因为与此间陆经任职相同。

次年(庆历元年),陆经继续任大理评事。值得注意的是,陆经在庆历元年依旧自称为陈经。《千唐志斋藏志》录《宋故中散大夫司农少卿分司西京上柱国祁县开国子食邑六百户赐紫金鱼代王公(贻庆)墓志铭并序》,落款:“承奉郎大理评事充馆阁校勘陈经撰,承奉郎试秘书省校书郎守河南府左军巡判官李元卿书。”[41]此墓志作于庆历元年(1041)十一月二十六日。

本年十二月二十一日,陆(陈)经因参与编《崇文总目》而进秩为集贤校理。庆历二年(1042)正月十二日,集贤校理陆(陈)经充考试官。《宋会要辑稿》:“庆历二年正月十二日,以翰林学士聂冠卿等权知贡举,龙图阁学士孙祖德、直集贤院田况封弥卷首,天章阁侍讲杨中和、集贤校理陈经、国子监直讲范镇、李嵎、孙锡太子中舍卢士宗、大理寺丞宁轲、张宗言、邹定、吴奎、赵仅、大理评事葛闳充考试官。”[42]

因为同时代名陈经者虽然不少,但是名陈经、字子履的则非陆经莫属。欧阳修与梅尧臣对于陆经的身世都很清楚,所以对他的姓有时会特别注明,但是后人经常误会,因此需要作一番解释。

庆历四年,陆经同母异父的弟弟陈绎赴越州从事,梅尧臣有诗相送。诗中提到陆经。《宛陵集》卷十一《陈绎越州从事》:“母夫人老母兄黜,夫人从尔之会稽。”[43]陈绎是陆经的同母弟,可见梅尧臣对于陆经的家世和之前姓陈的原委是很清楚的。“母兄黜”指庆历四年十二月十八日,陆经责授袁州别驾之事。《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四将此诗编入庆历四年。[44]可从。嘉祐元年(1056),夏秋之交,梅尧臣返抵京师,陆、欧、梅常在一起相聚吟咏。《宛陵集》卷四九《陆子履见过》则已经将陆经的姓彻底改过来了。在此之前,梅诗有称陆经为陈经的情况。

康定二年、庆历元年(1041)秋,梅尧臣离京赴湖州监酒税,欧阳修、陆(陈)经为之赋诗送行。梅尧臣当时有和诗,题曰《醉中留别永叔、子履》,存《宛陵集》卷八。诗云:“新霜未落汴水浅,轻舸唯恐东下迟……逡巡陈子果亦至,共坐小室聊伸眉……。”[45]朱东润《梅尧臣集编年校注》卷十一编入“康定二年”。冒广生校记云:“‘陈子’当作‘陆’。”朱东润注云:“诗称陈子,则此子履为陈姓,非陆经也。欧阳修有《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诗,题下小注云:‘子履姓陈。’又有《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按,朱东润先生误。

实际上,朱东润先生提到的《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和《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中的(陈)子履均是陆经。笔者曾撰《陆经年谱》,《送陈子履赴绛州翼城序》中所记陆经行迹均与陆经早年经历合辙。与梅尧臣一样,欧阳修也知道陆经的身世,《欧阳修全集》卷一百四十九《书简》卷六:“某启,经节,伏惟以时纳祐……二十二日欲同子履、和叔闲话少时。”[46]原本题下注云:“嘉祐二年。”和叔即陈绎,陈绎是陆经的同母弟。至和二年(1055)夏,欧阳修与陆经同游城西李园时,有《和陆子履再游城西李园》诗,是目前所见欧阳修最早明确陆经姓陆的文献。在此之前,欧阳修提到的陈子履均为陆经。

朱东润提到的欧阳修《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载《欧阳文忠公集》卷五十七《居士外集》卷七,编在《戏刘原甫》之后,《戏》诗附注:“见蔡絛《西清诗话》,以下续添。”[47]欧阳修集有不同版本,通行者为周必大辑本,其中保留“京本”小注:“子履姓陈。”按,《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一诗同时也见于《苏舜钦集》卷三,题下不见“子履姓陈”字样。

《苏舜钦集》为沈文倬校,校记云:“欧阳修辑录苏集,并为作序。不应杂入己作,此必苏诗无疑。”傅平骧、胡问陶《苏舜钦集编年校注》认为:“此说(沈文倬说)亦无确证,姑存疑。雍家园,在泗水之滨,当汴水入淮河之口附近,故地在今淮阴。如系欧诗,此子履当为陈子履,如系苏作,此子履则为陆经,乃苏、陆二人南下途中唱和之作。”[48]

考察欧阳修行迹,他唯一一次过泗水在景祐三年(1036),贬谪夷陵而路过泗上,此时陆经在河南守父丧。而《苏舜钦集》卷七《过泗水》云:“五年六经此。”[49]此诗为庆历五年苏舜钦南下苏州时作,本年与贬往袁州的陆经偕行。《苏舜钦集编年校注》卷三《维舟野步呈子履》《阻风野步有感呈子履》《送子履》《答子履》等诗歌,都是南下途中与陆经酬唱之作。

按,欧诗除《居士集》为欧自定篇目外,余《居士外集》等乃欧去世后后人编辑而成,京本小注“子履姓陈”当为后人根据欧集陈子履而妄加。苏舜钦集中所以没有这个小注,原因在于南下组诗中子履均为陆经之故。因此,笔者同意沈文倬说,《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为苏舜钦作。

《欧阳修集编年笺注》卷五七《和子履游泗上雍家园》认为:“熙宁四年退居颍州时作。”[50]不知何据。又四库全书本宋代陈起《江湖后集》卷二十三录释斯植诗两首,其中有《和子履雍家园诗》。题注云:“斯植号芳庭,住锡南岳寺,有《采芝小集》,见遗书本。兹葺自《永乐大典》中,补诗二首。”[51]按,陈起为南宋人,不可能见到《永乐大典》,或为辗转传抄之误。

注释:

[1]江西社会科学.2007(1).

[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2002:3207.

[3]王同策,管成学,颜中其等,校.苏颂.苏魏公文集[M].北京:中华书局,1988:911.

[4]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221.

[5]冯登府.闽中金石志[G]//续修四库全书.第912册:494.

[6]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北京:线装书局,2004:792.

[7]谢旻.江西通志[G]//中国方志丛书·华中地方.台北:成文出版社,1989:961.

[8]周必大.周益公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222.

[9]陆经.宋故乐夫人墓志铭并序[G]//千唐志斋藏志.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282.

[10]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4569.

[11]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北京:中华书局,卷191:4622.

[12]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1940.

[13]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3856.

[1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191“仁宗嘉祐五年五月戊申”,北京:中华书局,2002:4626.徐松.宋会要辑稿[M].职官六五.北京:中华书局,1957:3856.

[15]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192“仁宗嘉祐五年八月庚辰”,北京:中华书局,2002:4641.

[16]清献集[G]//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65册:751.

[17]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191“仁宗嘉祐五年五月癸丑”,北京:中华书局,2002:4626.

[18]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193“仁宗嘉祐六年夏四月戊午”,北京:中华书局,2002:4664.

[19]徐松.宋会要辑稿[M].职官四一.北京:中华书局,1957:3212;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194“仁宗嘉祐六年秋七月己亥”,北京:中华书局,2002:4692.

[20]徐松.宋会要辑稿[M].职官三三.北京:中华书局,1957:3007.

[21]宋史[M].北京:中华书局,1977:10016.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3857.

[22]李铭皖,修.苏州府志[M].第3册.台北:成文出版社,1970:1425.

[23]吴郡志[M].丛书集成初编本:第2册.北京:中华书局,1985:96.

[24]栝苍金石志[G]//续修四库全书本.第912册:9.

[25]沈文倬,校.苏舜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50.

[26]傅平骧,胡问陶.苏舜钦集编年校注[M].成都:巴蜀书社,1991:193.

[27]刘弇.龙云集[G]//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374册:186-187.

[28]赵宏恩.江南通志[G]//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172册:797.

[29]吴郡志[M].丛书集成初编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36.

[30]王鏊.姑苏志[G]//文津阁四库全书.第167册:572.

[31]范镇.东斋记事[M].丛书集成初本.北京:中华书局,1985:7.

[32]徐松.宋会要辑稿[M].选举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57:4569.

[3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220“神宗熙宁四年二月丁丑”,北京:中华书局,2002:5357.

[34]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卷234“神宗熙宁五年六月乙丑”,北京:中华书局,2002:5680.

[35]梅尧臣.宛陵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第3册:692.

[36]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卷15.编入“庆历五年”,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83.

[37]薛正兴,校点,范能浚.范仲淹全集[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4:329.

[38][39]陈襄.古灵集[G]//文津阁四库全书.第365册:422,478.

[40]徐松.宋会要辑稿[M].北京:中华书局,.1957:4738.

[41]千唐志斋藏志[M].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1265.

[42]徐松.宋会要辑稿[M].选举一九北京:中华书局,1957:4567.

[43]梅尧臣.宛陵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598.

[44]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62.

[45]梅尧臣.宛陵集[M].宋集珍本丛刊本,569.

[46]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1288.

[47]欧阳修.欧阳修全集[M].北京:中国书店,1986:404.

[48]朱东润,校注.梅尧臣集编年校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183.

[49]沈文倬,校.苏舜钦集[M].北京:中华书局,1961:91.

[50]李之亮.欧阳修集编年笺注[M].成都:巴蜀书社,2007:640.

[51]陈起.江湖后集[G]//文津阁四库全书本.第454册:96.

猜你喜欢
庆历苏舜钦梅尧臣
毕昇(节选)
《庆历四年秋》:北宋时代的缩影
简论梅尧臣写实诗作的晚唐情结
“越明年”到底指哪一年
败给自己的才子
夏意
北宋“庆历直十”创见品
东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