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他未特指类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MR 诊断价值分析

2019-02-12 10:34王丽娟潘自来苏文婷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2019年6期
关键词:特指脑膜瘤囊性

王丽娟 潘自来 苏文婷

在2016 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新分类中,删除了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primitive neuroectoclermal fumor,PNET)的说法,并对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胚胎性肿瘤重新进行了详细分类及分型[1-2]。中华医学会病理学分会脑神经病理学组对“CNS 胚胎性肿瘤,其他未特指(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进行定义[3]:①于小脑以外罕见的胚胎性神经上皮肿瘤;②偶见神经细胞、星形胶质细胞、肌细胞、黑色素细胞分化;③无其他CNS 肿瘤的组织学和/或分子遗传学变异特征;④多数相当于原先的cPNET 经典型,并指出“CNS胚胎性肿瘤,NOS”为排除性诊断,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属于IV 级。故原2007 分类中诊断为cPNET 的肿瘤可划分到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NOS 的范畴。cPNET(下文以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代替)是非常少见的低分化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快,预后差,但由于其影像表现特征性不明显,故临床影像诊断工作中误诊率高。本文通过收集分析10 例其他未特指类CNS胚胎性肿瘤的磁共振成像资料,探讨其特点,旨在提高对这一类肿瘤磁共振成像的认识,以提高诊断率。

方 法

1.临床资料

回顾性收集2003 年1 月至今10 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原cPNET(现为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患者临床及磁共振检查资料,均为首次就诊磁共振检查资料。女性6 例,男性4 例。成人5 例,少年及儿童5 例。成人年龄(48.5±17.1)岁,少儿(7.2±3.5)岁。病程1 星期到4 个月不等,中位病程时间为1 月余,临床多表现为间歇性头痛,部分头痛剧烈可伴有呕吐症状,部分患者有肢体乏力、眼突、食欲下降等症状。

2.检查方法

2 例采用GE Signa 3.0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2例采用GE Signa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6 例采用Philips 1.5T 超导磁共振扫描仪;FOV 22cm×22cm,层厚9mm 及5mm,层间距1mm,矩阵320×192,获 得 轴 位SE T1WI(TR:450 ~550ms,TE:15 ~30ms)、FS T2WI(TR:3500 ~4000ms,TE:90 ~120ms,ET 20 ~29) 及FLAIR(TR:8000 ~9000ms,TE:100 ~120ms,TI:2000 ~2500ms)图 像 后 增 强扫描,对比剂使用Gd-DTPA,剂量0.1mmol/kg 体重,获得轴位、矢状位和冠状位T1WI 增强扫描。

3.病理学检查

本组10 例患者术后肿瘤组织均行HE 及免疫组化染色,并进行波形蛋白(vimentin,Vim)、神经突触素 (synaptophysin,Syn)、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lial fibrillary acidic protein,GFAP)、S-100(Ab-1),CD56、CD57 及CD99 等的免疫组化标记。原始神经外胚层肿瘤诊断标准参照2007 年中枢神经系统分类,新分类按2016 年中枢神经系统分类。

结 果

1. MR 表现

表1 10 例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囊性变特征

本组10 例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患者中,4 例肿瘤病灶位于额叶(图1)、颅前窝(其中1 例跨中线生长)(图1),3 例位于颞叶(其中1例累及同侧丘脑),1 例位于颞枕叶(跨中线生长),1 例位于枕叶,1 例位于丘脑,部分突入侧脑室。10例肿瘤病灶部分为类圆形(图1),部分为不规则形(图2,3),8 例边界清晰,2 例边界欠清晰,病灶体积较大,占位效应明显,周围组织发生移位。5 例病灶肿块与邻近脑膜接触面较宽,增强扫描后3 例邻近脑膜强化。10 例中有4 例误诊为脑膜瘤。

本组10 例肿瘤中,与脑灰质相比,T1WI 多数呈稍低-低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8/10),少数低信号(1/10)及等信号(1/10)。T2WI 多数呈高信号为主的混杂信号、内伴低信号(9/10),少数呈等信号为主伴周围斑片状高信号(1/10)。2 例行T2 FLAIR 均呈高信号为主。8 例行DWI,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图2C)、囊变呈低信号(8/8)。增强扫描后肿瘤强化形式多样,按强化均匀性分为不均匀强化(9/10)、均匀强化(1/10);按强化强度分为明显强化(8/10)、轻-中度强化(1/10)及轻度强化(1/10);按强化样式又可见不规则环形强化或印戒样强化。肿瘤内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10/10),出血(5/10)(图2),流空/供血动脉(2/10),脑膜强化(3/10)。本组病例中有8 例明显瘤周水肿(8/10),1 例轻度瘤周水肿(1/10),1 例未见明显水肿(1/10)。肿瘤囊性变特征分析见表1。

图1 额部中线区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A.横断位T1WI 示肿瘤呈类圆形,等信号为主,内伴片状高信号及小片状低信号,邻近脑实质部分受压。B.横断位T2WI 示病灶呈稍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邻近脑组织水肿不明显。C、D.横断位及矢状位T1WI 增强扫描显示病灶明显强化,强化不均匀,囊变坏死区不强化,边缘囊壁明显强化。病灶宽广基与前颅凹底相连。术前误诊为脑膜瘤伴出血。

图2 右侧额叶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A. T1WI 呈稍低-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内见小片状高信号(出血);B.T2WI 呈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内伴低信号;C.DWI 呈高信号为主,增强后(D)不均匀轻-中度强化,肿瘤边缘部分囊性变强化不明显,病灶部分突向右侧脑室。

图3 左侧顶枕叶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A、B.肿瘤大小约6.2cm×7.6cm×8.0cm,T1WI 呈中低信号,T2WI呈等高混杂信号,肿瘤深部及边缘见囊变区,边缘囊变区达4.5cm×5.0cm 大小,增强后(C)肿瘤实性部分明显强化,囊变区无强化,囊壁明显强化。肿瘤侵及左侧侧脑室、丘脑、穹隆体、胼胝体并越过中线。术前误诊为胶质母细胞瘤。图4光镜下表现为瘤细胞呈圆形或椭圆形,核染色深,细胞质少伴有血管性菊形团结构(苏木精-伊红染色,×100)。

2.镜下病理

显微镜下肿瘤细胞密集,胞质少,核大、浓染,核/浆比高,部分具有菊形团结构(图4)。免疫组化 标 记 显 示Syn、GFAP、S-100、Vim、CD56、CD57、CD99 可表现为阳性。

讨 论

2016 年5 月出版的世界卫生组织(WHO)《CNS 肿瘤分类》第4版的修订版按分子遗传学特征相似性的原则对CNS 肿瘤重新分类,并在一些肿瘤引入了分子分型,其中变动最大的是神经上皮起源肿瘤中的胶质瘤和胚胎性肿瘤。其中就加入了“中枢神经系统胚胎性肿瘤,其他未特指(not otherwise specified,NOS)”的新分类[1-2]。

1. 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的MR 表现特点

①发生部位及形态:关于原cPNET 的有关报道中,有的称肿瘤位置较深[4],亦有学者提出肿瘤位置表浅[5],从本组病例观察,肿瘤位置深浅无特征性,于额颞叶发病率较高,亦可跨越中线呈浸润性生长,侵犯对侧脑叶,甚至造成邻近骨质受侵[6]。肿瘤体积一般较大,形态多不规则,边缘呈分叶状,大部分边界清晰。②MR 信号特点:综合本组病例的MR 表现,总结如下:与脑灰质相比,肿瘤实性部分T1WI 多数呈稍低-低信号为主混杂信号。T2WI 肿瘤多数呈稍高信号为主混杂信号、内伴低信号。T1W 及T2W 信号上,肿瘤实性部分的信号均比较接近皮层,与多数胶质瘤不同[7]。本组2 例行T2 FLAIR 均呈高信号为主。本组中有8 例肿瘤行DWI,肿瘤实性部分呈高信号、囊变呈低信号。增强扫描后肿瘤强化形式多样,多数呈明显不均匀强化,囊变坏死区不强化;少数呈轻-中度强化及轻度强化。按强化样式又可见不规则环形强化及印戒样强化。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病变信号特点与小脑的髓母细胞瘤相似,组织学上可能是因为同为胚胎性肿瘤,都由缺乏胞质的巨核细胞构成,肿瘤细胞排列紧密,细胞内核质比高,间质水分少等原因所致。因为上述特性,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在DWI 上可以呈高信号,有一定的特征性。本研究中该类肿瘤内出血多见,部分可见流空/供血动脉,脑膜强化亦可见。本组病例中大多数肿瘤有不同程度的瘤周水肿,水肿的程度与肿块大小不成比例。本组病例样本量小,未发现随脑脊液循环广泛播散及转移征象。

本组病例肿瘤内均有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可见囊变坏死是该类肿瘤较为多见的表现。其中有4 例术前被误诊为脑膜瘤。囊性脑膜瘤发病率较低,仅占脑膜瘤的1.7%~7.3%,主要见于婴幼儿,占婴幼儿脑膜瘤的10%~24%,在0 ~2 岁可达44%[8]。而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恶性程度高,生长速度较快,导致其囊变坏死较为常见。笔者通过分析本组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病例肿瘤影像学表现中囊性变的位置、表现形式及强化方式,尝试将该类肿瘤囊性变分类如下三型:1 型囊变坏死区位于肿瘤深部或中央部位,囊腔四周均为肿瘤组织,且囊变坏死区形态及边缘不规则。2 型囊变坏死区位于肿瘤的边缘部位,囊腔四周也均为肿瘤组织,呈单囊或多囊样,囊变区多不规则,囊大时可有一段呈现为囊壁状,囊壁或分割强化方式同肿瘤组织。3 型囊变腔位于肿瘤和脑组织之间的蛛网膜下腔。由于本组所见部分体积较大,可压迫邻近的脑组织或脑室,会在肿瘤与脑组织之间出现少许无强化的囊性区,考虑可能为蛛网膜下腔。本组病例按照此分类方法,1 型4 例,2 型1 例,3 型0 例,5 例为具有某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混合型。廖伟华等[9]认为,位于中线结构附近的原cPNET 多为实体结构而无囊变,囊变明显的多位于皮质下。而分析本组病例,10 例病例中均出现不同程度的囊变坏死,不仅位于大脑皮质的肿瘤囊变坏死明显,靠近中线的肿瘤亦有出现较多范围的囊变坏死,与文献不符,故推测肿瘤囊变坏死与肿瘤发生部位无相关性。

2.鉴别诊断

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因其MR 表现的多样性及较明显的恶性征象,主要与胶质母细胞瘤、间变及非典型脑膜瘤、淋巴瘤、单发转移瘤等颅内肿瘤相鉴别。①胶质母细胞瘤信号不均,增强后呈特征性厚壁花环样强化或蜂窝状强化,邻近皮质可呈稍高信号改变[10]。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亦可呈花环样强化,但是本组病例中部分肿瘤囊变坏死出现在肿瘤边缘,邻近囊变区的肿瘤边缘实质呈薄壁样强化,与胶质瘤不同。值得一提的是,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和胶质母细胞都可以跨中线生长,但是胶质母细胞瘤出现脑膜尾征的概率较低。②Nauta l 型及Nauta 2 型囊性脑膜瘤囊变发生部位及增强方式与原cPNET 相似,但是由于脑膜瘤为脑外肿瘤,Nauta 3 型及Nauta 4 型的囊变区不是肿瘤坏死所致,如若出现可与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鉴别;另外MRS 检查可提供帮助信息[11],无NAA 峰可作为脑外肿瘤的依据,Ala 峰为脑膜瘤的典型特征。本组病例中无一例行MRS 检查,影像资料不全,也是误诊为脑膜瘤的原因之一。有研究者[4,12]认为发生在脑表面、与脑膜关系密切的肿瘤,有的可出现脑膜尾征征象,除了考虑常见的恶性胶质瘤和脑膜瘤,应考虑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的诊断,而确诊还是要依靠病理及分子、基因学检测。③淋巴瘤DWI 明显高信号,增强后多均匀强化,可见缺口征或呈“脐凹征”,囊变少见;MRS 可表现为明显的Lip 峰[13]。

综上所述,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比较少见,好发于额颞叶,影像学诊断缺乏特异性。肿瘤浸润性生长,内多出现囊变坏死、肿瘤常伴出血、瘤周水肿与肿瘤大小不成比例、可跨中线生长、可出现脑膜尾征。囊变坏死可位于肿瘤深部,位于边缘也较多见,囊性变可有或无分隔,增强后囊壁多明显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由于病例及病理条件有限,对其他未特指类CNS 胚胎性肿瘤内除原cPNET 的其他肿瘤并未收集完整,造成资料不全面,是本文的缺陷。熟悉了解该类肿瘤的磁共振表现特点,有利于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为临床制订诊疗计划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特指脑膜瘤囊性
侵袭性脑膜瘤的诊断及研究进展*
食管癌颈部巨大囊性淋巴结转移1 例报道
汉语特指性是非问的生成机制与信息结构
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诊断部分囊性甲状腺结节良恶性的价值分析
如何治疗脑膜瘤?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脑膜瘤分级诊断中的意义研究
脑膜瘤组织中相关分子标志物表达与预后的关系
创客
腺样囊性癌细胞雪旺细胞化在嗜神经侵袭中的作用
White Eleph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