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60 科创走廊安徽节点高质量发展研究
——基于G60 科创走廊松江、嘉兴、杭州、宣城、芜湖、合肥的调查

2019-02-12 06:32伍万云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宣城松江区科创

王 菁,伍万云

(中共宣城市委党校,安徽 宣城 242000)

对标沪苏浙,推进一体化、争当排头兵,是安徽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自2018 年6 月1 日长三角地区主要领导座谈会召开,上海松江、浙江嘉兴、杭州、湖州、金华,江苏苏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九城市签署共建共享G60 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发布G60 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 版,形成“一廊一核多城”总体空间布局。为深入实施《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G60 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 版》①G60 科创走廊联席会议办公室编:《G60 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3.0 版》,2018 年6 月,上海松江区。和《G60 科创走廊战略合作协议》,加强科技创新和制度创新双轮驱动,推动各项目标任务落实落地,真正把G60 科创走廊列入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并上升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国家战略的重要平台。为全面了解安徽宣城、芜湖、合肥作为G60科创走廊重要成员,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地区实现更高质量一体化发展”情况,课题组先后赴上海松江区,浙江嘉兴、杭州、湖州,安徽宣城、芜湖、合肥等地进行调研。课题组实地考察了上海松江区G60 展示中心、嘉兴清华长三角研究院、杭州高新区等单位,深入上海理工大学科技创业园、张江平湖科技园、萧山空港经济区等G60 科创走廊走访。通过实地走访、参观考察、座谈交流,对G60 科创走廊安徽节点高质量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思考。

一、影响G60 科创走廊安徽节点高质量发展的因素

自1988 年安徽省委省政府做出“远学闽粤,近学苏浙”的号召以来,安徽历届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高度重视东向发展战略,并积极制定融入长三角一体化政策。伴随着宣城、芜湖、合肥(以下简称“宣芜合”三市)与松江区、嘉兴市、杭州市、金华市、湖州市、苏州市共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并共同发布《G60 科创走廊宣言》,标志着“宣芜合”三市成为G60 科创走廊的节点,预示着“宣芜合”三市将进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我们必须看到,自2010 年以来,“宣芜合”三市与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等G60 科创走廊城市的差距不是在缩小,而是在拉大。我们应静下心来分析影响G60 科创走廊安徽节点高质量发展一体化的因素。

(一)科技投入、基础设施、城市功能等有形要素有待加强

1.科技研发投入占GDP 比重不高,创新能力不强。从R&D 投入占GDP 比重(%)看(见表1),“宣芜合”三市均未超过松江区和杭州市,宣城最弱。

表1 松江、嘉兴、杭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科技创新能力主要指标(2017 年)

宣城科技研发投入只有松江区的42.7%,杭州的51.25%,嘉兴的58.36%,芜湖的59.85%,湖州的63.1%,合肥的51.57%。从每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看:杭州是宣城的7 倍,松江是宣城的5倍,芜湖是宣城的4 倍,湖州是宣城的3.76 倍,嘉兴是宣城的2 倍,宣城市仍处于最低位。但必须看到,作为省会城市和长三角副中心城市的合肥,其每一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只有松江区65.87%,杭州的46.65%。从众创空间看:宣城市与松江区持平,但2017 年松江区发明专利授权量(件)是宣城的3.3 倍;合肥市与杭州市国家级众创空间相比,相差37 个,芜湖差距更大。虽然,近年来,“宣芜合”三市十分重视创新发展,但我们必须看到存在的差距,科技创新是一个地方发展最核心最关键的要素。

2.苏浙皖三省交界的宣城城市综合竞争力亟待提升。宣城是安徽融入沪苏浙东向发展战略的桥头堡。历史上与沪苏浙曾多次同隶属中央政府管辖下的一级或二级地方行政区,无论水系水源、商贸交通、居民结构、文化源流,还是民风民俗、商业贸易等都与宣城有着难得的历史渊源,特别是20 世纪上海市、浙江省、江苏省在皖南建设的“小三线”企业,与宣城有着血浓于水的情感。《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①上海市人民政府、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上海在皖南小三线调整和交接的商定协议》,1985 年1 月。规定,宣城分别接受上海移交安徽固定资产总额的51.7%和国拨流动资金总额的66.9%。宣城为早日融入沪苏浙,在“十三五”规划提出“争当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安徽排头兵”。从我们调研情况看(见表2),芜湖、合肥二市中心城区辐射力与杭州和松江区相比有差距,但不明显,而宣城与周边的杭州和湖州相比,其中心城区辐射力弱的问题非常突出。杭州都市圈综合竞争力位居全国18 大都市圈的第4 位,杭州作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能力进一步增强,GDP 占都市圈总量的51.3%;2017 年常驻人口947 万人,一年新增28 万人。湖州市致力建设现代化生态型滨湖大城市,中心城市GDP 占比达44%。宣城市2017 年末,全市户籍人口280.4 万人,常住人口261.4 万人,净流出19 万人。宣城2017 年城镇化率53.7%,远低于湖州(62%)、杭州(76.8%)、芜湖(65.05%)、合肥(73.75%),尤其是市本级不大不强,辐射带动能力较弱,2017 年市区GDP 占全市比重仅27.5%,财政收入占比仅33.3%。无论在“宣芜合”三市中,还是在G60 科创走廊其它6 市区中,宣城市是唯一一个弱市强县的格局。虽然,宣城历届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都重视市本级经济发展,但至今弱市强县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改变,一定程度上影响安徽东向战略桥头堡的作用发挥。

表2 松江、嘉兴、杭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GDP 总量与城市化率(2017 年)

3.对外开放平台亟待加强。从开放平台看,杭州市拥有7 个国家级开发区,2017 年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 470 亿元,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2 840 亿元,而芜湖、合肥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分别只有杭州的43.57%、58.07%(见表2)。湖州市拥有11 个省级以上开发区(园区),其中国家级湖州经开区2017 年GDP达到158.7 亿元。与之相比,宣城市2 个国家级开发区和11 个省级开发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增加值只有合肥的28.12%、芜湖的34.47%、湖州的36.16%、杭州的16.33%。以上不难发现宣城仍处于最低位。不仅如此,宣城开发区产城融合服务不够,园区生活配套服务普遍不足,甚至有的开发区公交车都不通。对高端人才的配套服务亟待提升,与上海、杭州、芜湖、湖州、嘉兴、合肥等G60 科创走廊,在人才互认共享、社会保障互联互通、就学就医等方面配套不强,对外开放的大格局还没有全面形成。

(二)体制、机制、制度、政策等无形要素有待完善

1.思想观念滞后,工作作风有待加强。杭州在全国率先建立“1353”大数据资源中心,跑出“60分钟办结领证”的“杭州速度”;建立集咨询、办事、查询、支付、打印、评价等功能于一体的24 小时自助“杭州办事”综合服务机对外开放平台,并正在延伸拓展服务范围。而合肥、芜湖、宣城也先后提出“最多跑一次”,并专门出台“最多跑一次”“容错机制”等相关文件。但事后依旧没有根本改变,更不用说创新。核心是人的能动性没有调动起来,文明创建、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环保督查、民生工程等各项考核压得基层透不过气,在高压政策下,难以有更多精力投身经济建设[1]。调研中发现:松江区、杭州、嘉兴、湖州快速发展的成功经验,关键在于干部唯实苦干、甘于奉献、敢于担当、开拓创新的激情,核心在于干部遇到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不唯上、只唯实”,敢于解放思想,用创新的思维、世界的眼光、发展的理念寻找解决办法。嘉兴平湖科技园区与上海对接,6 个月就建成4 000 万平米的创新区;等等。而反观“宣芜合”三市少数干部遇到新矛盾新情况新问题习惯于“明哲保身”,看有没有现成经验可用、有没有上级政策允许,有没有考核要求,如果没有,就等上级下文件,以会议、材料贯彻文件,这些习惯于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少数干部影响“宣芜合”三市干部精气神,更影响安徽高质量对接G60 科创走廊。

2.区域科创驱动一体化发展态势有待提升。虽然G60 科创走廊区域间科技合作日益密切,但“宣芜合”三市与松江区、杭州、湖州、苏州等地市尚未建立区域科技合作平台。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要素对接的多元化、有效性有待探索。科技管理体制与激励制度难以与相邻地市科技创新政策衔接和配套。二是区域重点领域的专题合作有待深化。九城市证照“一网通办”“卡脖子”重大领域联合攻关、协同创新公共平台建设等工作亟待找寻新的突破口和发力点。三是“宣芜合”三市就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技信息共享、科技成果互转等基础大数据尚未与松江区、杭州、湖州、苏州、嘉兴、金华建立共享平台。四是安徽正在谋划G60 科创走廊产业合作示范区,准备在宣城上海白茅岭农场建设合作示范区,但目前没有实质性进展。而嘉兴与上海松江区新技术园区已建立漕河泾新兴技术开发区海宁分区、张江平湖科技园等为代表的“飞地型”高新园区,这类新型园区已表现出较强生命力。作为中部省份的安徽要想在一体化战略中真正融入,必须深化改革,立足自身,借助外力,加大科创优势资源整合力度。

3.各方共同参与的区域网络协调创新机制亟待构建。“宣芜合”三市地处上海、杭州、南京等大都市之间,与周边的杭州、南京、上海等地相比,合肥市还可以,但芜湖市知名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相对较少,地处皖苏浙交汇的宣城市知名高等院校更少和科研院所集聚不多,呈现“大树底下不长草”的尴尬局面。在调研中发现:杭州39 所高等院校,在校生48.4 万人;合肥60 所高等院校,在校生62.58 万人;芜湖11 所高等院校,在校生21.88 万人。而宣城市只有2 所高校,在校大学生1.68 万人(见表1)。尽管安徽提出与沪苏浙“无缝对接”,希望能在更大的范围内共建共享。无奈真正的共享和一体化的举措都很难实施。对高端要素特别是人才的吸引力和集聚能力亟待制度创新与体制机制对接。这些涉及深层次人才、制度激励、机制创新等问题亟待破解。

二、加快G60 科创走廊安徽节点高质量发展的思考

G60 科创走廊现被确定为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试点区域。安徽如何抢抓机遇,根据九城市要素禀赋、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进行科创一体化布局。然而,真正实现高质量一体化融入,不可能一蹴而就,必须敢于直面问题,正视存在的差距。

(一)解放思想,高起点编制“宣芜合”对接G60 科创走廊规划

1.以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为契机,深化思想大解放。“宣芜合”三市与松江区、杭州、苏州等市的发展差距,根源是以考核为指挥棒的“官本位”思想束缚经济社会发展。一要把“干部忠诚干净担当”作为全面对标G60 科创走廊考核目标。找出存在灵魂深处的差距,提出整改措施。二要紧紧把握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长三角高质量一体化发展的新思想。对标3.0 版G60 科创走廊总体发展规划,寻找新的突破口。三要以牢牢把握G60科创走廊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一体化布局,加强人工智能、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材料、新能源汽车、新能源、生物医药等七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一体化布局和项目落地的协同合作等G60 科创走廊实施方案为切入点,力争在芜湖市成立机器人产业联盟,在合肥市筹备新能源汽车产业联盟,切实解决企业在技术研发等方面的需求。四要围绕“投资促进服务、产业金融支持、科技资源共享”三个方面,整合“宣芜合”三市资源,引导相关县市区和部门及单位以产业联盟为核心,从企业量身定制品牌园区优先入驻、异地投资、跨境投资并购支持、会员采购联合对接、产业基金优先投资、资本市场绿色通道、企业专属保险、大型仪器共享、工业互联网、科创资源对接等十个方面找准问题和根源,有针对性地制定整改措施,以思想大解放推动工作成效大提升。

2.抓紧对标编制“宣芜合”三市G60 科创走廊建设规划。一要突出G60 科创走廊一体化战略导向,以“宣芜合”三市“十三五”规划为基础,立足“一廊一核多城”总体布局,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精准制度创新和有效制度供给为支撑,就科创要素对接转移机制、科创园区(孵化器)互融互动等方面共建共享。二要立足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开放水平、要素流通、绿色GDP、制造业现代化六个模块,整体谋划“宣芜合”三市在G60 科创走廊中高质量发展指标体系,同步研究制定相应的二级指标和三级指标。三要无缝衔接G60 科创走廊一体化发展三年行动计划,共同绘好G60 科创走廊发展“一张蓝图”。以共商共建共享G60 科创走廊、打造“宣芜合”三市协同创新核心圈等为支点,加强“宣芜合”三市在G60 科创走廊区域经济多规衔接。真正做到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实施、高效率落实,全力推进合作项目落地开花,努力把共同勾画的一体化美好愿景化为现实。

3.协同推进G60 科创走廊重大创新项目在“宣芜合”三市落地。一要争取安徽省委省政府支持,会同省发改委、省委组织部、省人社厅、省经信委等省直机关组建省市G60 科创走廊协调组,对接上海市松江区G60 科创走廊综合组、产业组、科创组、商务组、宣传组等5 个办公室,积极参与G60 科创走廊建设规划、行动方案编制,探索试点物理性能测试、电子测量、特种检测仪器等大型科学仪器开放共享和创新券互认互通共享清单。二要组建对接G60 科创走廊专家团队。梳理“宣芜合”三市不适合G60 科创走廊发展的政策清单,理顺对接G60 科创走廊工作机制,比对关键数据与九城市科技型企业进行精准匹配,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有效推动九城市科创资源融合互动发展。三要突出需求和效果导向,推动G60科创走廊共同探索高质量发展绿色指标体系,提升安徽经济转型新动能。

(二)深化体制机制改革,营造创新发展环境

1.深化干部作风建设,持续推进体制机制对接。一要以深化改革为动力。着眼“简政放权+互联网+店小二”改革要义,建立自下而上“限时办结、追责问责、考核奖惩”机制。二要建立更加务实高效的G60 科创走廊一体化合作协调机制,降低区域制度性交易成本。建立区域性一体化受理、收件、查询、发证等跨地市证照审批办理机制,让企业和群众少跑腿、好办事。三要进一步细化容错纠错清单,明确列出可以容错纠错的具体情形,科学把握容错界限,合理包容和纠正干部过失。四要强化问题导向。着力对企业反映的审批、环评、用地、融资、招工等问题,建立责任清单、时间节点、服务线路图,以服务质量与群众满意度考核干部德能勤绩,激励广大干部担当作为、干事创业。

2.构建互联互通共谋发展新机制。一要加强干部对接G60 科创走廊素质培训,锻造法治思维与创新思维、原则性与灵活性、行政化与市场化有机融合的好干部。除挂职锻炼、培训学习外,必须放在G60 科创走廊重大决策部署“一线作为”,增强“工地情节”。二要借助G60 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平台,让干部熟悉政策,做好政策对接和宣传服务。首先,摸清工业企业互联网状况,了解哪些企业符合工业互联网要求,哪些企业有这个意愿,开展好政策宣传和需求对接。其次,从安全体系建设和促进发展的视角,建立工业互联网企业分类数据库,进行分类指导、分类监管。引导工业企业协同开展“上云入网”工作,对接G60 科创走廊工业互联网[2],及时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问题,推动百亿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项目领跑安徽,逐步把“宣芜合”三市工业互联网产业打造成互联互通共谋发展的生态产业基地。

3.打造高质量发展改革创新先行区。一要学习推广上海、杭州、嘉兴、湖州等地提升政务服务水平的改革做法。嘉兴张江平湖科技园坚持用改革创新的办法破解资金、用地、人才等要素制约,为上海企业转移落户提供有力保障。二要探索项目聘任制。抓住5G 先试先用机遇,探索“底薪+投资率+亩均土地税收贡献率+职业风险基金”管理模式,大胆启用敢于担当、有责任心、有奉献精神的干部,到经济主战场工作。三要抓住G60科创走廊信息经济和人工智能技术应用带来的市场机遇,深化政务服务放管服改革。通过“互联网+政务服务+创新平台”,提升“宣芜合”三市政务管理水平和信息化能力,促进安徽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与G60 科创走廊协同发展。四要推进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根据《G60 科创走廊推进工业互联网协同发展实施方案》总体目标和实施步骤,“宣芜合”三市要着眼跨区域工业互联网资源对接,在G60 科创走廊内培育若干个通用型工业互联网平台,争取工业互联网集成创新应用试点示范项目在安徽落户,推动“宣芜合”三市工业互联网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三)构建科技创新体系,增强G60 科创走廊一体化发展新动能

1.抢抓G60 科创走廊建设机遇,谋划先进制造业一体化发展。一要把G60 科创走廊建设纳入“宣芜合”三市科技创新“1 号工程”。依托九城市综合保税区等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场所)或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探索建立承接进博会溢出效应一站式交易服务平台,积极开展保税仓储、展示销售、保税维修等业务,抢抓G60 科创走廊开放型经济释放辐射的新优势。推动长三角研究院、之江实验室、中科院苏州纳米所、宛陵科创城等平台机构协同创新,力争构建G60 科创走廊智慧经济发展大数据共享共建平台。二要强化产学研用合作创新成果转化。依托G60 科创走廊,聚焦汽车及零部件、高端装备等先进制造业和新能源、新材料、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以及农副产品深加工等特色板块经济“卡脖子”核心技术,谋划建设各类创新平台。瞄准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展联合攻关,推动科技成果在G60 科创走廊实行共享,打造科技创新品牌。

2.构建G60 科创走廊人才柔性共享体系。一要借鉴国内外优秀人才培养经验,提升在岗人员学习能力。二要优化人才保障机制,提升人才综合服务水平。鼓励“宣芜合”三市企业通过股权、期权、分红等方式,加大引进人才激励力度。三要加快G60 人才引进与住房户籍制度改革,探索G60 产学研合作机制,创新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与互联网金融发展等领域的改革。四要加强高层次人才引进。强化人才后勤保障,确保人才在教育、医疗、养老等领域进一步与G60 地区无缝衔接。五要探索建立由院士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领军拔尖等高层次专家型人才组成的安徽G60 科创走廊专家咨询委员会。发挥智库在高端项目研发、重大技术攻关、政府决策参谋的智囊团作用,探索建立创新创业大赛、工匠大赛等办赛成果共建共享互惠互利的智力支撑平台。

3.深化开放合作,提升科技创新外向度。一要围绕“招什么项目、项目落户在哪里、落户后怎么推进”三个环节,开展国内外招商引智。二要积极争取安徽省委省政府和上海市委市政府等地市支持,依托上海市白茅岭农场,高水平规划建设G60科创走廊合作示范区[4]。三要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加快推进商合杭高铁、宣芜机场等项目建设,争取扩容改造合肥-芜湖-宣城-湖州-苏州-松江高速公路,与松江区、杭州、湖州等地市共同推动G60 高速公路优化改建提升,共同研究区域内配套快速路项目工程方案,切实解决断头路问题。四要积极探索铁海空联运等多式联运模式,努力降低物流成本。

猜你喜欢
宣城松江区科创
司尔特宣城公司举行消防演练
行政法漏洞的认定与填补——以上海市松江区“天价砍树事件”为例
科创引领,抢跑新赛道
科创走廊“乘风起”
松江区人大代表摄影作品选登
请党放心 强国有我——上海市松江区中山小学“学四史”主题活动
科创“小灯泡”:从伞说起
安徽省宣城地区南漪湖湿地植物调查
保护人类健康的科创产品
《宣城小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