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RI Multi-FIESTA成像对回盲部肠炎患者回盲瓣功能评估的初步研究*

2019-02-13 02:25孟红秀刘宇佳董立杰田春梅
滨州医学院学报 2019年6期
关键词:性病变盲肠结肠

孟红秀 刘宇佳 董立杰 田春梅 王 霞 陈 亮

1 无棣县人民医院消化内科 滨州 261900;2 东营市人民医院CT室;3 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4 滨州医学院口腔学院

回盲瓣(ileocecal valve,ICV),也称为盲肠瓣,是由回肠末端的环形肌层向大肠腔内凸入形成,是区分大肠和小肠的重要解剖标志。ICV最常见于盲肠内侧,分为上唇和下唇两部分,其大小、形状及厚度因人而异[1]。当正常ICV的形态过于突出时,需要与局部的无症状性粘膜脱垂、回盲部肠套叠及盲肠肿瘤鉴别[2],因此清晰的显示ICV对于疾病的诊断十分重要。正常ICV具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可调节回肠内容物进入盲肠的流量,阻止小肠内容物过快流入大肠,并防止大肠内容物及菌群回流入小肠[3]。能够准确、直观的显示ICV并有效评估其功能对于评价病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至关重要。目前,临床尚缺乏简单、有效的功能评价的方法,本研究采用GE公司研发的快速进动真稳态 FIESTA多期项扫描序列对回盲部肠炎患者的ICV功能评估进行初探性研究,以期为临床提供无创性显示ICV并测定其功能的一种新方法。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共收集2018年2月至2019年2月间某院经肠镜及病理诊断为回盲部炎性病变的患者17名,其中男9例,女8例,年龄18~45岁,中位年龄为39岁;其中盲肠炎者10例,阑尾炎累及回盲部者4例,炎性肠病累及回盲部者3例。

1.2 MRI检查前准备 所有患者在检查前一天进流质饮食,检查前6~8 h禁食水。检查前50 min内以200 mL/5 min的速度饮入等渗甘露醇溶液(浓度2.5%)2 000 mL。对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从口服第一杯等渗甘露醇溶液开始计算,于饮用后90~100 min时进行MRI multi-FIESTA扫描,对ICV开闭功能进行评估。

1.3 MRI检查 所有患者采用美国GE公司的3.0T750W MRI扫描仪进行检查,应用32通道BODY 线圈,扫描范围自肝上缘到骨盆下缘。先与屏气状态下行冠状位及横轴位多层静态-平衡稳态自由进动序列(FIESTA)扫描。定位回盲瓣的大体位置;再于寻找的回盲瓣区域行斜冠状位的(2D-FIESTA)扫描,无需屏气。MRI扫描参数:横轴位及冠状位T1WI,层厚3 mm,层距0.5mm,矩阵288×288,激励次数1.0,翻转角度80°,TR=4ms,TE=1.8ms;MR multi-FIESTA序列扫描参数为:TR 3.2 ms, TE minimum,翻转角:50°;FOV 420×420 mm;矩阵:256×256;层厚:6.5 mm。

1.4 图像分析 将所有采集到的图像传送至GE ADW4.6后处理工作站,由2名有2年以上腹部MRI诊断经验的影像学医师采用双盲法对不同患者的图像进行测量及分析,对诊断中存在的不同意见讨论后进行统一。①观察ICV解剖结构,主要观察ICV“瓣膜”厚度及长度;②观察ICV的运动情况,观察记录有无返流。③直观显示回肠末端运动情况,记录ICV有效(ICV开放并能够观察到回肠内水排入到结肠内)及无效(仅能观察到ICV开放但观察不到回肠内水排入到结肠内)开放次数。

2 结果

2.1 17名患者均完成了MRI Multi-FIESTA检查,所有患者肠道充盈均良好,ICV显示清晰,能够满足相关指标的测量及分析。连续监测2 min,17例患者每分钟ICV平均开放次数为8次的有4例(均为有效开放);9次的有6例(1例无效开放,5例有效开放);10次的有7例(3例有效开放,4例无效开放),平均开放次数为9次/min;均未见返流现象。

2.2 回盲部炎性病变中,ICV“瓣膜”厚度增加,上唇平均厚度为0.61 cm,下唇平均厚度为0.63 cm,回盲瓣长度平均为1.68 cm。回盲瓣的开放次数增多,但回肠末端的收缩幅度变小。

a——h 清晰显示回盲瓣开闭动态过程,回盲瓣解剖结构显示清晰(红箭头),上唇和下唇增厚(黄箭头),瓣腔变窄,回盲瓣的开放幅度变小,此次为有效开放,可见回肠内水排入结肠。

图1 同一回盲部炎性病变患者的Multi-FIESTA图像

a 回盲部充血水肿(箭头所示);b 局部见小溃疡形成(箭头所示)。

图2 同一回盲部炎性病变患者的肠镜下表现

3 讨论

ICV位于大肠和小肠的连接处[4],目前最为多见的ICV类型为末端回肠从骨盆以反向S形状上升并植入内侧结肠壁,回肠末端的环形肌层向大肠腔内凸入而形成[5]。ICV分为上唇和下唇两部分,瓣膜唇被定义为延伸到结肠中的回肠壁所突出的部分;研究显示我们可以用合理的方式准确的测量上唇的长度[6-7]。从上唇的根部开始测量到其自由边缘,上唇的平均长度为2.0 cm,最长可达4.0 cm;下唇的长度通常不能明确的测量,通常下唇的自由边缘会比上唇的自由边缘向内凹进0.5cm的距离。在内镜下,可根据ICV的形状和脂肪含量将其分为三种类型:①乳头型,呈圆顶状,其开口部位于顶端;②唇型,表现为狭缝状,当它在腔内视图上呈狭缝状开口时,称为唇型; ③脂肪型:当唇内存在显着的脂肪沉积时或CT结肠成像轴向扫描显示唇部有明显的脂肪组织时,瓣膜被称为脂肪型[8]。ICV以唇型最为常见,占76%;乳头型及脂肪型分别占21%和3%[7]。

正常ICV拥有十分重要的功能,其功能改变对临床医师疾病诊断及治疗具有重要指导意义[9]。近年来肠道炎性及肿瘤样病变越来越多,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累及ICV的病变也越来越多,为临床医师提供更清晰的回盲部解剖图像,并有效、准确的评估ICV的功能,对于评价病情、选择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ICV观察方法包括气钡双重对比灌肠检查、CT结肠成像、内镜检查、超声检查以及MRI检查等[10]。气钡双重对比灌肠检查是诊断结肠及直肠疾病的常用检查方法,较钡灌肠及空气灌肠更为安全、成功率更高、图像也更为清晰[11],但软组织分辨率较低,只能大体显示ICV的形态,无法有效观察ICV的开闭情况,难以准确评价ICV的功能。CT结肠成像造影检查(computed tomography enterography,CTE)是一种无创性影像学检查,它可用于评估肠道的炎症,并清楚地显示肠外并发症,如内瘘,腹腔脓肿,蜂窝织炎等。但是难以实时动态显示ICV,不能用于功能评价,且 X线辐射损害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该技术的有效推广[12]。近年来腹部高频超声的应用使回盲部、阑尾及其周围腹膜等解剖结构可直观显示,为回盲部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无创、便捷的条件,可更清晰显示远端回肠、ICV等的解剖结构及病变部位,也可测定ICV的功能;但是超声检查易受肠管内气体及腹部脂肪的影响,且检查者主观性及操作经验也会影响检查结果。

内镜检查可以直接观察ICV的形态,镜下动态观察ICV的开闭及其功能,也是诊断回盲部病变最直接、最快捷、最有效的检查方法;Lasser等[13]曾用结肠镜插管测得ICV的压力来代表其功能状态。但有研究发现超过15%的内镜检查不能顺利到达回盲部,该方法只能作为ICV观察的辅助手段;此外,结肠镜检中器械对盲肠壁的机械刺激也可能影响ICV功能评价的准确性。

MRI无辐射损伤,具有软组织分辨率高、多序列、多方位成像的优势,这些优势使得MRI对ICV检查并评估其功能成为可能。在服用等渗甘露醇溶液进行充分肠道准备后,若回肠末端及盲肠充盈良好,则ICV的形态显示将更加清晰,更利于对正常解剖结构及异常的显示,因此用MRI观察ICV的解剖是可行的。本研究选用多期项稳态进动快速成像( fast imaging employing steady-state aequisition,FIESTA)序列拥有极快的成像速度,有效克服了肠道蠕动的影响,并且可以连续动态的观察肠道运动[14],可以实现近似生理状态下ICV开闭功能成像。最佳的磁共振扫描时间是肠道内对比剂充盈回肠末端及盲肠,并且充盈持续时间满足磁共振扫描所需时间,在这个时间段内回肠末端及盲肠内充填高信号对比剂可以清晰衬托ICV结构[15]。本次研究中不使用解痉药物,并在不憋气状态下扫描,一次扫描获得近2 min时长的ICV运动图像,连续性观察ICV的开合运动以及逆流情况。ICV的开放次数、有无返流、有效开放情况是ICV功能评价的主要指标。本研究结果显示,连续监测2 min,17例患者每分钟ICV平均开放次数为8次的有4例(均为有效开放);9次的有6例(1例无效开放,5例有效开放);10次的有7例(3例有效开放,4例无效开放),平均开放次数为9次/min;均未见返流现象。回盲部炎性病变中,ICV“瓣膜”厚度增加,上唇平均厚度为0.61 cm,下唇平均厚度为0.63 cm,ICV长度平均为1.68 cm。ICV的开放次数尤其是无效开放次数增多,我们认为是因为回盲部炎性病变可使ICV的功能亢进,所以其单位时间内开放次数也就增多,但这也使得ICV每次开放排入盲肠内的物质也较正常人变少,因而测得的无效开放次数增多。

本研究属于初探性研究,仅收集了17例回盲部炎性病变患者,研究对象少未做统计学分析。在之后的研究中我们将增加研究对象的数量,完善相关数据并对回盲部炎症、肿瘤及术后患者ICV的功能变化进行对比研究。

综上所述,MRI Multi-FIESTA成像速度快,能够动态实时观察回盲部炎性患者ICV的功能,可以作为ICV功能评估的一种有效方法。

猜你喜欢
性病变盲肠结肠
新生儿先天性细小结肠症相关病因与影像表现
基于2019版Bosniak分级系统的肾脏囊性病变的诊疗进展
自身免疫性胰腺炎继发囊性病变的影像特征分析
血清Cyr61 mRNA、Angptl4 mRNA联合检测对良恶性卵巢囊性病变的鉴别诊断价值*
超声诊断乳腺囊实性病变的应用现状
新疆驴盲肠、腹结肠、背结肠固相食糜细菌多样性研究
改性纱布防止兔盲肠、子宫术后盆腔粘连的效果观察
憩室炎,藏在肚子里的神秘疾病
隧道
一例猫巨结肠症的诊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