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干预对“农转非”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研究

2019-02-15 06:53李洋李霞赵斌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9年1期
关键词:农转非孕早期孕妇

李洋 李霞 赵斌

孕期是妇女一生中经历的特殊时期,也是妇女心理变化最大的一个时期,由于孕期内分泌及骨骼系统发生生理改变,势必引起孕妇的各种心理变化,当不良的心理反应,如紧张、焦虑等超过其承受能力时,就会导致孕妇出现心理障碍[1]。这些心理障碍会加重孕妇身体的应激反应,使得孕妇患孕期并发症、合并症的几率增大,妊娠结局受到影响[2]。

成都市双流区地处成都市四环路外西南侧,随着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双流区出现越来越多的“农转非”群众,据双流区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2014年双流城镇化率78.03%,其中,“农转非”孕妇因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失业率高等特点受到基层医务工作者的普遍重视[3-4]。本文针对“农转非”孕妇进行孕期心理干预的相关研究,观察其妊娠结局,由此说明心理干预对于“农转非”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作用。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我院2016年4月—2017年4月建卡并规律产检的1 000名“农转非”孕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标准:(1)拥有直接或间接“农转非”户籍,“直接”指其自身是农转非户籍,“间接”指其祖辈或父辈为农转非人口;(2)年龄18周岁以上,45周岁以下;(3)文化程度:小学以上文化;(4)无影响研究的精神或躯体功能障碍;(5)签署知情同意书,愿意配合本项研究。

1.2 方法

1.2.1 基线研究 对纳入研究的1 000名孕妇进行基线研究,涉及以下内容:年龄、文化程度、有无工作、既往孕产次及进行第一次量表测量。随后将符合标准的1 000名孕妇按照随机数法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各500名。

1.2.2 干预组处理措施 对所有干预组孕妇在孕早期通过GAD-7量表进行筛查,统计量表得分并根据评分进行干预:0≤评分≤5,由产科门诊医师进行心理相关健康教育,主要内容为规律作息,劳逸结合,适当进行体育锻炼及发展兴趣爱好,保持心情舒畅等;5<评分≤9,由专业心理医师进行随访化心理疏导,每半月随访至整个孕期;9<评分≤14,由专业心理医师进行系统化心理疏导3周时间,每周2次,1次1小时,并每半月随访至整个孕期;评分>14,立即转诊到上级精神心理专科医院,并跟踪最终分娩结果。

预产期前2~4周,对干预组孕妇进行第二次量表测量,统计量表得分。

1.2.3 对照组处理措施 对所有对照组孕妇在孕早期通过GAD-7量表进行筛查,统计量表得分,但无论结果如何不采取任何干预措施。预产期前2~4周,对对照组孕妇进行第二次量表测量,统计量表得分。

1.3 观察指标

本次研究所应用的心理量表采用中文版的广泛性焦虑量表(Generalized Anxiety Disorder-7,GAD-7),是由美国精神医学会(APA)于2013年5月出版发布的《精神疾病诊断与统计手册》第5版(DSM-5)推荐的量化评估标准,2015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精神科分会向全国推广使用。该量表内容简明,可操作性强,经国内外研究验证具有良好的信度和效度[5-7]。

GAD-7焦虑量表为自评量表,共7个条目,评分等级为0(完全没有),1(好几天),2(超过一周)和3(几乎每天),总分范围为0~21分。量表评价标准为:0≤评分≤5,正常;5<评分≤9,存在轻度焦虑;9<评分≤14,存在中度焦虑;评分>14,存在重度焦虑[8]。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Statistics 21.0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使用成组t检验,概率资料采用Pearson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视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基线资料比较

在基线资料,如年龄分布、职业分布、学历分布、孕妇类型等方面,干预组和对照组分布较一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孕早期及分娩前GAD-7评分比较

在孕早期,干预组和对照组进行了第一次心理测量,随后针对心理情况进行不同干预,在预产期前2~4周进行第二次心理测量。见表2。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前后两次测量的量表得分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干预组第二次测量的平均分数(4.98±0.37)分,明显低于第一次测量的平均分数(5.60±0.63)分,对照组第二次测量的平均分数(6.11±0.63)分,明显高于第一次测量得分(5.54±0.59)分。此外,经过孕期心理干预,在第二次测量中,干预组GAD-7平均得分(4.98±0.37)分,低于对照组的平均得分(6.11±0.6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 分娩结局比较

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分娩方式上存在差异,干预组自然分娩的孕妇较对照组自然分娩的孕妇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3 讨论

孕期是女性身体和心理最易受影响的特殊时期,几乎没有任何一位女性可以在孕期平稳度过而不产生任何心理波动[9]。研究认为,一方面,女性在怀孕及分娩前后体内激素水平波动变化较大,这些激素通过下丘脑可直接影响其心理状态[10];另一方面,心理变化程度还与孕产妇自身的文化程度、家庭环境、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心理承受能力等有着重要关联。因此,孕妇出现不良心理问题不仅仅是这一时期生理过程的反映,同时也是生理、社会、心理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11-12]。

表1 两组孕妇一般资料统计表(n)

表2 孕早期及分娩前GAD-7评分统计表(±s,分)

表2 孕早期及分娩前GAD-7评分统计表(±s,分)

组别 第一次测量 第二次测量 t值 P值干预组 5.60±0.63 4.98±0.37 3.10 0.00对照组 5.54±0.59 6.11±0.63 4.03 0.00 t值 0.15 21.18 P值 0.88 0.00

表3 两组孕妇分娩结局情况表[n(%)]

“农转非”孕妇是众多孕妇群体中的一类特殊群体。据前期调研显示,具有“农转非”属性的孕妇其受孕年龄存在低龄化(小于20岁)和高龄化(大于35岁)现象,职业分布更倾向于家庭主妇,学历方面以高中及以下学历为主,且更多会选择生养二胎甚至三胎。这些个人条件及社会属性无疑会加重“农转非”孕妇在孕产期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首先,年龄偏小的孕妇很大程度上其心理年龄更小,加之目前适龄生育的孕妇多为独生子女,20岁左右甚至不到20岁就怀孕的孕妇其对于母亲角色转换难以适应,该部分孕妇易出现孕期焦虑及产后抑郁情绪;高龄产妇多为二胎甚至三胎孕妇,经济压力、育儿压力等易使这部分人群出现孕期心理问题。其次,“农转非”孕妇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待业失业问题明显,对于生养孩子的观念认知落后,这些社会属性同样会加重其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

本研究通过对1 000名“农转非”孕妇群体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干预组针对孕妇心理情况,在全孕期强调并坚持给予个性化不同程度的心理护理,其结果与没有进行心理护理的对照组“农转非”孕妇相比,出现心理问题的概率明显下降,且干预组在干预后测量得分显著低于干预前测量得分,说明经过心理干预,孕妇心理状况得到进一步改善,而对照组未经过任何心理干预,第二次测量平均分达到轻度焦虑水平,显著高于第一次测量得分,说明对照组孕妇的心理状况出现不良倾向。此外,在分娩方式的选择上,经过心理干预的孕妇更倾向于自然分娩,结果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出现这样的结果分析有两方面原因,一方面,经过呼吸训练、音乐调理等心理干预,在生理层面上减轻了大脑皮质对疼痛冲动的感应,提高了疼痛的阈值[13]。另一方面,放松减压的心理疏导能有效调动孕妇的主观能动性,使其对自然分娩的信心明显增强,在产程中也表现的更加从容、坚强、乐观,在面对宫缩阵痛时做到精神放松,从而使产程顺利,提高了自然分娩率。本研究结果表明,孕期心理疏导能有效树立孕妇自然分娩的信心,营造更加轻松自信的心理状态,从而有效缓解自身的焦虑情绪。

综上,在基层妇保系统的临床操作中,针对较大可能出现的“农转非”孕妇群体,有针对性地进行全孕期心理干预可以有效缓解该人群出现孕期紧张、焦虑的情绪状态,帮助树立自然分娩的信心和勇气,从而有效提高该人群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同时对于提高人口素质产生深远影响。

猜你喜欢
农转非孕早期孕妇
孕早期睡眠时长与午睡频次对妊娠糖尿病的影响
成都市新都区老年农转非居民参与社区体育现状调查研究
孕早期保健指导
我有一个“孕妇”爸爸
孕妇睡觉会压到孩子吗
孕妇接种疫苗要慎重
帮你孕早期留住胎宝宝
产前检查“高危”孕妇别忽视
孕早期体重指数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分析
“农转非”居民社区归属感的影响因素及提升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