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文化视角下的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

2019-02-16 06:10倪胜巧
关键词:道家生命大学生

倪胜巧

(四川大学 计算机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5)

2018年5月2日,在“五四”青年节和北京大学120周年校庆来临之际,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北京大学考察并与师生座谈。期间,总书记寄语当代青年:“当代青年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广大青年既拥有广阔发展空间,也承载着伟大时代使命。每一个青年都应该成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不辱时代使命,不负人民期望。”可以说,当代青年生逢其时,却也重任在肩。谈话中无处不流露出习总书记对当代青年的殷切期望,其中也有对高校思政工作者的期望。高校是青年学生的聚集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后备军,抓好青年学生教育,是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职责与使命。谈教育首先就要谈生命教育,生命是为人之本,生命教育也是教育之本,青年学生只有接受了良好的生命教育,珍视自己的生命,才能进一步在社会中找寻和实现自我价值。

美国学者杰·唐纳·华特士于1968年提出了生命教育理论,探讨必须关注人的生长发育与生命健康教育的真谛,当时就在西方国家引起了广泛的重视和认可,生命教育也于世界各地广泛传播开来。教育首先要教学生“何以为生”,学校最基础的目标是育人,而后才是教书。近几年随着大学生自杀、虐待动物、校园霸凌等事件的发生,社会上对大学生生命教育也愈加关注。对于高校思政工作者来说,探寻有效的生命教育方式,切实服务于青年学生成长成才,是当前高校思政工作的重点。做好大学生生命教育,首先要求高校思政工作者尊重个体自然生命,把握当代青年学生的特点。道家的“我命在我”的生命态度、“贵人重生”的乐观精神、“济世利人”的责任意识,在社会文化日益多元化、青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的今天,仍具有重要意义。将道家文化与大学生生命教育相结合,有利于引导大学生珍爱生命,形成社会责任意识,从而实现自身的和谐发展,实现自我价值。

一、道家文化中蕴含的生命观

道家主要是一种自然之学,强调人和自然(“天道”)的关系。“圣人处无为之事”“无为而无不为”等主张,体现了道家尊重自然的生命特性。道家的“我命在我”的生命态度、“贵人重生”的乐观精神、“济世利人”的责任意识,构成了道家生命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一)“我命在我”的命运自主态度

道家生命哲学的发展一波三折,从前期的强调肉体上的长生不死,到后期慢慢发展为注重人本身,并由此衍生出我命在我、神仙可学、心做主宰等理论,构成了道学独特的生命理论体系。道家的生命哲学有强烈的个人主义精神,重视每一个生命个体的自我选择,强调自我实现,追求自我价值,认为一个人的生命不应因外物而存在,而改变,而消失。同时,在承认群体、不违背群体利益的前提下,又给个体生命保留了一块地盘,使个体的生命价值得以实现。可以说,道家生命哲学的主体性中含有较强的个人主义精神。正因为有了这种个人意识的觉醒,才奠定了其生命哲学的主体性基础,使道家把生命看成是个人不断做出各种价值选择的历程。[1]

(二)“贵人重生”的乐观主义精神

道家的某些理论和观点与“乐观主义”不谋而合。道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哲学思想蕴涵着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认为通过一定的炼养途径和手段,可以改善生命系统的品质,甚至可以扭转生命系统的时间之矢,返本归元,超越有限而达到生命的永恒。[2]因此,“我命在我不在天”首先传达的是一种个人主义精神,同时,也蕴含了对个体不受外界干预,听从本心,努力进取,最终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的期望。但是这种精神在现代社会中呈现出越来越被边缘化的态势,大多数人被外在的金钱、权力所诱惑,极度在乎别人的看法,甚至被社会舆论所绑架和挟持,突出表现就是迫于他人的看法和舆论的压力,做自己不喜欢的事,但是在这一过程中又怨声载道。面对当今的社会现实,道家的生命观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这就为社会的病态开出了一剂良药。因此,这是一种高扬理性主义生命自主精神的积极人生观,它不仅对探寻人生的真谛和底蕴,维护人类生命尊严和精神自由,健全人格,确立人生的价值和理想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且对推动科技进步乃至社会物质文明的发展也有不容忽视的潜在科学意义。[3]

(三)“济世利人”的社会责任意识

前面一直在讨论并强调道家生命哲学中对个体的重视和思考,那么它是否追求一种个人至上主义呢?其实不是,道家恰恰宣扬的是一种“济世利人”的情怀。在春秋战国时期,黄老道家为了解决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提出了很多新的观点和看法;在战国后期社会趋于稳定、社会和谐发展的时代,黄老道家调整了老庄道家的价值取向,构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天道与人道并重的价值体系,且其理论重心也转移到了生命的社会性方面,他们着重解决的是生命与社会的关系问题。《黄老帛书》中认为,人道与人类社会相联系,人道既然与天道有同也有异,那么人就不能完全单纯地效法天道,而是也要效法人道,遵循社会法则。

二、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并没有把学生生命教育放在重要位置。近年来,青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大学生生命教育也日益引起高校和社会的重视。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主要存在着社会重视程度不高、生命教育体系不健全、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的问题,需要社会和广大思政工作者的共同努力。

(一)社会重视程度不高

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加上互联网浪潮的冲击,社会风气日益浮躁,青年学生群体之中也弥漫着急功近利的氛围,不论是高校、家长还是学生自身,如何珍视自我、敬畏生命、实现自我价值,并没有成为他们的首要关注点。对于学生而言,毕业后是否能找到一份称心的工作是他们择校时关注的重点,因此学校吸引学生的手段也变成了罗列学校往年毕业生就业率,甚至包就业,等等,而学校课程的开设也都是围绕相关专业课程。各个学校不惜重金挖来优秀的专业课教授,打造自己的王牌专业,以期得到学生和用人单位的认可,在提高毕业生就业率的同时吸引更多的优质生源,从而提高学校自身的档次,而对于一些人文课程则并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尤其是在当今“四唯”盛行的不良风气下,社会选人用人单位看重的是学历背景、获奖的多少等指标性的要求。对于家长而言,在为自己孩子择校时考虑更多的仍然是学校的学科建设、师资力量、排名等,并不在乎学校的生命教育情况。对于高校而言,虽然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频发,高校愈加关注青年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在大学生生命教育方式、师资队伍建设上仍重视不足,没有投入相应的人力、物力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教育教学活动。课程体系建设也不够健全。学生对于心理健康这样的通识课程往往带着随便考考、混个及格的心理,对生命教育问题没有引起重视。

(二)生命教育体系不健全

首先,从课程设置来看,高校课程建设缺乏生命教育课程,国内虽然有部分高校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等涉及到生命教育的课程,但是实际上这类课程并没有发挥其真正作用,也没有一套合理的完整的教育培育体系,甚至没有生命教育的相关教材、教育大纲和标准等,这也与上面提到的社会重视程度不高有很大的相关性。

其次,高校校园文化活动缺乏生命教育理论引导,无论是从学校层面组织的活动还是学生自发组织的活动来看,在调研过程中几乎没有发现与大学生生命教育有关的校园活动,有的学校开设了“三生”教育课,但也仅仅是针对大一新生开设的,况且该课程停留在一般的宣讲层面,缺少一套真正系统、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学方法。仅限于大一开设课程,直接影响了高校生命教育的实际效果,同时学校忽略问题易发的阶段性,后期并没有进行跟踪教育,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出学校和学生对于这方面的重视度严重不足。

再次,高校评价体系缺乏大学生生命个体感受,笔者在访谈过程中询问了一部分学生,他们表示,在大学四年中,学校进行关于大学生生命个体感受相关的问卷调查仅仅只有一次,还有少部分学生已经不记得有任何关于此内容的调查。更何况,问卷调查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隐蔽性,学生在填写问卷时出于种种考虑,并没有根据自己的真实想法填写,就像大多数学校在每学年或每学期开始所进行的心理测评一样,测评结果与后续问题的出现并没有太大相关性。可以说,学校的评价体系没有对这方面进行较为合理的考量和评估,即使有考量和评估,也缺乏信度和效度。

(三)师资队伍建设不完善

首先是缺乏系统的生命教育课程安排,并没有专任的生命教育师资队伍,大多是由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来兼职,虽然心理健康教育与生命教育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还是存在很大的区别,缺乏专业性。其次,就高校心理咨询室来说,虽然设有心理咨询室,但学生需要解答困惑时,往往碍于个人面子,不会选择主动找上门去咨询,因为在学生看来,进心理咨询室的学生都是“有问题”的学生,这样一来大多数学生选择把这类困难压在心底自己解决,导致心理咨询室门庭冷落。同时,由于社会及高校重视不足,生命教育教师的监督评价机制也不甚完善,并没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去选择和评价生命教育课教师,只是按照与其他专业教师一样的标准去考核,这难免有些不合情理。因此,教师对这类课程的监管也并不严格,教师说教、学生被动听讲的情况比较普遍,师生缺乏真正平等的情感、心灵交流。教师不能用心灵唤醒心灵,给学生以智慧的启迪、情感的交融,学生自然不容易做到亲其师而信其道,生命教育也很难取得好的效果。

三、大学生生命教育不足的原因分析

(一)家庭生命教育的缺失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接受教育的重要场所,孩子所接受的教育首先源于父母的言传身教,而大部分家长却忽视了自身在子女接受教育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家长大多关心的是文化课程的教育,以学习成绩作为评价孩子的标准,而忽视了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生命教育,在日常管教中看重的是学习的硬性指标,缺乏珍爱生命和实现生命意义和价值等内容的生命教育。从小学到高中这一阶段是重要的教育时机,然而在此阶段,家长唯分数至上的观念导致生命教育边缘化,另外,现今大多数家庭是“4-2-1”的家庭机构,孩子在四位隔辈老人和父母的疼爱下成长,容易产生依赖心理,缺乏独立意识和能力,抗压能力较弱,一旦离开家庭,面对挫折、打击,就很容易出现问题,造成不良行为后果。

(二)学校生命教育的弱化

迫于升学压力,中小学集中精力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无暇顾及生命教育的开展,错失生命教育的最佳时机,没有形成良好的生命教育基础,学校作为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没有得到发挥。现在无论是中小学学生和大学生,都普遍存在不珍爱生命的行为,高校受专业教育和就业质量的影响,虽然设置了一些生命教育内容,但是还远远不够,教育效果仍十分有限,尤其是不断社会化的大学生面对学习和就业的压力或是感情的困扰等,发生了许多自杀事件,这些事件在一定程度上与学校过分注重学生文化成绩提高、忽视生命教育有关。

(三)社会生命教育氛围的缺乏

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繁荣发展,人们物质生活也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是,人们的经济收入差距加大。同时,受西方资本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人们过分追求物质满足,用金钱物质来衡量事业成功与否,无暇思考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更无暇顾及生命教育。学校教育中形成的仅存的一点正确的生命理念,就在不良社会大环境影响下被淹没,致使高校生命教育徒劳无获。

(四)大学生自我生命教育的匮乏

寒窗苦读12年,多数孩子认为终于摆脱了高压式的教育环境,终于自由了,认为高校学习是轻松的,对于学习成绩要求及格就行,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努力学习了。然而进入大学后才发现一切都与自己想象的不一样,评奖评优都与学习有关,另外,离开父母怀抱以后,需要独自面对学习、生活的不适应,挫折,人际关系等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会主动寻求解决办法,但是还是有部分学生缺乏生命相关知识,缺乏对生命意义的本质了解,加之受外界思想和物欲观念影响,容易迷失自我。

四、道家文化视角下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

基于当前大学生生命教育现状,高校思政工作首先要完善生命教育体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其次要在青年学生个体生命教育中引导学生认识自我、敬畏生命;最后要在青年学生参与社会实践中引导学生培养担当、实现价值。

(一)完善生命教育体系,重视教师队伍建设

对大学生实行生命教育,最简单也是最有效的方法,便是开设生命教育相关课程,我们在调查中得知,绝大多数大学生并不知道生命教育这个词,不知道它的目的,这与如今大学生对生命教育的需求形成一种巨大的反差,显示出目前高校生命教育课程体系的薄弱,因此重塑生命教育体系势在必行。若资源允许,可通过新设学院或组织的方式,彰显学校重建生命教育体系的决心,同时将生命教育类课程同思政课程一道纳入所有专业大学生的必修课程,制定覆盖本科生、硕士生、博士生的课程规划并要求各学院严格执行。完善课程安排后,还应建立完整且合理的监督评价机制:对学生,严把课堂关,切实抓好课堂教学,提高平时分在总成绩中的占比,杜绝期末考前突击或者教师打分不合理等情况的发生,然后将生命教育各类课程考核成绩与学生评奖评优、推免等政策挂钩;对教师,每天抽查生命教育类课程的课堂,做好记录,问责到人。最后,还应严选教师,在生命教育中,教师素质不可忽视,教师在与学生朝夕相处中,会不自觉地把自身的观点和价值观输出给学生,从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好的老师往往能给学生起到很好的模范作用,而一个本身便对生命毫无敬畏的老师带给学生的影响是不敢想象的。因此,在开展生命教育建设过程中,应不断提高教师团队的素质,可通过举办讲座、研讨会等形式对教师团队进行定期培训。

(二)在个体生命教育中认识自我、敬畏生命

如何开展生命教育,讲解什么,又成了新的问题。当代大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世界观建立和稳固的关键时期,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第一步,便是让学生认识自我,敬畏生命。道家推崇的“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命运自主态度,可以填补当代大学生自我生命意识薄弱这一环节。道家主张我命在我、神仙可学、心做主宰的生命主体论正好为此提供思想资源。对自我个体的重视,使得人成为自我生命的主人。道家认为自我意志决定人自身,而非他物可以玩弄。同时,“我命在我不在天”的哲学思想更是蕴涵着道家文化中强烈的生命自主精神,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当一个人拥有积极的人生观时,他便很难被外面的邪恶思想所蛊惑。

(三)在参与社会实践中培养担当、实现价值

在社会方面,黄老道家调整了老庄道家的价值取向,构建了一个自然与人文并重、天道与人道并重的价值体系,且其理论重心也转移到了生命的社会性方面。同样,今天的高校生命教育也不能忽视人的社会性而只关注个体本身,高校类似于一个小型的社会,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社团、活动,我们应利用好这些资源,助力高校生命教育体系建设。首先应开展敬畏生命等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校园文化活动中认识生命。其实这类活动早有开设,如预防艾滋病宣传月、消防宣传周、地震演练等,但是目前绝大多数高校中,该类活动的开展过于独立,没能上升到生命教育的层次,显得较为割裂,我们完全可以把这些活动归到一起,在活动中穿插生命教育。其次,在社会志愿活动中培养社会责任意识与担当。志愿活动也是大学生课余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中也有与生命教育相关的活动,如拜访敬老院等,可以在该类活动结束后举办讨论会或者讲座,让学生真实地去思考生命,敬畏生命。其实志愿活动本身就是一种生命教育,学生在做志愿活动的过程中,帮助他人,实现自我的社会价值,得到自我满足,习得生命教育学分。最后,可以通过学校引导,学生选题,自我组织的方式引导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相关活动,如学校在“大创”或者“大小挑”等活动中为生命教育预留一个板块,预设相关主题或课题供学生选择或参考,引导学生以生命教育为题开展相关“大创”、学科竞赛等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查找资料,调研走访,从而走进生命,达到教育的目的。

猜你喜欢
道家生命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漫画道家思想
大学生之歌
漫画道家思想
牢记道家养生“十不过”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道家思想に学ぶ現代的ガバナンス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