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 中国人难以磨灭的文化印记

2019-02-19 06:19
农家书屋 2019年1期
关键词:白鹿洞书院文化

在中国千年学脉的绵延赓续中,书院传承着教书育人、以文化人和传道授业、兼济天下的思想与精神,为中国教育史、中华文化史谱写了绚烂的华章。虽然,书院被废至今已有百余年时间,但一百多年来,书院一直是中国人心中难以磨灭的文化记忆。

千年书院 文脉相传

书院最早源于唐代私人治学的书斋和官府整理典籍的衙门,是中国古代士人围绕着书,开展包括藏书、读书、教书、讲书、著书、刻书等各种活动,进行文化积累、研究、创造与传播的文化教育组织。

唐末至五代期间,战乱频繁、仕途险恶,一些学者不愿做官,隐居山林或乡间闾巷,模仿佛教禅林的讲经制度进行读书讲学,吸引了一些士子前来求学,书院开始具有了讲学授徒的功能。

但唐末五代的书院数量少,规模不大,故其影响有限。北宋初期,由于科举取士规模日益扩大,而宋初官学却长期处于低迷不振的状态。士人求学需求很大,却苦无其所,在这种情况下,大量民间书院应运而生,为广大士子提供了读书求学的场所。加上当时印刷术的应用,让书籍的制作与手写本相比,变得极为便利,书院因此拥有了丰富的藏书,并真正成为了面向社会的教学研究场所。

文化,代表了一个时代的“精气神”。到了南宋,由于朝廷的大力提倡和理学家讲学活动的广泛开展,南宋书院的数量和分布的区域大幅度扩大,各方面都比北宋有长足的进步。尤其是朱熹集儒家经典语句制定的《白鹿洞书院学规》,成了历代书院所共同尊崇的方针和守则,延续七百多年的书院教育制度也由此形成。

在书院发展史上,明朝承前启后,地位也十分重要。在王阳明和湛若水的学说重新结合以后,带着冲破长久压抑的力量,书院得以兴旺,读书种子已经撒向神州边陲和发达省份的穷野之地,这标志着书院的发展进入了成熟的推广阶段。当然,书院输出到朝鲜,也是这个时期的亮点。明代开始,书院走出国门,传到东国朝鲜、东洋日本以及印度尼西亚、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南洋各国,甚至意大利那不勒斯、美国旧金山等西洋地区,为中华文明的传播和当地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清代以后,朝廷对书院加强管理与控制,使书院的独立性逐渐丧失。书院不再视学术为本分和生命,反而不断强化教育功能,正式的官学也纷纷冠以书院名称,许多乡村一级的学校也冠以“书院”的名头,书院文化变得龙蛇混杂。最后,在光绪末年的书院改制转型新式教育运动中,书院渐渐退出历史舞台。

四大学府 名家辈出

书院一般选址于山林僻静、风景秀丽之处。其中最著名的四大书院分别是:应天书院、岳麓书院、嵩阳书院和白鹿洞书院。

应天书院现坐落于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湖畔,由五代十国时期后晋儒学大师杨悫(宋州虞城人)创办,杨悫去世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承师业继续办学,应天书院得以发展壮大。后来书院在应天知府、著名文学家晏殊等人的支持下,得到很大扩展,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等一批名人名师在此任教,显盛一时。

岳麓书院现坐落于湖南省长沙市南岳七十二峰最末一峰的岳麓山山脚,由五代时期僧人智璇创办,后于北宋初期扩建,1015年,宋真宗御赐“岳麓书院”匾额,岳麓书院因此成为四大书院之一。清溪茂林之间,隐存着一座雅致的千年庭院,青舍密密,屋宇麻麻,大门前悬挂有一副楹联,上曰“惟楚有才,于斯为盛”。单从清季以来,书院便培养出17000余名学生,其中如、魏源、曾国藩、左宗棠、唐才常、沈荩、杨昌济、程潜等,皆是杰出人物。

嵩阳书院现坐落于河南省郑州市登封市区北嵩山南麓,因位于嵩山之阳而得名嵩阳书院。始创于北魏,后在宋景祐二年(1035年)被赐名嵩阳书院。北宋名儒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晦等也曾在此讲学,嵩阳书院一直是重要的儒学传播圣地。嵩阳书院因其独特的儒学教育建筑性质,被称为研究中国古代书院建筑、教育制度以及儒家文化的“标本”。

白鹿洞书院现坐落于江西省九江市庐山五老峰南麓,风景秀美,被评为“中国四大书院之首”,始创建于南唐,唐贞元年间,洛阳人李渤与其兄李涉在此隐居读书,养一白鹿自娱,故称李渤为白鹿先生,其居所为白鹿洞。南宋理学家朱熹在九江任职时,白鹿洞书院得以重建,朱熹亲自讲学,书院名声大振,成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发祥地之一。

让古老书院活在当下

历史记载了古代书院坚守中华文化立场、传承中华文化基因的丰功伟绩,而定位与管理则决定了书院在今天还能够走多远。

近些年来,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面对各种外来文化的冲击,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重新进行了反思和审视,对传统文化也有了更新的理解和认识。

许多人都感受到了传统文化的升温,书院文化也随之在中国的东西南北重新兴起。据了解,近年来许多传统书院相继被设为文物保护单位,现代新兴书院也不断涌现,数量已经达到了2000所,超过明代书院数量的总和。这些庞大的书院组织已经成了当代社会教化的重要力量。

近些年来,大量有识之士通过书院的创办或修复,来推动书院文化的相续。甚至,还出现了网络书院的形式。

新媒体为文化传播提供了加速器,也让现代书院有了新发展动力和契机。许多书院纷纷利用“互联网+国学”的方式,让传统文化飞出了实体书院的门墙,随时随地都可以鼓舞寻路觅渡的人。

社会各界的关注激活了现代书院,但是仅靠传播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决心和抱负,还不足以支撑现代书院的生机盎然。只有政策和资本的加持,才能推动书院长久发展。

2017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为书院文化的复兴提供了深厚的政策土壤。不久前,位居四大书院之首的白鹿洞书院成功入选教育部评选的“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营地”名单。鹅湖书院也成为江西省首批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之一。

传统给了我们辉煌的过去,也必将能给我们灿烂的未来。如今,书院的故事,早就超越了时间与空间,化成了中国人骨子里的文化印记。无论书院的形式怎么改变,“士志于道”的书院精神,历经千年,依然始终如一。

猜你喜欢
白鹿洞书院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朵云书院黄岩店
鹿拓雾来白鹿洞书院文化APP交互设计
江南书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谁远谁近?
从兴盛走向衰败
“白鹿洞”与鹿无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