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

2019-02-19 21:56马晓燕
史志学刊 2019年4期
关键词:点校中华书局官员

马晓燕

(河南大学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河南开封475001)

宋代致仕官员不仅拥有致仕恩荫子孙的权利,还享有常规性的致仕俸禄和定期的节庆赏赐,同时在侍养、医疗方面也有优待,这不仅推动了致仕制度的发展,也为致仕官员的老年生活提供了重要保障,使其老有所养,老有所为。对于宋代致仕官员的生活,学界曾有所关注,但多关注的是官员致仕后的具体活动[1]苗书梅.宋代官员选任与管理制度[M].河南大学出版社,1996.燕永成.宋代致仕官员的生活.咸阳师专学报[J].1997,(1).张霞.宋代致仕官生活研究[D].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较少从养老角度探讨其日常生活,同时在史料的使用上多依靠正史与笔记小说,对文集、墓志铭资料的使用尚不够充分。本文拟综合利用不同类型的史料,专题考察宋代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以此丰富宋代社会生活的研究。

一、宋代致仕官员养老的居所

宋代致仕官员的居住场所,与其经济状况密切相关。两宋时期,财力充裕的老年官员在致仕后往往在居住地修建私家园林,足不出户便尽享山林之乐。张齐贤致仕后定居洛阳,“先得裴晋公午桥庄”,并对其加以整修,“凿渠周堂,花竹照映”[2](宋)文莹撰.郑世刚,杨立扬点校.玉壶清话[M].中华书局,1984.(P24),使其焕然一新。李侯致仕后也居住在洛阳,他“引水植竹,求山谷之乐”,时常“增治其园”[3](宋)苏辙著.陈宏天,高秀芳点校.苏辙集[M].中华书局,1990.(P412),洛阳士大夫竞相与之交游。北宋仁宗朝的孙可久致仕后留居京师,他不仅“有居第”,而且在“堂北有小园,城南有别墅”,悠游自得,尽享“良辰美景”[1](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M].中华书局,1987.(P109)。蒋堂两次担任苏州知州,致仕后便定居于此。他在居住地“作园隐圃”,“圃之内,如岩扃、水月庵、烟萝亭、风篁亭、香岩峰,皆极登临之胜。公喜宾客,日为燕会,时以诗篇为乐”[2](宋)龚明之撰.孙菊圆校点.中吴纪闻[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19)。

财力不足的致仕官员,虽然无经济实力建造园林,也非常注重美化居住环境。陈亚“晚年退居,有华亭双鹤唳,怪石一株尤奇峭,与异花数十本,列植于所居”[3](宋)王辟之撰.吕友仁点校.渑水燕谈录[M].中华书局,1981.(P117)。曹修睦致仕后在“第舍园池”内“疏列泉石”,并将“册书棋琴”[4](宋)蔡襄著.吴以宁点校.蔡襄集[M].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P697)放置其中。石洵直致仕后,闭门谢事,在城南的旧园子里修建“亭沼,植名花异卉,毎乘兴往游其间,以诗酒为娱”[5](宋)吕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923册).商务印书馆,1935.(P247)。乾道六年(1170),林孝泽退休在家,“因旧葺庐,疏渠引泉,周以花竹”[6](宋)杨万里著.辛更儒校注.杨万里集校注[M].中华书局,2007.(P4853)。周密在《癸辛杂识》中对吴兴园圃有详细的记载,它们多为高级致仕官员府第,园内不仅拥有奇珍异石,还有亭台楼阁,占地数十亩到百亩之间。其中北沈(沈宾王)尚书园有灵寿书院、怡老堂、溪山亭、对湖台,尽见太湖诸山[7](宋)周密撰.吴企明点校.癸辛杂识[M].中华书局,1988.(P8)。优雅的居住环境,为致仕官员安养晚年提供了必要物质条件。

但大量老年官员致仕后仍要在老屋居住,甚至还有无处可居的官员。葛闳致仕还乡,“所居惟故屋十数间”[8](宋)苏颂著.王同策等点校.苏魏公文集[M].中华书局,1988.(P874)。杨万里“退休南溪之上”,仅有“老屋一区”,可“庇风雨”[9](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甲编[M].中华书局,1983.(P63)。对于无处可居的致仕官员来说,租住房屋是他们解决居住问题的常见方式。北宋名臣杜衍,虽久居要职,但常常将俸禄用于周济生活困难的宗族,并未营造居室,以至于致仕后“无屋以居”,于是长期寓居在“南京驿舍”[10](宋)欧阳修著.李逸安点校.欧阳修全集[M].中华书局,2001.(P469)。范如圭因得罪南外宗官被罢官,退居家乡后,“僦舍邵武以居”[11](元)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85.(P11371)。此外,寺院也是老年官员致仕后的居所之一。宿州人王希吕,乾道五年(1169)登进士科,淳熙五年(1178)知绍兴府,以“刚正不阿,敢于直言”著称,因“触犯皇帝,退居乡里”。他为官清廉,生活清贫,致仕后“无屋可居”,被迫“侨寓僧寺”。宋孝宗闻知,“赐钱造第”[11](P11901)。绍兴余姚人陈橐博学刚介,不事产业,将先祖遗留下来的田地、房屋“悉推予兄弟”。致仕后返回剡中(今浙江嵊州),无处居住,遂“侨寓僧寺”[11](P11909)。黄幹退休后回到故乡,“无可栖宿之地”,后来幸“得法云寺僧庐数间”,加以“葺治”[12](宋)黄榦.勉斋先生黄文肃公文集[M].宋集珍本丛刊(第67册).线装书局,2004.(P611),寄居于寺院。

二、宋代致仕官员的社会交往

两宋时期,组建老年会社成为宋代致仕官员社会交往的主要方式。皇祐元年(1049),杜衍以太子太师致仕,移居南京,常与同在此居住的太子宾客致仕王涣,光禄卿致仕毕世长,兵部郎中、分司朱实,尚书郎致仕冯平相聚饮酒,“五人年皆八十余,康宁爽健,相得甚欢”[3](P48),逐渐形成睢阳五老会。熙宁六年(1072)三月,文彦博致仕,时判河阳府。因不满王安石变法,范镇、富弼、司马光等人纷纷申请致仕养老,聚居于洛阳。在文彦博的号召下,退居在洛阳的老年致仕官员仿效唐代白居易九老会,“置酒相乐,尚齿不尚官”[1](宋)吕中.宋朝大事记讲义[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686册).商务印书馆,1983.(P336),组建了宋代著名的耆英会。邵伯温对洛阳耆英会有详细的记载:

元丰五年,文潞公以太尉留守西都,时富韩公以司徒致仕,潞公慕唐白乐天九老会,乃集洛中卿大夫年德高者为耆老会。以洛中风俗尚齿不尚官,就资胜院建大厦曰耆英堂,命闽人郑奂绘像其中。时富韩公年七十九,文潞公与司封郎中席汝言皆七十七,朝议大夫王尚恭年七十六,太常少卿赵丙、秘书监刘几、卫州防御使冯行已皆年七十五,天章阁待制楚建中、朝议大夫王慎言皆七十二,大中大夫张问、龙图阁直学士张焘皆年七十。时宣徽使王拱辰留守北京,贻书潞公,愿预其会,年七十一。独司马温公年未七十,潞公素重其人,用唐九老狄兼漠故事,请入会。温公辞以晚进,不敢班富、文二公之后。潞公不从,令郑奂自幕后传温公像,又至北京传王公像,于是预其会者凡十三人。潞公以地主携妓乐,就富公宅作第一会。至富公会,送羊酒不出;余皆次为会。洛阳多名园古刹,有水竹林亭之胜,诸老须眉皓白,衣冠甚伟,每宴集,都人随观之[2](宋)邵伯温撰.李剑雄,刘德权点校.邵氏闻见录[M].中华书局,1983.(P104-105)。

洛阳耆英会的规模与睢阳五老会相比,有了较大的发展,共有13名会员。其会员依次召集聚会,同时他们还一道游览洛阳的“名园古刹”,欣赏其“水竹林亭之胜”,更加丰富了养老生活。洛阳耆英会的成立,促进了老年会社的发展,引领着宋代致仕官员社交方式的变化。

北宋时期,吴中地区的致仕官员也组建了老年会社,即吴中九老会。朝议大夫徐师闵致仕后退居家乡养老,“日治园亭,以文酒自娱乐”。当时,太子少保元绛、正议大夫程师孟、朝议大夫闾丘孝也相继致仕返乡。他们仿照洛阳耆英会,举行宴游。郡守章岵“大置酒合乐,会诸老于广化寺”。后来,朝请大夫王珫、承议郎通判苏湜也相继加入吴中老年会社,建立了吴中地区老年致仕官员的交游网络,可谓“吴门盛事”[3](宋)龚明之撰.孙菊圆校点.中吴纪闻[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P93)。四川地区的老年致仕官员在社会交往方面,也多以老年会社这一组织为载体。例如,四川乐山人石洵直,以“中大夫致仕”,退休后他“泊然无所营,不与俗子交”,与大中大夫程公浚、史公瑜“安车往来,燕喜赓唱”,以诗酒为乐,“凡如此者二十年”,被里人称为“三卿”[4](宋)吕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923册).商务印书馆,1935.(P247)。成都华阳地区以杨损之为首的四老,也时常相遇从游。杨损之晚年得官,但又上书辞官,先被授通直郎,继而转奉议郎。致仕后,杨损之常与承议郎任杰汉、承议郎杨子臧交游。其后,杨晦之又以通直郎致仕回到华阳,立即加入他们的队伍。他们四人“皆以恩免得官致仕”,“出则联辔,坐则连席,春昼秋宵,一觞一咏”[5](宋)扈仲荣,程遇孙编.成都文类[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354册).商务印书馆,1983.(P762),相处甚欢。

南宋时期,老年会社的数量有了明显增长,老年致仕官员结社交游的活动更为普遍,其中四明地区的老年会社最为集中。南宋绍兴年间,王珩、顾文、薛朋龟、汪思温等相继申请致仕以养老,他们相约建立了五老会。王、蒋、汪等均是四明地区的望族大姓,所以五老会的成立成为四明地区的美谈,时人将其誉为“唐之九老、本朝之耆英”[6](宋)袁燮.絜斋集(卷18).刑部郎中薛公墓志铭[M].丛书集成初编(第2030册).商务印书馆,1935.(P299)。王珩、薛朋龟去世后,又新吸收了王次翁、高闶、吴秉信、徐彦老、陈先五人,扩展为八老会。南宋著名诗人危稹,官至著作郎兼屯田郎官,后因上言得罪宰相而出任潮州、漳州知州。后申请致仕归乡,与“乡里耆艾七人”[7](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甲编[M].中华书局,1983.(P12454)成立耆艾会。

三、宋代致仕官员的文化休闲生活

老年官员致仕后,解除了政务负担,潜心读书、著文立说成为其晚年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此外,他们还出佛入道、游山玩水。

1.潜心读书。

宋代致仕官员多由科举入仕,常年与书相伴,致仕后更是嗜书如命。山东惠民人胡旦,酷爱读书,善于文辞,尤长于史学。后因患眼疾提前致仕,他在眼睛失明的情况下,“犹令人诵经史,隐几听之不少辍”[1](宋)罗大经撰.王瑞来点校.鹤林玉露·甲编[M].中华书局,1983.(P12830)。庞籍在致仕后也以读书为乐,“虽耋老家居,常读书赋诗”,完全沉浸其中,“至忘饥渴寒暑”[2](宋)司马光撰.李之亮笺注.司马温公集编年笺注[M].四川大学出版社,2010.(P1550)。葛闳家有数万卷藏书。致仕后,他心无旁骛,专心读书,“病革犹不舍卷”[3](宋)苏颂著.王同策等点校.苏魏公文集[M].中华书局,1988.(P874),嗜书如命。北宋著名诗人梅尧臣的弟弟梅正臣,虽然年事已高,但仍“不倦探讨”。“其子得书数百卷”后,他喜不自胜,如获珍宝,“继昼夜以读之,不踰月而终篇”[4](宋)杨杰.无为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9册).商务印书馆,1983.(P761)。任桷退休后“以琴棋诗酒为四友”“读书不辍”[5](宋)谢悰.宋故左中散大夫致仕上柱国清平县开国子食邑五百户赐紫金鱼袋任公墓志铭.载(同治)叶县志[M].成文出版社,1976.(P960)。江都人李衡,历任司封郎中、枢密院检详,并出知温、婺、台三州。致仕之后,他定居于江苏昆山,“结茅别墅”“聚书逾万卷”[1](P11948),在致仕后的闲暇生活中尽享读书的乐趣。

2.著书立说。

随着官员选拔制度的完善与发展,宋代官员队伍的文化素质有了明显提升。他们不仅熟读经史,而且深谙世事。长期的宦游生涯,既丰富了他们的人生阅历,也积累了为官从政的经验。解除政务以后,官员相对自由,可以按照兴趣、爱好安排晚年生活。在老年致仕官员的养老生活中,著书立说成为一种风尚。老年官员致仕后或整理、汇编在任时的诗文、奏议、书信、表章,或总结治国箴要、阐发经史。

两宋时期,著书立说是致仕官员文化生活的重要风俗。宋代多部知名笔记小说,多为老年官员在致仕之后完成的。例如,曾任参知政事的范镇在致仕后,“追忆馆阁中及在侍从时交游语言,与夫里俗传说”[6](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自序[M].中华书局,1980.(P1),完成《东斋记事》的写作。《归田录》也是北宋名臣欧阳修在致仕之后所著,它以“朝廷之遗事,史官之所不记,与夫士大夫笑谈之余而可录者”[7](宋)欧阳修撰.李伟国点校.归田录·自序[M].中华书局.(P1)为主要内容。南宋时期,石林叶梦得归隐卞山石林谷后,将平生所收录的“故实旧闻”及“古今嘉言善行”[8](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自序[M].中华书局,1984.(P1)汇集成册,著成《石林燕语》。除笔记小说外,致仕官员在诗歌创作、政论文章、风俗教化等方面均留下丰厚的文化遗产。陈汝奭致仕后,“气体康健”,收集古今忠臣孝子“修身治人”之事,“总三十卷”,将其视为“传家至宝”[9](宋)佚名.京口耆老旧传[M].中华书局,1991.(P8),传于子孙。

宋代老年官员致仕后,虽然远离了政治中心,但对国事仍念念不忘,他们往往将著述献给朝廷,以备朝廷之需,这以秘书监致仕胡旦和曾任参知政事的赵概为代表。胡旦,山东人,博学多才,曾以尚书户部员外郎知制诰。退居襄阳后博览群书,潜心著述,并在天圣五年(1027)将其所撰述的《演圣通论》七十二卷、《唐乘》七十卷、《五代史略》四十三卷、《将帅要略》五十三卷献给宋仁宗。宋仁宗十分赏识胡旦,不仅特封其子为“将作监主簿”,而且命令襄州增加“月给米麦各三石”[1](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M].中华书局,2004.(P2457-2458)。熙宁二年(1069),赵概以太子太师致仕,退居睢阳,“犹以读书著文,忧国爱君为事”,在15年的时间里,“集古今谏争为《谏林》一百二十卷”,于元丰二年(1079)呈献给朝廷,宋神宗对其大加称赞,“士大夫请老而去者,皆以声问不至朝廷为高,得卿所奏书,知有志爱君之士,虽退休山林,未尝一日忘也”[2](宋)苏轼著.孔凡礼点校.苏轼文集[M].中华书局,1986.(P542)。

3.出佛入道。

两宋时期,无论是佛教,还是道教均得到较大发展,其标志之一即是信众的增加。在大量信徒中,不乏老年致仕官员。

在宗教信仰上,致仕官员普遍钟情于佛教。他们信奉佛教,但较少出家,多是念诵佛书、交游僧人。宋初重臣李昉信奉佛教,他致仕后,“每晨起盥栉,坐于道室,焚香诵诗,每一诗日诵一遍,或间却诵道佛书”[3](宋)江少虞.宋朝事实类苑[M].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P62),念诵佛书成为其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陕西韩城人张昪,大中祥符八年(1015)考中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参知政事兼枢密使。他致仕后退归阳翟(今河南禹州),“结庵于崇阳紫虚谷”,每日清晨起床后“焚香读《华严》”[4](宋)吴处厚撰.李裕民点校.青箱杂记[M].中华书局,1987.(P88)。黄直阁退休后,在五湖旁边修建居室,“日阅浮屠氏书”“刮去世故、捐爱憎”[5](宋)沈与求.沈忠敏公龟溪集[M].丛书集成续编126册.新文丰出版公司,1988.(宋)张问.宋故中散大夫致仕上轻车都尉南阳县开国伯食邑八百户赐紫金鱼袋张公墓志铭.载曾枣庄,刘琳主编.全宋文(第48册)[M].上海辞书出版社,2006.(P744),摒除杂念,捐弃爱憎。

除念诵佛经外,宋代老年致仕官员还常与僧人保持密切的交往。庆历六年(1046),湖南桃源人张颙考中进士,熙宁三年(1070)以中散大夫致仕。他退休后,“终日默坐,其心休休然”,远离尘世,仅与“山僧野隐相与啸咏于泉石之间”[6](清)罗振玉校录.京畿冢墓遗文(卷下).宋故迪功郎平阳府汾西县主簿李公墓志铭.石刻史料新编(第1辑第18册)[M].新文丰出版公司,1982.(P11)。朝散大夫致仕陈习将襄阳作为终老之地,退休后他“放意自适”,遍游“山中诸佛刹”[7](宋)吕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923册).商务印书馆,1935.(P189),数月不归。平阳府汾西县主簿李章致仕后,“日游于僧舍吏寓庵”[8](宋)苏过撰.舒大刚,蒋宗许等校注.斜川集[M].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P13659),与僧人保持着密切的交往。

作为本土宗教,道教也受到老年致仕官员的青睐。宋代致仕官员对道教的喜好,更多的是源于其在养生方面的功效。北宋文学家、藏书家晁迥“善吐纳养生之术”,累官至工部尚书、礼部尚书,以太子少保致仕后,居住在开封昭德坊里第,“名其所居堂曰‘凝寂’,燕坐萧然”,其子弟无法与其朝夕相处。经过修炼,晚年时他耳中不断听到声响,“自言如乐中簧,始隐隐如雷,渐浩浩如潮”“或如行轩百子铃,或如风蝉曳绪”。每五更后“闻之尤清澈”,以为是“学道灵感之验”[9](宋)叶梦得撰.侯忠义点校.石林燕语·自序[M].中华书局,1984.(P153-154)。河东提刑崔钧,早在弱冠之年便对道教有所偏爱,“晚岁亦专心致志”。他并不热衷官宦生活,遂在阳翟(今河南禹州)购买田地,准备在此度过余生。后因事被罢官,崔公索性直接致仕。退居阳翟后,他杜绝宾客“不治外事”“专以道家养生炼气之术为意”“曰黄金可必成,飞仙可必学”[10](宋)范镇撰.汝沛点校.东斋记事·自序[M].中华书局,1980.(P611),对道家养生之术情有独钟。

4.游山玩水。

正如北宋时期的吕陶所言,“士君子少而从政,老而谢事,去仕途之劳,就林泉之佚”[1](宋)吕陶.净德集[M].丛书集成初编(第1923册).商务印书馆,1935.(P148),游山玩水是宋代老年致仕官员休闲生活的重要内容。王曙之子王益恭,在为父亲守丧结束后,以“尚书司门员外郎”致仕。他除了阅读古书、鉴赏字画外,“间与浮屠、隐者出游”,洛阳的“名园山水”[2](元)脱脱等.宋史[M].中华书局,1985.(P9633)无所不至。刘始退休后,不闻家事,“与吴士大夫之贤者,纵游酣饮往来虎丘、洞庭之间”[3](宋)沈遘.西溪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097册).商务印书馆,1983.(P101),十余年而不倦。右承议郎吴悫高致仕后“退处一壑,不御冠裳,不诣城府”“幅巾藜杖,徜徉川谷间,极欲而后返”[4](宋)孙觌.鸿庆居士集[M].影印文渊阁四库全书本(第1135册).商务印书馆,1983.(P357),尽享山林之乐。刘凝致仕后,携带妻子“自肆于山川之间”,即使已是“白发皤然”,但却“不知驾乘之劳”“不知机擭之畏”[5](宋)曾巩著.陈杏珍,晁继周点校.曾巩集[M].中华书局,1984.(P608),仍能尽享山水之乐。熙宁年间,范景仁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贬谪为翰林学士,以本官致仕。退居私第后,他“专以读书赋诗自娱”,也时常出游。后来回到家乡四川,“周览江山、穷极胜赏”。虽然其年龄逐渐增长,但“视听聪明,尤体尤坚”[6](清)徐松辑.宋会要辑稿[M].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P5168)。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既能欣赏山水美景,还能强健身体,同时还有利于排解致仕后的失落与寂寞,从大自然的美景中获取内心的安宁。因此,经济条件较为优越的致仕官员都乐于游山玩水,成为宋代官员晚年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

尽管宋代致仕官员的老年生活因官职高低、家境贫富的不同有着较大的差异,但从整体上看,宋代老年官员通过致仕,获得了优厚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侍养待遇及医疗待遇,较好地解决了其晚年生活的基本问题。正因为此,老年官员致仕后才得以安心著书立说、游山玩水、组建会社,缓解了其解除政务后的失落心理。

猜你喜欢
点校中华书局官员
由贾岛《长江集》点校看其诗歌中的完美主义追求
拾取且珍袭,咏叹追前贤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s Function in Daily Life
潜心磨砺 精益求精
陆费逵的出版生活史述论
《尔雅注疏》点校零识
浅谈中华书局企业文化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
官员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