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改革开放呼唤担当精神

2019-02-20 10:32肖生禄
生产力研究 2019年12期
关键词:执行力责任智慧

张 燕,肖生禄

(中共白银市委党校,甘肃 白银 730900)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之际,回顾党的光辉业绩回望改革开放的成就需要我们确立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强调指出,我们要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增强改革的信心和决心。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讲话精神,作为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都要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意识,要以高度的责任与担当,肩负起历史赋予我们的改革使命。通过不断深化改革,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一、历史的经验和现实的要求,需要我们确立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改革不是为改而改,而是不改的话,就不会有发展,不会有希望。改革是中国社会发展面临巨大危机的时候而发起的一场革命。可以说发端于40 多年前的改革,是中国社会到了非改就不能生存的地步。安徽凤阳县小岗村18 位农户,敢冒天下之大不违提出了“包产到户”,签下生死状,就是为了生存下去,为了让人们吃饱饭。正是他们的勇气,他们的责任与担当,开了改革之先河,给90%以上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中国农民带来了希望,也给中国发展带来了希望。但毕竟沉寂的太久,思想僵化到无以复加的地步,还需要引燃思想的火苗,让僵化的思想解冻。解放思想的大讨论正是在一种巨大勇气的驱动下,在一种高度的责任担当精神下全面发动。思想大解放,为改革开放扫清了障碍、铺平了道路。改革由此从农民到城市,由试点到推广,由沿海到内地全面铺开,改革在激活着人们发展的热情,激活着社会机体的活力,改革从此使中国走上一条发展的希望之路。可以说,从改革的发端来讲,无疑需要非常的勇气,需要一种责任与担当。

再看改革进行到今天,面临的虽然不再是生存危机,而是发展危机,但来自各方面的阻力不亚于改革初期。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讲的“行百里者半九十”[1],改革越进行到后期,越显得艰难,因为发展进入到一个瓶颈期,意味着改革进入了一个深水区,我们面临的发展问题越来越复杂,阻力越来越大。问题、阻力不仅来自于思想观念方面,而且还来自于既得利益集团,甚至来自于体制制度方面,来自于我们党自身,如果没有一种无畏的勇气,无比的责任担当,就可能面临问题、阻力停止不前。何况我们面对的发展目标不同于40 多年前,40 多年前的改革最初是为了解决生存问题,温饱问题。而40多年后的今天,我们已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了强起来的阶段,改革目的是为了如何更好地解决我们强起来的问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问题。面对强起来的问题,我们面临的国际环境并不优于40 多年前,如何冲破重围,需要智慧,更需要勇气,需要责任与担当。

二、我们需要确立起什么样的责任与担当

(一)具有历史感的责任与担当

中国共产党是有着强烈历史使命感的政党。面对中华民族的危机存亡,毅然担负起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强的历史重任。历经艰难困苦,危机存亡,初心不改,让身处苦难中的中华民族从中看到了希望,坚定了信心,终于赢得了胜利。可以讲,不是这样强烈的历史使命感,不是这样强烈的历史责任与担当,这不可能赢得中华民族的独立。这样的历史使命感、历史责任与担当,也体现在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中。探索的道路不是一帆风顺,探索的道路多有曲折,但是在探索的道路上始终坚持使中华民族走向独立自主的复兴道路。其中付出不小代价,但终于我们从付出代价中变得坚韧起来,变得自强起来,大力推进思想解放,高举起改革大旗,让我们的发展思路变得越来越清晰,让我们的发展目标越来越明确。当然,不可否认,面对纷繁复杂世界,我们多有迷失,甚至有被“西化”“分化”的危险,但中国共产党内在的历史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使我们化险为夷。特别是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更是以前所未有的使命、责任和担当,从核心入手,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增强“四个意识”,加强战略布局,坚定“四个自信”,从而使中华民族不断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央,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以说,历史赋予了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责任与担当,中国共产党没有辜负历史的重托,从而使我们今天以充满自信的姿态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面对未来,面对改革,我们依然需要有强烈的历史使命感,高度的责任感与担当精神。

(二)具有对人民负责的责任担当

得民心者得天下,中国共产党用自己的历史很好地诠释了这一历史事实,中国共产党人也用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不断诠释这一论断的科学性,并且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党的宗旨,成为我们每一个共产党员对人民的庄严承诺。高举改革开放的大旗,我们发出庄严承诺,改革是为了人民,改革就是为了让人民有更多的获得感,享受到更多的福祉。但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承诺的背后面对的现实情况纷繁复杂,利益诱惑也是层出不穷,需要我们每一位改革的推进者,不断加强自身修养,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习,打牢思想基础,坚定自身政治定力,在内心真正建立起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理念,树立起为人民而改革的思想,看我们的社会在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和生态等领域还有哪些不符合人民利益的地方,阻碍人民利益实现的地方,只要人民有诉求,我们就坚决改,彻底地改,做到让人民满意,让人民对改革有信心,对通过改革促进发展有信心。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有牺牲自我的精神,因为凡事让人民满意的,可能触及到我们的利益,使我们的利益受损;凡事要推进,也不可能一帆风顺,受到来自这样那样的阻力,我们要勇于接受挑战,要确实有一种责任与担当,如此才能不断推进改革走向深入,何况改革现在已经走向深水区,没有抓铁有痕的意志精神,没有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就不会获得成功。

(三)具有激发社会活力,促进发展的责任担当

之所以要改,是因为我们社会的发展动力不足,活力不够,甚至很多方面还对发展形成障碍、阻力,所以,我们一定要从消除障碍、阻力,激发活动,增强动力入手,确立起我们的责任与担当。首先要有问题意识,从解决问题入手,不断深化改革。这是总书记一再强调的,当我们弄清了问题,能够直面问题,能够从解决问题入手,就一定能够抓住改革的关键,实现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取得改革预期的成果。即如我们现在面临的乡村发展问题,关键是要弄清制约乡村发展的问题,不弄清问题,改革就不会获得老百姓的支持,就不能实现预期目标。当弄清了问题,抓住问题的关键,就能够从根本上使改革成为老百姓自己的事,积极的参与进来,并作改革的促进者。其次要勇于实践。很多改革可能没有成功的范例,我们不能等人家改革成功了我们再去改,那样就失去了改革的先机,失去了发展的机遇。所以,对于中央改革的方针政策,我们要注重抓落实,就如总书记讲的,一份部署,九份落实,落实是关键[2]。落实要抓执行力,提高领导干部的执行力,使领导干部勇于实践,敢于实践,为了促进发展,实现人民福祉有一种担当的精神和担当的勇气,不断探索如何有效激发社会活力,增强社会发展的动力。再次要勇于创新。改革与创新是分不开的,改革实质上就是创新发展,要使人们从原来的体制中跳出来,突破原来体制的滞障,实现社会资源的重新配置,从而调动社会有机体的活力,使社会有机体展示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可以讲,改革过程,唯有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者胜。改革40 多年的实践也告诉了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作为创新高地的沿海,不仅仅是因为国家政策的因素,还在于形成了一个勇于创新的氛围,因为在那个环境中,不创新,不通过创新实现突破,可能就会被市场淘汰。而在创新方面,作为地处西部的我们,恰恰是我们所缺乏的。缺乏的根源在于我们没有足够的责任担当,没有从根本上从激活社会有机体活力角度来谋划改革,促进改革。

三、我们如何确立起应有的责任与担当

(一)需要培育我们的智慧,增强我们心中的信念

改革不能逞匹夫之勇,不能不负责任的乱改。改革是需要智慧的,就如中国革命胜利的取得,不仅靠的是敢下五洋捉鳖,敢上九天揽月的豪气,而且还要靠谋划于朝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智慧。中国共产党人历来注重从历史中汲取智慧,特别注重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汲取智慧,马克思主义不仅给中国共产党人提供了智慧的力量,而且还提供了信念的基础。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研究世界发展的问题,研究中国发展的问题,探索其中内在的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创造性的提出适合中国国情的理论,增强着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智慧、力量和信心,是这种智慧、力量和信心,使中国人民坚定脚下的步伐,始终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探索,特别是自十八大以来,这种智慧、力量和信心显示出的历史价值和作用更为突出,让我们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取得了历史性的成就。今天,面对改革的形势任务,我们更需要汲取这种智慧、力量和信心,无疑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是这种智慧、力量和信心的源泉,我们要善于从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汲取智慧、力量和信心,从而在内心真正确立起我们的责任与担当,作改革的促进者。

(二)需要培育我们的勇气,增强直面问题的能力

改革是一场革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革命,没有足够的勇气,就不足以担负起其重任。改革首先面对来自思想观念的对抗,一种旧思想、旧观念对新思想、新观念的对抗,往往这种对抗还比较顽固。即如过去面对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经历了长期的计划时代,并且把计划固化为社会主义本质的东西,当中央提出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时,很多人怀疑,是否我们要背离社会主义方向,是否我们要走西方式的发展道路。若不是邓小平的“南巡”讲话,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理论的阐述,解开人们的心结,这种怀疑可能成为一直阻碍改革的重大阻力。可以说,这显示了邓小平作为一个政治家的勇气。进入新时代,思想的问题依然是阻碍改革的强大力量,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讲,“当前,改革又到了一个新的历史关头,推进改革的复杂程度、敏感程度、艰巨程度不亚于40 年前。因循守旧没有出路,畏缩不前坐失良机”[3]。“思想不解放,我们就很难看清各种利益固化的症结所在,很难找准突破的方向和着力点,很难拿出创造性的改革举措”[4]。所以面对思想问题,我们依然需要勇气,增强我们直面问题的能力,特别是面对问题,我们能够以有效的智慧来化解问题,让改革面临的一切问题,如体制机制障碍,都能够得到有效及时地化解。

(三)需要培育我们的正念,增强人民对改革的信心

改革需要凝心聚力,需要汇集起强大的正能量,何况我们现在处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期,更需要汇集正能量。正能量汇集需要我们确立正确的观念,即正念。首先要深化对改革历史地位和重要性的认识。关于改革的重要性,从邓小平到江泽民、胡锦涛都多有论述,邓小平说,“革命是解放生产力,改革也是解放生产力”[5]。江泽民讲,“没有改革,我们就不可能走出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我们的事业就不可能顺利前进”[6]。胡锦涛讲,“30 年来,我们始终以改革开放为强大动力,在新中国成立以后取得成就的基础上,推动党和国家各项事业取得举世瞩目的新的伟大成就”[7]。作为现在党的总书记,习近平更是将改革提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提出改革是新的伟大革命、活力之源、重要法宝、必由之路、关键一招等重要论断,深刻阐述了改革开放对于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极端重要性,深刻阐明了改革开放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我们要在深刻理解这一系列重要论断确立起我们对于改革的正念,才能为汇集正能量奠定思想基础。其次要深化对确立正念,汇集正能量重要性的认识。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国是一个大国,决不能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8]这里所说的颠覆性错误,就是指根本性、方向性错误。即“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动摇,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9]。只有凝聚共识、坚持正确方向,坚定不移地推进深化改革,我们才能够正确面对改革面临的难题,才能够增强在破解难题中的信心,才能有效凝聚13 亿多人的力量,为把祖国建设得更好更强大而发愤图强。因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只要有人民支持和参与,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越不过的坎。”[10]再次要深化对树立核心正念重要性的认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特征。中国这样一个大国,要深化改革,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我们要确立“四个意识”,需要我们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习近平总书记鲜明指出:全面深化改革任务艰巨、矛盾繁多,对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是一个新的考验。如何经受住这一考验?习近平总书记同时指明了路径和方向:“我们党要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就要不断推进自我革命。”[11]实践表明,只有持之以恒地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不断增强党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才能为全党积蓄源源不断的正能量。从而让老百姓自觉主动地听党话、跟党走,在全社会汇聚起迈向新时代、开启新征程、谱写新篇章的磅礴力量。

(四)需要培育我们的执行力,增强我们实践的能力

改革进行到今天,我们党不仅越来越重视顶层设计,而且越来越重视战略布局与战略举措,出台了涉及各个领域的改革文件,以及各项改革举措。可以讲,中央所采取的所有举措、措施,其根本目的就是为了不断推进改革,不断在关键领域实现改革的突破。改革重在不断提高我们的执行力,增强我们的实践能力。《孙子兵法·始计篇》告诉我们:“将听吾计,用之必胜,留之;将不听吾计,用之必败,去之。”意思是将帅如能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取胜,就把他留下;如不听从我的谋划,用他指挥作战,必然失败,就把他辞去。改革也是如此,要讲执行力。首先需要改革者对改革宗旨、目标的高度认同,只有对改革宗旨、目标高度认同的改革者,才可能保证不折不扣的去执行,而对于那些对改革宗旨、目标不能认同,心存疑问者,则其执行力将会大打折扣。所以,提高执行力,首先需要提高改革者对于改革的认识,特别要使改革者做到对中央改革精神的深刻领会,高度认同,不仅做改革的积极推动者,而且积极做改革的“吹鼓手”,让更多的人来参与到改革的队伍中,让改革真正成为全民行为。其次需要确立激励机制,通过激励机制,激发人们改革的热情。对于积极推进改革者,特别是执行力强,实践能力强的,要给予充分信任,要委以重任,让他们的价值得到充分肯定,从而让他们大胆地改,坚决的改,从而使改革不断走向深入,使改革真正成为促进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而对于那些执行力不强的,则坚决使其从改革的关键岗位上离开,特别是那些因此影响了改革进程,耽误了发展的领导干部,要使其承担相应的责任。总之,改革也要形成能者上庸者下的用人制度,使改革真正成为中华大地上涌动的春潮,呈现出勃勃生机。

猜你喜欢
执行力责任智慧
做到三个“必须坚持” 提高地方人大执行力
使命在心 责任在肩
每个人都该承担起自己的责任
论提高制度执行力
期望嘱托责任
有智慧的羊
儿子,未来需要你的执行力
智慧派
忠诚 责任 关爱 奉献
合理赞扬提高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