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叙事特征

2019-02-20 22:39白顺阶
数字传媒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风貌受众内容

白顺阶

中国传媒大学 北京市 100000

风貌类新闻作品形式自由、内容丰富,最早可追溯到古代的山水游记,多以反映某一地区、某一组织、某一行业基本面貌、风土人情、自然风光、人文景观和建设成就为主要内容的一种报道类型。兼具新闻性与知识性,题材广泛,写景、状物、记人、述事,可报道自然风貌、风情民俗,也可展现社会动态与变迁。因此,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蕴含着丰富的视听语言,其内容组织和表达形式也独具特色,形散神不散,以风貌言志抒情,主题集中,浓郁的人文色彩之下包裹着普世的文化价值,为广大受众所喜爱。本文即在叙事学视角下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内容组织与表达方式进行探析,进而理解其叙事特征,以期为此类作品创作水平的进一步提升提供建议与参考。

叙事,即“故事的讲述”,包含时间过程和事件演变。叙事学的研究不仅仅应用于文学文本,还可应用于图像、电影、电视、话剧等艺术形态。热奈特在广义的定义中认为叙事包括舞台叙述和影视叙事等多种表现形式,视听新闻作品具有较完整的叙事状态,从叙事艺术方面进行评析,即围绕“讲什么”和“如何讲”,对作品的主题、结构、思维、表达方式进行观察。本文将从叙事分析中较为关键的叙事视角、叙事时空、叙事结构三个方面尝试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进行分析。

一、叙事视角的切入

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叙事视角的选择在作品的内容讲述、情感表达以及传播效果层面上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叙事视角在普林斯的《叙事学词典》中定义为“聚焦”,描绘叙事情境和事件的特定角度,即指叙述者观察和叙述故事的角度反映这些情境和实践的感性和观念立场。可以大致分为零聚焦、内聚焦和外聚焦,零聚焦又称“全知视角”“上帝视角”,对事件做出全知全能式的叙述;外聚焦指角色比读者、观众知道得多,着重从人物外貌表情动作去描述中性的客观论述,以旁观者的角度叙事,不涉及任何主观内容;内聚焦则指从特定的某个人物的角度叙事,后两者又可称“限制性视角”。具体实践中,为了对报道对象进行全方位展示,经常采取多元视角,将全知视角与限制性视角结合,兼顾新闻客观性、知识性、全面性的同时,追求作品的传播生命力。而不同的应用形式,也具有不同的表达特色。

其中以内视角为主的聚焦叙事,多以小见大、由点及面,讲述者即亲历者,由自身小视角切入,创作者立场、观点以及情感的表达十分顺畅自然,发挥主观能动性,通过自身思维的递进,对作品素材进行串联;不足之处便是主观性较强,感情倾向性较为明显,对于特定素材的选择消解了作品的客观性。而以外视角为主的第三人称叙事因不涉及事件中的情节和角色,能够较为客观地对事件的发展和演变做出描述,以记录者的姿态进行讲述,有益于作品内容的完整性。全知视角则能够最大程度上为主题服务,把握作品的全貌,通过背景资料的随时补充,增强作品的知识性,尤其是在当前国际传播语境下文化生态复杂多元,其应用有益于受众把握不同的文化背景和作品内容的全貌。

在中央电视台推出的《岩松看美国》《岩松看日本》等系列作品中,主持人白岩松既以第一人称进行经历又以第三人称的旁观者对异国他乡的社情民意进行讲述,同时在全知视角下阐释相关的文化背景资料,帮助观众更好的理解所报道的内容。不同视角巧妙地结合,并自然过渡与切换,客观理性的叙事风格得以凸显,同时也使得作品充满趣味,在跨文化的语境下,获得受众的共鸣,具有极佳的传播效果。

二、叙事时空的转换

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由于涉及对象的特殊性,既要突出有个性及时代感的具体事实,也应关注地域风土的呈现方式与策略,因此其叙事时空的转换与编排显得尤为关键,对于作品整体的叙述节奏、内容深度及情感导向都具有显著的影响。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在叙事中以时空为脉络组织作品,凝聚了创作者的经验与情感,通过多种编排与组合,应增强故事的纵深感与场景的多元化,提升作品的传播效果,丰富作品的内容层次。叙事时间指的是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是重要的叙事话语和叙事策略。通过对故事时间进行变形与重构,“雕塑”时间,叙述者将最有价值的部分呈现给受众,是讲好故事的关键。在与纵向的时间叙事相比,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的空间叙事则主要体现为场景的转换,多呈现出情境化的特点,藉由丰富的意象营造意境,藉由在场的讲述抑或亲身的体验,突出现场感,消弭距离感,使情感表达更加真切。

在中央电视台2019年推出的五集纪录片《从<中国>到中国》中,用一年的时间,记录下了四位外国寻访人探索中国的历程。在纪录片中,历史与现实情景交错相叠,四位外国寻访人通过重访拍摄地,在同一场景下新、旧画面的切换间交汇、碰撞,巧妙变换中也动态地展现了社会发展与历史变迁的过程,受众仿佛体验了时空的穿梭,颇为吸睛,使人印象深刻。而BBC 纪录片《中国春节——全球最大的盛会》,从春节预热期到春节期间的盛会景象,按照时间顺序开始说起,节日氛围感逐渐递进增强,叙事节奏明快;同时报道对象遍及全国,在场景地域的不断变化中,伴随着相关文化背景知识的介绍,中国人的春节故事以及外国记者的春节体验一一呈现在荧幕之上,娓娓道来,内容充实且颇具观赏性。

三、叙事结构的搭建

叙事结构的分析则是对文本的组成、新闻事实的进程进行研究,叙事结构是视听作品的骨骼,材料的抓取和事件的组合综合体现出一个作品的结构和风格,以及创作者想要传达的情感和意志。尤其是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之中,由较多的场景与视角组合而成,视听语言丰富,素材纷繁杂乱,没有以特定的事件和人物为核心,需要有合适的叙事框架和严谨的叙事逻辑来进行素材的拼接与剪辑,以保证能准确传达作品内容的价值理念与主旨内容,同时要经得起受众多方位的理解与剖析,展现出此类作品所特有的文化价值与文化深度。

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既重新闻,又讲风貌,需要高度凝练的主题意识,使得作品紧凑而完整;作品结构中的特写、伏笔、悬疑的设置,也从细节层面上激发了受众的好奇心,推动故事进程的同时唤起受众的认同感,增强作品的阐释力。在《从<中国>到中国》的影像中,每一集都有一位“穿针引线”的探寻者,意大利记者老高、日本的牛山彻也、法国的斯坦尼斯拉斯、美国的大卫,将每一部分的素材进行串联,保证了作品整体结构的连贯性。其实整部作品都是以一种探寻的、疑问的目光进行,“中国是什么样子”,围绕着这一问题在历史的视角下展开,环环相扣,通过素材的累积慢慢回应了这一疑问,由此建构出一个充满活力、不断发展着的“中国”形象,且细节上生动具象,更易为广大受众所接受。在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中,新闻事实与背景文化材料的组合怎样保持平衡,兼顾新闻性与知识性,也很见创作者的功力。在《岩松看世界》系列中,以现象为引,再结合其背后的制度环境与国家政策,在事件进展的过程中不断地进行着评议,代入观众的同时,不忘作品的知识内涵,达到了这一系列作品的传播目的。

四、启示

本文从叙事的层面尝试对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的创作进行解读与分析,综上,可得出如下启示:在创作过程中,选题的价值深度与客观平衡的叙事原则始终是作品的核心,寻找高质量的主题,根据不同主题采取合适的叙事视角,讲求真见真闻是作品创作时的关键性原则;在叙述时空的转换中,灵活运用镜头语言,注重剪辑技巧,不求深入辽阔,但须突出作品的纵深感与表现力,为受众营造情境化的叙事场景,提供具有代入感和较强共鸣的观赏体验;在叙事框架的搭建上,创作者应具有全局观和把控力,以严谨巧妙的逻辑将众多素材进行组合、排序与拼接,形成特有的叙事风格,以求作品的叙事方式与精神内核相得益彰,而非吉光片羽、浅尝辄止。优秀的作品是在不断的实践与经验的总结中探索出来的,身处实践一线的创作者们仍需不断思考、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创作出更具价值深度且为受众所喜爱的风貌类视听新闻作品。

猜你喜欢
风貌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城市风貌规划的实践及探索-以长沙市为例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包裹的一切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主要内容
库车城市风貌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