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电视新闻中典型人物的报道

2019-02-20 22:39张彦军
数字传媒研究 2019年9期
关键词:典型人物事迹驻村

张彦军

包头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包头市 014000

典型人物报道是电视新闻中常见的一类报道题材,尤其是在联播类新闻节目中经常出现。要想把典型人物写活是一件难事,使人物事迹可信可学、可亲可读,更是一件难事,加上受限于篇幅以及采访时间,典型人物报道是较难把握的一类题材,但并非没有规律可循。

一、前期:下足功夫,做好功课

电视新闻典型人物的报道,要想出彩,需要前期做好功课,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心中有数。人物报道不同于动态消息等其他题材,不提前了解人物相关事迹、性格等内容,很难把握住人物的亮点和特点。

要想做好电视新闻典型人物报道,首先要收集足够多的材料,认真研究、梳理;其次,要多与采访对象联系沟通,必要时见面沟通;最后,还要与受访者周围的人接触了解其情况。做完以上工作,制定一个拍摄方案,把采访和拍摄重点详细列出,然后再正式开拍,如此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采访:离采访对象近些,再近些

罗伯特·卡帕曾说过:“如果你的照片拍得不够好,那是因为你离的还不够近。”新闻采访也是这个道理。一篇优秀的人物报道,必始于扎实的采访,好的新闻永远是用脚走出来的,离采访对象越近,越能写出好的报道。尤其是电视新闻,不到现场连画面都无法保障,更别说出彩,即便到了现场,如果蜻蜓点水式的应付了事,也是做不好人物报道的。

在前期做好功课的前提下,到达拍摄现场,与采访对象见面之后,不要急于拍摄,要与对方尽可能详细沟通与交流。在面对面了解其事迹的同时,还要仔细观察对方的言谈举止及工作、生活环境,思考其性格特点及采访角度。在此过程中,有效而愉快的交流至关重要,因为只有让采访对象信任你并成为朋友,才能采到真实鲜活的人物。

为了真实反映贫困户脱贫后生活的变化,2018年除夕,笔者与同事一起驱车前往固阳县金山镇四份子村贫困户郭建新家,与郭建新一家一起过春节。去郭建新家之前,笔者与其多次沟通,到达现场后,又与他促膝详谈,全面了解了老郭的情况。

56 岁的郭建新前几年由于供两个女儿上大学,地里收成有限,成了村里的贫困户。这几年,在驻村干部的帮助下,老郭搞起了养殖,同时受益于国家的扶贫政策,享受教育补贴等各项优惠,日子很快好起来。2018年春节是他脱贫后的第一个春节。当天,笔者和同事运用纪录片的拍摄手法,拍摄记录了老郭一家过春节的真实境况,捕捉到大量鲜活、生动的细节。该条新闻于大年初一在《包头新闻》中播出,收到良好的社会反响。

三、选取最打动人的素材

经常做人物报道的记者都有这样一个体会:被采访人物往往不是没有事迹,而是事迹太丰富,无法取舍。要想在一条2 到3 分钟的新闻片里,把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点充分体现出来,即把人物“立”起来,确实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需要对采访到的素材有所取舍,甚至是精挑细选。取舍的标准是最能打动人的事例、最能表现主题的细节,与主题无关的、不能打动人的内容再好也要忍痛割爱,否则就容易冲淡主题,流于平淡。

2018年夏天,在采访驻村扶贫第一书记傅永新时,笔者发现这位驻村书记事迹丰富,在驻村一年多的时间里,做了许多实事,比如,为贫困户赵毛眼家解决孩子上大学的学费问题;与村里的钉子户吕广才成了好朋友,帮助他解决大事小情,脱贫增收;帮助贫困户李存连办理住院相关报销手续;为村里落实扶贫猪、扶贫鸡、扶贫羊;争取资金修建通村水泥路,发展当地水浇地;带着70 岁老母亲一起驻村扶贫……这些素材都能体现他扶贫的工作成绩与付出,但又不可能全部用到稿子里,如何取舍?经过再三考虑,笔者最终将标题确定为《傅永新:带着母亲去扶贫》,围绕这一主题选择事例,讲述他带着母亲扶贫的艰辛和用心扶贫的执着,体现他对扶贫工作的责任与担当。“带着母亲去扶贫”这一角度既不流于平淡,也最能打动观众。该片获得2018年度内蒙古自治区新闻奖电视新闻三等奖。

四、讲好故事,用好悬念,体现电视优势

近些年来,各类媒体都推崇讲故事,其实电视新闻人物报道更应该讲好故事。讲故事是做好人物报道的关键,一个好的故事,往往能感染人、感动人,具有更强的传播力。然而,要想讲好故事,让人物报道生动鲜活、引人入胜,就要运用好诸如悬念、细节、冲突、对比、动感、人性等能够吸引人的元素。同时,还要充分发挥好电视声画的优势,多用同期声,增强真实性和生动性,让人物更鲜活、更生动,可感、可知、可触摸。

2019年春节期间,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联播》推出了一组《新春走基层》报道,主要是人物报道,他们中既有技术工人、快递小哥、铁路职工、贫困户,也有军人、警察、扶贫干部等,可以说这些人都是平凡岗位上的普通人。这组报道的悬念设置、故事讲述手法、同期声的运用等都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19年2月10日,《新闻联播》播出的《相约在零点37 分》,讲述了一对铁路情侣坚守岗位、坚守梦想的故事。该片通过对一对铁路情侣的分别跟拍,完整记录了他们子夜时分的一次短暂相聚过程。整片两条线讲述,多处运用现场记录,细节呈现,悬念迭生。全片把一对情侣的辛苦以及对相见的期待,生动的呈现在观众面前,让人感动的同时,也对他们的爱岗敬业精神肃然起敬。这条普通的人物报道,在观众中引发强烈反响,纷纷在微信朋友圈转发。

五、写自己感受最深的

在新闻实践中,不动真情难以写出不朽的人物;没有激情,绝难写出具有生命力的佳作。《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发表30 多年,激励了一代又一代党员干部。今天看来,无论从文章的字里行间,还是从穆青老前辈自己的回忆片段,都印证了一点:没有当年穆青他们采写时的真情涌动,激情磅礴,就没有通讯的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无论是报纸、广播还是电视,要想人物报道取得成功,必须感动读者、听众和观众。要想感动受众,首先就要感动记者。只有带着真情写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内容,才能写出佳作感动受众。

《相约在零点37 分》之所以能够取得成功,是因为感动了无数观众,而故事之所以能感动观众,是因为人性的力量。一对年轻恋人,由于工作原因,聚少离多,几个月都很难见一面,这本就让人同情。片中呈现了“相约在零点37 分”短暂的相见过程,但整个见面过程又充满了不确定性。在见面过程的呈现中,观众替他们捏了把汗,最终历经波折的5 分钟短暂见面,怎能不引起观众共鸣?怎能不敢动观众?而这也一定是采访记者感受最深的,否则不能呈现出如此感人的故事。

六、报道好典型人物,还需不断创新

以偏概全,刻意拔高,是一些人物报道稿件的“老套路”,这样的报道套路往往呈现出“高”“大”“全”式的典型人物形象,被观众所诟病。进入新时代,记者在典型人物报道上要不断创新,改变理念、文风,跳出思维定势、打破人物报道常规,创新写法,多在贴近性上下功夫,努力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这样才能创作出更多接地气、有血有肉、可亲、可信的典型人物。

新媒体时代,随着发布渠道的畅通,典型人物报道的发现方式、表现手段、作者的写作理念等方面都发生改变,进而影响了报道的话语体系。电视新闻中的典型人物报道也要顺应传媒业态变革潮流,通过融合传统媒体与新媒体、拓宽传播渠道、改进报道方式和话语体系等方法,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趣味性和引导性。

猜你喜欢
典型人物事迹驻村
新时代新闻媒体如何做好典型人物报道
做好驻村第一书记的“六字经”
驻村博士
做好典型人物报道的若干思考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探索典型人物报道的融媒体采编创新手法
人大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一天
元代东迁不花刺人买述丁事迹补考
驻村工作队要参与村庄治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