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重建”探索

2019-02-20 23:46许燕滨吴其光吴焱学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2019年2期
关键词:分析测试重建仪器设备

宋 巍, 许燕滨, 吴其光, 王 飞, 严 楷, 吴焱学

(广东工业大学 a. 分析测试中心;b. 轻工化工学院,广州 510006)

0 引 言

校级分析测试中心是地方高校科研基础平台建设的重点部门。测试中心的大型仪器设备,是高校开展教学科研的重要支撑;测试中心先进的表征方法,是高校科研处于国际前端的必要保障[1]。纵观国内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几乎均为校内大型仪器设备最集中、最先进的基地。更重要的是,校级分析测试中心拥有专业的分析测试技术人才,逐渐成为各地方高校不可或缺的部门。我校分析测试中心(前身为实验研究中心)为学校直属单位,成立于1987年,由第3批世界银行贷款资助建设,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将其人员和仪器拆分至校内几个学院进行管理。2015年6月30日,我校成功入选为广东省高水平大学重点建设高校,同年12月,国务院印发《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国发〔2015〕64号。在“双一流”政策下,高水平大学建设是我校一个长期的工作主线[2],高水平学科建设是推动高水平大学建设的核心任务。为实现这一任务,必须有高水平的硬件设备设施作为支撑。结合我校建设需求,2015年9月,学校分析测试中心(简称中心)开始“重建”。目前中心有综合实验用房2 800 m2,新购置仪器设备合计52台(套),资产总额达1.09亿元。

众所周知,大型仪器平台的建设与管理是一个长期的、系统性的工程。如何将中心建成具有学校特色,使之有效服务于学科建设,并发挥高校作为第三方检测机构的优势[3],最终成长为具有生命力的共享平台,无疑具有挑战性和重要意义。为此,中心建设小组充分调研了国内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现状,并根据学校学科发展特点,对中心建设进行统筹规划,提出建设具有“工科特色”多学科交叉的仪器平台,以委托测试和自助测试相结合的模式实现开放共享。

1 建设有“工科特色”多学科交叉的仪器平台

随着社会发展,高校已实现从传统的三大功能到五大功能(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以及先进思想的发源地、高新技术的集散地)的跨越;高校要形成高新技术的集散地,更好地为社会经济发展服务,就必然对分析测试中心提出更高的要求[4]。因此,要不断强化校级分析测试中心的高新技术测试、分析和研发能力,构建多学科交叉的仪器共享平台,促进多学科交叉共融,为创新强校提供硬件支撑。同时,多学科交叉的创新发展必将促进中心仪器平台的高精发展。

1.1 以学科需求主导仪器采购,突出工科特色

中心从仪器采购伊始[5],就充分体现服务学科建设发展的目标。由机电工程、材料与能源、轻工化工、环境与工程、物理与光电功能等学院科研团队,根据各自学科建设及科研发展需求,提出拟购置仪器设备的功能清单和选型要求,并按学校设备处要求填写大型仪器采购的可行性报告。上述可行性报告书,首先在各个学院内进行校外专家论证;再由学校发展规划处根据专家论证意见以及学校建设资金分配情况,进行仪器购置的再次论证,并由专家筛选出适合放置于中心的仪器;然后,由各学院的仪器申报负责人进行仪器具体配置、用户反馈、售后服务等方面的调研,并结合校内公示反馈信息,修正、补充相关仪器的技术参数和配置;最后,由中心组织校外仪器专家进行仪器技术参数论证,并报送学校招投标中心进行公开招标采购。从而做到货比3家,不仅考虑成本,更注重仪器的扩展性能及售后服务[6]。并由此了解我校各学科的具体需求,从源头上解决供需服务矛盾,为高质量的校内测试服务奠定基础。如聚焦离子束场发射扫描电镜(FIB),是广州地区为数不多的由高校测试中心购入的微区加工仪器。中心通过上述仪器设备的采购办法,不仅妥善处理了学科整体需求与科研课题组需求、校内服务和对外开放、新增设备与原有设备的集成、中心之间的共享使用和集中投入等关系,同时满足我校工科特色鲜明的优势学科对高端仪器设备的需求。

1.2 构建多学科交叉平台

截至2015年底,学校共有一级学科博士点5个,二级学科博士点27个;一级学科硕士点2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88个。学科涵盖机械工程、控制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环境化工、材料物理与化学、工业设计与创意产品、土木材料与工程等优势学科特色鲜明,具有专业跨度,符合多学科特征。中心由于集中了学校各优势学科的主要分析测试仪器设备,从物质条件上构成了全校科研测试和交叉学科研究的大平台。而中心的发展目标之一,就是鼓励交叉学科领域的高水平研究工作,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培养和造就跨学科、高层次科学研究人才,同时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中的作用。通过平台合作策划了一批新的学科交叉科研项目,并且部分项目组已经做出了出色的创新性工作。这说明走“多学科交叉”的科研服务路线是高校分析测试中心做高做精的发展路径。

1.3 积极促进实验室共建

中心要提高测试水平,必须进行一定的“研究”。这个研究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研究,而是针对服务对象开发更好的测试技术或特定装置,即研究的目的围绕提高测试水平和服务质量。在这种“研究”的同时,最好能争取到有关经费支持。部分高校大型仪器设备共享平台,已通过多种途径参加项目申报并获得成功,取得系列学位授权。同时,中心大型仪器平台服务体系通过支撑学校理工科的学科建设取得双赢。例如,中心将通过与仪器厂家、院系重点实验室等进行联合共建,共同申报有关国家项目,合作培养研究生等途径,促进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和学科建设的快速发展。

2 建立网络管理体系,分步实现资质认定

2.1 构建大型仪器网络管理体系

根据国务院2014年12月31日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并结合广东省人民政府于2015年12月18日颁布的《广东省人民政府促进大型科学仪器设施开放共享的实施意见》(粤府函[2015]347号文)中建设“高校分析测试中心,集中集约管理,促进开发共享和高效利用”的精神,中心通过建立大型仪器专用管理网站,并制定开放共享制度,服务本校教学科研及广东省地方经济发展,有效促进大型仪器向社会开放共享[8]。

(1) 建立专用管理网站[9]。网站内容涵盖仪器简介、仪器功能用途、操作规程、使用论坛、预约等。及时把每台仪器的运行状态及预约情况在网站上进行公布,用户可随时了解所用仪器的详细情况。该共享平台与学校设备处的仪器共享网络平台建立链接,并加入广州地区大型科学仪器协作共用网,提供面向广东省乃至全国的仪器开放共享服务。

(2) 建立网络预约制度。保证中心所有仪器的开放使用都通过网络预约,并且要求所有仪器使用者必需进行预约。仪器管理者根据仪器的状态进行审核,并进行具体协调安排。仪器管理者只对仪器、预约者负责,实行预约优先。

对于设有高压疏水的系统,在布置设计时应尽量让暖风器高位布置,使其疏水能自流到疏水箱,疏水箱的安装高度还应满足疏水泵汽蚀余量的要求[8],把系统设计和布置设计充分结合起来,才能从源头上得以解决暖风器的疏水问题。

(3) 建立门禁及实时监控系统。所有进出实验室人员凭校园一卡通的授权方可进出,保证实验室的安全管理。同时,为满足一些特殊科研工作的需求,如特殊样品制备以及在开放时间段外的仪器操作,须经申请并获得使用授权,再由仪器管理人员确认。

(4) 延长开放时间。为满足校内师生的教学科研需求,中心通过部分仪器实行24 h开放,以及部分仪器延长开机时间(从早上8: 00到晚上22: 00)的方式,并由中心工程技术人员实行轮流值班制等作为保障。

(5) 建立向社会开放的相关制度,制定相关配套激励制度,并纳入中心人员绩效考核及评优管理办法,以保障并促进仪器开放共享。

2.2 分步实现资质认定和认可

我国实验室的评价制度主要有两类,即实验室资质认定制度CMA (China Metrology Accreditation)和实验室认可制度CNAS(China National Accreditation Service for Conformity Assessment)。为加强质量管理,积极进行CMA认定;为提高服务效率能力和水平,用CNAS认可体系指导中心的建设[10]。中心参照2015年8月1日实施的《检验检测实验室资质认定管理办法》,进行大型仪器室的装修改造及放置规划,建立大型仪器档案(包括大型仪器的名称、型号、可行性报告书、购买合同、说明书、验收记录、存放地点维护、维修、检定及校准记录等)、管理人员档案,干湿隔离,样品闭环管理体制等,为中心后继的实验室资质认定认可打下基础。

3 建设高水平的工程技术队伍

3.1 加强工程技术队伍建设[11-12]

为保证服务质量和测试水平,中心通过专职和兼职两种模式实现人员保障。专职人员包括受聘于中心的正式编制人员和合同雇员,须具有多种相关学科背景,熟悉设备使用和管理。兼职人员包括在各个分室提供技术支持的教授专家、仪器共管专家、中心培养的研究生、合作指导博士后工作人员。其中专职人员不少于总人数的2/3,合同雇员和正式编制的比例约为1∶1。

中心按照国内一流分析测试中心的要求建设工程技术队伍,抓好队伍的学历层次水平,加大人才培养的力度,逐步实现中心教师的实验技术向国际化、技能化、市场经济化转变。中心通过鼓励教师出国访问、考察、进修,使之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和国际视野;抓好队伍的实验技能化,鼓励教师不仅能上课、带研究生,进行仪器的分析、项目研发,更能进行仪器的维修、维护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抓好队伍的市场经济化,在社会化大生产的背景下,使资源优化配置的经济运行机制和工作方式,决定了高校必须在市场经济中有作为才能有地位[13]。

中心针对仪器设备的使用情况每学期进行一次绩效考核,并将考核结果纳入仪器管理人员的工作绩效,并作为后续仪器购置的重要依据。通过考核发现问题,总结经验,不断提高仪器设备的管理水平。并将CMA资质认定及其相关工作纳入人员绩效考核体系。同时,中心制定合理的人员职称评审条件和管理水平评价标准,保证服务质量和队伍稳定。

3.2 重视人才培养

中心的人才培养工作不仅包括对在校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知识系统综合应用及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包括对中心在职人员的继续教育和技能提升,而后者是保证中心长期发展的关键。

(1) 招收平台博士后,利用中心平台开展与仪器功能开发相关的研究工作,承担每周不少于10机时的检测服务任务,年招收博士后2~4人。

(2) 招收专业型研究生,研究生授予材料工程和化学工程专业工学硕士学位,学籍在材料与能源学院和轻工与化工学院,研究生培养和管理在中心。

(3) 面向研究生开设“现代化学分析技术”“材料分析与检测”等选修课程;面向全校本科生开设通识课程“生活质量与现代检测”,包括理论授课、参观实习和虚拟实验。

(4) 根据仪器使用费规模设立小额开放基金,资助青年教师和博士后进中心参与设备功能开发和管理,提高设备科研成果产出。

(5) 制定人员培训和学术交流制度,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立足中心人员技术的培养和提高,更好的服务于广工大建设和地方经济发展。并为将来的实验室资质认定,定期对实验技术人员进行内审员、授权签字人等相关培训。目前中心通过培训考核,已有3人获得内审员证书,2人获得授权签字人证书。

(6) 进行仪器设备功能开发,中心通过设立多功能培训室,每年定期邀请仪器工程师,对仪器设备的使用和功能开发进行专题讲座与答疑。中心通过博士后工作制度鼓励设备功能开发,对于利用中心仪器设备进行研究,并获得高水平成果的人员给予样品数和机时数奖励,具体细则经过调研、征求意见后决定。

(7) 为提高仪器设备使用率,中心每年保证不少于2次的仪器设备讲座,覆盖中心全部仪器设备。要求研究生、博士后和教师等参加,增强研究人员对仪器设备的功能了解,并通过网站宣传提供快捷的仪器设备使用指南。邀请专业领域内造诣深的专家开展讲座,培训重点学科和重大科研项目的仪器操作人员,并选留新毕业博士生或硕士生。

4 建立健全管理体系

4.1 创新管理模式

中心建设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中心主任、发展规划处处长、设备处处长、人事处处长和校外专家2人合计7人组成,分管校领导为组长,校外检测领域专家和中心主任为副组长,为中心的建设和发展提供指导意见和决策意见。中心聘任委员会由分管校领导、中心主任、各分室主任和校内专家3人组成,负责中心内部职称评定、岗位评定和人才聘用等工作。中心要求每个分室根据需要聘请1~2位分室专家,所聘请专家为在各分室相关学科领域研究成果突出的教授,与中心形成“中心—团队仪器共管关系”,利用团队力量使用和开发仪器功能、培养中心实验人员,受聘期间无偿使用共管设备,并保证提供开放服务,所提供服务收费管理参照中心统一办法。

4.2 实行特色仪器特殊管理

中心现有设备52台套,其中部分仪器使用面窄、使用效率低(因为检测精度问题)和使用频率低(专业性太强),这些设备的绩效考核指标(使用率和设备效益)得分低,但为了突出高水平大学建设的特色,采用中心和课题组共管的模式,设备维护成本由学校、学院、中心和课题组共同承担。

4.3 建立各项规章制度[14]

中心结合实际情况,在管理模式不断创新的基础上,陆续建立各类大型仪器管理、使用、维护和对外服务等系列规章制度,以配合实验室管理的执行,规范管理者和使用者的行为。“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管理办法(试行)”,确立“学校统管、学院协管、主任负责、专家组决策”的管理原则,以推动中心的科学与良性发展;建立系统的仪器运行管理规章制度,如“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仪器设备管理制度”“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仪器网上预约制度”“广东工业大学分析测试中心实验室开放制度”“实验室安全工作守则”“分析测试中心大型仪器设备运行耗材收费制度”等。

4.4 强化实验室安全管理[15]

中心在实验室的显要位置张贴实验室安全制度和安全提示,在每台仪器旁边都放置该仪器的操作规程和注意事项,制定危险品使用规程和实验室废物无害化处理方案。中心通过在实验室内安装门禁自动刷卡系统、全方位监控系统,在室外安装周界报警系统,充分保证实验室的安全开放。并将实验室安全常识列为学生仪器操作培训合格测试的必考题目。

5 结 语

广工大分析测试中心“重建”于国家系列“新政”的颁布过程中,政策上的“利好”为中心的再次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中心利用广工大工科特色鲜明的学科优势,通过联合共建实验室,打造多学科交叉平台;通过设立中心开放基金,提高自主研发水平,打造有创造力的共享平台。然而,正如北京师范大学李崧主任所言[16],人员和制度是关键,科学而富于创新的管理理念和体制,是中心实现规范化管理,用好工程技术人才的必由之路。为此,中心通过创新管理模式及人才培养制度,实现中心教师实验技术向国际化、技能化、市场经济化转变。广工大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实践和管理经验,将为地方工科高校分析测试中心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分析测试重建仪器设备
广东省科学院新材料研究所分析测试中心
高校仪器设备维修管理工作探讨
上海航征仪器设备有限公司
铁路通信网络安全的分析测试与可信防御研究
关于分析测试中心在高校实验教学中的思考
原子荧光分析中应注意问题及其仪器设备维护
关节镜下腓骨长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研究
用镜头“重建”徽州
重视建、配、管、用过程管理 发挥仪器设备效能
发动机仿真试验及燃烧分析测试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