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如何培养初中数学细致有序的审题能力

2019-02-20 00:42周敏霞
数理化解题研究 2019年5期
关键词:线段审题条件

周敏霞

(江苏省常州市焦溪初级中学 213000)

一、示范审题,培养审题能力

审题是解题的基础,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出现错误就是因为审题不清.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先示范审题,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由此让学生学会审题,同时有效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线段、角的轴对称性”时,教师可先引导学生对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产生一定的认识,随后为学生设计练习题:△ABC中,AB=AC,∠BAC的度数为120°,AC的垂直平分线EF交AC于E,交BC于F,求线段BF与FC的数量关系.在教学中,教师可为学生示范审题:

师:“首先一起读题,逐句来读,AB=AC,这句你们能够联想到什么知识点呢?”

生:“等腰对等角,而且下一句话能够得出两个底角都是30°.”

师:“从‘AC的垂直平分线为EF’这句话能够分析出什么?”

生:“能够想到线段垂直平分线的性质,由此便能够想到连接AF,并作出这条辅助线(见右图),接下来的思考步骤就更加简明了.”

接下来,教师还可为学生设计类似的题目,让学生按照此种审题的方式来认真审题,结果表明,学生的解题效率与正确率都得到了有效的提高.在数学课堂上,教师通过示范审题能够让学生了解到应该如何审题,同时还能够教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使学生了解到应该如何正确审题,节约解题时间.

二、咬文嚼字,培养严谨态度

数学题目的计算过程较多,假如学生不认真审题,就会导致在解题中丢分,长此以往就会养成粗心大意的情况.因此在初中阶段,教师就应当认真培养学生仔细审题的习惯,为后续的数学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

三、引导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审题能力

在审题过程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会勾画数学题中的关键词句,由此起到强调作用,由此降低解题中出现的错误率,同时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实数”时,当学生对实数的内容有了一定的了解以后,就可引导学生进行练习.学生做题时,教师可来回巡视,由此发现学生出错率较高的题目:

按照实数的知识内容,下列说法错误的为( ).

在巡视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最终都选了A.从解题结果可看出,学生是因为没有认真审题,导致选择了错误的选项,此时教师就可顺势传授给学生一定的解题技巧.在审题过程中,可一边读一边用笔画出关键词.如上述这道题,因为思维定式,很容易想到题目要选择正确的答案,但题目要求的是选择错误选项.为了更好地提醒学生,教师可引导学生将题目中的关键词句勾画出来,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一边读一边划,划出了题目中最为关键的词“错误”,由此起到了警示作用.随后,教师还可再为学生布置一道练习题,学生可按照教师传授的解题技巧,一边读一边划,最终得出的结果正确率有了明显提升.

四、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提高审题能力

多数数学题目都不是简单的考查一个知识点,更不是简单的巩固知识,更为重要的目的是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其中有些题目给出的已知条件并不明显,是暗藏在题目中的,需要学生来挖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培养学生的洞察力,初步提高学生的审题能力.

例如在教学“不等式”时,教师带领学生学习了解不等式的知识后,就可为学生设计一道练习题:求不等式(a+1)x>(a+1)(a-1)的解集.教师给出题目后,学生开始求解,在解题的过程中,教师发现很多学生只给出了一种结果,即“x>a-1”.出现这一错误的根本原因在于审题不清,学生没有注意到题目中的隐含条件.此时教师就可顺势引导学生重新审视这道题目,让学生认真思考之前学过的不等式性质的内容.很快就有学生回想起不等式的两个性质,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仔细回顾了这些知识点,并重新审题.随后学生发现,题目中其实还包含了其他的隐藏条件,而自己得出的错误答案正是因为忽略了这个条件,自己得出的答案只有当a+1>0时才成立,且还需考虑两种情况,即a+1<0时,解集将为x0则不成立.由此可见,x的解集是有三种情况的,当a+1>0时,x>a-1;当a+1<0时,x

综上所述,审题能力是学生必须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应利用一切有利资源来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同时传授给学生一定的审题技巧,让学生会读、会审,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审题效率.

猜你喜欢
线段审题条件
精审题,明立意,读懂童话
排除多余的条件
画出线段图来比较
选择合适的条件
“三招”学会审题
怎样画线段图
我们一起数线段
数线段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认真审题 避免出错